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总医院150088
【摘要】目的探究辨证论治在痛风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4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60例痛风患者资料,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研究组采用中医辨证论治,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7%(29/30),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73.3%(22/30),两组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痛风患者实施辨证论治能够有效提高临床疗效,减少并发症,促进患者康复,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痛风;痹病;辨证论治
痛风是一组与遗传有关的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的疾病,其临床特点为反复发作的急性关节炎,可表现为痛风石、关节强直或畸形、肾实质损害、尿路结石、高尿酸血症等多种慢性症状[1]。本病属于中医学痹证范筹,痹病的病名,最早见于《内经》[2]。选取我院收治的60例痛风患者资料作为研究对象,以探究辨证论治在痛风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及效果。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4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60例痛风患者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46例(占76.7%),女性患者14例(占23.3%),年龄34~76岁,平均年龄(57.4±1.3)岁。主要临床表现为关节红、肿、热,后期关节僵硬畸形。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未见显著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研究组采用中医辨证论治,具体如下。
2.1辨证纲目
2.1.1关节痛的辨别:应从关节有无红肿、热痛、畸形等辨证。如起病骤急,关节红肿热痛,或发热者,为湿热痹阻;病延日久,关节无红热,而见僵硬、畸形、屈伸不利、畏寒肢冷者,为寒湿阻滞,脉络瘀阻。
2.1.2痰核的辨别:其痰核多位于关节,常侵蚀骨质而致畸形。一般皮肤无色质改变,亦无疼痛,但按之皮下有硬结,为痰瘀互结所致。
2.1.3尿中砂石的辨别:其砂石小者可无任何症状,大者伴腰痛、尿频、尿急、尿痛等为膀胱湿热。本病之尿中砂石,虽属石淋,但以血尿酸增高为特征。
2.2审因论治
湿、痰、瘀是痛风的中心环节,故祛湿、化痰、消瘀为本病的基本治疗大法。但湿有寒、热之分,因此应根据辨证选择不同的治法。本病后期多伤及脾肾之阳气,治疗当以扶正祛邪兼施为要[3]。
2.2.1湿热痹阻
(1)治法:清热祛湿,宣痹通络。
(2)方药:四妙丸加减:苍术lOg,薏苡仁10g,牛膝5g,忍冬藤、桑枝各10g,木瓜5g。方中忍冬藤、桑枝清热通络,苍术、薏苡仁祛湿;牛膝引药下行。热盛者加知母、生石膏、栀子;湿重者加车前草、汉防己;关节痛甚者加元胡、全蝎、蜈蚣。热伤阴津的酌加生地、丹皮、玄参、麦冬、知母。
2.2.2寒湿入络
(1)治法:温经祛湿,活血通络。
(2)方药:桂枝附子汤合桃红饮加减:桂枝10g,附子5g,桃仁5g,红花5g,川芎10g,归尾10g,灵仙5g,生甘草5g,伸筋草8g,汉防己5g。方中桂枝、附子温经散寒,汉防己祛湿;当归尾、桃仁、红花、川芎活血化瘀;威灵仙、伸筋草通络;甘草调和诸药。关节肿胀明显者,加山慈姑、土茯苓;兼气虚者加黄芪、党参。痛以膝踝为主的加牛膝、独活[4]。
2.2.3痰瘀互结
(1)治法:消痰散结,活血化瘀。
(2)方药:消痰汤加减:昆布10g,海藻10g,芥子5g,浙贝母15g,南星5g,茯苓15g,半夏5g,山慈姑3g,党参10g,穿山甲10g,中昆布12g,白芥子5g。方中浙贝母、山慈姑、玄参消痰软坚散结,天南星、茯苓、法半夏,痰祛湿,党参健脾益气、扶正祛邪,穿山甲活血通络[5]。血瘀明显者加丹参、红花;痰核破溃者加黄芪。
2.2.4膀胱湿热
(1)治法:清热利湿,通淋排石。
(2)方药:石韦散加减:石韦15g,滑石8g,蓄5g,黄柏10g,海金沙5g,乌药5g,车前子10g。方中石韦、冬葵子、瞿麦、滑石、车前子、萆薢、萹蓄、黄柏、海金沙均为清利湿热、通淋排石之品;乌药理气止痛。尿血者加白茅根、小蓟;腰腹绞痛者可重用元胡、白芍。
2.2.5脾肾阳虚
(1)治法:健脾温肾。
(2)方药:附子汤加减:制附子5g,党参10g,白术10g,茯苓10g,自芍15g,黄芪10g,肉桂10g,菟丝子10g,泽泻15g。方中党参、白术、茯苓、黄芪健脾益气;制附子、肉桂、菟丝子温补肾阳;茯苓、泽泻淡渗利水[6]。呕恶甚者加半夏、生姜;气虚水肿明显者加黄芪、车前子、防己。
3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6.7%,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73.3%,两组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4讨论
痛风是一种嘌呤代谢异常所致的疾病,属中医的“痹证”范畴,系由湿浊瘀阻,留滞关节经络,气血不畅所致,以趾、指等关节红肿疼痛,或伴发热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久则痰瘀互结,留滞关节,损伤肝肾。本研究中两组痛风患者经治疗后,研究组中,显效18例(占60%),有效11例(占36.7%),无效1例(占3.3%),治疗总有效率为96.7%(29/30);对照组中,显效12例(占40%),有效10例(占33.3%),无效8例(占26.7%),治疗总有效率为73.3%(22/30)。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对痛风患者实施辨证论治能够有效提高临床疗效,减少并发症,促进患者康复,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董鹏,宋慧.痛风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基础医学与临床,2015,(12):1695-1699.
[2]吴婕.运用中医理论防护痛风[J].中外健康文摘,2014,(4).
[3]刘凤丽.中药治疗痛风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5,(14).
[4]何昱君,马佳维,孙静.痛风各期的中医辨证论治[J].中国中医急症,2016,25(11).
[5]安琦,王珂,史恒军.痛风辨证施治中顾护脾胃的探讨[J].陕西中医,2015,(3):385.
[6]吴蕊,王镁.痛风的中医治疗现状[J].山西医药杂志,2015,(6):662-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