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层认同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 ——以甘肃成县为例

阶层认同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 ——以甘肃成县为例

论文摘要

阶层认同是指阶层成员在阶层互动过程中基于对自己阶层身份的反观和思考,在认知、情感、评价三个纬度上对自己阶层(内群体)和其他阶层(外群体)产生的一种心理上的归属感、接纳、信任。本研究以甘肃成县的不同阶层为研究样本,进行分层随机抽样,共取得有效样本520人。采问卷调查法收集研究资料,探讨适合划分本地阶层的标准,同时划分出本地的阶层类别,以及不同阶层的阶层认同状况及其相关因素;同时探讨本阶层认同变量是否能够作为中介变量影响其他阶层的认同,以及主观幸福感、社会疏离感是否会影响阶层认同。研究结果如下:(1)收入财富、权利、职业、社会关系是划分本地阶层的主要标准,存在上、中、下3个不同的阶层。(2)本研究所编制的《本阶层认同问卷》、《其他阶层认同问卷》认知、情感、评价3个因子层面出发,对阶层认同进行操作化测量,经过分析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3)上层、中层的阶层认同比较强,下层的阶层认同较差。(4)本阶层认同和其他阶层认同在三个维度上都有显著差异,在认知、情感维度上本阶层认同得分高于其他阶层认同得分,评价维度上其他阶层认同得分高于本阶层认同得分。(5)不同阶层的阶层认同的总趋势没有差异。(6)阶层认同不受人口学变量的影响。(7)阶层认同(本阶层认同、其他阶层认同)与社会疏离感、主观幸福感的纬度之间存在显著相关。(8)不同阶层的主观幸福感不存在显著差异;不同阶层的社会疏离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9)主观幸福感、社会疏离感、本阶层认同对其他阶层认同产生不同的预测。(10)本阶层认同是影响其他阶层认同的中介变量。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 理论及研究综述
  • 2.1 阶层认同及其现状研究
  • 2.1.1 概念廓清
  • 2.1.2 本文中阶层认同概念的界定
  • 2.1.3 阶层认同的多维测量
  • 2.1.4 阶层认同的成分
  • 2.1.5 阶层认同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6 阶层认同的研究现状
  • 2.1.7 阶层认同的研究策略
  • 2.1.8 阶层认同研究对我国的现实意义
  • 2.1.9 阶层认同与社会疏离感、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 2.1.10 阶层认同的环境因素
  • 3 研究的总体构思
  • 3.1 研究的现实意义
  • 3.2 研究目的
  • 3.3 研究假设
  • 3.4 研究工具
  • 3.5 研究思路
  • 4 研究一本地阶层认知的考察和阶层的划分标准、阶层划分
  • 4.1 问题的提出
  • 4.2 研究对象
  • 4.3 研究工具和过程
  • 4.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5 研究二《阶层认同》的编制(包括本阶层认同问卷、其他 阶层认同问卷)
  • 5.1 问题的提出
  • 5.2 《本阶层认同问卷》、《其他阶层认同问卷》的探索性因素分析
  • 5.2.1 研究对象
  • 5.2.2 问卷的项目编制
  • 5.2.3 施测
  • 5.2.4 因素分析
  • 5.3 《其他阶层认同问卷》、《本阶层认同问卷》的验证性因素分析
  • 5.3.1 研究对象
  • 5.3.2 模型的识别性
  • 5.3.3 参数估计值和拟合指数
  • 5.3.4 信效度检验
  • 5.3.5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 6 研究三:本阶层认同状况、其他阶层认同状况
  • 6.1 问题的提出
  • 6.2 研究假设
  • 6.3 研究方法
  • 6.3.1 研究对象
  • 6.3.2 研究工具
  • 6.4 研究结果及分析
  • 6.4.1 阶层认同的总体状况
  • 6.4.2 本阶层认同与其他阶层认同的比较
  • 6.4.3 阶层认同总的发展趋势
  • 6.4.4 性别
  • 6.4.5 民族身份
  • 6.4.6 教育程度
  • 6.4.7 家庭居住地
  • 6.5 分析讨论
  • 7 研究四 阶层认同与社会疏离感及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 研究
  • 7.1 问题提出
  • 7.2 研究假设
  • 7.3 研究方法
  • 7.3.1 研究对象
  • 7.3.2 研究工具
  • 7.3.3 研究过程
  • 7.4 研究结果
  • 7.4.1 阶层认同与社会疏离、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
  • 7.4.2 主观幸福感、社会疏离感、本阶层认同对其他阶层认同的预测情形
  • 7.4.3 主观幸福感、社会疏离感与阶层认同的路径分析
  • 7.5 讨论
  • 8 总讨论
  • 9 研究结论与启示
  • 9.1 主要结论
  • 9.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9.2.1 研究内容进一步细化
  • 9.2.2 研究方法还需创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谦卑型领导对员工工作疏离感的影响:基于个体心理和组织结构的视角[J]. 领导科学 2020(04)
    • [2].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负性情绪影响心理健康的条件过程模型:人际疏离感的调节作用[J].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5)
    • [3].论教师教学的信息技术疏离感[J]. 中国电化教育 2020(05)
    • [4].召回产品与心理宽恕——基于心理所有权与心理疏离感的双中介模型[J]. 开发研究 2020(01)
    • [5].老年人一般疏离感和关爱需求的相关性[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20(13)
    • [6].三种领导风格对工作疏离感的影响研究[J]. 现代商贸工业 2020(23)
    • [7].农业企业知识型员工基本心理需要对工作疏离感的影响——基于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的实证[J]. 农业技术经济 2020(09)
    • [8].护士工作疏离感现状及影响因素[J]. 护理研究 2020(18)
    • [9].工作卑微感为何会导致工作退缩行为?消极情绪与工作疏离感的中介作用[J].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19(06)
    • [10].大学生疏离感实证研究[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9(14)
    • [11].云南汉区苗族中学生文化疏离感的研究[J]. 昭通学院学报 2019(03)
    • [12].大学生成人依恋与手机成瘾的关系:人际疏离感的中介作用[J].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6)
    • [13].组织认同对网络怠工的影响:组织自尊和工作疏离感的不同作用[J]. 心理研究 2019(05)
    • [14].农村初中寄宿生感知的学校气氛与疏离感的关系[J]. 吕梁学院学报 2019(05)
    • [15].国内大学生疏离感研究述评[J]. 教育现代化 2018(01)
    • [16].篮球运动培训对改善运城市青少年疏离感影响的实验研究[J]. 安徽体育科技 2018(03)
    • [17].政策疏离感及其对公务员政策执行意愿的影响[J]. 南京社会科学 2018(11)
    • [18].社会资本与职业获益感对护士工作疏离感的影响[J]. 中华全科医学 2017(04)
    • [19].医院组织氛围与护士工作疏离感关系研究[J]. 现代商贸工业 2016(34)
    • [20].组织员工的工作疏离感:人格特质与工作特征的交互效应[J].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7(03)
    • [21].护士沉默行为与工作疏离感、组织氛围的关系研究[J]. 中国护理管理 2016(04)
    • [22].农村留守儿童学校疏离感研究[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6(14)
    • [23].组织自尊对员工工作疏离感影响的实证研究——消极情绪和传统性的作用[J].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2)
    • [24].大学生网络疏离感与自尊、人际关系的研究[J].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6(05)
    • [25].大学生“微阅读”习惯与社会疏离感的现状分析[J].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16(09)
    • [26].资质过剩对员工工作形塑行为关系的研究——工作疏离感与心理弹性的作用[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5(02)
    • [27].工作疏离感对知识共享的影响研究——以中国人传统性为调节变量[J].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2)
    • [28].长沙市残障青少年疏离感现状[J]. 中国学校卫生 2015(07)
    • [29].人-组织匹配如何抑制工作疏离感:角色冲突与传统性的作用[J]. 经济科学 2015(04)
    • [30].小学阶段学习困难学生学校疏离感特点分析[J].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6)

    标签:;  ;  ;  ;  

    阶层认同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 ——以甘肃成县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