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判决既判力主观范围研究

民事判决既判力主观范围研究

论文摘要

既判力是大陆法系学者的用语。不论是在大陆法系,还是在英美法系,既判力理论都是诉讼立法及理论研究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而我国对既判力理论,尤其是既判力主观范围的研究还未系统、深入。本文主要从既判力主观范围着手,系统地探讨既判力约束的主体范围。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现行立法确立的当事人制度以及其他配套程序规定进行了反思和改造,以期为将来的立法修改提供一定的建议与参考。全文共分四章。第一章是概述,主要论述了既判力与确定的终局判决的含义,同时,概括提出了既判力主观范围的确立原则及具体类型。第二章论述既判力主观范围的主体——当事人。其中分为三节。第一节首先论述当事人的含义及对于既判力主观范围的重要意义。其次,论述当事人的含义及确定的几种学说,并提出建议。第二节讨论当事人适格问题,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现行起诉制度进行反思与改造。第三节论述特殊的当事人制度——诉讼参加。在借鉴其他国家立法例的基础上,改造我国的第三人制度。第三章论述既判力主观范围扩张的几种类型。第一节讨论非法人组织的问题。指出,非法人组织的出资人也要受制于既判力。第二节讨论类似的必要共同诉讼问题。指出我国的共同诉讼,特别是必要共同诉讼种类单一,通过分析其他国家的做法,建议我国增加类似的必要共同诉讼这一类型。第三节讨论诉讼承继问题。当前主要国家有两种做法:当事人恒定主义与诉讼承继主义。两种不同的立法主义在既判力的约束范围上其实是一致的。同时,建议我国采用诉讼承继主义,同时辅之以诉讼保全制度。第四节讨论诉讼担当。在这节中,通过分析大陆法系国家和地区的理论和做法,探讨了我国的不足。同时,兼论公益诉讼有关问题。其次,本节还探讨了债权人代位诉讼的问题,尤其讨论了债务人是否受既判力所及。在此基础上指出我国在债权人代位诉讼的诉讼架构上的改造建议。第五节讨论标的物占有人与既判力主观范围问题。指出了占有人的范围,并结合特殊案例分析了此种类型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运用。第六节讨论了特殊的判决形式——形成判决的效力问题。分析了形成力与既判力的不同之处。第四章论述与既判力主观范围密切相关的两个理论问题,即反射效与波及效。第一节讨论反射效,指出,反射效其实是既判力主观范围的扩张,并列举了相应的类型。第二节讨论波及效。鉴于波及效还主要存在于理论层面,本节主要介绍了相关国家的理论研究现状及我国的发展动向。最后一部分是结语,对全文内容进行概括。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概述
  • 第一节 既判力概述
  • 一、既判力的含义与意义
  • 二、确定终局判决的含义
  • 三、既判力的范围
  • 第二节 既判力的主观范围
  • 一、既判力主观范围的确立原则
  • 二、既判力的主观范围
  • 第二章 当事人
  • 第一节 当事人的含义和确定
  • 一、当事人概念在既判力理论上的重要性
  • 二、当事人的含义与确定
  • 三、对我国相关制度的反思与建议
  • 第二节 当事人适格
  • 一、当事人适格之于既判力
  • 二、两大法系评析
  • 三、我国现行立法的缺陷及建议
  • 第三节 特殊的当事人制度——诉讼参加制度
  • 一、诉讼参加概述
  • 二、相关国家和地区立法例比较与评析
  • 三、我国现行立法的缺陷和完善
  • 第三章 既判力主观范围的扩张及特殊情况分析——典型情况分析,兼论我国现行制度的缺陷与改造
  • 第一节 非法人组织之于既判力的主观范围
  • 一、概述
  • 二、主要国家及地区立法例比较
  • 三、对我国现行法的评析与建议
  • 第二节 类似的必要共同诉讼之于既判力的主观范围
  • 一、我国现行立法及司法状况
  • 二、类似之必要共同诉讼的含义、比较及评析
  • 三、建议
  • 第三节 诉讼承继之于既判力的主观范围
  • 一、概述
  • 二、诉讼上对特定承继的两种主义
  • 三、关于特定承继的一些特殊问题
  • 第四节 诉讼担当之于既判力的主观范围
  • 一、概述
  • 二、诉讼担当含义辨析
  • 三、诉讼担当之于既判力的主观范围
  • 四、诉讼担当的类型
  • 五、诉讼担当的特殊问题——债权人代位诉讼之于既判力的主观范围
  • 第五节 诉讼标的物占有人及于既判力主观范围
  • 一、概述
  • 二、特殊案例分析
  • 第六节 特殊的判决形式——形成判决效力分析
  • 一、相关问题辨析
  • 二、形成之诉的种类
  • 三、形成判决的效力与既判力
  • 第四章 既判力主观范围余论
  • 第一节 反射效
  • 一、概述
  • 二、反射效与既判力主观范围的扩张
  • 三、类型化分析
  • 第二节 波及效
  • 一、概述
  • 二、两大法系研究现状分析
  • 三、一些建议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相关论文文献

    • [1].论民事诉讼中抵销抗辩的既判力及其程序保障[J]. 民办高等教育研究 2015(03)
    • [2].我国民事诉讼中既判力时间范围的理论构建[J]. 中国政法大学学报 2020(02)
    • [3].既判力理论的本土化路径[J]. 清华法学 2019(04)
    • [4].刑事既判力制度在中国的适用[J]. 法制与社会 2018(15)
    • [5].论既判力之禁止重复起诉效果[J]. 苏州大学学报(法学版) 2018(03)
    • [6].“重复诉讼”与“既判力”的混同及其规制[J]. 法律适用(司法案例) 2018(16)
    • [7].判决的既判力与司法公信力[J]. 法学论坛 2016(04)
    • [8].刑事既判力理论及其中国化[J]. 法学研究 2014(01)
    • [9].论民事诉讼中抵销抗辩的既判力客观范围[J].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5(02)
    • [10].论环境公益诉讼中既判力主观范围的扩张[J].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3)
    • [11].既判力作用范围的相对性:法理依据与制度现状[J]. 民事程序法研究 2015(02)
    • [12].既判力:司法之必需[J]. 清华法治论衡 2015(02)
    • [13].国际法协会2004年柏林大会国际商事仲裁委员会关于既判力原则与仲裁的中期报告[J]. 商事仲裁 2015(01)
    • [14].既判力时间范围制度适用的类型化分析[J].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 2016(04)
    • [15].国际投资仲裁中既判力原则的适用标准——从形式主义走向实质主义[J]. 比较法研究 2016(04)
    • [16].辅助参加与法院职权通知之效力——以既判力与参加效之区辨为中心[J]. 民事程序法研究 2015(02)
    • [17].法院对抵销抗辩的认定具有既判力[J]. 人民司法 2014(02)
    • [18].我国既判力主观范围制度的立法构建初探——以德、日理论与立法为参照[J]. 法制博览(中旬刊) 2014(08)
    • [19].论美国既判力援引程序及其借鉴[J]. 政治与法律 2014(10)
    • [20].论民事既判力效力对司法公信力的影响[J].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5)
    • [21].中国既判力理论的建构基础——从历史发展与嬗变的比较法视角分析[J].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1)
    • [22].浅谈舆论监督与司法既判力[J]. 知识经济 2012(06)
    • [23].论既判力理论在民事诉讼司法实践中的适用[J]. 河北法学 2012(06)
    • [24].民事既判力客观范围扩张的理论及评析——兼论我国解决民事既判力客观范围扩张之路径[J].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4)
    • [25].关于既判力[J]. 人民司法 2011(08)
    • [26].民事判决既判力主观范围研究[J]. 法学家 2010(02)
    • [27].我国诉讼担当制度中既判力主观范围的扩张[J]. 司法改革论评 2009(00)
    • [28].刑事既判力相关范畴之比较[J]. 比较法研究 2008(03)
    • [29].我国生效民事裁判既判力主观范围的解释学分析[J]. 当代法学 2018(03)
    • [30].论司法确认裁定的既判力范围与程序保障[J].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4)

    标签:;  ;  ;  ;  

    民事判决既判力主观范围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