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黄萎病抗病性分析和分子标记筛选

棉花黄萎病抗病性分析和分子标记筛选

论文摘要

本研究对31个不同黄萎病抗性的棉花品种(系)和两个杂交群体:硕丰1号//新海20号杂交群体M37,军棉1号//辽棉18号杂交群体M44,探索室内快速、简便、有效的棉花黄萎病菌接种方法;分析棉花品种组织结构与抗性的关系;探索黄萎病抗性的生理生化机制;分析黄萎病抗性与棉花田间农艺性状、经济性状的关系;对杂交群体M37和M44及其各自亲本,进行分子标记研究,寻找与黄萎病抗性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并使用与黄萎病抗性相关影响因子的引物和分子标记对棉花品种进行PCR扩增,不仅筛选到室内快速、简便、有效、大群体的鉴定方法,缩短抗病性鉴定时间,节约选种时间,提高育种效率,而且对棉花抗病育种工作和提高病害综合防治成效都提供理论、方法和依据。结果表明:1.对比5种接种鉴定方法,出现感病症状的时间由短到长的顺序为叶片针刺涂抹法、切根蘸菌法、定量注菌法、菌液浇根法。叶片针刺涂抹法操作简便,适宜短期处理大批棉株,快速鉴定棉花对黄萎病抗性;与病圃剖秆鉴定法的一致性达到70.83%。切根蘸菌法和定量注菌法能反应多个棉花品种在田间的黄萎病抗性情况。2.棉花黄萎病抗性与农艺性状有相关关系。海岛棉品种抗病性普遍较高,陆地棉品种对黄萎病抗性较低。海陆杂交群体对黄萎病的抗性比陆陆杂交群体对黄萎病的抗性普遍高。陆地棉品种中,抗病品种比感病品种的有效果枝数、单株有效铃数多;陆陆杂交群体M44中,抗病株系比感病株系有效果枝数、单株结铃数、单株有效铃数多。黄萎病发病越严重,单株成铃性就越小。在海岛棉品种中,随相对病情指数增加,株高呈显著矮化,海岛棉的株高普遍高于陆地棉;海陆杂交群体中,随相对病情指数增加,植株矮化。3.抗病棉花品种(株系)与感病棉花品种(株系)的根、茎、叶部细胞结构存在差异。高抗棉花品种(株系)的根、茎部表皮细胞、薄壁组织细胞、导管细胞和木质部细胞都最小;而感病棉花品种(株系)的茎部表皮细胞、根、茎部薄壁组织细胞、茎部导管细胞和木质部细胞都最大。高抗品种的叶部上表皮细胞面积、薄壁组织细胞面积、下表皮细胞面积比感病品种小,抗病、耐病品种依次介于两者之间,抗病薄壁细胞面积较耐病的高。茎部表皮细胞面积比根部、叶部表皮细胞均小,与抗病性相关系数比根部、叶部表皮细胞与抗病性相关系数均大。4.抗病棉花品种(株系)与感病棉花品种(株系)的SOD、POD、PAL活性存在差异。10:00测定苗期第一片真叶,高抗、抗病品种(株系)SOD活性相对较高,感病品种(株系)SOD活性比其他品种(株系)低,感病性越高SOD活性越低,酶活性变化与品种感病性基本一致。抗病品种(株系)POD活性最高,耐病品种(株系)、感病品种(株系)POD活性普遍较低。感病性越高,PAL活性越低。5.利用抗病品种海岛棉新海20号、感病品种陆地棉硕丰1号及杂交群体M37后代的总DNA为材料,分别使用78对SRAP引物进行筛选,得到与黄萎病抗性相关的4个SRAP标记,分别是me1×em3, me1×em11, me4×em11和me5×em7,用这4对SRAP引物较易筛选出与田间抗病性符合的棉花材料。在抗病新海20号、感病硕丰1号及抗病辽棉18号与感病军棉1号间得到3对RGA多态性引物,分别是Gbrga18、Gbrga8、Gbrga42;得到4对SSR多态性引物分别是BNL3558、BNL1414、BNL1681、BNL1721;得到3对SRAP多态性引物,分别是me1×em3、me1×em5、me6×em2。以新海20号、硕丰1号以及新海20号×硕丰1号的杂交后代M37株系为材料,有3对引物在抗、感基因池中存在多态性条带,分别是SRAP引物me1×em3、 me1×em11、 me4×em11。引物me1×em3扩增出的差异带的大小在113bp,引物me1×em11扩增差异带的大小在1366bp,me4×em11扩增出的差异带的大小在126bp。6.使用38对黄萎病抗性相关影响因子设计的引物进行PCR扩增后,VM13、VM23、 VM25、BNL0946、 BNL1414、 BNL1721、 em6×me2和em1×me5这8对引物进行PCR扩增出不同的条带。来源于抗病相关基因的蛋白、染色体、mRNA序列、SSR和SRAP引物。引物VM13、BNL1414、em6×me2扩增条带与抗病品种符合率高于0.857,与感病品种符合率低于0.25,这3种引物的扩增条带可以作为黄萎病抗性的分子标记鉴定指标。新疆自育品种较多出现的扩增条带,与新疆自育品种符合率介于0.364~0.727之间,平均值为0.515;与其它地区所育品种的符合率介于0.111~0.666之间,平均值为0.419,与新疆自育品种符合率略高于与其它地区所育品种的符合率。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棉花黄萎病病原及致病机制
  • 1.2.1 棉花黄萎病菌分类地位
  • 1.2.2 棉花黄萎病菌系的生理型鉴定方法
  • 1.2.3 棉花黄萎病菌的致病机制
  • 1.3 棉花黄萎病抗性的鉴定、抗性机制及抗性遗传规律
  • 1.3.1 棉花黄萎病抗性的鉴定方法
  • 1.3.2 棉花黄萎病抗性机制的研究
  • 1.3.3 棉花黄萎病抗性的遗传规律
  • 1.4 棉花的抗病基因
  • 1.4.1 R 基因(Resistance 基因)
  • 1.4.2 棉花抗病基因来源
  • 1.4.3 R 基因同源序列法(Resistance Gene Analogs,RGA)
  • 1.4.4 RGA 的应用现状
  • 1.4.5 病程相关蛋白的应用现状
  • 1.4.6 蛋白激酶基因的应用现状
  • 1.5 国内外棉花分子标记研究进展
  • 1.5.1 DNA 分子标记
  • 1.5.2 DNA 分子标记在棉花中的应用
  • 1.5.3 构建棉花分子图谱
  • 1.6 抗病基因表达差异
  • 1.7 本研究的意义及目的
  • 第2章 不同黄萎病抗性棉花品种的室内接种方法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4 种温室接种方法的显症时间比较
  • 2.2.2 4 种温室接种方法与病圃剖秆鉴定法的抗病性鉴定结果
  • 2.2.3 5 种接种鉴定方法相对病情指数平均值的比较
  • 2.2.4 温室接种方法与病圃鉴定方法的一致性
  • 2.2.5 温室接种方法与病圃鉴定方法对海岛棉品种的一致性
  • 2.2.6 温室接种方法与病圃鉴定方法对陆地棉品种的一致性
  • 2.2.7 温室接种方法与病圃剖秆鉴定方法的相关关系
  • 2.3 讨论
  • 2.3.1 4 种温室接种方法与病圃剖秆鉴定法所用时间的不同
  • 2.3.2 发病时间的长短
  • 2.3.3 4 种温室鉴定方法与病圃剖秆鉴定法得出的相对病情指数范围
  • 2.3.4 4 种温室鉴定方法与病圃剖秆鉴定法的抗病结果一致性
  • 2.3.5 温室接种方法与病圃鉴定方法对海岛棉品种的一致性
  • 2.3.6 温室接种方法与病圃鉴定方法对陆地棉品种的一致性
  • 2.3.7 温室接种方法与病圃剖秆鉴定方法的相关关系
  • 第3章 不同棉花品种(系)的黄萎病抗性及其与农艺性状的相关性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棉花材料
  • 3.1.2 农艺性状调查方法
  • 3.1.3 田间病情调查和统计方法
  • 3.1.4 数据处理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棉花品种(系)及杂交群体的病情调查
  • 3.2.2 棉花黄萎病抗性与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 3.3 讨论
  • 3.3.1 海岛棉与陆地棉对黄萎病抗性差异
  • 3.3.2 海陆杂交群体与陆陆杂交群体对黄萎病抗性的差异
  • 3.3.3 陆地棉和陆陆杂交群体对黄萎病抗性与农艺性状的关系
  • 3.3.4 海岛棉和海陆杂交群体对黄萎病抗性与农艺性状的关系
  • 3.3.5 棉花品种对黄萎病抗性与农艺性状的关系
  • 第4章 棉花组织结构与黄萎病抗性的关系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方法
  • 4.1.3 数据处理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棉花品种(系)黄萎病抗性
  • 4.2.2 棉花黄萎病抗性与组织结构的关系
  • 4.2.3 棉花不同抗性品种根部、茎部组织结构的比较
  • 4.2.4 棉花不同抗性品种叶部组织结构的比较
  • 4.2.5 根、茎、叶部组织结构与相对病情的相关关系
  • 4.3 讨论
  • 4.3.1 棉花不同抗性品种根部、茎部组织结构的比较
  • 4.3.2 棉花不同抗性品种叶部组织结构的比较
  • 4.3.3 根、茎、叶部组织结构与相对病情的相关关系
  • 4.3.4 细胞面积大小的遗传规律
  • 第5章 棉花黄萎病抗性的生理生化机制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试验方法
  • 5.1.3 计算公式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病圃鉴定的结果
  • 5.2.2 不同病级棉花品种(株系)的 SOD 活性、POD 活性和 PAL 活性测定结果
  • 5.2.3 不同病级棉花品种(株系)SOD 活性、POD 活性、PAL 活性与抗病性的相关关系
  • 5.2.4 不同病级棉花品种(株系)SOD 活性、POD 活性、PAL 活性与抗病性的多重比较
  • 5.3 讨论
  • 5.3.1 不同抗病性棉花品种的 SOD 酶活性
  • 5.3.2 不同抗病性棉花品种的 POD 酶活性
  • 5.3.3 不同抗病性棉花品种的 PAL 酶活性
  • 5.3.4 不同病级棉花品种(株系)SOD 活性、POD 活性、PAL 活性与抗病性的相关关系
  • 5.3.5 不同病级棉花品种(株系)SOD 活性、POD 活性、PAL 活性与抗病性的多重比较
  • 第6章 棉花黄萎病抗性的分子标记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试验材料
  • 6.1.2 试验方法
  • 6.1.3 SRAP-PCR 产物统计
  • 6.1.4 SRAP 差异条带分析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M37 单株田间抗病性调查结果
  • 6.2.2 M37 单株株高
  • 6.2.3 两个亲本筛选引物
  • 6.2.4 多态性引物在群体单株的验证
  • 6.2.5 SRAP-PCR 产物统计结果
  • 6.2.6 M37 扩增结果与抗病性符合率及株高符合率的相关关系
  • 6.2.7 M37 株系病情调查结果
  • 6.2.8 DNA 检测结果
  • 6.2.9 在亲本间扩增出多态性的引物筛选结果
  • 6.2.10 SRAP 多态性引物在抗感基因池中的检测
  • 6.2.11 差异片段二次 PCR 扩增后的检测
  • 6.2.12 差异片段二次扩增产物的测序结果
  • 6.3 讨论
  • 6.3.1 抗病性常规鉴定方法与分子标记鉴定方法结果的差异
  • 6.3.2 亲本 PCR 扩增产物之间差异带的判断
  • 6.3.3 杂交后代抗、感基因池多态性条带的克隆成败原因
  • 第7章 棉花黄萎病抗性的分子标记筛选
  • 7.1 材料与方法
  • 7.1.1 试验材料
  • 7.1.2 试验方法
  • 7.1.3 PCR 产物统计
  • 7.2 结果与分析
  • 7.2.1 棉花品种的病情调查
  • 7.2.2 PCR 扩增产物电泳图
  • 7.2.3 PCR 扩增产物的条带
  • 7.2.4 扩增出条带的各抗病性分子标记的来源
  • 7.2.5 各抗病性分子标记与黄萎病抗性的符合程度
  • 7.2.6 各抗病性分子标记与品种来源的关系
  • 7.3 讨论
  • 7.3.1 供试棉花抗病性与分子标记筛选效果的关系
  • 7.3.2 供试分子标记的选择
  • 7.3.3 分子标记筛选结果与供试棉花品种来源的关系
  • 第8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谢辞
  • 作者简历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棉花黄萎病抗病性分析和分子标记筛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