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至死800字议论文

娱乐至死800字议论文

问:娱乐至死为题的议论文
  1. 答:那几年,文化节目的收视率比娱乐节目的低很多很多,为什么呢?第一点,是娱乐节目更加吸引人们的关注。不可否认,人都是喜欢猎奇,喜欢轻松的,娱乐节目很好的做到了这一点。而文化节目通常是枯燥无味的,尽管里面包含了许多有用的知识,却因为他们对人们没有吸引力,以至于收视率极低。
    第二点,文化节目曲高和寡,总是把自己摆在道德高点上,对人们说教,自以为高雅。而娱乐节目通俗易懂,与观众们平起平坐,嬉笑怒骂,笑看人生百态。正由于人们对于同等地位上的人或物有着一种莫名的好感,而对于那些高高在上,对我们不屑一顾的人或物感到疏离。于是人们便总是更喜欢那些令人感到亲近的娱乐节目,而非摆着些诸多大道理的文化节目。
    如今我们可以看到文化节目与娱乐节目的结合体——《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这类节目把娱乐节目的轻松和文化节目的文化内涵融合在一起,收到了人们的热烈好评。为何?仔细一想,每个人都会喜欢轻松的事物,也会想要了解一些知识。这一类的节目正是看透了人们的这一心理,把娱乐和学习结合在一起,雅俗共赏。高雅之人在充实自己的同时,也可以微微的放松一下心情,而我等凡夫俗子,在轻松之余也可以学到不少知识。
    这类节目聪明之处正在于他能把雅俗这二者结合在一起,面向全体开放。仅仅是娱乐,则未免有些玩物丧志的嫌疑,更何况娱乐不能带给国家前进的动力,而仅有文化的节目令人们提不起观看的兴趣,达不到提高文化素质的目的。二者结合给人们带来一种新的冲击,让人们明白文化不是枯燥无聊的,还可以生动形象,趣味十足。
    我认为娱乐和文化并不是对立的,而是可以相辅相成,互相提高的。例如,娱乐节目要出彩,就不能缺少文化内涵。否则,就算大受欢迎,也登不上大雅之堂。而文化要不断传承,同样少不了娱乐的扶持,不然就会事倍功半。
  2. 答:举例一些具体的实例加以论述
问:《娱乐至死》告诉我们什么?
  1. 答:    《娱乐至死》这本书的封面就是一个大人牵着一个小孩的手,而大人的脑袋却被一个电视机所替代,很快我们就能从这本书的封面中解读到这个时代的趋势:媒介即信息。
        而作者也是从麦克卢汉的这一观点出发的,然而作者与麦克卢汉的观点也有不同,作者更加注重的是一个时代。在这个时代的大环境下,媒体,已经成为了一种潮流,正如作者所说的:每一种媒介的出现都是带来了人们生活方式的变革,公众的话语方式规范决定了华语的内容。
    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总是在思考的一个问题,娱乐真的能致人于死地吗?开篇的几行字成了读完这本书的动力,在看到奥威尔的——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和赫胥黎的——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我作为一个21世纪的人来说,更认同的是一场滑稽戏的言论。
    作者在书中提到了很多种传播文化的媒介,从最早的口口相传到后来的报纸,电视和现在的电脑。
        这种趋于大众的话题都日渐娱乐方式出现,使人们缺少了思考,谈何创造呢。在这个时代里似乎娱乐成为了一种生活状态甚至是生活目标。这一点印证了作者的说法“其结果是我们成为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同时我觉得我们应该认识到,作者这种观点是基于上世纪80年代美国的大环境提出的,运用到21世纪的中国似乎刚刚好。人们关心的不再是大会中提出了什么方针和政策,关心的是那些政治家们的花边新闻和八卦,对他们的办事能力毫不关心。大量的信息不予筛选的就在电视节目上播出,新闻和信息铺天盖地的向我们大众运来,只为了提高收视率,真正能让人有所思有所想的内容却一笔带过使其无人问津。
        作者在书中用一种真诚方式来谈论这个时代愤青的话题,同时一个上世纪80年代的美国人能在那么早的时候对这种社会现象提出理论系统的研究是难能可贵的。
  2. 答:《娱乐至死》已经出版很多年了,但感觉最近“爆红”,可能在电视机时代,我们对里面的描述没有那么深刻的感受,现在手机时代来临,手机对人类的巨大影响,让我们再次回忆《娱乐至死》。
    一、《娱乐至死》内容简介
    这本书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前部分是介绍在印刷机时代。
    第一部分是铅笔字占据主要地位,人们面对文字非常理性客观,整个社会以及知名新闻报刊等都语言富有逻辑,内容也非常深刻。
    第二部分介绍在电视机时代,社会逐渐娱乐化,更倾向于浅显直露的文化形式,不去理智思考,技术为人民提供了瞬间快乐和安慰疗法。在那个时代,一切公众话语都以娱乐的方式出现,甚至成为了社会的潮流,被大多数人所认可。
    二、《娱乐至死》告诉我们什么?
    媒介的独特之处在于,虽然它指导着我们看待和了解事物的方式,但它的这种介入却往往不为人所注意。我们读书、看电视或看手表的时候,对于自己的大脑如何被这些行为所左右并不感兴趣,更别说思考一下书、电视或手表对于我们认识世界有怎样的影响了。
    在电视机时代如此,在互联网时代更为明显,手机逐渐成为了我们身体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就像毒品一样侵蚀着我们的肉体和思想,短暂的快乐后是无止境的空虚。
    技术没有好坏之分,技术的本质是方便人类。是人类本身错误的看待和运用了技术,才让我们深受其害。
    三、如何正确对待?
    首先就是摆正心态,拒绝西方享乐主义和消费主义错误引导,坚持阅读优秀书籍,用精神食粮来丰沛自己,保持自主思考的能力,不被营销号和媒体牵着走。最后就是把任何技术都为我们所用,所用目的是以增长见识,提高素养为主。
    如果我们不是把媒体当成学习的媒介,是用来娱乐消遣,思维就会被媒体牵着走,会导致自我意识薄弱,盲目跟风随大流。
  3. 答:娱乐至死》是美国媒体文化研究者、批判家尼尔·波兹曼于1985年出版的关于电视声像逐渐取代书写语言过程的著作;同时也是他的媒介批评三部曲之一。
    此书解析了美国社会由印刷统治转变为电视统治,得出了由此导致社会公共话语权的特征由曾经的理性、秩序、逻辑性,逐渐转变为脱离语境、肤浅、碎化,一切公共话语以娱乐的方式出现的现象,以此来告诫公众要警惕技术的垄断。在该书中,波兹曼深入剖析了以电视为主的新媒体对人思想认识、认知方法乃至整个社会文化发展趋向的影响,令人深省,并让读者认识到媒介的危机。
    1,媒介即隐喻
    “我们认识的自然、智力、人类动机或思想,并不是它们的本来面目,而是它们在语言中的表现形式。我们的语言即媒介,我们的媒介即隐喻,隐喻创造了我们的文化的内容。”
    ——尼尔·波兹曼
    2,媒介即认识论
    “现代人对于智力的理解大多数来自印刷文字,我们对于教育、知识、真理和信息的看法也一样。随着印刷术退至我们文化的边缘以及电视占据了文化的中心,公众话语的严肃性、明确性和价值性都出现了危险的退步…但是,对于同种情形下可能出现的好处,我们也应该保持坦诚的态度。”——尼尔·波兹曼
    3,铅字文化与电视文化的对比分析
    铅字文化时代——
    阐释是一种思想的模式,一种学习的方法,一种表达的途径。所有成熟话语所拥有的特征,都被偏爱阐释的印刷术发扬光大:富有逻辑的复杂思维,高度的理性和秩序,对于自相矛盾的憎恶,超常的冷静和客观以及等待受众反应的耐心。到了19世纪末…“阐释年代”开始逐渐逝去,另一个时代出现的早期迹象已经显现。这个新的时代就是“娱乐业时代”。
    这本书指出了,人类最终会因为爱上压迫,崇拜那些使他们丧失思考能力的工业技术--电视媒体--最终走向消亡。
问:通过看娱乐至死这本书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1. 答:不管电视有多少看似可以学习的知识,但只有通过书本,才能让人有一种深入的思维,从各地获得的“渊博知识”,都只是一种享受,真正可怕的,是将无知当成了知识。我认为,这是作者在告诫人们“娱乐至死”。
    一、媒体应增强社会使命感
    目前,部分传媒已丧失了其社会责任感,转向了低俗的娱乐。各种网络语言对青少年产生了误导,各种无聊、无用的信息充斥着互联网。媒体的影响力是很大的,不能为了提高收视率、提高曝光率、制造话题性,而忽略了一个媒体人所必需具备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担当力,需要把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相统一。
    二、理解真正的娱乐
    娱乐不是搞笑,不是庸俗,不是迎合,不是八卦。娱乐不应该被反对,但是应该反对“伪娱乐”。“伪娱乐”是指娱乐形式的多元化,而非单一;娱乐并非肤浅,它具有多样性和深度。要有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要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要有“游于艺”的生活,要有艺术化的娱乐。与“伪娱乐”的斗争就像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我们彼此之间都在进行着长久的斗争。
    “毁灭我们的,并非是我们所厌恶之物,而是我们所喜爱之物。”作家并不是要批评娱乐,而是要将一切严肃、值得深思的事情,特别是在媒体(如,电视)的主导下,一种全国范围内的疯狂狂欢。
    总结:
    说到底,媒体(形式)对思想(内容)产生了影响,甚至发生了变化,但它的实质却是在当代和后现代语境中,以多个维度的方式将人分割开来,造成了人在身体上的分裂,在时间、空间、精神、人际关系、生命中都被分割开来。
    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娱乐是其中一个特点。本书也概括出了这样一个普遍的现象:人们逐渐失去了对信息的深刻理解,最后失去了自己。
  2. 答:我在高中时读了《娱乐至死》这本书,当时我从初中开始就住校,全都是封闭式管理,所以接触自媒体的时间很短。所以刚开始看这本书,难免觉得作者有些小题大做,杞人忧天。现在上了大学,当我有机会去支配时间,并且有了手机电脑,才领悟了作者的笔下的忧虑。
    以理性开始,以娱乐结束。
    新媒体让我们丧失了思考能力
    新媒体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在那个时代新媒体是电视,现在新媒体是网络。新媒介时代下,人们享受着互联网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被裹挟在泛娱乐化的旋涡中不能自拔。泛娱乐化导致人们思考能力的丧失,历史的文化感和厚重感的消解。
    我们沉迷于让我们短暂快乐的东西。比如我们很少再看纸质小说,更喜欢看电视剧和短视频,视频更加直观,却忘记了“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看小说让我们对文学作品更富有创造力。
    因此大众在享受媒介革新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要端正审美态度,建构正确的娱乐价值观,时刻警惕泛娱乐化时代下掩盖的深层危机。
    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娱乐观?
    坚持一切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娱乐本身没有错误,但所有的东西都以娱乐的形式呈现出来就有问题了。因此,每个人都应当树立正确的娱乐价值观。追逐娱乐是人的精神需要也是一种个人权利和精神自由。
    但人们应该深思除了笑声之外是不是还应该留下些什么?如果笑声之后留下的只是空虚和麻木,以及对下一次更加刺激的欢愉的期待,那这样的笑声就是廉价的。因此,新媒介时代下的人们应该更加警惕娱乐危机,建构正确的娱乐观。
    娱乐与尊严
    毫无节制和没有选择的娱乐,会让人走向颓废。这不是一个人的问题,这值得整个人类社会思考。
    科学技术在方便我们的同时,是不是也在操控我们?到底是我们离不开手机,还是手机离不开我们?
    我们都应该反思,反对娱乐让我们同质化,维护人类尊严。
  3. 答:《娱乐至死》,一本很值得一看的书。
    作者波兹曼从一个理性而科学的角度出发,清晰明了的表达出了他对美国社会现状的担忧。它虽然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书,但是对我们现代社会也同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我更相信还不仅仅会止步于此,它对未来社会肯定也会大有裨益。
    文中最让我有所触动的是“在林肯时代的美国,每天晚上都有一个女人在院子里作妇女在当今社会运动中的影响。”我们不难发现,在我们国家还处于封建专制阶段的时候,世界,就已经开始了这样的思考与讨论,这是我们至今也无法完全放任公众自由讨论的事。我们或许真的应该停下脚步想一想了,特别是女性,我们到底要怎么做,才能尽力的改变这一切。
    西塞罗说过:“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现在的年轻人正竭力做着相反的努力——为了适应现实而改变自己。”虽然无能为力在某种意义上确实是常态,我们在大多数时候确实是什么也改变不了。
    我们既改变不了现在这个社会,甚至在绝大多数时候我们连自己也改变不了。现在的教育让我们学到的更多的是形而上的思想,它让我们在现实生活的洪流里获得一丝丝喘息的机会。这算得上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幸运,也是我们能抓住的机会。但是,我们的思想不能被固化,选择也不应该被框在唯一的一个罩子里。
    我们要敢于开始尝试,这是改变的第一步。
    “我讨厌这个世界的绝大部分,但一定有一小部分能留得住你。”在快速变更的世界里,留下的东西太少了。希望我们都能在回忆里解构重塑自我,也能在现实里创新创造未来。
娱乐至死800字议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