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邯郸市第二十三中学李燕
合作学习是基于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它能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的那种单一化、模式化、教条化、静态化的弊端,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且主动全面的发展。怎样才能取得理想的合作效果
我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点工作:一是教师必须提高认识。认识到这次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将以往学生的被动、接受式地学习方式,转变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方式。二是教师要精心组织好合作学习。教师只有明确了合作学习的目的、意义,才能去创设合作学习的氛围,精心组织合作学习的内容。比如问题如何提出?要求学生做到什么?以什么形式组织等等。三是讨论问题必须建立在学生的独立思考基础之上,否则讨论就可能停留在表面或不能深入。四是加强对合作学习的指导和评价。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不能依赖学生自己完成,必须在教师的引导和鼓励下逐步完成的。对于小组内的每一个角色,分别承担什么任务,如何组织,如何记录,如何汇报,如何补充等都应该进行指导,使学生逐步形成一种习惯。同时通过评价,有效地促进合作向正常的轨道发展。
合作学习方法的选择
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学习形式,但不是唯一的形式。学习(尤其是数学学习)有时又是一种独立的、创造性的劳动。因此教学过程中并非所有问题都通过学生去合作完成,那么何时让学生合作完成,何时让学生独立思考呢?笔者认为学生合作学习一般适合于这样两种情形:一是所涉及的问题难度较大(如探究型问题),不通过合作学习难于完成;二是所涉及的问题对学生的认知上是互补型的,通过合作学习可以使学生在认知上得到互补。为此,教师必须要把握契机,精心设计好合作讨论的问题。
1.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时用合作交流:教学内容有主次之分,课堂教学必须集中主要精力解决重要问题。围绕重点内容的得出展开合作交流,往往能使学生对知识产生“刻骨铭心”的记忆;针对一些抽象的概念、规律设计一些讨论题,可以使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更为生动、具体,从而使知识成为思维的必然结果,如在教学“函数”时,函数概念是教学中的难点,为突破这个难点,可设计这样的问题组织学生交流:(1)给出分别以图、式、表来表示的三个实例,让学生判断其中一个变量能否看作另一个变量的函数;(2)给出反映某实例中两个变量的图象,先让学生填表,再判断其中的函数关系;(3)举出生活中的实例并判断其中的函数关系。通过合作交流,顺利地突破难点,学生对函数概念的认识更准确,更透彻了,同时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会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和感受获得成功的喜悦。
2.新旧知识迁移时用合作交流:不少知识在内容或形式上有相似之处,若能使学生将已经掌握的旧知识或思维方式迁移到新知识上去,学生更具有探究新知的欲望。此时,如果设置几个问题让学生去交流,可驱动学生的思维并锻炼思维的灵活性。例如在学习“两圆的位置关系”时,可设置以下问题让学生交流:(1)直线和圆有哪几种位置关系?公共点的个数、d和r之间的关系分别是怎样的呢?(2)圆和圆有哪几种位置关系呢?是否也可以用公共点的个数来定义呢?(3)观察两个圆形模型的相对运动:①两个圆的公共点的个数有何变化?圆上其他点的位置是怎样的?②涉及到哪些量?③在每个位置时,公共点的个数和量与量之间的关系分别是怎样的?通过交流,学生将已知的内容很自然地迁移到未知的内容上去,起到了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作用。而且使知识的形成过程与学生的认知过程一致,学的牢固,更重要的是改变学生依赖于教师灌输的学习方式。
3.解惑释疑用合作交流:解惑释疑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教师在学生似懂非懂、似通非通时提出问题让学生小组交流,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密集型。例如在学完切线的性质和判定后,许多学生还处于似懂非懂的状态,为此教师可设计以下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回答:(1)切线有哪几种判定方法?(2)切线有哪些性质?(3)将切线的性质定理及其两个推论概括成一句话;(4)有哪些常用的辅助线?分别举例说明。通过以上问题的讨论和解决,学生对切线的认识更清楚,更完整了,这也标志着本节知识的融会贯通。
4.解决探究型问题时用合作交流:探究型问题的难度较大,不通过合作学习难于完成或者得不到比较完整的结果。这时候学生迫切希望得到协作,此时安排合作学习,学生定会全身心地投入。例如教学“角平分线”时,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怎样找一个角的平分线?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在小组里交流,最后全班交流。通过合作,学生想出了好多方法:①折纸;②量角器;③用圆规去找。通过探究,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散,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5.矫正错误用合作交流:教学中难免有学生对某些知识的理解产生偏差,此时,若能抓住这类具有普遍性的问题组织交流,然后有针对性的矫正错误,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种由学生自主纠错并探索得出的结论显然比教师的直接灌输更有意义,多了一次在教师指导下的再创造的机会。同时,通过学生自主更正错解,可深化知识,增强了辨别是非、去伪存真的鉴别能力,培养了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
组织学生合作学习的几个注意点
1.合理分组。按学生学习可能性水平与学生品质把学生分成不同层次,实行最优化组合,组建“合作小组”;
2.提出的问题要明确且有思考价值。提出的问题要使学生有明确的研究方向,尤其是提出的问题是“生长”在学生“最近发展区”上的,这样学生对问题的钻研是一种在“原有认知基础上的主动建构”;
3.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合作技能。即要提出合作建议让学生学会合作,小组合作交流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但并不是“放羊式”的,要组织学生按一定的合作程序有效地开展活动;
4.教师的激励性的评价是进一步促进合作的催化剂。评价应该是更多地重视对小组的评价,注重小组成员的参与度及活动结果的总成果,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缩小优差生的差距。特别是要注意的是绝不能让合作交流去“牵”着学生走,不要以为交流多了,课堂气氛就活跃了,学生的参与率就高了;更不能用合作交流代替一切学生的独立思考。否则,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质量就会下降,合作学习也流于形式,根本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合作交流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学生需要时合作才是合作的最好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