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作为20世纪中后期最重要的金融创新技术,资产证券化自从诞生于美国之后就迅速席卷全球。2005年前三个季度,美国中长期债券市场新发行资产证券化产品2.24万亿美元,占美国债券市场整个发行总量的53.6%;欧洲资产证券化产品新发行1962亿欧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5%。截至2004年年末,整个亚洲市场的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量从1998年的70亿美元迅速攀升到680亿美元。有专家预言,国际金融市场发展即将步入资产证券化产品主导的阶段。随着资产证券化在全球的发展,我国资产证券化的探索也于上世纪80年代末展开。但受制于国内经济、法律和其他社会环境,早期各类资产证券化或准资产证券化基本上都采取了离岸(offshore)操作的模式。2003年6月,华融资产管理公司运用资产证券化的变通模式——信托分层处置了132.5亿债权。2004年4月,中国工商银行宁波分行实施了账面价值为26亿元的不良贷款证券化。2005年12月,国家开发银行第一期42亿元开元信贷资产支持证券(ABS)和中国建设银行2005-1期30亿元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信托资产支持证券(MBS)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功发行,才标志着我国政策规范下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正式展开,也预示着国内信贷资产证券化工作进入了实质性的突破阶段。但作为一个金融市场欠发达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引入西方国家成熟的金融创新技术,其可能带来的风险决不可忽视。而有研究也表明,资产证券化带给银行的影响有可能是中性。因此,理性分析银行资产证券化可能带来的效应,并结合我国实际国情,探讨适合我国银行的资产证券化发展路径,对于推动我国银行资产证券化健康发展,并快速走上可持续性道路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的研究沿着以下逻辑思路展开:从国际发展趋势看,资产证券化已成为改变金融市场结构的重要金融创新工具,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成功试点以及有关人士的表态,也可以预见资产证券化在我国即将迎来一个迅速增长的时代。但在实践中,资产证券化对于银行到底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作为我国这样一个金融欠发达,且金融体系存在众多问题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引入资产证券化的意义究竟何在?如果引入资产证券化,怎样才能以最低的成本、最小的风险促使其迅速成熟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所在?本文的研究即围绕着这些问题展开,主要内容分为三篇:第一篇是对银行资产证券化的理论分析,重点探讨银行开展资产证券化的经济学意义,构建银行资产证券化可能效应的理论分析框架。第二篇则是对银行资产证券化效应的实证检验,以期对资产证券化带给银行的影响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把握。第三篇则是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对我国银行如何开展资产证券化进行了探讨,包括对我国银行业的经营困境、已有证券化实践的分析、我国银行开展资产证券化的目标定位以及未来深化银行资产证券化的合理路径选择等。具体内容如下:第二章,相关概念、原理及国际资产证券化发展概况。该章对资产证券化的有关定义、分类及基本原理进行了介绍,归纳出资产证券化作为一项新技术的创新特征所在。本章对资产证券化对各参与方的意义及国际资产证券化的发展现状也进行了简要分析。第三章,银行资产证券化的经济学分析。资产证券化本质上是银行中介为了弥补自身缺陷、谋求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所致。本章重点探讨了作为银行中介存在的必要性及其内在缺陷,随后分析了资产证券化对于弥补银行缺陷的意义,即从理论角度探讨了银行进行资产证券化的内在动因。但银行选择不同资产证券化产生的效应可能会不同。本章随后建立了银行行为的理论分析框架,探讨了银行出于不同目的而选择不同资产证券化的约束条件及证券化后可能的风险效应。第四章,银行资产证券化的实证检验。本章运用芝加哥联邦储备银行在其网站上提供的公开数据,首先对美国银行控股公司资产证券化动因进行验证,随后对银行资产证券化行为与其带来的流动性风险、资本充足率以及信用风险之间的互动效应进行检验,最后探讨了不同资产证券化可能带来的不同风险效应。第五章,我国银行业的经营困境及资产证券化的现实性。本章实际是对我国金融体系现状的考察,重点阐述商业银行在资本市场的功能错位,以及由此导致的一系列银行经营困境,在此基础简要探讨了我国银行开展资产证券化的现实性。第六章,我国银行资产证券化的实践。本章对我国已经进行的三类银行资产证券化案例进行了介绍,并对实践中可能存在的缺陷进行的详细分析,最后探讨了我国开展银行资产证券化面临的主要障碍。第七章,我国银行资产证券化的完善与发展。本章对我国银行资产证券化如何开展进行了探讨,明确提出加快推进资产证券化的进程,探讨了我国银行资产证券化的目标定位,提出要解决我国银行功能和资本市场功能严重错位的问题,必须将带有弥补资本功能性质的银行中长期贷款作为资产证券化的对象,同时在实行资产证券化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化解银行风险为前提,并对进一步开展证券化提出了政策建议。第八章,结束语。本章是对全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结论以及创新的归纳总结。本文的主要结论包括:(1)资产证券化本质上是银行为了弥补自身缺陷,谋求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所致;(2)从理论上看,资产证券化可以增强银行流动性,但当运用证券化目的在于改善银行资本充足率时,选择不同性质资产证券化所面临的约束条件会不同;银行进行资产证券化,不同性质资产证券化所带来的风险效应也会不一样,证券化优质资产有可能会使得银行风险上升,而证券化高风险资产一定会带来银行风险的下降;(3)美国经验数据表明,美国银行资产证券化动力更多的是来自于流动性管理的需要,而银行进行资产证券化的确可以起到改善流动性、改善资本充足率的目的,但却带来美国银行风险的上升;(4)鉴于我国银行业面临的困境,我国银行资产证券化的目标应定位于资本市场与商业银行的功能归位,通过资产证券化实现有效转化大量积聚于银行内部的各类风险;(5)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定位,并充分考虑我国的现实国情及引入资产证券化的可能后果,本文提出现阶段我们重点应将银行中长期贷款作为证券化的对象。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资产证券化产品评级[J]. 金卡工程 2016(10)
- [2].中国资产证券化产品标准化建设的法律策略[J]. 当代金融家 2016(12)
- [3].中国资产证券化产品标准化建设的会计税务处理[J]. 当代金融家 2016(12)
- [4].数字热词[J]. 金融世界 2017(02)
- [5].资产证券化和信用债的本质差异[J]. 中国金融 2020(15)
- [6].证券化产品的复杂性与投资者评级依赖[J]. 证券市场导报 2010(10)
- [7].公租房资产证券化产品交易结构特征比较研究[J]. 山西建筑 2020(11)
- [8].我国绿色资产证券化产品种类与应用场景[J]. 金融纵横 2020(06)
- [9].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收益与风险特征[J]. 金卡工程 2016(10)
- [10].证券化投资的产品类别分析[J]. 当代金融家 2020(06)
- [11].中国资产证券化产品标准化建设 · 投资者篇 资产证券化产品标准化牵一发而动全局[J]. 当代金融家 2016(10)
- [12].中国首批车贷证券化产品探析[J]. 知识经济 2008(02)
- [13].我国资产证券化产品二级市场发展现状及建议——基于商业银行自营视角[J]. 债券 2020(05)
- [14].电影院线公司资产证券化产品设计[J]. 经济管理文摘 2020(09)
- [15].杭州成功发行省内首单公开市场住房公积金贷款资产证券化产品[J]. 杭州(我们) 2015(11)
- [16].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投资价值与模式简析[J]. 现代商业 2015(06)
- [17].证券化产品的定价方法与中国市场的现况[J]. 财经界 2016(16)
- [18].中国资产证券化产品标准化建设 · 评级篇 资产证券化信用评级的标准化流程[J]. 当代金融家 2016(10)
- [19].我国农业保险证券化产品开发的可行性研究——以一个玉米产量险为例[J]. 金融理论与实践 2015(02)
- [20].网贷平台发行资产证券化产品的风险规制[J]. 证券法苑 2015(03)
- [21].资产证券化产品及其风险防范[J]. 法制与社会 2011(08)
- [22].资产证券化产品破产隔离的法律风险分析[J].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学报 2020(04)
- [23].消费金融资产证券化产品逾期风险抬升 金融科技助力风险防控[J]. 金融世界 2020(09)
- [24].信用评级对我国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定价的影响机理[J]. 财经科学 2019(09)
- [25].汽车贷款资产证券化产品设计研究[J]. 现代商业 2017(06)
- [26].中国钻石行业的资产证券化初探[J]. 经贸实践 2017(07)
- [27].资产证券化产品投资[J]. 金融会计 2015(12)
- [28].我国资产证券化产品评级方法简析[J]. 债券 2014(09)
- [29].收益权类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情况及信用风险缓释措施探讨[J]. 债券 2015(12)
- [30].资产证券化产品定价[J]. 中国金融 201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