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持续性暴雨过程与前期全球海温场的相关分析

长江流域持续性暴雨过程与前期全球海温场的相关分析

论文摘要

本文在确定我国1982-2004年长江流域持续性暴雨过程个例的基础上,依据NCEP/NCAR提供的风场、气压场、温度场、相对湿度场和SST资料,利用相关分析及逐步回归的方法,分析了影响江淮、沿江地区和江南地区持续性暴雨过程的前期海温关键区,讨论了海温关键区影响两个地区降水的可能机制。结果表明:(1)影响江淮、沿江地区持续性暴雨过程的海温关键区在暴雨过程发生前第4周时位于赤道东北太平洋地区,在过程发生前第2周和第1周时位于赤道南印度洋地区。影响江南地区持续性暴雨过程的海温关键区在暴雨过程发生前第4周和第3周时位于赤道东太平洋地区,在暴雨过程发生前第1周时位于赤道印度洋地区。(2)影响江淮、沿江地区和江南地区持续性暴雨过程的环流系统主要有500hPa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低层西南风。(3)江淮、沿江地区和江南地区持续性暴雨过程前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偏高时,西太平洋地区海温偏低,赤道东太平洋地区气流上升,赤道地区东风减弱,菲律宾地区盛行下沉气流,副热带高压位置偏西、偏强,副高西北侧西南风增强,副高西北侧的暖湿气流到达江淮流域和江南地区,形成江淮、沿江地区和江南地区持续性暴雨。江淮、沿江地区和江南地区持续性暴雨过程前赤道南印度洋海温偏暖时,海气相互作用使上层850hPa大气气温升高,在850hPa西南风和低层急流的作用下,高温暖气流到达我国江淮、沿江地区和江南地区,形成江淮、沿江和江南地区持续性暴雨。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长江流域夏季持续性暴雨过程发生发展背景的研究意义
  • 1.2 长江流域持续性暴雨过程的定义
  • 1.3 SST资料的使用依据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二章 研究现状及背景
  • 2.1 海气相互作用的研究概况
  • 2.2 SST与副热带高压
  • 2.3 SST与季风
  • 2.4 SST与水汽供应
  • 第三章 数据及研究方法
  • 3.1 数据资料
  • 3.2 研究方法
  • 第四章 分析与计算
  • 4.1 个例的选取及特征分析
  • 4.1.1 江淮、沿江地区正降水个例和降水反例的选取及特征分析
  • 4.1.2 江南地区正降水个例和降水反例的选取及特征分析
  • 4.1.3 江淮、沿江地区与江南地区正降水个例特征对比
  • 4.2 海温信号的初步选取
  • 4.2.1 江淮、沿江地区海温信号的初步选取
  • 4.2.2 江南地区海温信号的初步选取
  • 4.3 海温信号的确定
  • 4.3.1 江淮、沿江地区海温信号的确定
  • 4.3.2 江南地区海温信号的确定
  • 4.4 海温与持续性暴雨过程面雨量的回归分析及关键信号的选取
  • 4.4.1 江淮、沿江地区海温信号与面雨量的回归分析及关键信号的选取
  • 4.4.2 江南地区海温信号与面雨量的回归分析及关键信号的选取
  • 4.5 江淮、沿江地区和江南地区海温关键信号特征
  • 第五章 海温影响长江流域持续性暴雨过程的物理机制
  • 5.1 海温关键区影响江淮、沿江地区持续性暴雨过程的物理机制
  • 5.1.1 影响江淮、沿江地区持续性暴雨过程的大气环流系统
  • 5.1.2 海温关键信号与大气环流相关分析
  • 5.1.3 海温关键信号影响江淮、沿江地区持续性暴雨过程的物理机制
  • 5.2 海温关键区影响江南地区持续性暴雨过程的物理机制
  • 5.2.1 影响江南地区持续性暴雨过程的大气环流系统
  • 5.2.2 海温关键信号与大气环流的相关分析
  • 5.2.3 海温关键信号影响江南地区持续性暴雨过程的物理机制
  • 5.3 江淮、沿江地区和江南地区持续性暴雨过程发生时环流背景差异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长江流域持续性暴雨过程与前期全球海温场的相关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