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开始了渐进式的经济体制改革,中国的公用事业获得了较大发展,但其改革进程大大滞后于其他产业,改革尚未根本触及传统公用事业规制体制。公用事业部门效率低下、产品供需矛盾尖锐的现象依然没有得到解决,公用事业部门的运营模式转型问题引起了学术界与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公用事业产品和服务并非完全意义上的纯公共产品,公用事业产品无论是水、电、气,都会在某些方面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排他性或竞争性。文章从政府供给、市场供给、志愿供给三个方面讨论了不同供给机制下公共产品的供给效率。行业特殊性决定了公用事业部门具有双重效率标准,即社会目标与经济目标。公用事业部门实现效率最大化必须兼顾经济效率与社会效率。文章将产权安排、企业治理、政府规制、激励机制纳入经济效率的目标函数,构建了公用事业运营模式转型的“四维”分析框架,深入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中国城市公用事业运行效率的改进带来的影响。制度变迁带来的中国经济的长足发展,城市公用事业的供需矛盾日益尖锐,民间资本日益壮大,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公用事业改革提供了必要性与可能性。作为市场经济改革的最后一个堡垒,公用事业领域的市场化改革初见成效。部门运营效率有所提升,供需矛盾有所缓解,但是国家垄断经营的局面没有根本打破,效率损失依然严重。公用事业部门的双重效率标准决定了公用企业双重目标的形成,即一方面应有利润最大化追求,另一方面也要满足公共利益的要求。为了实现公用事业部门的效率最大,必须加快我国公用事业运营模式的转型。公用事业部门的政府运营和私人运营都会因为垄断的存在而带来效率损失,公私合作制是效率最大化视角下公用事业运营模式的最佳选择。政府可以利用私营机构的运营效率和竞争压力,提高公用事业部门的生产效率和技术效率。同时政府通过合同规范私营机构中的公共福利目标,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私营机构则可以从合同管理中减少由于监管机构的自由裁量权带来的损失,在稳定的法律环境中寻求自我发展的空间,追求自身的利润。在政府和私人机构之间这种长期的博弈中,会形成一个稳定的长期均衡,从而实现公用事业部门运营效率的最大化。基于效率最大化视角的公用事业转型模式——公私合作制,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实现:一是加快推进产权多元化改革;二是加快公用事业部门的企业治理结构改革;三是完善对公用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激励与监督机制;四是构建完善的政府规制体系,提高对市场化改革中政府规制的必要性与迫切性的认识:五是完善消费者主权,强化消费者的维权意识。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1 导论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1.1.1 研究背景1.1.2 研究意义1.2 研究内容与框架结构1.2.1 研究内容1.2.2 框架结构1.3 研究方法1.4 可能的创新之处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2.1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2.2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2.3 简单评价3 公共产品供给的一般理论分析3.1 公共产品的供给及其机制3.1.1 公共产品的一般理论分析3.1.2 公共产品供给的一般机制3.2 公共产品供给机制的效率分析3.2.1 搭便车问题与公共产品的私人供给3.2.2 公共产品政府供给机制的效率分析3.2.3 公共产品供给的志愿事业机制的效率分析3.3 公用事业产品供给的效率分析3.3.1 公用事业与公共产品3.3.2 公用事业产品供给的效率分析3.4 本章小结4 基于效率最大化的公用事业转型的分析框架4.1 效率理论的分析4.2 公用事业的双重效率标准4.2.1 公用事业的双重效率标准4.2.2 公用事业不同效率标准的实践4.3 效率最大化视角下公用事业转型的分析框架4.3.1 产权安排与效率最大化4.3.2 公司治理与效率最大化4.3.3 激励机制与效率最大化4.3.4 政府规制与效率最大化4.4 本章小结5 制度变迁背景下中国公用事业的发展态势分析5.1 制度与制度变迁5.1.1 制度的内涵与构成5.1.2 制度变迁的不同类型5.1.3 制度变迁带来中国经济的长足发展5.2 中国公用事业转型的背景分析5.2.1 行业低效率与财政压力并存5.2.2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5.2.3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5.2.4 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5.2.5 民间资本进入公用事业的必要性与可能性5.3 我国经济转型中公用事业发展的态势描述5.3.1 1980-2006年我国公用事业发展状况的统计描述5.3.2 我国城市公用事业产值规模及结构分析5.3.3 中国公用事业运营中存在的问题5.4 制度变迁背景下中国公用事业转型的趋势5.4.1 我国城市公用事业改革的初步进展5.4.2 中国公用事业民营化的实践效果5.4.3 存在的问题5.5 本章小结6 我国公用事业转型的特征分析6.1 我国公用事业转型与效率改进6.1.1 公用事业部门的特征6.1.2 我国公用事业转型与效率的改进6.2 我国公用事业转型的起点与动因6.2.1 我国公用事业转型的起点6.2.2 制度变迁背景下我国公用事业转型的动因6.3 我国公用事业转型的重点6.3.1 引入民间资本6.3.2 引入竞争机制6.3.3 改革政府规制6.4 制度变迁背景下我国公用事业转型的经验总结6.4.1 政府职能的“越位”与“缺位”并存6.4.2 垄断导致的效率损失严重6.4.3 城市公共产品的价格形成规制不合理6.4.4 价格中的政策性因素和经营性因素模糊不清6.4.5 政府规制改革在放松与强化之间不够协调6.5 本章小结7 基于效率最大化的公用事业转型的模式设计7.1 西方国家公用事业转型的实践及其经验7.1.1 PPP在英国的实践7.1.2 PPP在美国的实践7.1.3 西方国家推行PPP的动因分析7.2 我国公用事业转型的基本思路:公私合作关系7.2.1 公私合作伙伴关系的概念界定7.2.2 公私合作制的特点7.2.3 公私合作制的起源与发展7.3 公私合作制的模式设计7.4.1 公私合作制的相关制度安排7.4.2 公私合作制有效制度形成的基础7.5 公私合作制的效率分析7.5.1 PPP是以效率为导向的制度安排7.5.2 PPP不排除公共部门的作用7.5.3 PPP决定了政府职能必须重新定位或者调整7.6 本章小结8 基于效率最大化的中国公用事业转型模式的实现途径8.1 产权多元化是公用事业转型的基础8.1.1 中国公用事业产权改革的制度设计8.1.2 多元化产权制度的实现途径8.2 加快公用企业治理结构改革8.3.1 利益相关者内涵8.3.2 利益相关者与股东至上治理模式的比较8.3.3 公用事业更适用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8.3 对高级管理人员激励与监督的制度设计8.3.1 我国公用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显性激励不足与隐性激励有余的纠正8.3.2 对公用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负激励缺乏的纠正8.4 推进政府规制的改革8.4.1 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8.4.2 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公用事业规制机构8.5 完善消费者主权制度8.5.1 何为消费者主权8.5.2 公用事业领域消费者主权的回归8.5.3 完善消费者权益的保护8.6 本章小结9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9.1 主要结论9.2 不足与展望参考文献致谢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与所获奖励
相关论文文献
- [1].福利马蜂窝[J]. 百姓 2008(05)
- [2].提升灾难管理能力:企业级GIS的应用[J]. 中国测绘 2013(04)
- [3].土地改革: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口?[J].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4(03)
- [4].Gartner发布GIS市场评估报告[J]. 地理信息世界 2009(02)
- [5].德国能源产业:拥抱数字化[J]. 能源 2019(01)
- [6].ABB持续投入Symphony控制系统的研发[J]. 江苏电机工程 2011(04)
- [7].可再生能源在智能电网中的作用[J]. 科技创业 2011(11)
- [8].ABB持续投入Symphony控制系统的研发[J]. 江苏电机工程 2010(06)
- [9].公共事业规制与竞争制度模式[J]. 中外企业家 2013(23)
- [10].济南联通:3G“沃”城市畅享信息生活[J]. 通信企业管理 2011(11)
- [11].“不涨价”背后的民生关怀[J]. 新长征(党建版) 2008(03)
- [12].打造“阳光交易”的政府采购——《政府采购法》修订背景透析[J]. 法治与社会 2014(11)
- [13].FDI提高供水企业的绩效了吗?[J]. 河南社会科学 2012(06)
标签:制度变迁论文; 公用事业论文; 效率最大化论文; 产权论文; 规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