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约翰·斯坦贝克(1902—1968)是20世纪美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虽然他曾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评论界对他赞扬的声音却依然停留在其30年代的前期作品中,而对其后期作品褒贬不一。近年来,学者们对他的后期作品研究尽管有升温趋势,但无论是内容还是规模和数量都不及对他前期作品的研究。《伊甸之东》(1952)是约翰·斯坦贝克后期的一部代表作,对作者本人而言,也是意义最为深远的小说。他曾这样评价过该作品:“我所有的东西几乎全在里面,可是还没有装满。里面有痛苦和兴奋,喜悦和烦恼,邪恶和善良——构思的愉快和些许失望,以及无法形容的创作的快乐。”①大多数评论家从原型研究角度来探讨这部小说,也有些学者从善与恶的主题、女权主义思想,或从元小说的结构和写作技巧等方面对其进行研究。在小说中,作家塑造了美籍华裔——李庆中的形象。这个人物对故事情节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东方主义盛行,华人备受歧视的时代,斯坦贝克能够客观并积极地塑造这一形象,并为他找到了适合自身生存的途径,在当时具有很强的进步性。本文旨在分析《伊甸之东》中斯坦贝克对东方主义的反思,进而探讨斯坦贝克在美国文学史上对于文化融合的创造性思考及其积极意义。本文由引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组成。引言部分阐述本论文的选题原因,研究目标,主要运用的研究方法以及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本论文的研究目标是双重的。第一个目标是从分析东方主义理论出发,揭示小说主题;另一个目标是借助分析《伊甸之东》中李对自我身份的寻求历程,来展示斯坦贝克对东方文化的独特理解,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笔者的研究思路。正文部分共分为三章。第一章着重介绍并分析东方主义思想及其对美国文学的影响。爱德华·萨义德在1978年著有《东方主义》一书,这本书后来成为后殖民批评的经典性著作,该书把西方人对东方人那种居高临下的心态、把西方学者对东方在学术和文艺著作中的刻意扭曲、把西方国家在东方的殖民活动三者联系在一起,称之为“东方主义”。笔者第一节探讨东方主义思想的起源和它在西方国家,尤其在美国的发展过程;第二节探讨在东方主义盛行的时代,西方人对中国人的偏见及其在当时社会中的影响;第三节探讨在东方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下,其他美国作家在文学作品中所塑造的中国人常见的形象,为笔者后文解析斯坦贝克对东方主义传统观念的反思提供理论依据。第二章,阐述斯坦贝克与东方主义的关系。第一节指出斯坦贝克生活在华人众多并且东方主义盛行的美国加州这一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通过介绍他的生活背景和人生经历,来说明他创作风格的形成过程;第二节对作家的总体创作思想等方面进行评述,着重评说其现实主义和人文主义特征的成因及其在他的具体作品尤其是《伊甸之东》中的体现;第三节研究导致斯坦贝克对东方主义传统思想批判的社会根源,从而阐明他深入反映真实生活的独特社会洞察力;第四节揭示斯坦贝克对东方主义的反思的角度、程度及这种反思所引发的重要社会意义。第三章,从分析《伊甸之东》中李这一中国人形象在20世纪初美国社会中寻找身份的过程入手,进一步探究作家对东方主义的反思。第一节评述由于东方主义思想在当时美国的盛行,李作为生活在加州的华人后裔的尴尬身份,剖析李作为没有话语权的“他者”在当时美国社会存在的普遍性及其原由,从而指出斯坦贝克写作特点的客观性;第二节讨论李经过漫长的身份寻找逐渐被主流社会所接受的过程,李通过融合中西方文化不仅得到了话语权,还运用融会了中西方文明的独特的哲学思想来教育他人追求自由意志,从而指出斯坦贝克世界观的积极性;第三节通过讨论李在身份转变前后与小说中几个主要人物的关系,解析最终李在美国社会中的角色,着重说明这一角色与东方主义及传统作家作品中的华人形象存在的差异,从而指出斯坦贝克对中华文明理解的独特性;第四节阐明斯坦贝克通过在《伊甸之东》中塑造的这个中国人的艺术形象,为美国华裔乃至所有外籍移民找到了追求自由意志的出路,从而指出斯坦贝克对多文化融合的现实推动作用。最后,在结论部分笔者首先重述约翰·斯坦贝克在《伊甸之东》中反映的主要思想和他的文学成就。然后着重指出斯坦贝克虽然生活在东方主义盛行的美国社会,他却挣脱了东方主义对中国人的刻板而负面的传统形象的影响,通过对东方主义的反思,客观公正地塑造了华人移民后裔的形象。而且借助《伊甸之东》,斯坦贝克为多文化背景的人的身份定位指明了一条可行之路——将东西方文化有机融合起来,同时这也是构建和谐的多元化文明社会的必经之路,具有时代的前瞻性和对现实的启示作用。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斯坦贝克与生态批评家[J].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16(05)
- [2].中国斯坦贝克研究70年历程概观[J]. 外国语文 2014(06)
- [3].半个世纪来国外斯坦贝克女性主义研究现状述评[J].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14(12)
- [4].2011年国际斯坦贝克大会将在美国召开——兼论斯坦贝克研究动态[J]. 外国文学动态 2011(04)
- [5].女性主义视角下对《菊花》中伊莉莎的人物解读[J]. 短篇小说(原创版) 2016(23)
- [6].近半个世纪来国内外斯坦贝克生态批评研究现状述评[J]. 山花 2014(24)
- [7].试论斯坦贝克作品中的女性形象[J]. 作家 2011(06)
- [8].一只插上翅膀的“猪”——美国文坛巨匠斯坦贝克[J]. 名人传记(上半月) 2011(12)
- [9].丰裕社会中分裂的主体——重读斯坦贝克《烦恼的冬天》[J]. 外语研究 2014(01)
- [10].活水之源 成功基石——斯坦贝克小说创作溯源[J]. 名作欣赏 2014(15)
- [11].从《美国与美国人》中看斯坦贝克的身份伦理观[J]. 名作欣赏 2014(33)
- [12].国内外约翰·斯坦贝克文学伦理学研究综述[J]. 戏剧之家 2016(21)
- [13].国内外约翰·斯坦贝克文学伦理学研究综述[J].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03)
- [14].探析斯坦贝克的“乌托邦”书写[J]. 短篇小说(原创版) 2015(03)
- [15].斯坦贝克悲剧小说的结构模式[J]. 文学界(理论版) 2012(03)
- [16].“斯坦贝克问题”的反思[J].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04)
- [17].斯坦贝克与酒[J]. 世界文化 2010(12)
- [18].“不再存在精神问题”——斯坦贝克《菊》的主题再辨析[J]. 电影评介 2008(24)
- [19].邪恶与善美——从生态主义的角度解读斯坦贝克的《珍珠》[J].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5(15)
- [20].解析斯坦贝克短篇小说中主人公女性意识的觉醒[J].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6)
- [21].赏析斯坦贝克的《月落》——反映戏剧化倾向的写作风貌[J].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11(05)
- [22].通往伊甸之路——斯坦贝克女性描写所传达的主题探析[J]. 外语学刊 2010(06)
- [23].善恶之网的挣扎:斯坦贝克《烦恼的冬天》的美德伦理研究[J]. 当代外国文学 2014(03)
- [24].浅论约翰·斯坦贝克短篇小说《蛇》[J].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4)
- [25].乡土情结,活力之源——斯坦贝克小说创作兴衰的启示[J]. 科技信息 2008(26)
- [26].斯坦贝克作品对《圣经》元素的突破[J]. 名作欣赏 2018(35)
- [27].文化认同与民族偏见——从《罐头厂街》谈斯坦贝克对东方文化认识的矛盾思想[J]. 作家 2011(24)
- [28].由《伊甸之东》看矛盾的斯坦贝克[J]. 衡水学院学报 2009(05)
- [29].斯坦贝克《约翰尼大熊》的结构解析——从语篇的衔接与连贯理论谈起[J]. 芒种 2012(19)
- [30].约翰·斯坦贝克经典小说的生态解读[J]. 疯狂英语(理论版) 201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