身份证号码:44010519900405XXXX
摘要:介绍某工程深基坑工程特点,基坑支护方案,施工过程以及基坑监测情况。
关键词:基坑支护施工监测
1、工程概况
某工程拟建为1幢写字楼、1幢商场,写字楼地上15层,商场地上3层,地下室均为2层,总建筑面积35189m2,其中地下室建筑面积8880m2,本基坑大致呈矩型,局部为电梯井加深位置。按场地现状地面标高计,地下室底板基坑大开挖深度约8.80~10.30m,承台超挖深度按0.4m(扣除地下室底板厚度)考虑,电梯井开挖面深度相对大开挖标高约3.0m,需要支护的基坑周长共约300米。基坑周边环境复杂程度一般,用地红线距离地下室外墙边线距离,按东、南、西三个方位分别为11.6m、8.3m、10.6m,北侧为一区内道路和农贸市场,地下室外墙距离道路边线西侧约为4.6m天鹿南路为市政主要交通干道,距离场地较远(超过30m),位于天鹿南路与场地之间为一排居民楼(已搬迁),目前正在拆迁之中东侧为一高层住宅楼,周边无管线分布。
2、工程地质情况及水文条件
2.1工程地质情况
根据场地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本场地主要工程地质分层为:填筑土层(Qml、层号①)、第四纪沉积层(Qal、层号②)、坡积层(Qdl、层号③)、残积土层(Qel、层号④)及震旦系混合岩(Z、层号⑤)。现分述如下:
(一)填筑土层(Qml、层号①)
杂填土:灰黄色、灰色,松散状,由碎石、砂、建筑垃圾混粉质粘土组成。除ZK16钻孔外,其余16个钻孔钻遇,层厚3.30~8.00m,平均4.84m。
(二)第四纪沉积层(Qal、层号②)
冲积层按土性差异划分为:<2-1>层中砂;<2-2>层粉质粘土等2个亚层,详细描述如下:
②1细砂:灰黄色、灰色,饱和,松散,分选性好。ZK1等8个钻孔钻遇,主要分布在场地北面,厚度0.90~8.90m,平均2.79m。
②2粘土:灰色、灰黄色,可塑状,主要粘粒组成,粘性较好,ZK1等9个钻孔钻遇,分布于场地北面,厚度2.90~5.40m,平均4.20m。
②3细砂:浅黄色、灰色,饱和、松散,分选性好。ZK1等9个钻孔钻遇,分布于场地北面,厚度1.00~3.70m,平均2.70m。
②4粉质粘土:紫红色间灰白色,可塑性,主要由粘粒组成,含砂颗粒和氧化铁结核,粘性较好。ZK4、ZK6两个钻孔钻遇,厚度1.30~3.50m,平均2.40m。②5粗砂:黄白色、灰白色,饱和,稍密~中密状,主要由石英砂及少量粘粒组成,分选性差,次棱角状为主,下部含较多角砾,粒度2~3cm为主。ZK1等9个钻孔钻遇,分布于场地北面,厚度1.60~6.90m,平均3.18m。
(三)坡积层(Qdl、层号③)
粉质粘土:浅黄色、灰白色等,可塑,主要由粘粒组成,含砂粒和风化岩碎块,土质不均匀,粘性一般,ZK10共七个钻孔钻遇,分布于场地南面,厚度1.50~6.20m,平均3.41m。
(四)残积土层(Qel、层号④)
砂质粘性土:浅红色、黄褐色等,硬塑,主要由粘粒组成,含较多砂颗粒,粘性较差,遇水易软化。ZK10等8个钻孔钻遇,主要分布于场地南面,厚度2.20~7.70m,平均4.44m。
(五)震旦系混合岩(Z、层号⑤)
场地基底岩石为震旦系混合岩,在钻探揭露深度内,按其风化程度可划分为全、强风化岩。
⑤1全风化岩:褐黄色、黄褐色等,岩石结构基本破坏,尚可辨认,岩芯呈坚硬土状或密实砂土状,遇水易软化。各个钻孔均钻遇,厚度3.90~13.30m,平均9.47m。⑤2强风化岩:褐黄色、褐灰色、灰白色等,岩石结构大部分破坏,矿物成分已显著变化,局部保留片麻状或眼球状构造,岩芯呈半岩半土状,岩块手可折断。各个钻孔均钻遇,钻遇厚度2.80~5.50m,平均4.37m。
2.2水文地质条件
场地地下水主要以第四系孔隙潜水和风化基岩裂隙水的形式赋存,②1、②3细砂、②5粗砂层连通性较好,含水丰富;②2粘土、②4粉质粘土、③坡积土、④残积土为相对隔水层。⑤基岩裂隙水赋存于风化岩,由于裂隙连通性较差,含水量贫乏。其补给来源主要是大气降水及侧向补给,以蒸发和渗透方式排泄。在勘察期间测得钻孔地下水埋深0.64~4.60m。
3、基坑支护方案
根据“安全适用、经济合理、确保质量、方便施工”的原则,结合工程特点,经基坑支护专家组方案技术论证,确定本基坑的支护形式为:采用旋挖钻孔灌注桩+砼撑+大直径搅拌桩止水帷幕+基坑内侧桩间挂网喷射混凝土的支护型式,坡顶采用放坡喷锚。
4、基坑支护结构与施工
4.1支护桩施工
本工程基坑支护采用Ф1000旋挖孔桩,桩长12.2~16.4m,桩顶标高均为-3.400m,基坑内支撑立柱桩为钻孔灌注桩(局部利用工程桩),立柱上部钢筋笼均为角钢格构式构件,混凝土强度均为C30;支护桩外侧桩间设Ф850水泥搅拌桩,采用普通42.5R水泥,水泥掺和量为13%,水灰比为0.55,搅拌桩顶标高为-3.400m,桩长16m。
主楼电梯井深坑采用1:1放坡,设Ф6.5@200×200,喷射80厚C20混凝土面层施工。
4.2深基坑开挖工程
深基坑工程是超大基坑的建筑施工的关键程序,因此作为施工者必须做好每一道程序。
4.2.1基坑开挖程序
在基坑开挖的表面填好土,修建好相应的地表水沟,以及时做好开挖降水的准备。在坡段的基坑实施分段施工,在开挖的同时保护好坡面,两者结合后至基坑开挖有圈梁的高度时,使用锚杆桩实施圈梁。分层挖除基坑边保留土体至设计标高30cm以上,改为人工挖土,基坑见底后迅速浇筑底板垫层至围护墙边。
4.2.2挖土施工
地下室板层的硬度达到规划标准的80%时,建设者就可以把基坑的内撑梁拆除。一般情况下,要想给工程建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则需要用静态的爆破方式进行拆除,运用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胀力大,能够保障钢筋及混凝土质量的安全,即使影响到施工环境也不会对整个项目工程造成质量安全问题。静态爆破方法的膨胀源是氧化钙,掺合少量水后就会出现胀力,该胀力在爆破的媒介中相应的产生应力。当爆破的胀力到达一定的程度时,爆破介质就会在应力的作用下产生裂缝而爆破。这种施工技术需要有综合素素质较高的施工人员来进行,结合施工内撑梁装置等情况进行设计规划,制定专业作业方案,具体步骤如下:对内撑梁的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结合爆破方案合理管理好器材,监控准备炮孔设置点,严格规划好孔深。备药爆破,松开脱落混凝土,结合风镐拆除混凝土,之后用氧-乙炔折断钢筋。
4.2.3防排水方案
在土方开挖过程中,当开挖底面标高低于地下水位的基坑时,由于土方的水分层被隔离,地下存在的水分就逐渐流向基坑里面。由于有地下水的出现,土方的开挖也变得相对较难,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时间,坡地容易残塌,致使基坑被湿土浸泡,打乱基坑,印象建筑施工的顺利的竣工,出现房屋的沉降等事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所以,在进行土方的开挖过程当中,需要结合当地的人文地理环境以及相应的地质地貌,积极采取降水措施,保证基坑土方开挖的顺利进行。本场地最高地下水位达4.4m,在基坑开挖前期,主要是做好基坑及周边的截水、疏水和排水工作,以排水沟排水方法为主要措施,在边坡外围设置砼300×300mm排水沟,将地表水导入水沟,并排至城市排水管网;当基坑第一阶段土方开挖(达到标高2.6m)后,为保证在基本无水状况下进行土方开挖施工,主要采取坑底轻型井点降水措施,沿基坑四周外围1m处设置一道深于坑底的井点滤水管(长度10m,井管直径50~55mm,井孔直径300mm),直接与两台抽水设备连接从中抽水,使地下水位降落到基坑底0.5~1.0m以下,井点降水减小或消除了动水压力,改善了土的性质,大大提高了边坡的稳定性,改善了施工操作条件,加快了工程进度。在1~3层土方开挖过程中沿西、南两向设置简单排水沟、集水坑以排除基坑积水,当第四阶段承台基础土方开挖时,沿支护四周距50cm处设置砼U型排水沟及集水井,以排除坑壁及地下渗水、露天雨水等,并用水泵及时将集水井内积水排出坑外。
5、基坑监测
由于本基坑开挖面积和挖深较大,施工周期较长,周边环境复杂,基坑开挖和地下室施工期间不可避免地会对基坑外侧1.5~2倍挖深范围内的四周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必须高度重视并做好相关监测工作。
本支护工程共设支护结构水平、垂直位置观测点32个,地下水位观测孔13个,建筑物沉降观测点21个,地面沉降观测点30个,立柱沉降水平位移观测点7个,支撑轴力监测点两道支撑共设14个,围护结构内测斜管观测点6个。
从基坑开挖至地下室结构施工完成,监测结果基坑顶部水平位移监测最大12.7mm,基坑顶部垂直位移监测最大16.95mm,基坑周围建筑物沉降监测最大4.80mm,周边地面沉降监测最大14.86mm,立柱沉降监测最大14.35mm,地下水位监测最大-1080mm,支撑轴力最大-1727.7kN,支护桩测斜监测最大2.95mm。
6、结语
该工程深基坑支护充分发挥结构单元特长,桩体刚度较大,施工工艺简单,止水效果较好,缺点是施工过程产生泥浆对环保有影响。在整个地下室施工工作阶段支护结构保持安全状态,符合设计受力变形规律,基坑施工对周边环境变形较小。本工程的各项监测结果表明,基坑支护结构设计考虑全面,安全经济,施工质量良好。
参考文献
[1]江正荣,建筑地基与基础施工手册(第二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王志新,卜晓翠。深基坑支护的设计与施工[J]山西建筑,2007,33(9):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