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阈浓度下中药多成分的生物效应模式

效阈浓度下中药多成分的生物效应模式

论文题目: 效阈浓度下中药多成分的生物效应模式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方剂学

作者: 伊丽萦

导师: 谢鸣

关键词: 中药复方,化学成分,效阈浓度,肝细胞,保肝效应

文献来源: 北京中医药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方剂是中医临床防病治病的主要形式,中药复方的研究成为目前中医药研究的热点领域。复方作用于人体的生物效应模式是中药复方机制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利用中医方剂的配伍优势及其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调节的特点,探索中药复方特有的作用方式,对于揭示中医药的理论内涵和发展中医药的临床应用都有重要的意义。 本课题以CCl4肝损伤为切入点,以肝细胞为载体,把中药复方简化为几味中药单体,分别在体内和体外、细胞和整体水平上,考察了数种单体及其在各自效阈浓度条件下配伍的保肝作用。 论文分两部分。文献综述部分主要对中药复方的作用机制进行了总结,对实验中用到的四味中药单体黄芩苷、槲皮素、丁香酚、芳樟醇的药理作用进行了回顾。实验研究部分中首先确立了稳定的肝细胞损伤模型;找出四味中药单体的最低有效浓度;利用正交实验设计对四味单体进行了四因素三水平的配伍,考察了它们配伍后对CCl4肝细胞损伤的影响,分析配伍对药效结果的影响,获得体外低浓度条件下的优化成分配方;对最优配方的量效关系进行考察;最后验证了低浓度条件下优化单体配方对小鼠肝损伤整体模型的治疗作用。 研究一 BRL-3A大鼠肝细胞CCl4肝损伤模型的建立 方法:将大鼠肝细胞分为正常组、5mmol/L CCl4组、10mmol/L CCl4组、15mmol/L CCl4组、20mmol/L CCl4组,加入相应浓度的CCl4。再分别培养3h、6h、12h、24h、48h后,吸出上清液,测ALT。剩余细胞采用MTT法测细胞增殖率。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5mmol/L CCl4组、10mmol/L CCl4组、15mmol/L CCl4组、20mmol/L CCl4组在作用3h、6h、12h后,ALT值均显著增高(P<0.05)。10mmol/L CCl4组、15mmol/L CCl4组、20mmol/L CCl4组在作用24h后,ALT值也均有明显增高(P<0.05)。5mmol/L CCl4组在作用24h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ALT值没有显著增加。5mmol/L CCl4组、10mmol/L CCl4组、15mmol/L CCl4组、20mmol/L CCl4组在作用48h后,ALT值没有明显增加。与正常对照组比较,5mmol/L CCl4组、10mmol/L CCl4组、15mmol/L CCl4组、20mmol/L CCl4组在作用3h、6h、12h、24h后,肝细胞增殖率均无明显改变。5mmol/L CCl4组、10mmol/L CCl4组在作用48h后,肝细胞增殖率有显著增加(P<0.05)。15mmol/L CCl4组、20mmol/L CCl4组在作用48h后,肝细胞增殖率亦无明显改变。结论:选用15mmol/l的CCl4作用24h能引起细胞损伤但对增殖率无明显影响,选为复制体外肝细胞损伤模型的条件。 研究二 黄芩苷、槲皮素、丁香酚、芳樟醇体外保肝作用及其最低有效浓度研究效闽浓度下中药多成分的生物效应模式 方法:分别设正常对照组、15mmol/L CCI;模型组、及每一味单体的几个浓度组,各剂量组同时加入CCI;及相应剂量的中药单体,测定24h后细胞培养液中ALT并测其细胞增殖率。各批实验结果:黄芬昔实验中,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的ALT均有显著差异;与模型组比较,除G组外,D、E、F、H、I、J组的ALT均有显著差异(P<0.05);A、B、C组的ALT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正常组、A、B、C、o、E、F、G、J组的MTT均无明显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H、I组的MTT与模型组显著增高(P<0.05)。棚皮素实验中,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的ALT水平有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懈皮素各浓度组的ALT水平均无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sx一。一‘mmo一/ml剂量组、2 x 10‘6 mmol/ml组的细胞增殖率有明显增加(P<0.05);3.2 x 10一gmmol/ml组、l.6xlo一smmol/ml组、4x 10一7 mmol/m1组的细胞增殖率无显著改变(P>0.05)。丁香酚实验中,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的ALT水平有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浓度为sx10一mmol/ml的丁香酚组ALT水平有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各剂量组的丁香酚对细胞增殖率无显著影响(P>0.05)。芳樟醇实验中,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的ALT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浓度为5 x 10一smmol/ml的芳樟醇剂组ALT水平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各个剂量组的芳樟醇对细胞增殖率无显著影响(P>0.05)。结论:黄答昔的最低有效浓度为3.2xlo.gmmol/m1。棚皮素在实验所选的剂量范围内无保肝作用。丁香酚及芳樟醇的最低有效浓度均为sx10一smmol/ml。 研究三效阂浓度以下四种成分配伍的体外保肝效应 方法:按照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设计表分组并加药后,取细胞上清液测ALT,剩余细胞按研究二中的方法测细胞增殖率。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的ALT水平有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第3组、第4组、第5组、第7组、第9组、第n组的ALT水平显著降低(P<0.05)。第6组、第8组、第10组的ALT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各组的细胞增殖率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第9组(四单体一水平组)配方为最优配方。 研究四低浓度条件下的优化成分配方的量一效关系 方法:以研究三中的最优化配方依次稀释2倍,4倍,8倍,16倍,32倍,总共设六个剂量组,细胞种板,加药方法同前,取细胞上清液测ALT,剩余细胞测细胞增殖率,方法同前。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的ALT水平有显著升高。与模型组比较,最优化配伍组与1/2剂量组的AL

论文目录: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综述

综述一 中医复方效用机理的研究进展

1.方剂的配伍研究

2.方剂物质基础的研究

3.方剂功效的研究

4.方药与证候关系的研究

综述二 柴胡-黄芩药对中的几种单体成分的研究进展

1.黄芩苷

2.槲皮素

3.丁香酚

4.芳樟醇

第二部分 效应阈值下中药多成分的生物效应模式

前言

课题设计

研究一 BRL-3A大鼠肝细胞CCl_4肝损伤模型的建立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研究二 黄芩苷、槲皮素、丁香酚、芳樟醇体外保肝作用及其最低有效浓度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研究三 效阈浓度下四种成分配伍的保肝效应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研究四 优化成分配方的量-效关系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研究五 体外优化的中药成分配方效应在动物整体上的复验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综合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发布时间: 2005-07-11

参考文献

  • [1].基于内质网应激探讨脑泰方对局灶性脑缺血的干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D]. 石咏梅.湖南中医药大学2017
  • [2].抗支糖浆对CVA豚鼠模型Th17/Treg失衡的免疫调节机制研究[D]. 景伟超.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8
  • [3].运动结合中药复方对去势骨质疏松模型大鼠的实验研究[D]. 王加谋.湖北中医药大学2015
  • [4].复方脑康胶囊治疗Alzheimer’s病的药效学研究[D]. 胡文军.南方医科大学2012
  • [5].参麦注射液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大鼠脑可塑性影响的研究[D]. 谢利.成都中医药大学2010
  • [6].中药“益糖康”对糖尿病大鼠炎症因子及脂肪细胞因子的影响[D]. 张冰冰.辽宁中医药大学2009
  • [7].“抗栓一号”基于Sirt1/TLR4/NF-κB炎症通路对内皮损伤的保护作用和机制研究[D]. 韩捷.南京中医药大学2017
  • [8].消脂汤降脂减肥作用的实验研究及作用机制探讨[D]. 周艳霞.成都中医药大学2014
  • [9].培土清心颗粒对特应性皮炎样小鼠模型的免疫干预研究[D]. 温晓文.广州中医药大学2016
  • [10].四逆散不同配伍干预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的效用和机制研究[D]. 卢健.辽宁中医药大学2011

相关论文

  • [1].小柴胡汤配伍与药理作用相关性的研究[D]. 孙明瑜.北京中医药大学2003
  • [2].半夏、甘草、生姜三泻心汤药味配伍的实验研究[D]. 高艳青.北京中医药大学2004
  • [3].酸枣仁汤抗焦虑作用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节机制[D]. 王欣.北京中医药大学2004
  • [4].实现复方剂量配比优化的ED-NM-MO三联法[D]. 王睿.北京中医药大学2004
  • [5].半夏泻心汤配伍规律数据挖掘方法初探[D]. 尚景盛.北京中医药大学2005
  • [6].从历代补血方剂探讨补血法处方规律[D]. 张维文.北京中医药大学2005
  • [7].基于“OD-IM-RD”模式的半夏泻心汤及其类方配伍规律的研究[D]. 宋小莉.北京中医药大学2005
  • [8].血府逐瘀汤临床拆方研究[D]. 荆鲁.中国中医研究院2005
  • [9].通脉口服液配伍规律及有效组份新复方药效学评价[D]. 刘明平.广州中医药大学2005
  • [10].附子甘草药对组分配伍减毒机理研究[D]. 胡一冰.成都中医药大学2005

标签:;  ;  ;  ;  ;  

效阈浓度下中药多成分的生物效应模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