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学家论文-陶喻之

汉学家论文-陶喻之

导读:本文包含了汉学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伯希和,实地踏勘,沙畹,阿克苏道,乌垒,汉学界,潘震,拓本,汉学研究,大谷探险队

汉学家论文文献综述

陶喻之[1](2019)在《实地踏勘《刘平国刻石》的探险队与汉学家》一文中研究指出日本西域探险队实地踏勘《刘平国刻石》的时间,要比以伯希和为代表的法国考古旅行者早四年,这样前赴后继的访学之旅,在光绪末年、宣统初年的1903、1907两年几乎达到先后高潮。东汉丝路摩崖《刘平国刻石》所处地理位置,恰好位于南疆往来东西方和由中亚进出(本文来源于《文汇报》期刊2019-12-27)

许旸[2](2019)在《“出门”还是“出家”?老外闹的笑话也能解锁文化传播新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把“出门”混淆为“出家”,一字之差让老外学中文闹了笑话;为女朋友准备生日礼物,选了“闹钟”和“伞”被数落一通……美国汉学家李渡将20多年来在中国学习汉语的经验案例,乃至闹出的笑话,辑录成书。无论是《趣简中国史》《趣简中国话》,还是他以“自黑”精神套拍的小(本文来源于《文汇报》期刊2019-12-17)

陶喻之[3](2019)在《东汉丝路摩崖《刘平国刻石》》一文中研究指出《刘平国刻石》以无可争辩的历史事实表明:早在东汉时期,至少天山南麓地区业已纳入我中原王朝版图并接受管辖和统治,并且当地很可能是南北丝绸之路之间一条重要联络通道。鲁迅《己未日记》表述,百年前的1919年3月29日晚,在京教育部工作的他,是跟二弟周作(本文来源于《文汇报》期刊2019-12-13)

柴如瑾[4](2019)在《日本汉学家古川裕:“汉语有资格成为下一个国际语言”》一文中研究指出“我的人生有一半以上的时间都在跟中国、跟汉语打交道,这是很深的缘分,相信一辈子都分不开。”这位视北京为“第二故乡”的汉学家,就是日本大阪大学语言文化研究科教授、世界汉语教学学会副会长古川裕。个头不高,眼神清澈,笑声爽朗,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古川裕(本文来源于《光明日报》期刊2019-12-10)

钱灵杰[5](2019)在《汉学家汤姆斯《博古图》翻译行为论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英国汉学家汤姆斯不仅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译介到英语世界,还积极向西方传播中国古代金石着作,《博古图》的译介是他力图在青铜器皿中挖掘中国历史的生动写照。分析汤姆斯《博古图》的翻译行为,可以发现译者一方面求真,尽可能忠实反映中国古代文字演化之轨迹,展现中国古代器物文明之精华,另一方面务实,通过译作的副文本宣传自身汉学成就,抵制受众对其身份的成见,扩大译作影响。考察汤姆斯译介《博古图》的个案,有助于增进对19世纪初英国汉学家翻译行为多元化的理解。(本文来源于《绥化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12期)

杨平[6](2019)在《余华作品在欧美的传播及汉学家白亚仁的翻译目标》一文中研究指出余华是一位受到海内外广泛关注的中国当代作家,其作品已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在4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版,尤其是在欧美的多个国家通过多种语言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汉学家白亚仁翻译了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十个词汇里的中国》、《黄昏里的男孩》、《第七天》等重要作品,并且提出了简洁、精确、流畅、生动的翻译目标,为中国当代文学的翻译与传播做出了贡献。(本文来源于《翻译研究与教学》期刊2019年01期)

张远[7](2019)在《德国慕尼黑大学汉学家普塔克:“一带一路”倡议传承古丝路精神》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传承着古丝绸之路精神,促进贸易与和平合作,倡导文化互鉴,丝绸之路正在书写新的篇章。”德国慕尼黑大学汉学系教授罗德里希·普塔克说。普塔克主要研究领域涵盖海上丝绸之路史、中国海洋贸易史等,他的学术着作《海上丝绸之路》中文版(本文来源于《中国建设报》期刊2019-12-02)

李华芳[8](2019)在《跨文化词源翻译研究法初探——从奥地利汉学家雷立柏着作《我的灵都》切入》一文中研究指出奥地利汉学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雷立柏教授的跨文化词源翻译研究包括词源考释、文化投影以及思想本源叁个方面,他以西方思想概念投射中国文化语境,深入探讨词语发展进化背后的历史依据和思想演变。雷立柏的跨文化词源翻译研究不仅是"咬文嚼字"、"追本溯源",更完成了实现文化与思想价值目标的建构。(本文来源于《中国民族博览》期刊2019年14期)

郭晨[9](2019)在《比较哲学视域下古典汉语特征及对典籍英译的思考——美国汉学家任博克教授访谈录》一文中研究指出任博克教授是美国知名哲学家与汉学家。他于2009年出版了《庄子》英文选译本,目前正应哈克特(Hackett)出版社之邀翻译《庄子》全译本。此次访谈中,任博克教授以中西比较的视域探讨了古典时期汉语和印欧语言的语法差异及其对中西哲学产生的不同影响,从语言学的源头解释了中西方对"一多关系"的不同理解,深入分析了古典时期汉语特征,并以亲身翻译实践为例提出了对典籍英译的一些思考。(本文来源于《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阿来[10](2019)在《阿来对话叁十国汉学家》一文中研究指出今年8月21日,在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举办了一场阿来对话世界的作家讲坛。阿来与来自叁十国的汉学家进行对话,探讨了有关文学创作和翻译等诸多话题。(本文来源于《上海文学》期刊2019年11期)

汉学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把“出门”混淆为“出家”,一字之差让老外学中文闹了笑话;为女朋友准备生日礼物,选了“闹钟”和“伞”被数落一通……美国汉学家李渡将20多年来在中国学习汉语的经验案例,乃至闹出的笑话,辑录成书。无论是《趣简中国史》《趣简中国话》,还是他以“自黑”精神套拍的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汉学家论文参考文献

[1].陶喻之.实地踏勘《刘平国刻石》的探险队与汉学家[N].文汇报.2019

[2].许旸.“出门”还是“出家”?老外闹的笑话也能解锁文化传播新视角[N].文汇报.2019

[3].陶喻之.东汉丝路摩崖《刘平国刻石》[N].文汇报.2019

[4].柴如瑾.日本汉学家古川裕:“汉语有资格成为下一个国际语言”[N].光明日报.2019

[5].钱灵杰.汉学家汤姆斯《博古图》翻译行为论析[J].绥化学院学报.2019

[6].杨平.余华作品在欧美的传播及汉学家白亚仁的翻译目标[J].翻译研究与教学.2019

[7].张远.德国慕尼黑大学汉学家普塔克:“一带一路”倡议传承古丝路精神[N].中国建设报.2019

[8].李华芳.跨文化词源翻译研究法初探——从奥地利汉学家雷立柏着作《我的灵都》切入[J].中国民族博览.2019

[9].郭晨.比较哲学视域下古典汉语特征及对典籍英译的思考——美国汉学家任博克教授访谈录[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10].阿来.阿来对话叁十国汉学家[J].上海文学.2019

标签:;  ;  ;  ;  ;  ;  ;  ;  ;  ;  

汉学家论文-陶喻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