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广西建筑钢结构现状调查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邱斌[1](2021)在《设置悬挂吊车平板网架结构的疲劳载荷谱及疲劳寿命研究》文中指出平板网架结构广泛应用于设置悬挂吊车的工业建筑中,随着我国建筑业和工业的迅速发展,悬挂吊车的数量、吨位及运行频率在不断地增加,由此引发的网架结构疲劳问题日益凸显。本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1578357)“基于健康监测的平板网架结构疲劳动态可靠性分析与疲劳寿命评估”,针对设置悬挂吊车平板网架结构的疲劳载荷谱及疲劳寿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及结论如下:(1)针对在役网架结构在悬挂吊车作用下的应力状态进行现场实测,分析了网架结构的应力变化规律以及悬挂吊车的载荷效应特点。结果表明,在吊车荷载作用下,网架结构的应力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变化规律,悬挂吊车荷载效应具有很强的区域性。利用有限元软件对网架结构在吊车荷载作用下的应力状况进行模拟,分析结果与实测值吻合较好。(2)基于网架结构的实测载荷数据,结合数据信号处理、雨流计数及数理统计等方法,编制了设置悬挂吊车网架结构的疲劳载荷谱。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网架结构疲劳应力频值谱的理论编制方法,并得到了网架结构在不同荷重分布参数下的疲劳应力频值谱,为设置悬挂吊车的网架结构疲劳寿命分析提供依据。(3)针对网架结构中螺栓球节点用M30高强度螺栓连接的常幅和变幅疲劳性能开展了试验研究,发现疲劳破坏均发生在螺栓与球啮合处的第一圈螺纹位置,并建立了常幅和变幅疲劳S-N曲线。通过疲劳断口形貌分析及螺栓应力的数值模拟,分析了螺栓球节点中高强螺栓的疲劳失效机理。此外,开展了M30高强螺栓在欠拧情况下的常幅疲劳试验,得到了相应的S-N曲线。通过对比发现M30高强螺栓在仅拧入3个螺栓深度的情况下,其疲劳强度大幅降低。(4)对螺栓球节点中高强螺栓的应力集中问题进行了数值分析,探讨了两种不同的建模方式以及不同网格划分尺寸对高强螺栓应力计算结果的影响,并选取合适的有限元模型计算了高强螺栓的应力集中系数和疲劳缺口系数。同时对螺栓球节点中高强螺栓连接的应力集中系数进行了参数化分析,进一步揭示了螺栓球节点中高强螺栓的疲劳破坏机理。(5)采用S-N曲线法、局部应变法及损伤容限设计法对螺栓球节点中M30高强螺栓的疲劳寿命进行评估。结合已有的疲劳试验数据及理论分析,针对三种疲劳寿命评估方法在其计算参数方面提出了修正建议。结果表明,参数修正后的方法具有较高的评估精度,适用于高强螺栓的疲劳寿命分析。(6)基于Palmgren-Miner线性损伤累积理论及疲劳强度S-N曲线,对网架中所测关键构件的两类节点构造细节的疲劳寿命进行评估。随后,建立了基于线性损伤累积理论的网架结构疲劳失效极限状态方程,探讨了方程中各参量的概率分布特征及参数取值,采用Monte-Carlo模拟法计算了所测关键构件的可靠度指标,并讨论了疲劳载荷效应增长率及吊车荷载增大对疲劳可靠度指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是否考虑低应力幅损伤程度减弱,对疲劳可靠度指标计算结果影响很大,作低应力幅损伤弱化处理后,可靠度指标明显提高。随着服役时间的延长,疲劳载荷效应增长率越大,疲劳可靠度指标越低。随着吊车荷载的增大,疲劳可靠度指标降低显着。
杨玉红[2](2021)在《BRB形式及其布置位置对高层钢框架抗震性能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钢结构因其具有轻质高强且延展性好等特点,在地震常发地区及许多位于地震带上的国家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优势。但普通钢框架的抗侧刚度较小,在大震或者强震作用下结构容易失稳破坏。许多专家、学者在大量的研究中发现,在钢框架中加入支撑构件可以提高普通钢框架结构的抗侧刚度,但弊端就是,传统支撑构件在地震作用下容易产生受压屈曲的现象,在反复压曲作用下,会导致地震震害加剧,结构破坏更严重。基于此,有学者研究出一种构件,称为屈曲约束支撑(Buckling Restrained Brace)简称BRB,它在受拉或受压的作用下仅屈服,但不屈曲,这可有效改善传统支撑构件的缺点。若将BRB合理地增设到框架结构上,可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但如何对BRB进行合理的布置及选取有效的BRB形式,使其能充分发挥耗能减震作用,这对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普通钢框架与屈曲约束支撑钢框架(BRBF)两类结构体系作为研究对象,设计了1个12层普通钢框架模型,在此基础上设计了9个BRBF模型,共建立10个12层6跨的模型,利用考虑二阶非线性影响的CLAP分析软件,对比分析两类结构体系的抗震性能,评价不同BRB形式及其布置位置对结构抗震性能的效果。静力推覆分析时,对各模型的塑性铰成铰情况及其分布规律和层剪力-层间位移关系进行讨论。动力时程分析时,对各模型的最大层间位移关系、最大层剪力关系、弹塑性能量分布、最大残余变形关系和BRB的受力、变形及耗能进行分析讨论。其研究结果如下:静力推覆分析时:两类结构体系对比,BRBF比普通钢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更高,增设BRB后,结构的首层刚度提高,抗侧力能力增强;相同布置位置不同BRB形式时,人字形BRB结构的抗震性能高于其他BRB形式;同一结构BRB不同布置位置时,将BRB布置在中心跨时其耗能效果更佳。动力时程分析时:两类结构体系对比,增设BRB后结构的层间位移大大减小,BRB耗能减震效果显着,BRBF的抗侧能力和抗震效果均显着高于普通钢框架;相同布置位置不同BRB形式时,采用人字形BRB更能有效控制最大层间位移作用,结构变形小,耗能减震效果更优;同一结构BRB不同布置位置时,将BRB布置在中心跨时其耗能性能得到充分发挥,但部分结构受BRB布置位置的影响较小;BRBF的耗能均分布于BRB构件上,有效保护主体结构,其中单斜杆式BRB耗能量较大,层间变形也较大,其抗震效果的积极作用不佳;BRB滞回曲线饱满且其结构塑性变形小,具有优异的耗能效果,能有效吸收地震能量。
左媛[3](2021)在《考虑节点初始裂纹和累积损伤的钢框架地震易损性分析》文中指出钢结构梁柱节点焊缝中或多或少会存在裂纹,在外荷载作用下,这些裂纹会进一步扩展,最终导致节点焊缝区域断裂。在地震等荷载作用下,节点焊缝处裂纹会对整体结构承载能力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在钢结构构件设计及抗震设计中对焊缝质量应给予足够的重视。本文在考虑节点含初始裂纹a0和累积损伤的基础上,提出了兼顾准确性和高效性的空间钢框架杆件模型,研究节点含不同深度初始裂纹对结构易损性的影响。主要内容和研究成果如下:(1)以含a0的足尺梁柱焊接构件试验模型为研究对象,以扩展有限元(XFEM)为分析手段,完成了节点从启裂到下翼缘断裂破坏全过程的精确仿真。采用四种加载制度,分析不同加载幅值对含裂纹节点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加载跨幅对节点性能影响较小,采用XFEM可以较好反映构件退化特征。(2)研究了a 0所处位置对节点性能的影响,将a 0设置在梁下翼缘焊缝区域左、中、右三个位置,对节点破坏模式、退化特性、损伤曲线及断裂性能进行详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a0在梁下翼缘焊缝区域的位置不会显着影响节点性能,可以将a0设置在中间代表梁下翼缘焊缝区域存在初始裂纹。(3)提出了节点连接器杆件简化计算模型,对梁下翼缘焊缝区域含a0为0.0mm~8.0mm深度初始裂纹的节点进行有限元仿真,建立屈服点、极限点参数与a0的数值关系。以节点屈服点、极限点的弯矩、转角值设置连接器参数,建立适用于不同a0深度的节点简化模型。(4)在节点简化模型基础上,建立钢框架杆件模型,并进行静力弹塑性分析。根据节点失效状态定义不同性能限值并划分破坏状态。研究结果表明,本文中使用考虑损伤的双参数模型较单参数模型,不依赖加载制度,更合理描述试件损伤破坏过程。(5)为研究a0对钢框架结构地震动需求的影响,选取节点含a0的钢框架结构为研究对象,建立结构地震需求模型。将节点含有初始裂纹这一因素,作为结构不确定因素,在整体框架中对a0在不同位置的相关性采用完全独立的简化方法,即框架中每个节点的初始裂纹深度不同。建立节点含初始裂纹的钢框架结构的结构反应和地震动强度参数之间的概率关系。(6)为研究节点中a0对结构地震易损性的影响,以7层3跨钢结构为例,将节点含初始裂纹这一个不确定因素作为结构的不确定性加以考虑,获得地震易损性曲线。研究结果表明,本文从节点初始裂纹出发,建立的考虑初始裂纹的钢框架杆件模型,可以较好的进行节点含初始裂纹的钢框架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通过试验验证、数值计算、理论分析,本文完成了节点含初始裂纹的钢框架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完善和推进了地震易损性研究理论体系,为含初始裂纹节点的复杂力学行为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为实际工程问题提供分析方法。
李传伟[4](2020)在《A钢铁贸易公司建筑钢材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建筑钢材是工程建设行业的主要原材料之一,随着国家对基础建设的持续投入和房地产行业的快速发展,近些年来,建筑钢材的需求量呈持续增长态势。建筑钢材贸易是指从事建筑钢材的销售,二次加工,配送等业务的流通行业。随着市场竞争加大和市场开放程度的提高,建筑钢材行业对钢材贸易公司的整体要求越来越高,需要各企业及时调整自己的营销策略以满足市场的需求。本文以A钢材贸易公司(以下简称“A公司”)的建筑钢材营销策略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研究行业案例,对比分析A公司现有的营销策略和营销保障措施等,以期为A公司的营销策略提出改进建议。本文结合建筑钢材行业的行业背景和当前经济形势,运用4C营销理论,并运用波特五力模型和PEST等分析工具,系统的分析了在当前经济环境下建筑钢材行业对钢材贸易公司的要求和A公司目前存在的问题。认为A公司目前存在客户群体单一,风险较大,沟通交流方面客户满意度不高等问题。另外,A公司在上游资源和服务意识方面存在一定的欠缺,不能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营销保障体系还不够健全。针对上述行业背景和经济形势,本文认为A公司的营销策略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整:首先是要明确客户定位,整合上下游的资源,提升销量的同时要降低成本,控制风险。其次是要提供增值服务,提高行业门槛。本文经过系统分析并结合多个营销案例,对A公司的营销策略提出以下建议:一是明确自己的客户群体,在提升销售规模的同时要控制好风险。二是要整合上游供应商资源,降低成本。三是要提供增值服务,提高行业门槛,同时提高客户的更换成本。四是要建立保障和沟通反馈机制,保证整个环节顺利进行。
李启星[5](2020)在《钢框架弱轴加强空间异型节点抗震性能分析》文中认为本文以甘肃天水某15层钢结构综合楼为研究背景,在传统空间异型性节点的基础上结合加强型节点对空间异型节点弱轴方向梁高度较小一侧进行加强创新发展得到一种新型弱轴加强空间异型节点。其构造形式解决了传统空间异型节点由于柱弱轴方向跨度不同而导致梁截面高度较小侧在地震中最先破坏的难题。本文共设计了三种弱轴加强空间异型节点,分别为:弱轴翼缘局部加宽加强空间异型节点、弱轴翼缘矩形盖板加强空间异型节点、弱轴下翼缘腋板加强空间异型节点。在梁端低周往复循环荷载作用下,参照《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JGJ99-2015)和《多、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节点构造详图》(16G519)中加强型节点各加强参数的取值范围,应用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弱轴翼缘局部加宽加强空间异型节点建立了扩翼板宽度一定,改变扩翼板长度的系列节点SJA和翼缘板长度一定,改变翼缘板宽度的系列节点SJB。对弱轴翼缘矩形盖板加强空间异型节点建立了矩形盖板厚度一定,改变矩形盖板长度的系列节点SJC和矩形盖板长度一定,改变矩形盖板厚度的系列节点SJD。对弱轴下翼缘腋板加强空间异型节点建立了以下翼缘腋板长度为变量的系列节点SJE。通过分析各弱轴加强空间异型节点的滞回曲线、骨架曲线、延性系数、等效粘滞阻尼系数、功比指数曲线,得到各空间加强异型节点弱轴方向最优加强参数的取值范围。分析结果表明:1.弱轴翼缘局部加宽加强空间异型节点:对于SJA系列节点,扩翼板长度ls不能太小,当150mm≤ls<170mm时,试件屈服荷载py增长不明显而延性系数u降低显着。当210mmlls≤230mm时随着/s的增加,屈服荷载py和极限荷载pu略有增加,但等效粘滞阻尼系数ξeq降低较为显着,ls的取值范围为170mm~210mm时相对合理,建议参数/s在(0.55~0.70)hb范围内取值。对于SJB系列节点的扩翼板宽度bs,当40mm≤bs<50mm时,屈服荷载py和极限荷载pu增长不明显,但延性系数u显着降低。当60mm<bs≤70mm时屈服荷载py和等效阻尼系数ξeq降低,bs的取值范围为40mm~60mm时相对合理,建议参数bs在(0.2~0.35)bf范围内取值。2.弱轴翼缘矩形盖板加强空间异型节点:对于SJC系列节点的矩形盖板长度ltp,当ltp<180mm时,由于矩形盖板长度较小,对梁上下翼缘起不到较好的加强作用,不能使塑性铰l开梁柱节点一定距离,等效阻尼系数ξeq较小。当240mm</tp≤250mm时,形成的塑性铰离开梁柱节点距离较远,再继续增大矩形盖板长度ltp的长度,节点屈服荷载Py和极限荷载Pu增加缓慢,并且延性系数μl着降低。ltp的取值范围为180mm~240mm时相对合理,建议参数/tp在(0.60~0.80)hb范围内取值。对于SJD系列节点的矩形盖板厚度ttf,当ttf<14mm时,与未设置矩形盖板的普通节点相比屈服强度Py和极限强度Pu有所增加,但节点的等效粘滞阻尼系并未增大。当度ttf>16mm屈服强度py和极限强度pu几乎不再增加,延性系数μ显着降低。ttf的取值范围为14mm~18mm时相对合理,建议参数ttf在(0.90~1.10)tf范围内取值。3.弱轴下翼缘腋板加强空间异型节点:对于SJE系列节点的腋板长度la,la<160mm时,等效阻尼系数ζeq较小,此时腋板长度太小时对梁与柱之间的约束较弱,塑性铰的位置离蒙皮板较近,因此弱轴下翼缘腋板加强异型节点的抗震性能较弱。当la≥180mm时,再继续增加腋板长度,等效阻尼系数ζeq趋于稳定,但延性系数μ降低较为显着。腋板长度la的取值范围为160mm~180mm时相对合理,建议腋板长度la在(0.50~0.60)hb范围内取值。
桑胜伟[6](2020)在《大跨度方形平面四坡水装配式钢空腹网格结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大跨度方形平面装配式钢空腹网格结构(以下简称新型结构)是马克俭院院士立足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结合民族样式的要求,在空腹网架和空腹夹层板的基础上创新的一种新型结构形式。新型结构属于空腹夹层板楼盖与空腹夹层板屋盖以及四周密柱组合结构体系。新型结构采用装配式钢结构施工,符合新时代国家钢结构装配式建筑新要求。目前国内外尚未对此种大跨度方形平面装配式钢空腹网格结构体系性能进行研究。本文依托有限元结构模型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构的振动特性、内力分布特性、层间位移角、坡度对结构的影响及装配式施工技术等,结果表明:(1)新型结构体现了结构创新性,实用性,符合国家对于装配是建筑的推广要求,力学原理可行。(2)新型结构内力分布规律,结构水平刚度及反应谱分析结果较好,结构形式合理。(3)结构动力时程模态分析中,结构沿刚度较大的方向产生的振动变形响应较大且平动动力变形较同阶扭转变形显着。(4)坡度对屋盖综合性能的影响,新型结构随坡度的变化内力变形相应改变,呈对称分布,在恒载作用下,屋盖内力响应随坡度增加呈先增后减趋势,屋盖跨中区格及周边边柱与屋盖交接部位应力较大。(5)在风荷载作用下,四坡水空腹网架作用风荷载的计算风压随高度变化,初始阶段及最后阶段风压变化规律。结构的层间位移角符合规范要求。(6)通过对装配式建筑综述,论述装配式建筑与国外的对比分析,装配式建筑在我国的发展应用前景。讨论钢空腹夹层板和四坡水空腹网架屋盖装配过程,有利于建筑业转型升级,屋盖楼盖与柱之间采用高强螺栓连接,引出计算机控制整体安装技术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郑浩[7](2020)在《包含可更换扩翼T形连接件的钢框架梁柱节点滞回性能和参数化分析》文中研究说明1994年美国北岭地震与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的调查报告可知,很多传统钢框架梁柱连接都产生了脆性断裂,这与“强柱弱梁及强节点弱构件”的设计理念相悖,也没有表现出预期的延性和耗能能力。解决这种梁柱节点的脆性开裂的最有效途径是将塑性铰外移,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削弱梁截面,二是加强梁截面。本文以T形钢为研究对象,结合前期直接扩翼型梁柱连接的研究成果,将T形钢进行改进为扩翼型T形钢,以此为基础,对扩翼型T形钢连接钢框架梁柱节点的滞回性能进行了分析,并基于T形钢连接节点的弯矩-转角模型对扩翼型T形钢进行参数优化。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成果如下:(1)T形连接件试验研究和有限元分析:对4个T形连接件进行了单调拉伸试验并建立相对应的非线性有限元模型,通过T形连接件荷载-位移曲线的试验结果与模拟结果的对比确定了接触对算法更适用于本文螺栓连接的有限元分析,进而通过T形连接件的破坏形态和螺栓拉力分析进一步验证有限元分析的有效性,为后文的非线性分析奠定基础。(2)滞回性能分析:建立了普通型和扩翼型T形钢连接钢框架梁柱节点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模型,研究了这两种梁柱节点的荷载-位移滞回曲线、骨架曲线、承载力及延性系数、刚度退化规律、耗能能力及节点域受力性能。结果表明:扩翼型T形钢连接节点的各项抗震性能指标均明显优于普通型T形钢连接节点,其中极限位移提高了33.1%,极限荷载提高了 11.1%,延性系数提高了 29.4%,耗能能力提高了 10.6%,说明扩翼型T形钢连接节点具有更好的抗震性能。(3)参数优化分析:基于以上T形钢连接钢框架梁柱节点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模型,考虑了 T形钢翼缘厚度、T形钢腹板厚度、扩翼段加强段长度la、扩翼段过渡段长度lb、扩翼段加强段宽度c等参数,针对每个参数分别建立了变参数有限元分析模型,从承载能力、延性系数和等效粘滞阻尼系数三项力学性能指标方面进行了分析,给出了以上五个T形钢参数的合理取值范围,并基于所有有限元模型的初始刚度和极限弯矩值拟合并给出了扩翼型T形钢连接节点的三参数幂函数模型的弯矩-转角曲线公式。
胡鹏[8](2020)在《超大跨钢壳沉管隧道管节火灾力学行为研究》文中认为深中通道是横跨深圳、中山两地,集“桥、岛、隧、”为一体的世界一流超大集群工程。主体工程沉管隧道采用双向八车道技术标准,总长6845m,沉管段5035m,采用钢壳混凝土结构,标准管节断面跨度46m,最深处达35m,技术指标和工程规模在水底隧道领域均属世界领先水平。深中通道沉管隧道采用了钢壳结构、预应力对接、半刚性接头对接等多种新型结构设计与施工方法,隧道为两孔一管廊超大跨结构,高跨比0.23,结构趋于扁平化,又因其长大宽体型、自重大、地基松软及深水压强大等特点,火灾的发生将诱发混凝土材料性能退化、钢筋及钢壳软化、结构开裂与渗漏水等一系列灾害,修复也极为困难。基于此,本文依托深中通道工程,针对钢壳沉管隧道火灾场景设计、管节结构三维温度场、管节结构高温力学行为等方面展开研究,具体内容如下:(1)沉管隧道火灾场景试验依托深中通道沉管隧道工程,建立局部管节的1:1.25实体隧道火灾模型,研究海底超大跨沉管隧道繁发生火灾时的隧道内烟雾蔓延情况,并通过三种不同的排烟组合方式,得到最佳通风方案。(2)隧道管节结构温度场分布规律通过火灾现场试验,研究隧道管节不同位置横截面在火灾高温条件下的温度分布特性,研究对象包括火灾高温时结构空间内温度场、结构内表面最高温度分布情况。(3)基于FDS的隧道火灾模拟根据实体隧道结构,通过FDS软件建立三维模型,按照RABT标准曲线,得到50MW的火灾功率情况下隧道结构内部温度传递与分布规律,确定温度边界条件,并通过模拟5种不同通风风速(3.3m/s、3.4m/s、3.5m/s、3.6m/s、3.7m/s)条件下隧道内烟雾扩散情况,得到临界风速值。(4)基于ANSYS的高温下钢壳混凝土组合结构力学行为仿真模拟通过ANSYS软件建立纵向1延米钢壳混凝土组合结构,在2种工况下(不设防火板、设防火板20mm)进行热力耦合分析,得到整体结构变形图、钢材和混凝土的通过热力耦合得到的应力云图。
赵宁宁[9](2020)在《基于核心业务的XSJ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文化建设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高,企业文化建设已上升为决定企业竞争实力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度。XSJ公司是一家成立16年的建筑企业,业务涵盖轻、重型钢结构加工制造及施工安装领域,由于对核心业务界定不明确,且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有建筑行业普遍存在的诸多问题,企业业务发展缓慢,现有企业文化建设也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管理的需要。准确识别企业核心业务并辅助以完善、有针对性的企业文化建设,理论上可以促进企业业务及文化发展,实践上可以缩短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首先,本文用文献检索及归纳推理方法,分别对核心业务、企业文化内涵及两者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明确了企业文化建设及核心业务发展对企业良性发展的重要性,通过对企业文化与核心业务构成要素间的两两分析,得到核心业务与企业文化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结论,这也是本文的创新点所在。明确了两者关系后,本文分别用波士顿矩阵法、行业分析法对企业四类业务经营情况及行业发展情况作出比较分析,由此准确识别出企业的核心业务与一般业务,并明确了核心业务在产品、技术、市场、客户层面所具有的精细化水平高、技术水平要求高、市场发展潜力大、客户管理难度大等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运用IFE关键因素法分析了影响核心业务发展的关键因素,通过对各因素评价分析,找准核心业务能力提升的切入点;企业文化建设方面,用问卷调查、市场调研及比较分析法评价了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文化理念,通过数据分析找出了现阶段在企业文化物质层、精神层、制度层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指出现有企业文化建设已不适应现阶段企业发展需要。综合对核心业务特点、竞争优势分析及企业文化建设问题的分析,论文设计了基于核心业务的企业文化建设优化策略,分别围绕核心业务产品层、技术层、市场层、客户层对企业文化建设内容进行优化完善。为保障优化方案顺利实施,制定了科学系统的保障措施。通过企业文化建设优化,XSJ公司经营发展缓慢的问题得以解决。本文最终得出结论: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强有力的文化建设,找准企业的核心业务并围绕核心业务有针对性地制定、优化企业文化建设措施,才能突出优势,弥补劣势,达到快速提升企业竞争能力的目的。该结论适用于所有拥有两项及以上业务种类的企业及业务受外部环境影响较大的企业,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及外部环境变化及时、准确识别、调整核心业务及企业文化建设内容,不只对建筑企业有非常大的实践意义,对致力于多元化发展的企业也具有指导意义。
王睿[10](2019)在《胶合竹轻型框架结构的研究》文中指出竹材是天然的速生材料,在我国资源丰富且工业化基础较好。现代工程竹结构以工程竹基板材作为原材料,以对环境负荷相对较小的工业化方式生产、制造和装配,其可以满足相应的安全、经济、舒适的建筑结构性能要求。因此本文对轻型胶合竹结构的组胚材料、结构构件和整体性能、BIM平台及工程应用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首先,本文参照ASTM及ISO木材清样小试件的试验规范,并结合胶合竹板中竹篾的分布方向,对不同标准厚度的工业化胶合竹组胚板材的基本力学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提出了适用于工程竹材的改良材性试验方法。包括了抗拉性能、抗压性能、抗弯性能、抗剪性能及弹性模量。胶合竹材在紧固件作用下的销槽承压强度是计算连接承载力的重要参数,也是胶合竹结构工程设计中的基本设计变量,因此依据相关规范对胶合竹材在不同紧固件作用以及不同加载方向下的销槽承压强度进行了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并通过最大似然法得到销槽承压强度的计算公式。基于获得的不同数量的材性性能试验信息,根据概率方法估算出胶合竹材基本材料强度的特征值及设计值,并与按照中国规范估算的性能标准值进行了对比。根据欧盟规范Eurocode 0附录D中的方法通过得到的销槽承压强度计算公式估算出胶合竹板在不同加载方向及不同紧固件作用下的销槽承压强度的特征值和设计值。轻型框架结构的主要结构构件——水平楼盖、剪力墙及屋盖通常都是由骨架结构和覆面板通过连接件组成,主要结构构件之间也是通过金属连接件连接,因此连接是影响整体结构性能的重要因素。本文详细分析了连接的理论计算模型与承载力计算方法,并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相关试验规范,对胶合竹轻型框架结构的主要抗侧向力构件——轻型框架剪力墙的连接系统,包括:面板-骨架连接、骨架-骨架连接和hold-down连接进行了试验研究,得到了相应的性能参数,并与理论分析的结果进行了对比。研究总结了1-2层且竖向荷载作用影响有限的轻型框架结构的设计流程,并结合各国设计规范总结了轻型框架结构主要结构构件剪力墙、楼盖及屋盖的计算分析方法。对胶合竹轻型框架结构的主要抗侧向力构件——轻型框架剪力墙进行了试验研究,研究表明胶合竹板在轻型框架剪力墙中的使用可以提高墙体承载力,但变形性能有所降低。基于获得的墙体连接系统的试验信息,采用通用有限元软件SAP 2000建立了剪力墙有限元模型,对不同连接件、布钉间距、骨架材料等对墙体抗侧向力性能的影响进行了模拟分析。该模型可以作为轻型框架墙体性能估算和设计的有效工具。最后,基于墙体模拟结果通过Open Sees程序软件进一步建立了简化三维模型模拟整体结构的性能。同时,此种墙体还可以作为结构-装饰一体化构件,在各种结构中创新运用。最后,本文还就目前已经完成或正在进行中的轻型胶合竹结构工程案例与结构构件创新运用进行了简介,以工程实践说明该结构的合理性及发展潜力。并依据北京紫竹院轻型胶合竹结构项目原始图纸信息,采用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建模软件Autodesk Revit以及木结构设计插件AGACAD建立了相应的胶合竹结构建筑信息模型。就在基于现代互联网络的建筑信息学模型平台上整合工程信息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并且对基于互联网建筑信息学模型平台系统发展和管理现代轻型胶合竹结构提出了建议。
二、广西建筑钢结构现状调查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广西建筑钢结构现状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设置悬挂吊车平板网架结构的疲劳载荷谱及疲劳寿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疲劳问题的研究进展 |
1.2.1 疲劳问题研究回顾与现状 |
1.2.2 疲劳寿命评估研究 |
1.2.3 疲劳载荷谱研究 |
1.2.4 疲劳可靠性研究 |
1.3 网架结构疲劳问题的研究进展 |
1.3.1 网架结构疲劳性能的研究进展 |
1.3.2 网架结构疲劳研究存在的问题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第2章 设置悬挂吊车网架结构的应力实测与有限元分析 |
2.1 网架结构的基本概况 |
2.2 网架结构受力分析 |
2.2.1 基本设计参数 |
2.2.2 有限元模型建立 |
2.2.3 计算结果分析 |
2.3 网架结构的应力实测方案 |
2.3.1 应力测点布置 |
2.3.2 数据采集系统 |
2.3.3 应变传感器安装 |
2.3.4 现场测试与数据采集 |
2.4 网架结构的应力实测数据分析 |
2.4.1 吊车空载运行工况 |
2.4.2 吊车负重运行工况 |
2.4.3 吊车组合作业工况 |
2.4.4 吊车起吊和卸载工况 |
2.4.5 吊车刹车制动工况 |
2.4.6 邻跨吊车作业工况 |
2.5 吊车荷载作用下网架结构的有限元分析 |
2.5.1 网架结构的悬挂吊车荷载效应 |
2.5.2 吊车荷载的计算与模拟 |
2.5.3 有限元分析及验证 |
2.5.4 吊重增大后网架结构的应力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设置悬挂吊车网架结构的疲劳载荷谱编制与理论分析 |
3.1 疲劳载荷数据的测取 |
3.2 载荷谱编制对象的确定 |
3.3 载荷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3.3.1 载荷时间历程的压缩处理 |
3.3.2 载荷时间历程的平稳性检验 |
3.3.3 基于雨流计数法的统计计数 |
3.3.4 载荷幅均值的概率分布及检验 |
3.4 疲劳载荷谱的编制 |
3.4.1 极值荷载的确定 |
3.4.2 二维载荷谱编制 |
3.4.3 程序载荷谱编制 |
3.5 网架结构疲劳应力频值谱的理论分析 |
3.5.1 吊车载荷现场调查与统计分析 |
3.5.2 疲劳应力的数值计算与分析 |
3.5.3 网架结构的疲劳应力频值谱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螺栓球节点中M30 高强螺栓的疲劳性能试验研究 |
4.1 M30 高强螺栓的常幅疲劳性能试验 |
4.1.1 疲劳试件设计 |
4.1.2 高强螺栓的材料性能 |
4.1.3 试验设备及方法 |
4.1.4 试验结果与分析 |
4.1.5 疲劳失效机理分析 |
4.1.6 高周疲劳损伤模型 |
4.1.7 试验结果与规范值对比 |
4.2 M30 高强螺栓的变幅疲劳性能试验 |
4.2.1 疲劳试件 |
4.2.2 试验加载方案 |
4.2.3 变幅疲劳试验结果 |
4.2.4 变幅疲劳损伤 |
4.2.5 变幅疲劳S-N曲线 |
4.3 M30 高强螺栓欠拧的常幅疲劳性能试验 |
4.3.1 试验设计 |
4.3.2 试验加载方案 |
4.3.3 疲劳破坏形式 |
4.3.4 试验结果与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螺栓球节点中高强度螺栓连接的疲劳寿命评估 |
5.1 高强螺栓的应力集中系数 |
5.1.1 V型切口的应力集中系数 |
5.1.2 高强螺栓应力集中的有限元分析 |
5.1.3 高强螺栓的应力集中系数 |
5.1.4 高强螺栓应力集中系数的参数分析 |
5.1.5 高强螺栓的疲劳缺口系数 |
5.2 S-N曲线法 |
5.2.1 光滑试件的S-N曲线估算 |
5.2.2 平均应力对疲劳寿命的影响 |
5.2.3 缺口效应对疲劳强度的影响 |
5.2.4 基于S-N曲线法的高强螺栓疲劳寿命评估 |
5.2.5 修正的S-N曲线法 |
5.3 局部应力应变法(LSA) |
5.3.1 概述 |
5.3.2 基于LSA的高强螺栓疲劳寿命评估 |
5.3.3 修正的局部应力应变法 |
5.4 损伤容限设计法(DTDM) |
5.4.1 应力强度因子和断裂韧性 |
5.4.2 疲劳裂纹扩展速率模型 |
5.4.3 高强螺栓裂纹扩展参数确定 |
5.4.4 基于DTDM的高强螺栓疲劳寿命评估 |
5.5 三种疲劳寿命评估方法对比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设置悬挂吊车网架结构的疲劳寿命及可靠性分析 |
6.1 基于累积损伤理论的网架结构疲劳寿命评估 |
6.1.1 焊接空心球节点连接的疲劳寿命评估 |
6.1.2 螺栓球节点高强螺栓连接的疲劳寿命评估 |
6.1.3 考虑吊车荷载增大后网架结构的疲劳寿命评估 |
6.2 基于累积损伤理论的网架结构疲劳可靠性分析 |
6.2.1 网架结构的疲劳极限状态方程 |
6.2.2 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特性 |
6.2.3 疲劳可靠度指标的计算方法 |
6.2.4 设置悬挂吊车的网架结构疲劳可靠度分析 |
6.2.5 考虑吊车运行频率增长的网架结构疲劳可靠度分析 |
6.2.6 考虑吊车荷载增大的网架结构疲劳可靠度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BRB形式及其布置位置对高层钢框架抗震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课题背景 |
1.3 支撑-钢框架结构体系简介 |
1.4 屈曲约束支撑简述 |
1.5 BRB优缺点 |
1.6 BRB及其钢框架国内外研究现状 |
1.6.1 国外研究现状 |
1.6.2 国内研究现状 |
1.7 高层BRBF的实际运用 |
1.8 研究意义 |
1.9 研究内容 |
1.10 创新点 |
第2章 模型建立 |
2.1 引言 |
2.2 模型设计及命名 |
2.3 加载方式和设防烈度 |
2.4 基本参数 |
2.4.1 基本周期 |
2.4.2 首层剪重比(C_B) |
2.4.3 最大层间位移角(θ) |
2.4.4 强柱系数(α_i) |
2.5 构件设计及材料属性 |
第3章 弹塑性静力推覆分析 |
3.1 引言 |
3.2 静力推覆分析方法基本假定 |
3.3 静力推覆分析加载方式及步骤 |
3.4 塑性铰的成铰情况及其规律分析 |
3.5 层剪力-层间位移关系曲线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 |
4.1 引言 |
4.2 动力时程分析法 |
4.2.1 运动方程 |
4.2.2 运动方程的求解 |
4.3 地震工况 |
4.4 动力时程分析 |
4.4.1 最大层间位移关系 |
4.4.2 最大层剪力关系 |
4.4.3 弹塑性能量分布 |
4.4.4 最大残余变形关系 |
4.4.5 BRB的受力、变形及耗能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本文主要结论 |
5.1.1 静力推覆分析 |
5.1.2 动力时程分析 |
5.2 本文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3)考虑节点初始裂纹和累积损伤的钢框架地震易损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梁柱节点焊缝质量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 |
1.1.2 结构累积损伤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 |
1.1.3 钢结构易损性是地震安全评定的重要内容 |
1.2 钢结构节点初始裂纹研究进展 |
1.2.1 初始裂纹概述 |
1.2.2 初始裂纹的研究现状 |
1.2.3 初始裂纹的模拟方法 |
1.2.4 初始裂纹对钢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 |
1.3 累积损伤的研究进展 |
1.3.1 损伤指数D |
1.3.2 累积损伤研究现状 |
1.3.3 钢结构节点累积损伤对钢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 |
1.4 概率地震易损性的研究进展 |
1.4.1 经验法地震易损性 |
1.4.2 判断法地震易损性 |
1.4.3 理论法地震易损性 |
1.4.4 混合法地震易损性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5.1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对象 |
1.5.2 研究思路和流程 |
1.5.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二章 含初始裂纹梁柱节点试验研究及有限元分析 |
2.1 裂纹分类及计算假定 |
2.1.1 裂纹的分类 |
2.1.2 裂纹计算假定 |
2.2 扩展有限元(XFEM)基础 |
2.2.1 ABAQUS中扩展有限单元法的基本原理 |
2.2.2 ABAQUS中扩展有限元裂纹研究方法 |
2.2.3 裂纹扩展方向的定义 |
2.3 试验设计 |
2.3.1 试验目的 |
2.3.2 初始裂纹深度计算和设计 |
2.3.3 试件设计 |
2.3.4 初始裂纹的检测 |
2.3.5 试验加载制度 |
2.3.6 试件测量 |
2.4 试验现象及破坏形态 |
2.5 节点焊缝有限元计算 |
2.5.1 构件尺寸 |
2.5.2 有限元模型 |
2.5.3 材料参数 |
2.5.4 试验结果及有限元对比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节点含不同深度初始裂纹数值模拟 |
3.1 不同位置、不同深度初始裂纹扩展模拟 |
3.1.1 梁下翼缘焊缝区域不含初始裂纹 |
3.1.2 初始裂纹在梁下翼缘焊缝区域左侧 |
3.1.3 初始裂纹在梁下翼缘焊缝区域中间 |
3.1.4 初始裂纹在梁下翼缘焊缝区域右侧 |
3.2 加载方式对节点性能的影响 |
3.2.1 变幅循环对节点性能的影响 |
3.2.2 等幅循环对节点性能的影响 |
3.3 不同位置初始裂纹对节点性能的影响 |
3.3.1 破坏模式对比分析 |
3.3.2 退化特性对比分析 |
3.3.3 损伤曲线对比分析 |
3.3.4 断裂性能对比分析 |
3.4 节点损伤与宏观力学性能的关系 |
3.4.1 不同初始裂纹节点屈服点拟合 |
3.4.2 不同初始裂纹节点极限点拟合 |
3.5 基于节点失效的杆件模型 |
3.5.1 焊接节点简化计算 |
3.5.2 连接器杆件模型建模 |
3.5.3 节点失效和性能判别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考虑初始裂纹的钢框架抗震能力分析 |
4.1 抗震能力模型 |
4.2 基于性能抗震设计方法 |
4.2.1 设防水准 |
4.2.2 性能水准 |
4.3 结构整体破坏状态的划分和极限状态的定义 |
4.3.1 破坏状态与极限状态 |
4.3.2 破坏状态的划分 |
4.3.3 极限状态的定义 |
4.4 结构性能指标的确定方法——Pushover(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 |
4.4.1 基本原理 |
4.4.2 水平加载模式 |
4.4.3 Pushover分析的一般步骤 |
4.5 钢框架模型设计 |
4.5.1 结构设计 |
4.5.2 含不同初始裂纹节点数值拟合 |
4.5.3 钢框架动力特性验证 |
4.6 节点不考虑损伤的钢框架模型Pushover分析 |
4.6.1 性能指标的选取 |
4.6.2 钢框架结构Pushover分析 |
4.7 节点考虑累积损伤的钢框架模型Pushover分析 |
4.7.1 损伤指数的定义 |
4.7.2 损伤研究的三个层次 |
4.7.3 单参数损伤模型 |
4.7.4 考虑累积损伤双参数损伤模型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考虑初始裂纹的钢框架地震需求分析 |
5.1 基于IDA方法的钢框架概率地震需求分析 |
5.1.1 增量动力分析法(IDA)基本原理 |
5.1.2 概率地震需求模型 |
5.1.3 概率地震需求分析步骤 |
5.2 地震动记录的选取和调整 |
5.2.1 地震动记录的选取 |
5.2.2 地震动记录的调整 |
5.3 结构随机变量 |
5.3.1 初始裂纹的不确定性 |
5.3.2 不确定因素的选取 |
5.3.3 考虑初始裂纹深度的结构-地震动样本对 |
5.3.4 整体钢框架结构损伤模型 |
5.4 整体钢框架地震模型需求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考虑初始裂纹的钢框架地震易损性分析 |
6.1 地震易损性分析方法 |
6.1.1 绘制地震易损性曲线方法 |
6.1.2 地震易损性分析基本原理 |
6.1.3 地震易损性曲线数学模型 |
6.2 钢框架模型地震易损性分析 |
6.3 钢框架模型地震易损性曲线 |
6.4 初始裂纹深度增大的钢框架模型地震易损性曲线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主要研究工作和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进一步研究工作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的学术成果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 |
附录1 |
F.1.1 初始裂纹在梁下翼缘焊缝区域左侧 |
F.1.2 初始裂纹在梁下翼缘焊缝区域中间 |
F.1.3 初始裂纹在梁下翼缘焊缝区域右侧 |
附录2 |
F.2.1 初始裂纹_(0 max)a (28)0.0mm、_(0 max)a (28)0.089mm结构-地震动样本对 |
F.2.2 初始裂纹_(0 max)a (28)0.0979mm、_(0 max)a (28)0.1068mm结构-地震动样本对 |
F.2.3 初始裂纹_(0 max)a (28)0.0979mm、_(0 max)a (28)0.1068mm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反应 |
(4)A钢铁贸易公司建筑钢材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和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4.1 案例研究法 |
1.4.2 文献研究法 |
1.4.3 问卷调查法 |
第2章 相关理论与分析工具 |
2.1 概念界定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4C营销理论 |
2.2.2 市场细分理论 |
2.3 相关分析工具 |
2.3.1 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
2.3.2 PEST分析方法 |
第3章 A钢铁贸易公司营销环境和现状分析 |
3.1 A钢铁贸易公司简介 |
3.2 A公司营销环境分析 |
3.2.1 宏观环境分析 |
3.2.2 微观环境分析 |
3.3 A钢铁贸易公司营销策略现状 |
3.3.1 A公司的主要客户群体 |
3.3.2 A公司的运营成本分析 |
3.3.3 A公司为客户带来的便利性分析 |
3.3.4 A公司的营销保障体系 |
3.4 A钢铁贸易公司存在的营销问题分析 |
3.4.1 上游资源渠道较少 |
3.4.2 运输车队等配套服务体系不健全 |
3.4.3 没有充分考虑客户的便利性 |
3.4.4 业务人员沟通能力不足 |
第4章 A钢铁贸易公司营销策略建议 |
4.1 找准市场目标与消费者建立稳定合作关系 |
4.1.1 控制民营企业合作规模 |
4.1.2 全力发展地方国有企业 |
4.1.3 逐步拓展央企施工单位 |
4.2 整合营销渠道中的上游供应商资源降低成本 |
4.2.1 整合省内钢厂资源 |
4.2.2 开拓电商平台资源 |
4.2.3 发展有实力的外省材代理商资源 |
4.3 通过创新模式为客户提供更多便利 |
4.3.1 增加付款方式 |
4.3.2 提供多种订货模式 |
4.3.3 将公司模式复制到全国其他城市 |
4.4 建立更多的沟通机制 |
4.4.1 建立应急保障机制 |
4.4.2 制定客户回访制度 |
4.4.3 为客户提供钢材市场行业动态和趋势 |
第5章 营销策略保障措施 |
5.1 优化人力资源管理 |
5.2 对公司营销人员进行针对性培训 |
5.3 制定目标客户拜访计划 |
5.4 保障资金需求 |
5.5 控制经营风险 |
5.6 建立对车队的考核机制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附录 A |
附录 B |
(5)钢框架弱轴加强空间异型节点抗震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背景及思路 |
2 加强型节点设计方法 |
2.1 概述 |
2.2 梁端翼缘扩展加强型节点设计方法 |
2.3 矩形盖板加强型节点设计方法 |
2.4 加腋加强节点设计方法 |
2.5 本章小结 |
3 节点有限元分析 |
3.1 工程概况 |
3.2 弱轴加强空间异型节点模型 |
3.3 边界条件及加载方式 |
3.4 单元选取及网络划分 |
3.5 分析步设置 |
3.6 本章小结 |
4 弱轴翼缘局部加宽加强空间异型节点抗震性能分析 |
4.1 概述 |
4.2 弱轴翼缘局部加宽加强空间异型节点设计 |
4.3 有限元模型计算分析及结果 |
4.4 本章小结 |
5 弱轴翼缘矩形盖板加强空间异型节点抗震性能分析 |
5.1 概述 |
5.2 弱轴翼缘矩形盖板加强空间异型节点设计 |
5.3 有限元模型计算分析及结果 |
5.4 本章小结 |
6 弱轴下翼缘腋板加强空间异型节点抗震性能分析 |
6.1 概述 |
6.2 弱轴下翼缘腋板加强空间异型节点设计 |
6.3 有限元模型计算分析及结果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大跨度方形平面四坡水装配式钢空腹网格结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1.3 网架结构发展与四坡水钢空腹网格屋盖结构形式介绍 |
1.4 大跨度四坡水钢空腹网格结构体系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结构基本理论及静力性能分析 |
2.1 大跨度四坡水装配式钢空腹网格结构背景 |
2.2 空腹夹层板连续化分析方法 |
2.2.1 基本假定和计算模型 |
2.2.2 等代刚度的确定 |
2.2.3 基本方程的建立 |
2.3 空腹夹层板楼盖实用分析方法力学原理 |
2.4 结构模型设计参数 |
2.5 四坡水网格结构体系有限元模型建立 |
2.5.1 空间网格结构有限元理论概述 |
2.5.2 四坡水空腹网格结构有限元模型建立 |
2.6 四坡水空腹网格结构结果分析 |
2.6.1 水平风荷载作用下的响应分析 |
2.6.2 水平风荷载作用下竖向受力构件内力分析 |
2.6.3 竖向载作用下竖向受力构件分析 |
2.6.4 各作用条件下对比分析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结构振动特性分析 |
3.1 无阻尼振动的基本理论 |
3.2 建立结构有限元模型 |
3.3 四坡水空腹网架结构水平刚度研究 |
3.3.1 结构自振模态分析 |
3.4 特征值分析 |
3.4.1 固有频率与周期分析 |
3.4.2 固有频率与周期拟合分析 |
3.5 本章结论 |
第四章 四坡水空腹网架屋面坡度对结构性能的影响 |
4.1 四坡水屋盖研究意义 |
4.2 四坡水屋盖基本组成分析 |
4.3 坡度对于四坡水屋盖力学性能影响分析 |
4.3.1 基本设计参数 |
4.3.2 坡度变化时风荷载作用的影响分析 |
4.4 四坡水屋面力学性能综合分析 |
4.4.1 恒载作用下应力分析 |
4.5 本章结论 |
第五章 四坡水装配式钢空腹网格结构体系装配式施工 |
5.1 装配式建筑综述 |
5.1.1 装配式建筑在我国的发展情况 |
5.1.2 我国装配式建筑与国外比较 |
5.1.3 装配式建筑的国家力度 |
5.1.4 装配式建筑的技术力度 |
5.1.5 装配式结构主要形式 |
5.2 大跨度四坡水空腹网格结构装配式施工研究 |
5.2.1 钢空腹夹层板装配式施工 |
5.2.2 四坡水钢空腹网架装配式施工 |
5.3 四坡水钢空腹网架装配节点连接分析 |
5.4 四坡水钢空腹网架装配技术分析 |
5.4.1 装配式结构数字施工模拟工技术 |
5.4.2 装配式结构整体安装技术 |
5.5 结论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7)包含可更换扩翼T形连接件的钢框架梁柱节点滞回性能和参数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T形钢连接钢框架梁柱节点的连接特点 |
1.2.1 T形钢连接钢框架梁柱节点的连接特点 |
1.2.2 T形钢连接钢框架梁柱节点加固方式 |
1.2.3 T形钢连接钢框架梁柱节点的破坏模式 |
1.3 研究现状 |
1.3.1 T形连接件力学性能研究 |
1.3.2 T形钢连接钢框架梁柱节点力学性能分析 |
1.3.3 梁端扩翼钢框架梁柱节点受力性能研究 |
1.4 本文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图 |
1.4.1 本文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图 |
第2章 单向拉伸荷载作用下T形连接件的试验研究和有限元非线性分析 |
2.1 单向拉伸荷载作用下T形连接件的试验研究 |
2.1.1 试验目的 |
2.1.2 试件设计 |
2.1.3 量测内容 |
2.1.4 螺栓预紧力施加 |
2.1.5 加载装置及加载制度 |
2.1.6 材性试验 |
2.2 T形连接件有限元非线性分析 |
2.2.1 有限元软件ABAQUS简介 |
2.2.2 有限元非线性分析模型的建立 |
2.2.3 钢材及螺栓本构参数 |
2.2.4 单元类型及网格划分 |
2.2.5 边界条件及加载 |
2.2.6 ABAQUS数值模拟中的非线性问题 |
2.2.7 接触算法确定 |
2.3 有限元结果验证 |
2.3.1 试件破坏模式 |
2.3.2 螺栓拉力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包含可更换扩翼T形钢连接钢框架节点有限元分析 |
3.1 节点尺寸设计 |
3.1.1 节点尺寸 |
3.1.2 相关构造验算 |
3.2 模型建立 |
3.2.1 建模基本原则 |
3.2.2 材性参数确定 |
3.2.3 相互作用 |
3.2.4 加载和边界条件 |
3.2.5 网格划分 |
3.3 T形钢梁柱节点滞回性能分析 |
3.3.1 荷载-位移滞回曲线 |
3.3.2 骨架曲线 |
3.3.3 承载能力及延性性能 |
3.3.4 刚度退化 |
3.3.5 耗能能力 |
3.3.6 节点破坏形态 |
3.3.7 T形钢应力分析 |
3.3.8 扩翼型T形钢连接节点柱应力分析 |
3.3.9 扩翼型T形钢连接节点梁应力分析 |
3.3.10 梁、柱上螺栓应力分析 |
3.3.11 抗剪螺栓应力分析 |
3.3.12 扩翼型节点剪切板应力分析 |
3.4 扩翼型T形钢梁柱连接节点域分析 |
3.4.1 节点域理论基础 |
3.4.2 节点域受力分析 |
3.4.3 节点域承载能力和延性性能 |
3.4.4 扩翼段对节点域刚度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扩翼型T形钢连接钢框架梁柱节点参数化分析 |
4.1 T形钢连接节点弯矩-转角曲线模型 |
4.2 扩翼参数有限元模型建立 |
4.3 不同参数力学性能分析 |
4.3.1 T形钢翼缘厚度对节点的影响 |
4.3.2 T形钢腹板厚度对节点的影响 |
4.3.3 扩翼段加强段长度对l_a节点的影响 |
4.3.4 扩翼段过渡段长度l_b对节点的影响 |
4.3.5 扩翼段加强段宽度c对节点的影响 |
4.4 三参数幂函数模型的形状参数n拟合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8)超大跨钢壳沉管隧道管节火灾力学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沉管隧道简介 |
1.1.2 双层钢壳混凝土组合结构的发展简述 |
1.1.3 国内外公路隧道火灾事故回顾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隧道火灾安全方面相关的标准、规范及导则 |
1.2.2 国内外开展的隧道火灾项目 |
1.2.3 隧道衬砌结构火灾高温下的力学行为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3.1 依托项目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火灾场景设计 |
2.1 标准火灾场景 |
2.1.1 火灾场景定义 |
2.1.2 标准火灾曲线 |
2.2 大比尺实体隧道火灾排烟试验 |
2.2.1 大比尺实体隧道试验平台设计 |
2.2.2 测量系统 |
2.2.3 试验工况设计 |
2.3 试验结果分析 |
2.3.1 试验现象 |
2.3.2 隧道横断面温度分布 |
2.3.3 烟气层高度计算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隧道管节结构火灾温度场三维数值模拟 |
3.1 结构温度场分布的理论计算方法 |
3.1.1 热传导基本微分方程 |
3.1.2 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 |
3.1.3 几何条件和物理条件 |
3.2 基于FDS的钢壳沉管隧道温度场模拟 |
3.2.1 模拟参数的选取 |
3.2.2 自燃通风条件下温度场分布规律 |
3.2.3 机械通风条件下温度场分布规律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无隔热条件下结构的热力耦合 |
4.1 热弹性力学基础 |
4.1.1 热应力基本概念 |
4.1.2 位移求解温度应力的平面问题 |
4.1.3 高温下钢板与混凝土的热工参数 |
4.2 高温下管节结构力学数值模拟 |
4.2.1 荷载组合 |
4.2.2 计算模型 |
4.2.3 力学行为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隔热条件下管节结构的热力耦合 |
5.1 热工参数 |
5.1.1 防火板热工参数的确定 |
5.1.2 结构内表面温度的换算 |
5.2 力学行为分析与比较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基于核心业务的XSJ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企业文化内涵研究 |
1.3.2 企业文化建设内容研究 |
1.3.3 核心业务内涵研究 |
1.3.4 企业文化与核心业务关系研究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4.3 论文框架结构 |
第二章 XSJ公司核心业务现状 |
2.1 XSJ公司概况 |
2.1.1 XSJ公司简介 |
2.1.2 XSJ公司业务状况 |
2.1.3 XSJ公司所在行业环境分析 |
2.2 XSJ公司核心业务识别 |
2.2.1 波士顿矩阵分析 |
2.2.2 XSJ公司核心业务流程 |
2.3 XSJ公司核心业务的特点 |
2.3.1 产品层面 |
2.3.2 技术层面 |
2.3.3 市场层面 |
2.3.4 客户层面 |
2.4 XSJ公司核心业务竞争优势分析 |
2.4.1 IFE矩阵因素选择 |
2.4.2 IFE矩阵评分及结果分析 |
第三章 基于核心业务的XSJ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现状分析 |
3.1 XSJ公司企业文化建设概况 |
3.1.1 企业文化理念 |
3.1.2 XSJ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历程 |
3.1.3 XSJ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特点 |
3.2 XSJ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
3.2.1 企业文化物质层存在的问题 |
3.2.2 企业文化制度层存在的问题 |
3.2.3 企业文化精神层存在的问题 |
3.3 XSJ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策略分析 |
第四章 基于核心业务的XSJ公司企业文化建设优化设计 |
4.1 核心业务产品层面的企业文化建设 |
4.1.1 企业文化物质层建设 |
4.1.2 企业文化精神层建设 |
4.1.3 企业文化制度层建设 |
4.2 核心业务技术层面的企业文化建设 |
4.2.1 企业文化物质层建设 |
4.2.2 企业文化精神层建设 |
4.2.3 企业文化制度层建设 |
4.3 核心业务市场层面的企业文化建设 |
4.3.1 企业文化物质层建设 |
4.3.2 企业文化精神层建设 |
4.3.3 企业文化制度层建设 |
4.4 核心业务客户层面的企业文化建设 |
4.4.1 企业文化物质层建设 |
4.4.2 企业文化精神层建设 |
4.4.3 企业文化制度层建设 |
第五章 XSJ公司企业文化建设优化方案实施保障措施 |
5.1 企业文化物质层保障机制 |
5.1.1 建立完善的企业文化组织运行机制 |
5.1.2 建立完善的企业CL视觉识别系统 |
5.2 企业文化精神层保障机制 |
5.2.1 建立企业文化宣贯机制 |
5.2.2 扩充企业文化宣传渠道 |
5.3 企业文化制度层保障机制 |
5.3.1 建立企业文化评价体系 |
5.3.2 细化企业文化考核指标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1.1 企业文化与核心业务是密不可分的关系 |
6.1.2 准确识别核心业务可明晰企业文化建设方向 |
6.1.3 针对问题制定策略可保证实施效果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6.2.1 研究不足 |
6.2.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胶合竹轻型框架结构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建筑工业化与轻型结构 |
1.2 轻型木结构与钢结构 |
1.2.1 轻型木结构 |
1.2.2 轻型钢结构 |
1.3 竹结构的发展 |
1.3.1 原竹结构 |
1.3.2 含竹复合结构 |
1.3.3 冷压胶合竹结构(Glubam) |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其组织结构 |
第2章 胶合竹板材的材料力学性能研究 |
2.1 胶合竹板材的基本力学性能的试验研究 |
2.1.1 胶合竹板材基本材性试验方法 |
2.1.2 胶合竹板材基本材性试验结果 |
2.1.3 胶合竹板材的轴向应力-应变关系模型 |
2.2 胶合竹板材的销槽承压强度 |
2.2.1 胶合竹板材销槽承压强度试验方法 |
2.2.2 胶合竹板材销槽承压强度试验结果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胶合竹板材强度指标的特征值与设计值估算 |
3.1 特征值与设计值估算方法 |
3.1.1 M-李简易估算方法 |
3.1.2 欧盟规范估算法 |
3.1.3 ISO标准法 |
3.1.4 澳洲/新西兰规范简易估算法 |
3.1.5 中国规范确定方法 |
3.2 工程胶合竹材强度与销槽承压强度的特征值和设计值 |
3.2.1 强度指标的概率性质 |
3.2.2 基于M-李方法估算的强度指标的特征值与设计值 |
3.2.3 基于欧盟规范方法估算的销槽承压强度特征值与设计值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胶合竹轻型框架结构连接件系统的研究 |
4.1 胶合竹轻型框架结构的连接系统 |
4.1.1 连接件规格 |
4.1.2 覆面板-骨架连接(Sheathing-to-framing connection) |
4.1.3 骨架之间连接 |
4.1.4 墙角锚固(Hold-down)连接 |
4.2 连接的计算模型与承载力计算方法 |
4.2.1 理论计算模型 |
4.2.2 有限元计算模型 |
4.3 胶合竹轻型框架剪力墙金属连接系统的试验研究 |
4.3.1 钉连接件的弯曲强度试验 |
4.3.2 覆面板-骨架连接试验 |
4.3.3 骨架-骨架钉连接试验 |
4.3.4 墙角锚固构件(Hold-down)试验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胶合竹轻型框架结构的力学性能研究 |
5.1 胶合竹轻型框架结构的设计方法 |
5.2 胶合竹轻型框架剪力墙 |
5.2.1 剪力墙的理论分析模型与实用计算方法 |
5.2.2 胶合竹轻型框架剪力墙抗侧向力的试验研究 |
5.2.3 基于连接试验信息的轻型框架剪力墙的性能模拟及参数分析 |
5.3 楼盖 |
5.4 屋盖 |
5.5 胶合竹轻型框架房屋的整体性能模拟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胶合竹轻型框架结构的工程实例及其在BIM平台上设计、建造与运营的研究和展望 |
6.1 概述 |
6.2 胶合竹轻型框架结构工程实例 |
6.2.1 湖南大学竹结构示范建筑及其性能分析 |
6.2.2 北京紫竹院公园竹结构茶楼 |
6.2.3 其它案例与功能性胶合竹轻型框架结构构件的创新运用 |
6.3 胶合竹轻型框架结构在BIM平台上设计、建造及运营的研究及展望 |
6.3.1 BIM的发展历史回顾及其运用 |
6.3.2 基于AutodeskRevit软件的胶合竹轻型框架结构房屋BIM建模及其进阶开发 |
6.3.3 基于BIM平台的轻型结构发展预测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四、广西建筑钢结构现状调查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设置悬挂吊车平板网架结构的疲劳载荷谱及疲劳寿命研究[D]. 邱斌.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2]BRB形式及其布置位置对高层钢框架抗震性能的影响[D]. 杨玉红. 桂林理工大学, 2021(01)
- [3]考虑节点初始裂纹和累积损伤的钢框架地震易损性分析[D]. 左媛. 东南大学, 2021
- [4]A钢铁贸易公司建筑钢材营销策略研究[D]. 李传伟. 华侨大学, 2020(01)
- [5]钢框架弱轴加强空间异型节点抗震性能分析[D]. 李启星.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6]大跨度方形平面四坡水装配式钢空腹网格结构研究与应用[D]. 桑胜伟. 贵州大学, 2020(04)
- [7]包含可更换扩翼T形连接件的钢框架梁柱节点滞回性能和参数化分析[D]. 郑浩. 扬州大学, 2020(04)
- [8]超大跨钢壳沉管隧道管节火灾力学行为研究[D]. 胡鹏.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9]基于核心业务的XSJ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研究[D]. 赵宁宁. 山东理工大学, 2020(02)
- [10]胶合竹轻型框架结构的研究[D]. 王睿. 湖南大学,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