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者”与西方文学批评 ——关键词研究

“他者”与西方文学批评 ——关键词研究

论文摘要

“他者”是当代西方文学批评中一个重要的关键词。本文采用关键词的研究方法,考察“他者”在西方语境中的哲学渊源和历史发展,梳理和辨析“他者”在当代西方文学批评中的多重内涵,兼论“他者”给我们的启示及接受中的问题。论文研究内容分为以下四部分:第一部分,通过探寻“他者”在西方思想中的发展历程,阐明它的多种内涵,指出它在不同关系中、不同领域中的特殊用法和侧重点。通过历史的考察,本文将“他者”界定为“两组关系”和“三种属性”,即“他者”存在于两组关系之中,一为同一(One)/同者(Same)与他者(Other);一为自我(Self)/主体(Subject)与他者(Other)。在某些情况下,两组关系中的他者合二为一,后一组关系成为前一组关系的具体表现;但有时两组关系各自分开,甚至互相矛盾。同时,“他者”体现出三种不同的属性,即差异性、从属性和建构性,这三种属性又紧密联系在一起,人们在不同的情况下使用这个词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第二部分,阐明“他者”在西方后殖民批评中的具体运用和发展变化。在后殖民批评中,萨义德揭示了东方学话语与帝国主义的合谋,东方被塑造为从属的“他者”,提出在人文主义的指引下尊重“他者”的适度差异性;斯皮瓦克对西方学术话语作了更为深广的分析,并引入女性主义视角,引起人们对后殖民批评中社会内部性别问题的重视;霍米·巴巴将主体与他者、殖民者与被殖民者之间的关系阐释为一种双向的矛盾复杂的关系,并提出不断衍生的少数群体问题。西方后殖民批评一方面扩展到社会内部的族群、性别和阶层等问题,另一方面肯定了他者的力量和反抗。从“他者”概念的丰富和变化可以看出西方后殖民批评的发展脉络。第三部分,探讨女性“他者”在法国女性主义中的出路问题。在法国女性主义发展过程中,波伏娃揭示了女性“他者”所处的从属和次要地位,指出女性也可以成为主体,表达了男女平等的要求;西苏和伊利格瑞强调女性“他者”所具有的差异性、包容性和多元性,认为女性特质不仅不可能被限制在菲勒斯中心的思维模式中,并且可以超越和打破父权制的逻辑。而克里斯蒂娃深刻质疑性别认同,她关注的是女性“他者”在社会中的边缘性位置,认为女性所具有的边缘性具有颠覆和反抗父权制的力量。法国后现代的女性主义者都相当重视写作和话语的作用,具有一定的乌托邦色彩。“余论”部分总结“他者”给我们的多重启示,并指出“他者”在中国当代文学接受中的问题,进而思考东西方文化之间以及社会内部不同阶层、不同族群和不同性别之间的交往对话问题。在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接受和理解中,“他者”这个概念更多地出现在后殖民批评中,并往往在否定性的用法上使用,忽视了“他者”的肯定性的用法,也忽视了他者本身的力量和反抗。同时,国内学界对“他者”的接受和运用主要着眼于中西之间的差异和不平等,没有扩展到社会内部的族群、性别和阶层等问题。在女性写作中,中国当代许多女作家力图展现女性“他者”的差异性,但往往陷入属下性的陷阱。在东西方文化交流方面,我们主张“开放的民族主义”,坚持民族差异性和有容乃大的原则;在社会内部,呼吁文学批评更加关注社会中的弱势“他者”。“他者”理论在当代中国将具有广阔的的发展空间。

论文目录

  •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本文的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本文的思路和格局
  • 第一章 "他者"的哲学渊源与理论背景
  • 第一节 "他者"概念的思想溯源
  • 一、柏拉图:一与他者,存在与非存在
  • 二、黑格尔:同一与差异,主奴辩证法
  • 第二节 现象学-存在主义传统中的"他者"
  • 一、现象学-存在主义:由唯我到共在
  • 二、列维纳斯:神秘他者与别于存在
  • 第三节 后结构主义中的"他者"
  • 一、拉康:精神分析与侵凌性他者
  • 二、福柯:权力/话语与边缘性他者
  • 三、德里达:解构中心与异延他者
  • 小结:两组关系,三种属性
  • 第二章 后殖民批评中的多重"他者"
  • 第一节 萨义德:东方他者与适度差异
  • 一、东方他者:由异到弱
  • 二、人文主义与适度差异
  • 第二节 斯皮瓦克:解构策略与女性底层
  • 一、东方学话语的拓展与解构策略
  • 二、女性底层:完全沉默的他者
  • 第三节 霍米·巴巴:文化混杂与少数群体
  • 一、模拟与混杂
  • 二、少数群体:不断衍生的他者
  • 小结:多重内涵,不同所指
  • 第三章 法国女性主义中的"他者"
  • 第一节 波伏娃:第二性
  • 一、女性何以成为他者
  • 二、女性如何摆脱他者地位
  • 三、波伏娃之后
  • 第二节 西苏:女性写作与身体写作
  • 一、女性差异与女性写作
  • 二、女性写作与身体写作
  • 第三节 伊利格瑞:反射镜与二人行
  • 一、反射镜:女性他者
  • 二、二人行:尊重差异
  • 第四节 克里斯蒂娃:边缘与反抗
  • 一、多元差异的女性主义
  • 二、"符号"的边缘性与颠覆性
  • 三、反抗的意义
  • 小结:重视话语,凸显差异
  • 余论 "他者"的启示和接受中的问题
  • 一、"他者"的多重启示
  • 二、中国后殖民批评:"他者"概念的片面性
  • 三、中国女性文学:难以摆脱的"属下性"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从赛义德“理论旅行”看西方文学批评理论的困境[J].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6(04)
    • [2].当代西方文学批评浅析[J].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4)
    • [3].浅析“解构理论”对西方文学批评的影响(英文)[J]. 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 2014(09)
    • [4].多元知识构型与批评范式的创造——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的知识学取向及其启示[J]. 文学评论 2009(03)
    • [5].从新历史主义、女性主义看当代西方文学批评与文化批评[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8(35)
    • [6].詹姆逊与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J].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1)
    • [7].简论西方文学批评中诠释范式的转移[J].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02)
    • [8].再论当代西方文学批评中的二元对立[J]. 当代外国文学 2013(04)
    • [9].《使女的故事》中的“他者”形象[J].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5)
    • [10].西方文学批评的认知流变简述[J]. 大众文艺 2018(05)
    • [11].西方文学批评和审美的评价取向溯源——细读亚里士多德《修辞学》与《诗学》[J]. 浙江社会科学 2013(09)
    • [12].索绪尔语言学对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影响原因探微[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8(06)
    • [13].从赏析到阐释——英美文学经典及其在我国教学与研究60年[J].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5)
    • [14].浅论当前文学评论中视角变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J]. 作家 2008(08)
    • [15].西方文学批评中的文化转向[J]. 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 2008(02)
    • [16].语境化:西方文学批评的发展脉络[J]. 山东外语教学 2013(03)
    • [17].试论评点对当下语文教学的纠偏作用[J].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6(01)
    • [18].从读者位置的置换看文学批评范式的变迁[J].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0(04)
    • [19].论文学批评的职责——在纽约学派文化批评视野下的审视[J]. 文艺理论与批评 2012(03)
    • [20].批评的宽度[J]. 文艺研究 2016(08)
    • [21].从“两个缪见”看“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J].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03)
    • [22].论经验[J]. 上海文化 2010(02)
    • [23].论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的五种模式及其得失[J].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13(04)
    • [24].结构与解构之分野——拉康与德里达关于《被窃的信》之争[J]. 外国文学评论 2008(01)
    • [25].“原罪”抑或“合法性偏见”——当代西方自传批评辨析[J]. 国外文学 2017(02)
    • [26].试析李健吾的批评文体[J].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10(03)
    • [27].作为“阐释病”的经院派文艺学——兼论学科界线的悖论性[J]. 文艺研究 2016(08)
    • [28].从宗教角度窥视人性原始因素——原型批评的宗教性与核心价值[J].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1(10)
    • [29].《无名的裘德》研究在西方[J].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2)
    • [30].文学评价视域中的理论资源述论[J].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2(04)

    标签:;  ;  ;  ;  ;  

    “他者”与西方文学批评 ——关键词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