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发展中的资源压力总量及其产业结构研究

中国经济发展中的资源压力总量及其产业结构研究

论文摘要

中国经济在过去几十年实现了高速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付出了沉重的资源和环境代价。在经济增长需求的推动下,我国资源开发和利用规模仍将有不断扩大的趋势,资源供需矛盾与生态环境退化问题突出。如何监测和度量人类资源消费对自然生态系统造成的冲击和影响,使经济发展逐步走上资源减量化和环境减压化的轨道,是我国近年来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领域关注的重点和前沿课题之一。生态足迹从土地占用的角度测度人类资源消费以及废弃物排放对环境的影响,为度量与分析区域经济系统的资源压力提供了新的视角,该方法自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以来已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应用。由于经济系统的产业部门生产和消费活动过程往往伴随着资源的消费与占用,通过产业资源占用分析,尤其是基于投入产出分析方法的产业资源占用分析,不仅能够揭示经济系统的资源占用总量、产业结构及特点,而且还能反映最终需求与产业资源占用的相互关系和影响,因此,产业生态足迹研究对于理解经济发展与资源占用的关系、解决我国当前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问题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以上考虑,本文的思路是试图通过探讨产业经济发展与资源占用的关系、构建相关分析模型,以揭示经济系统的资源压力总量和产业结构问题,进而分析中国经济发展及产业部门生产消费活动所造成的资源压力状况和形势。该研究为了解和洞察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变化带来的资源压力和相互影响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产业发展资源占用的系统性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既是生态足迹与产业发展研究相结合的创新,也是资源压力研究领域新的拓展,并为制定与经济发展目标相匹配的资源利用政策措施提供有价值的参考。首先,将经济发展与资源占用指标相结合,构建了强度指标、效率指标、弹性指标以及脱钩指数等资源压力分析指标,用以反映经济发展的资源压力总量及资源效率;在此基础上,基于资源消费和土地占用类型之间的对应关系,利用总量分配的思想构建了产业生态足迹计算模型,为解决经济系统生态足迹总量的产业构成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为进一步研究资源压力总量变化的来源、动因和效应,剖析资源占用的影响因素,利用结构分解分析(SDA)模型的原理,将生态足迹与经典环境影响与可持续性评价IPAT等式的思想相结合,构建了生态足迹产业分解模型,用以分析产业规模、结构、效率各因素变化对总体资源压力带来的影响,进而反映产业发展过程中资源压力的变化效应。为深入分析我国经济活动的最终需求变化对产业资源占用的影响及相互关系,认清资源压力总量及产业结构形势,基于投入产出分析方法构建了生态足迹模型。该模型在分析最终需求与产业资源占用的相互影响关系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可用于计算与分析满足国民经济各部门最终需求的资源占用,各部门资源占用的相互影响关系,以及最终需求变化对产业资源占用结构的影响。应用以上研究成果,论文对中国资源压力总量和产业结构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假定世界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发展阶段对应于相应的资源压力演化过程,对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资源压力形势作了情景分析。结果表明:过去40多年我国资源占用与经济规模呈同方向变化,尽管资源利用效率有所提高,资源压力增长速度慢于经济增长速度,但资源压力总量仍在不断增加(其中,能源和耕地是主要的资源类型)。随之而来,目前我国生态超载已非常严重,截止到2005年我国经济系统的资源占用水平已超出其自然承载能力的165%。我国三大产业资源占用的比重、变化趋势和资源利用效率存在很大差异,调整产业结构有助于资源压力总量的减少;由于产业结构和足迹强度对资源压力总量的增长能起到遏制作用,调整产业结构及改善足迹强度将能带来资源压力的减量效应;我国第一产业对资源占用的影响超过各产业平均影响水平,若单考察间接资源占用,第二产业的影响波及程度较大;最终需求增长1%时,第一、二、三产业资源占用分别增加1193hm2、626hm2、132hm2。假定用世界工业化国家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效率之间的变化关系相应表达资源压力演变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协调情景下,我国经济发展的资源利用效率增长速度快于GDP增长速度,在未来资源压力将处在较低的水平;风险情形下,资源利用效率的改变滞后经济发展,资源压力逐渐加大,不仅对于中国,对于全球自然生态系统也将造成巨大冲击和影响。减轻我国未来资源压力的出路在于快速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形成与发展
  • 1.1.2 可持续发展指标概述
  • 1.1.3 经济发展与资源压力问题
  • 1.2 研究现状
  • 1.2.1 生态承载力的内涵及研究现状
  • 1.2.2 生态压力的度量及其研究现状
  • 1.2.3 生态足迹及其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内容及方法
  • 1.3.1 基本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资源压力的测度方法——生态足迹
  • 2.1 生态足迹的基本理论
  • 2.1.1 生态足迹的概念
  • 2.1.2 生态生产性土地的概念及其分类
  • 2.1.3 资源消费分类及其与土地类型的关系
  • 2.1.4 生态足迹的换算因子及其度量单位
  • 2.2 生态足迹计算模型
  • 2.2.1 综合法计算模型
  • 2.2.2 成分法计算模型
  • 2.3 生态承载力
  • 2.4 资源压力分析指标及其内涵
  • 2.4.1 生态足迹赤字与盈余
  • 2.4.2 生态足迹压力与超载指数
  • 2.4.3 经济系统的生态足迹强度与效率
  • 2.4.4 生态足迹的经济弹性指数
  • 2.4.5 生态足迹的经济脱钩指数
  • 2.5 国家间资源占用流动分析—贸易足迹
  • 第三章 资源压力的产业结构模型
  • 3.1 产业生态足迹分析思路和方法
  • 3.1.1 产业分类及产业结构
  • 3.1.2 产业生态足迹的概念内涵及研究思路
  • 3.2 投入产出分析方法概述
  • 3.2.1 投入产出分析的概念及理论基础
  • 3.2.2 投入产出表的结构与内容
  • 3.2.3 投入产出经济数学模型
  • 3.3 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资源占用模型
  • 3.3.1 IOA-EF模型的提出
  • 3.3.2 主要参数的定义及其表示
  • 3.3.3 IOA-EF模型构建的方法与步骤
  • 3.3.4 资源占用的结构分析
  • 3.3.5 资源占用的关联分析
  • 3.4 资源占用的产业结构分解模型
  • 3.4.1 SDA模型
  • 3.4.2 生态足迹的产业结构分解模型
  • 3.4.3 分解模型与投入产出模型的比较
  • 3.5 产业部门资源占用的计算分析模型
  • 3.5.1 三大产业部门生态足迹计算方法
  • 3.5.2 工业部门的资源占用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 3.5.3 产业部门本身生态足迹计算模型——以有色金属为例
  • 第四章 中国资源压力的总量分析与比较
  • 4.1 中国资源占用总量的发展轨迹分析
  • 4.1.1 计算项目及数据的采集运用
  • 4.1.2 生态足迹的时间序列分析
  • 4.1.3 国际贸易的生态足迹分析
  • 4.1.4 生态足迹赤字及压力指数分析
  • 4.2 中国资源占用总量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 4.2.1 生态足迹的经济弹性指数分析
  • 4.2.2 生态足迹的经济脱钩指数分析
  • 4.2.3 经济系统的资源占用强度与效率分析
  • 4.3 中国资源占用与生态承载力的分析与比较
  • 4.3.1 资源占用的构成分析与比较
  • 4.3.2 生态承载力的构成分析与比较
  • 4.3.3 资源压力总量的构成分析
  • 4.4 中国与其他国家资源压力的国际比较
  • 4.4.1 生态承载力的国际比较
  • 4.4.2 生态足迹的国际比较
  • 4.4.3 生态赤字及资源压力的国际比较
  • 4.4.4 生态负债与生态补偿的国际比较
  • 第五章 中国资源压力的产业结构分析
  • 5.1 中国生态足迹的产业构成及变化分析
  • 5.1.1 产业生态足迹的时间序列分析
  • 5.1.2 生态足迹变化的产业分解效应
  • 5.2 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中国产业生态足迹研究
  • 5.2.1 国民经济最终需求的生态足迹产业构成
  • 5.2.2 产业生态足迹的关联分析
  • 5.3 中国产业部门的资源占用研究——以有色金属为例
  • 5.3.1 工业化进程中资源占用状况分析
  • 5.3.2 有色金属行业的生态足迹分析
  • 第六章 中国资源压力的演化分析
  • 6.1 生态足迹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变化趋势判断
  • 6.1.1 生态足迹的影响因素及其相关性分析
  • 6.1.2 生态足迹时间序列变化曲线的拟合及趋势判断
  • 6.2 中国经济发展与资源占用情景分析
  • 6.2.1 未来经济发展的情景假设与分析
  • 6.2.2 中国生态足迹情景模拟的关键参数取值分析
  • 6.2.3 中国生态足迹演化的情景模拟预测和分析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不足之处与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中国人口和土地资源自然状况
  • 附录2 中国生态足迹计算表(以2005年为例)
  • 附录3 中国资源占用结构数据表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参与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 相关论文文献

    • [1].基于多维资源占用特征的云计算调度研究[J]. 信息系统工程 2017(06)
    • [2].沈阳市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资源占用核算与分析[J].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2)
    • [3].屏幕录像 谁有我强[J]. 电脑迷 2008(01)
    • [4].NOD32的云安全[J]. 电脑迷 2009(04)
    • [5].云计算在IDC中的应用研究和实践[J]. 邮电设计技术 2011(07)
    • [6].QChat业务无线空口资源占用及系统容量分析[J]. 西安邮电学院学报 2011(04)
    • [7].初探瑞星2010——快速响应与资源占用[J]. 电脑爱好者 2009(16)
    • [8].CPU资源占用很高的解决办法[J]. 计算机与网络 2012(14)
    • [9].基于等效频谱带宽的多业务WLAN无线资源占用和容量分析[J].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6)
    • [10].cdma2000 1X数据业务无线资源占用分析[J]. 邮电设计技术 2008(09)
    • [11].关于利用GPRS实现行业应用过程中对网络资源占用的分析[J]. 中国新通信 2008(02)
    • [12].针对WCDMA的资源占用式干扰技术研究与实现[J]. 无线电工程 2015(05)
    • [13].降低TC复制文件时的资源占用[J]. 电脑迷 2008(05)
    • [14].如何在手机查看PC硬件使用情况[J]. 计算机与网络 2018(18)
    • [15].快速获取NOD32的ID信息[J]. 网友世界 2011(05)
    • [16].用组策略优化你的Windows 7[J]. 微电脑世界 2010(11)
    • [17].一体化交通运输体系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J]. 经贸实践 2016(18)
    • [18].资源占用最小化 效能发挥最大化——广本第三工厂暨发动机工厂将建成“智能集约型环保工厂”[J]. 广东经济 2013(08)
    • [19].硬件[J]. 电脑迷 2011(10)
    • [20].很好很强大 我的Foobar不一般[J]. 电脑迷 2008(23)
    • [21].Win8系统恢复、重装很简单[J]. 计算机与网络 2013(Z1)
    • [22].老兵新传[J]. 电脑知识与技术(经验技巧) 2018(06)
    • [23].我的NOD32我作主——兼谈NOD32使用技巧[J]. 电脑知识与技术(经验技巧) 2010(04)
    • [24].拿AMD的工具给Intel用[J]. 电脑爱好者 2010(07)
    • [25].高吞吐量低资源占用的累积码译码器[J].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3)
    • [26].浙江要把企业分为ABCD四类[J]. 党政视野 2015(06)
    • [27].用组策略优化你的Windows 7[J]. 网友世界 2010(23)
    • [28].一种面向用户的系统资源监测模块的设计和实现[J].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0(22)
    • [29].基于FPGA的两种PPM调制对比分析[J]. 成都工业学院学报 2019(02)
    • [30].SK算法在WCDMA业务资源占用中的应用[J]. 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 2009(06)

    标签:;  ;  ;  ;  ;  ;  

    中国经济发展中的资源压力总量及其产业结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