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本研究以台湾桤木+黑麦草复合模式(林草模式)为研究对象,以埋袋法为主要研究方法,研究不同径级细根、草根、混合根分解过程、养分释放动态等,同时运用剥落法对根际土壤养分进行研究,在研究该模式搭配机理的基础上,从地下部分角度对该模式的可持续生产和经营进行评价,为台湾桤木+黑麦草复合模式的可持续经营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台湾桤木+黑麦草模式中:台湾桤木细根φ0~1 mm、φ1~2 mm、φ0~2 mm、黑麦草草根及混合根分解1 a后残留率分别为39.47%、32.23%、37.11%、16.93%、24.05%,整体来看分解速率:草根>混合根>细根φ1~2 mm>细根φ0~2 mm>细根φ0~1 mm;台湾桤木细根和黑麦草草根的干质量损失率与时间均呈负指数关系。(2)细根分解初期,其N、P、Ca浓度呈明显上升趋势,K浓度则有一个明显的下降过程,Mg浓度有小幅波动,变化趋于平稳;草根和混合根N、K浓度变化趋势同细根,其余的养分浓度与细根表现出不同的规律。(3)台湾桤木+黑麦草模式中:细根和草根分解过程中K、Mg、P残留率与其干质量残留率变化相似,而N、Ca元素养分残留率下降则比较平缓。经过90 d的分解,细根φ0~1 mm K残留率为35.05%,其余样品均低于30%;分解1 a后,细根φ0~1 mm N残留率为52.32%,细根φ1~2 mm、φ0~2 mm在40%左右;细根φ1~2 mm P残留率为47.22%,细根φ0~1mm、φ0~2mm在39%左右;细根0~1mm、1~2mm Ca残留率均在60%以上,而细根φ0~2 mm为55.08%;细根φ0~1 mm、φ0~2 mm Mg残留率在27%左右,细根φ1~2 mm为22.98%;除Mg外草根的养分残留率均显著低于细根,混合根的残留率介于细根和草根之间。(4)根系的分解速率与其初始化学成分密切相关,特别是木质素含量,且初始木质素含量与分解速率之间的相关程度随分解时间逐渐提高,30 d(R2=0.749)、180 d(R2=0.885*)、360 d(R2=0.973**)。(5)台湾桤木细根φ0~2 mm在林草模式和自然模式(林下自然生长的草)中分解速率、养分释放有所不同。经过1 a的分解,林草模式中N、K、Ca的残留率显著低于自然模式,而干质量、P、Mg的残留率差异不显著。(6)细根φ0~2 mm与草根混合处理的分解速率和N、P、K、Ca、C释放速率基本上介于单独分解的细根φ0~2 mm和草根之间,然而Mg释放率则大于单独分解的细根φ0~2 mm和草根;经过1 a的分解,细根φ0~2 mm和草根混合分解对混合处理的分解速率、P、K、Mg的释放有明显促进作用,对N、Ca的释放影响不显著,而对C元素的释放有显著抑制作用;混合分解过程中的不同阶段,细根和草根之间有时会表现出不同的相互作用形式。(7)两模式1 a内大部分时间里根际土壤全N含量大于林地全土,无论是林地全土还是根际土壤水解N林草模式均高于自然模式;经相关分析表明,细根全N含量与根际土水解N含量表现为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林地全土水解N表现为显著负相关(P<0.05),而与根际土及林地全土全N的关系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8)两模式全P在根际的富集作用不明显;林草模式中根际土壤、林地全土全P均低于自然模式相应的土壤,因此在进行此林草模式经营过程中应适时适量的施加P肥,补充土壤P素的消耗;林草模式中根际土壤有效P含量高于林地全土,而自然模式中根际土壤与林地全土有效P变化幅度较大,在某些月份出现亏缺现象;经相关分析得出细根全P与根际土壤、林地全土有效P之间的相关性均不显著(P>0.05),而与根际土壤、林地全土全P呈显著正相关(P<0.05)。(9)两模式全K根际效应随时间的变化差异大,有时出现富集有时出现亏缺;林草模式根际土壤速效K含量绝大部分时间里均大于林地全土,而自然模式根际土壤与林地全土速效K含量大部分时间里差异不明显;经相关分析得出细根全K含量与根际土壤速效K含量、林地全土速效K含量、林地全土全K含量之间的相关性均不显著(P>0.05),而与根际土壤全K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基质及遮阴对台湾桤木生长和光合生理的影响[J]. 湖北农业科学 2020(12)
- [2].镉氮对台湾桤木和杂交相思生长与光合特性的影响[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2)
- [3].台湾桤木与不同树种混交初期土壤理化性质的对比分析[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8(11)
- [4].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台湾桤木混交造林水源涵养功能评价[J]. 水土保持通报 2019(05)
- [5].对四川桤木和台湾桤木人工林枯落物持水特性研究[J]. 现代农业科学 2009(03)
- [6].台湾桤木茎段外植体消毒及启动培养[J]. 广西林业科学 2018(03)
- [7].3个种源台湾桤木在广西的生长和光合特征[J]. 广西林业科学 2019(01)
- [8].台湾桤木种源/家系苗期变异评价[J]. 广西林业科学 2018(02)
- [9].台湾桤木组培再生体系的建立[J]. 广西林业科学 2018(04)
- [10].育苗基质对台湾桤木容器苗生长及结瘤的影响[J]. 广西林业科学 2018(04)
- [11].刍议桤木的栽培和利用[J]. 农业与技术 2015(12)
- [12].台湾桤木造林技术[J]. 四川林业科技 2012(01)
- [13].台湾桤木组织培养中种子消毒方法[J]. 广西林业科学 2015(04)
- [14].不同土壤及氮肥对1年生台湾桤木生长的影响[J]. 西部林业科学 2016(05)
- [15].台湾桤木无丝分裂与细胞多核现象研究[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10)
- [16].台湾桤木的组织培养[J]. 湖南林业科技 2008(03)
- [17].台湾桤木研究现状[J]. 广西林业科学 2015(04)
- [18].台湾桤木-扁穗牛鞭草复合模式下凋落物分解及其养分释放动态[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1)
- [19].氮磷钾不同配比施肥对台湾桤木抗氧化酶的影响[J]. 林业科技开发 2010(03)
- [20].台湾桤木无性系扦插繁殖试验[J]. 湖南林业科技 2010(06)
- [21].广西引种台湾桤木区域试验[J]. 广西林业科学 2016(03)
- [22].台湾桤木引种的生长节律与生物量研究[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4(06)
- [23].台湾桤木轻基质容器育苗技术(英文)[J].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6(03)
- [24].盐胁迫对台湾桤木幼苗光合作用和荧光特性的影响[J]. 福建林学院学报 2013(03)
- [25].4个台湾桤木无性系光合特性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09(12)
- [26].台湾桤木群体/单株种实性状的变异性[J]. 种子 2020(09)
- [27].台湾桤木组织培养中污染和褐化的防止[J]. 江苏农业科学 2013(02)
- [28].台湾桤木引种试验初报[J]. 广东林业科技 2009(06)
- [29].两种草本层台湾桤木林地细根分解及养分动态研究[J]. 水土保持学报 2008(06)
- [30].3个树种与巨桉混交土壤理化性质、凋落物量和养分含量特征[J].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1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