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石油平台工程抗震问题

海洋石油平台工程抗震问题

一、海洋石油平台的工程地震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周越[1](2020)在《海域地震动特性及场地影响分析》文中指出随着我国海域经济快速发展和海洋开发战略需求,大量海洋工程与跨海交通工程的建设步入高潮,随之出现的是面对复杂海域地震地质环境、缺乏历史震害资料及可供参考的抗震设计规范条件,如何保障建设工程结构的地震安全性。我国位处环太平洋地震带以及欧亚地震带之间,受板块间运动挤压作用,包括板块俯冲带区域的海域地质构造活动非常活跃。相较于陆域,海域场地强震动数据更为稀缺,且俯冲带板缘/板间地震与大陆板内地震、海洋地壳与大陆地壳及海、陆域局部场地条件均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在海域场地地震动工程特性、海洋工程抗震设计地震动的确定等方面仍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基于美国与日本的海域场地强震动观测资料开展海域场地地震动工程特性研究,对比海、陆域场地地震动特征差异,并结合陆域场地分类标准提出典型海域场地类别划分建议,研究海域场地地震反应非线性特征,建立了综合考虑海域震源、传播路径及典型场地条件等因素的海域场地地震动预测模型,以期为复杂地震地质条件下的海洋重大工程抗震设防提供可靠的设计地震动参数。主要内容和研究结果如下:1.回顾世界范围内针对海域强震动特征、海洋工程设计地震动参数、海域场地效应以及强地面运动模拟方法的发展与研究现状,对世界范围内海域强震动观测台网建设以及海域工程抗震设计规范的相关规定进行总结。2.引入小波变换和希尔伯特黄变换方法对典型海域场地地震动进行分析,表明海域场地地震动频域能量主要集中于低频段,部分海域地震事件存在能量的阶段性释放现象;海域场地地震动水平与竖向分量边际谱形状相似,呈现脉冲式分布的特征;频域能量统计结果揭示了海域场地地震动存在较丰富的中长周期成分。3.基于海域场地地震动记录资料,考虑震源、震中距、场地等因素分析地震动参数特征,研究了海、陆域场地地震动特性差异。根据震源位置将海域场地地震动分为海域地震与陆域地震所分别引起,并按照震级与震中距分档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相同震级与震中距范围内海、陆域地震动反应谱差异无明显规律性;各震中距区间对应地震动EW和NS向分量反应谱曲线形状一致,对海域场地地震动而言,竖向分量强度比水平向分量小一个量级;选取的海域场地地震动动力放大系数谱值明显高于我国大陆常用规范谱,显示海域场地实际强震动与陆域规范设计地震动参数间存在较大差异。4.开展海域场地强震动观测记录统计分析,研究了海域场地对地震动的影响及强震动作用下的海域场地非线性特征。根据陆域台站场地土层资料得到场地平均剪切波速,结合水平与竖向谱比(HVSR)法给出了陆域台站场地类别;计算得到了三种典型的海域场地放大系数,并以此进行场地分类;震中距的变化对海域台站场地HVSR曲线的峰值周期几乎没有影响,而PGA与HVSR曲线特征周期有较强关联性,存在随输入PGA增大HVSR曲线峰值周期变大的现象;展现了强震动作用下海域场地的非线性效应,并计算场地非线性参数DNL与PNL;基于规范标准与海、陆域场地对比结果,给出了海域台站场地的剪切波速建议值;计算给出日本海域场地水平向和竖向分量的高频衰减参数?0参考值和误差范围。5利用随机有限断层地震动模拟方法,面向海域震源、地壳介质与场地条件建立了地震动预测模型。对比研究日本海域、近海、陆域三次地震的模拟结果与实测记录的加速度时程及PGA、加速度反应谱、傅里叶谱等地震动参数特征,证明利用合适的地震动模拟方法可以实现对典型海域场地强震动参数的有效模拟。

王文鑫[2](2020)在《我国海洋石油对外合作体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已建成了5000万吨规模持续稳产的近海油气田生产基地,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浅海、中浅海油气田开发技术和管理体系,海洋石油对外合作事业取得了阶段性的重要成果。随着国内油气资源对外依存度的逐年攀升,我国正在制定进一步增储上产计划,并在制度层面积极推进油气体制改革。作为我国油气行业重要组成部分的海洋石油工业,在这历史的关键时期,有必要审视对外合作的发展历程、组成要素和现状。因此,研究我国海洋石油对外合作体制构成及其影响因素,并在国家能源政策和油气体制改革的要求下,提出对外合作体制优化建议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本文以我国海洋石油对外合作体制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法、访谈法和比较研究法进行系统研究。首先概述了我国海洋石油对外合作体制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明确了研究内容与框架。其次,借鉴了国际石油合作相关理论,通过大量文献研究、数据整理、国际案例分析和对比,构建了我国海洋石油对外合作体制的结构框架,并在对国外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后,系统地梳理了我国海洋石油对外合作体制的各个构成要素具体内容,包括对外合作的配套法律法规体系、石油合同形式、合作主体、经营形式、合作种类等。其次,提出了国际海洋石油对外合作体制常见影响因素,并就当前影响我国海洋石油对外合作体制的因素进行的具体分析,包括我国政治经济环境、国家策略、油气能源形势和行业策略、法律法规制度的变化、财税制度情况、海洋石油资源潜力和技术水平等方面,分析了各因素的影响效用。最后,通过上述我国海洋石油体制系统分析,提出目前体制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海洋石油对外合作体制优化建议。

李途[3](2019)在《主权声索能力、战略竞争程度与中国的南海政策》文中指出2010年以来,随着南海局势的升温,国际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指责中国因实力崛起导致南海政策逐渐向“强势”转变的声音。他们认为,实力的提升鼓励中国在南海问题上采取“机会主义”升级政策,美国介入的压力迫使中国在南海问题上采取“实用主义”合作政策。但是,这一分析路径的问题在于:中国的崛起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开始了,彼时中国的领土争端政策(包括南海政策)并没有因此变得更为强硬,反而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解决了大部分陆地边界问题。另外,中国也没有利用小布什政府忙于中东反恐之际扩大在南海的军事存在,而是相继加入《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和《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反倒是在奥巴马政府以“航行自由”为名公开介入南海争端的情况下,中国不仅采取了更为强硬的维权措施,而且主动采取行动加强对南海岛礁的实际控制。借助于领土争端研究中关于实力和国际环境压力的分析,本文提出,相较于现实主义的“机会主义扩张”论,主权声索能力和战略竞争程度的变化能够更好地解释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政策演变。首先,主权声索能力的提升既可能鼓励争端国采取武力升级政策,因为它具备这样的实力可以在可承受的代价范围内使用武力实现其领土目标,也可能让争端国对争端未来的解决持有更为乐观的评估,反而不太可能主动挑起冲突。因此,意图的判断至关重要。但是,在安全困境和“预防性动机”的心理作用下,主权声索能力的下降也会导致争端国主动采取武力升级政策,以争取在当前实力对比还不算太糟糕的情况下率先实现领土目标。其次,国际环境压力往往会促使一国在领土问题上采取妥协合作政策,以集中精力应对更为紧迫的安全威胁。但是,争端国通常不会在具有重要军事和战略价值的领土争议问题上让步,领土问题上的让步也不应以损害争端国的安全利益为代价。也就是说,当领土争端本身还涉及较高程度的战略竞争性议题时,即使面临着国际环境压力,争端当事国也很难在领土争议问题上进行让步,甚至会主动使用武力升级争端,展示本国行动的决心,防止主权和安全利益受到进一步损害。具体在南海问题上:第一,当中国的主权声索能力出现相对提升,且面临战略竞争程度较高的国际环境压力时,中国更有可能采取中低烈度的升级政策。例如:1995年的美济礁事件、2012年的黄岩岛对峙事件以及2013年以来的南沙岛礁建设。第二,当中国的主权声索能力出现相对下降,且面临战略竞争程度较高的国际环境压力时,中国更有可能采取高烈度的升级政策。例如:1974年的西沙海战和1988年的赤瓜礁海战。第三,当中国的主权声索能力出现相对下降,且面临战略竞争程度较低的国际环境压力时,中国更有可能采取拖延政策。例如:20世纪80年初在南沙问题上提出“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政策。第四,当中国的主权声索能力出现相对提升,且面临战略竞争程度较低的国际环境压力时,中国更有可能采取合作政策。例如:与越南解决北部湾划界问题、与东盟达成《南海各方行为宣言》、与菲律宾签署“联合海洋地震工作协议”、低调处理“981”钻井平台事件,以及积极推进“南海行为准则”磋商。中国主权声索能力的变化以及大国战略竞争程度的变化,深刻地影响着南海地区局势的演变。两者相互影响,贯穿于南海争端发展的始终,造就了今天南海问题多边化和复杂化的局面。以上构成了南海问题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远非现实主义的“机会主义”和“扩张主义”的论断可以概括。尽管中国在这一时期采取了总体“强势”的维权行为,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南海政策与之前相比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为国内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防止争端破坏中国与周边关系大局,仍然是中国外交政策的现实需要,特别是在中国崛起和“中国威胁论”盛行的大环境下更是如此。如何在海上维权和地区维稳之间实现平衡始终是中国南海政策的核心目标。为此,中国采取了积极作为和自我约束相结合的方式来实现这两个相互矛盾的目标。无论如何,经过2010年以来的发展,南海问题已经从地区国家之间的岛屿主权争端发展成为中美大国战略竞争的一部分。大国战略竞争的实质是实力和影响力之争。美国介入南海问题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制衡中国,不仅取决于其介入的程度和意愿,也取决于中国塑造地区环境的能力。为此,需要区分南海问题的两个方面:一是中国与东盟国家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争端,二是中国与美国之间的大国战略竞争。在构建必要的海上军事威慑、推动中美海上合作的同时,中国应当充分利用地区国家国内政治的变化为南海问题降温带来的有利契机,主动塑造南海合作性议题,积极参与地区安全机制,走出被美国设置的议题牵着走的被动局面。

韩龙[4](2019)在《基于GNSS和静力水准的海洋石油平台变形监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海洋石油钻井平台是海洋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重要基础设施,恶劣的海洋环境使得海洋石油平台的结构健康监测成为平台运行维护的重要一环。本文对基于GNSS-RTK定位技术与静力水准测量技术的海洋石油平台结构健康监测方法进行研究,并运用这两项技术对实际海洋石油平台工程进行动态变形监测试验分析,其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如下:根据GNSS的工作原理,分析了GNSS定位质量的各影响因素,对GPS+BDS组合系统定位的精度和可靠性进行探讨,揭示出GPS定位中引入BDS系统,有助于提高系统定位的可视卫星数、定位数据的有效数量和解算数据的可靠性比例,降低空间位置精度衰减因子PDOP值和均方根误差RMS,从而提高系统定位的精度和可靠性。对几种海上GNSS-RTK定位方式进行实测试验,通过对RTK常规差分、Beacon信标差分和MSAS星站差分进行比测,结果表明,RTK常规差分的定位精度为厘米级,而Beacon信标差分和MSAS星站差分的定位精度均为分米级,且MSAS星站差分定位有一个特性:其定位误差存在连续性的漂移现象,即在较短的定位时域内,MSAS星站差分具有较高的内符合定位精度。鉴于采用GNSS技术进行海洋石油平台的变形监测时,平台周围环境皆是对卫星信号具有较强反射的海水,以及平台上对卫星信号具有较强干扰的各种金属设施和电器设备,根据GNSS-RTK技术的多路径效应误差产生的原理,探讨了多路径效应误差影响的规律性,选择各种不同的地类环境对多路径效应误差进行测试试验,并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揭示出不同地类环境之间的多路径效应误差的大小差异。为了削减GNSS-RTK技术的多路径效应误差,提出了一种基于Chebyshev(切比雪夫)和EEMD(总体经验模态分解)分析相结合的混合型滤波联合去噪的方法,并应用这种方法对海洋石油平台的GNSS-RTK监测试验数据进行联合去噪处理,试验结果表明,此方法能合理有效剔除监测数据中的多路径效应误差。设计了一套基于静力水准测量原理的海洋石油平台沉降远程自动监测系统,并将其应用于海洋石油平台沉降监测试验,通过对试验数据的处理分析,结果表明,该系统运行正常,可以连续自动监测海洋石油平台毫米级的沉降量,并能实现远程传输和预警。将GNSS-RTK技术应用于海洋石油平台的三维变形(水平位移和沉降)监测,通过连续24小时的监测试验和数据处理分析,结果表明,GNSS-RTK目前尚不适合对海洋石油平台厘米级或更小沉降量的监测,通过对监测数据进行滤波去噪处理,GNSS-RTK技术有望满足离岸10km以内的海洋石油平台厘米级的水平位移监测要求。

陈苏,周越,李小军,傅磊[5](2018)在《近海域地震动的时频特征与工程特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利用美国加州及日本相模湾近海域地震台站采集的地震动记录,采用希尔伯特-黄变换方法计算得到近海域地震动时频分布特征;将其加速度反应谱、动力放大系数β谱与不同工程领域抗震设计规范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近海域地震动含有丰富的长周期成分,优势能量集中于长周期与特长周期段内;归一化边际谱能量分布与震中距有一定的相关性;近海域地震动水平向分量强度远高于其竖向分量。进一步发现,多数近海域地震动反应谱动力放大系数β谱峰值远超目前常用规范标准反应谱的平台值,也就是近海域地震动反应谱的中长周期值远大于现有抗震设计规范的取值,采用现有陆域地震动设计规范开展近海工程地震安全性设计存在风险。近海域地震动长周期特性在大跨桥梁、油气平台等重大近海工程设计中应得到充分关注。

刘红兵[6](2016)在《导管架平台极端动力灾变机理及生存能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导管架平台作为海洋石油勘探开发关键设备,服役过程中除了承受常规环境载荷外,还经常会遭遇一些极端环境载荷作用,如极端风浪、强震等。与移动式平台不同,导管架平台遭遇极端环境载荷时只能被动承受,一旦平台结构抗力水准无法满足极端环境载荷作用,平台结构将会发生严重灾变破坏,造成不可估量的灾难性损失,因而有必要开展导管架平台极端动力灾变机理及生存能力研究,为我国海洋石油导管架平台抗极端灾害工程和安全运行提供技术支撑。本文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极端海洋环境下海洋固定平台生存能力及动力灾变应急对策研究”和“老龄海洋平台灾变性倒塌机理及鲁棒性研究”为依托,系统开展导管架平台极端动力灾变机理和生存能力研究,在导管架平台上部高耸井架风致振动响应评估、极端甲板上浪载荷数值模拟、极端风浪下平台结构生存能力评估、强震下平台结构生存能力评估以及极端环境下平台结构风险应急体系分析等方面取得较大研究进展。主要研究进展总结如下:1.导管架平台上部组块风振响应分析开展全风向角下大型导管架平台缩尺模型高频天平测力试验,获得平台结构全风向角下气动力系数和基底弯矩功率谱分布特征;建立和推导消除缩尺模型共振影响的平台结构广义模态力自谱和互谱密度计算方法,进一步基于振型分解法建立平台结构风致振动频域计算方法,并探讨参振振型和振型组合方式对平台结构风致振动频域法计算结果影响;基于缩尺模型基底弯矩功率谱,推导平台结构横风向和顺风向脉动风载荷功率谱密度空间分布,采用改进谐波叠加法模拟平台结构顺风向和横风向脉动风载荷三维空间分布时程;基于Newmark逐步积分开展平台结构风致振动时域分析,重点探讨平台高耸井架结构顺风向和横风向风致振动特性,以及顺风向和横风向阵风载荷因子随高度和风向角变化规律,为平台上部组块高耸结构抗台设计提供工程指导,并为开展极端风浪载荷下平台结构生存能力评估提供基础风载荷数据。2.极端波浪下导管架平台甲板上浪特性研究基于波浪势流理论,对FLUENT软件进行二次开发,构建适于海洋工程三维数值波浪水池,并采用三维Airy波和Stokes5阶波验证了数值波浪水池的精度和工程适用性;基于数值波浪水池开展平台结构甲板腿波浪爬升机理研究,探讨波陡以及甲板腿之间相互干扰效应对波浪沿甲板腿爬升高度的影响,并同经验公式计算结果比较分析,指出经验公式预报平台气隙高度会产生较大误差;进一步基于数值波浪水池开展极端波浪甲板上浪研究,再现甲板上浪过程平台结构周围流场变化过程,重点研究上浪过程中水平和垂向上浪载荷变化特征,并同API规范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准确预报平台结构水平和垂向甲板上浪载荷分布,为开展平台结构极端风浪下生存能力评估提供技术支撑。3.极端风浪下导管架平台结构生存能力研究基于结构非线性弹塑性理论,提出适于评估极端风浪下平台结构性能状态的改进静力推覆法(IPOA)和改进动力推覆法(IDPA);基于性能设计评估原则,对平台结构不同破坏状态进行分级(DS1DS5破坏等级),并制定各破坏等级极限状态(LS1LS4)评定准则,最后提出平台结构极端风浪下生存能力评估方法和流程;针对平台上部高耸井架结构抗风敏感性,开展高耸井架IPOA和IDPA分析,识别井架抗风薄弱环节和主要失效模式,绘制极端台风下高耸井架生存能力窗口;基于Stokes5阶波浪理论和甲板上浪载荷计算模型,开展平台整体结构IPOA和IDPA分析,识别平台抗极端波浪薄弱环节和主要失效模式,绘制极端波浪下平台结构生存能力窗口。4.强震下平台结构抗震性能及生存能力研究针对海洋导管架平台结构特征,提出适于评估海洋导管架平台弹塑性抗震性能的能力谱法、模态推覆法(MPA)和改进模态推覆法(IMPA)计算方法和计算流程,分别开展设防烈度8度地震和罕遇烈度8度地震下平台结构弹塑性抗震性能评估,识别平台结构地震作用下主要失效模式和抗震性能;对比分析3种确定性抗震方法计算结果,总结3种方法抗震评估的精度和有效性;考虑平台结构地震动的不确定性和随机性,基于多样本地震动记录,开展平台结构抗震增量动力推覆(IDA)分析,系统研究平台结构抗震易损性,进一步提出基于易损性能设计的导管架平台地震生存能力评估方法和流程,探讨平台结构在不同破坏状态年超越概率下生存能力。5.极端环境下平台结构风险和应急框架研究基于极端风浪下平台结构失效模式和破坏状态,采用事件树和安全屏障法,研究极端风浪下高耸井架和平台结构不同失效模式下事故场景以及倒塌过程连锁事故场景,评估极端风浪下高耸井架和整体结构风险等级;基于概率地震理论,考虑本质不确定性影响,定量评估平台结构不同破坏状态年均风险等级以及整个服役期内概率风险水准;基于极端环境下平台结构破坏状态和风险水准,结合完整性管理思想和极端环境监测预警技术,构建极端环境下平台结构应急决策体系框架,可为极端环境下平台结构抗灾害安全风险评估以及应急决策提供一定工程指导。

杨莹[7](2016)在《中国海洋石油勘探开发史简析》文中研究表明石油作为“工业血液”在近现代工业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海洋地质勘探开发技术的快速发展,海洋石油勘探开发进入到一个新阶段。海洋石油勘探开发发展史是地质事业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陆上石油勘探开发而言,我国对海洋石油勘探开发史的研究相对薄弱,本论文通过对海洋石油勘探开发工业中涉及到的不同专业的发展状况进行归纳梳理,形成对行业发展状况的记述,希望能够对今后的海洋石油事业史研究工作提供一些启发。本文通过查阅大量文献、企业年鉴、行业发展报告等资料,取得认识如下:1.归纳了自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到2015年期间,海洋石油勘探开发事业的技术、装备发展历程。由于石油的重要地位,相对于其他工业而言,我国石油工业受经济政策影响更大。通过对我国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状况的梳理,特别是产量及装备发展速度的不同,本文从整体上将我国海洋石油勘探开发事业发展划分成:试验性开发的创业阶段、对外合作阶段、合作自营并举阶段、产量千万吨时代四个阶段。2.中国海洋石油地质勘探开发涉及多个专业,本文将通过对勘探、钻采技术、海洋石油工程装备、深水油气科技等四个主要专业按照上述阶段划分方法进行记述,对不同阶段的重要成果进行简要总结。3.通过对技术、装备的发展情况进行梳理,概况出我国海洋石油勘探开发事业的基本规律:第一,起步晚。建国初期,我国的工业化程度较低,人才储备不足,设备严重短缺,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而言,我们的海洋石油工业整体起步较晚,特别是高技术领域,我们几乎落后一个世纪。第二,自主开发—合营—自营的前进之路。起步阶段的自主开发和经过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后的自营发展从成果上存在着巨大差异,在工业发展方面,起步阶段对于先进经验的借鉴意义重大,自主创新、自营发展通常是建立在人才、技术、设备及经验的大量储备基础之上的,单纯依靠“土法上马”,对于工业发展而言,精神可贵,效果欠佳。

黄维平,李兵兵[8](2012)在《海上风电场基础结构设计综述》文中研究表明针对我国海上风电场开发建设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结合海上风电场基础结构设计研发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探讨海上风电场基础结构设计的关键问题——设计理念、设计方法和设计标准等,分析海上风电场基础结构的结构、荷载和服役特点,分析海上风电场基础结构与水工结构和海洋石油平台设计的异同。并根据海上风电和海洋石油的行业特点,分析API规范和DNV规范对于海上风电场基础结构设计的适用性,阐述了海上风电场基础结构设计的特殊性、荷载取值和参考标准等问题。基于我国海洋工程技术发展水平和海上风电产业的发展趋势,提出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海上风电场基础结构型式及设计,指出我国海上风电产业发展应注意和避免发生的问题。

张毅[9](2011)在《我国南海深水油田三用工作船投资可行性研究》文中提出随着近年来我国海洋石油开发事业相关装备产业能力的快速升级,以及国家大力发展南海深水海上油田开发利用的决心不断加强,这就意味着海洋石油相关配套产业链(包括油田三用工作船)也必须由原来的南海浅水海域向深水(500米—1500米)甚至超深水(1500米—3000米)海域延伸。该课题正是针对我国南海深水作业三用工作船的选型、投资形成一整套的可行性分析方法而展开,帮助我国南海海上油田三用船船东或管理公司形成一套科学理性的分析方法手段,避免投资决策的盲目性。本文结合目前深水三用工作船市场的发展规律,并对全世界深水油田勘探的发展历史及趋势、我国南海深水油田勘探的发展历史及趋势、深水三用工作船的基本选型定位以及我国南海海域深水油田主要作业者需求等方面做了系统的介绍和分析。针对我国南海深水油田的客户需求,确定了三种投资方案做投资效益分析研究,包括新建一艘25000马力深水三用工作船、长期光租一艘25000马力深水三用工作船。通过对三种方案的经济分析结果,以此为相关企业的投资决策提供了实用的市场开拓策略,为相关企业的长远发展和经济效益达到平衡提供一个最佳船舶投资方案。

何建明[10](2011)在《燃烧的中国海——中海油“海上大庆”诞生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美洲豹"直升机呼啸离地的那一刻,我的整个身心开始飞向那片宽阔无垠的蓝色疆域——那是祖国的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呵,它们是如此美丽、壮观,又如此沸腾、光艳。

二、海洋石油平台的工程地震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海洋石油平台的工程地震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海域地震动特性及场地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海域场地地震动特征研究
        1.2.2 海域工程抗震设计研究现状
        1.2.3 海域场地效应研究现状
        1.2.4 国内外地震动模拟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目的
    1.4 论文研究内容与安排
第二章 海域地震动观测及分析方法
    2.1 海域地震动观测系统简介
        2.1.1 北美海底地震监测系统
        2.1.2 欧洲海底观测系统
        2.1.3 日本海底地震观测系统
        2.1.4 中国海底地震观测系统
    2.2 小波变换和希尔伯特黄变换基本理论
        2.2.1 小波变换基本原理
        2.2.2 希尔伯特黄变换基本理论
    2.3 基于小波包分解的海域地震动特性分析
        2.3.1 海域强震动记录的小波包分解与重构
        2.3.2 典型海域场地地震动小波包分解
    2.4 基于希尔伯特黄变换的海域场地地震动特征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地震动观测的海域地震动参数特征与工程特性
    3.1 海域地震动数据选择与计算
        3.1.1 日本与美国海、陆域场地地震动数据预处理
        3.1.2 反应谱相关概念与计算
    3.2 日本海、陆域场地地震动特性分析
        3.2.1 海、陆域震源对海域场地地震动特性影响
        3.2.2 震中距对海、陆域场地地震动的影响
        3.2.3 不同PGA对应海、陆域场地地震动反应谱特征
    3.3 美国海域场地地震动特性分析
    3.4 海域工程抗震设计相关规范及海域地震动工程特性研究
        3.4.1 海域工程设计地震动参数规定
        3.4.2 海域地震动工程特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海域地震动台站场地效应研究
    4.1 地震动场地效应研究现状
    4.2 基于HVSR方法的海、陆域场地效应研究
        4.2.1 HVSR方法与场地非线性影响
        4.2.2 地震作用下陆域场地效应及非线性影响
        4.2.3 地震作用下海域场地类别划分
        4.2.4 海域场地非线性效应研究
    4.3 海域场地地震动高频衰减特性研究
    4.4 本章总结
第五章 典型海域地震动场模拟及与观测记录的对比
    5.1 随机有限断层方法相关理论和方法
        5.1.1 随机有限断层法介绍
        5.1.2 震源模型与参数
        5.1.3 地震波传播路径参数
        5.1.4 地震动场地效应
    5.2 基于随机有限断层法的海域地震动场模拟
        5.2.1 日本M_w5.1级海域地震模拟
        5.2.2 日本M_w4.9级近海地震模拟
        5.2.3 日本M_w5.2级陆域地震模拟
    5.3 本章总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工作总结
    6.2 后续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附录

(2)我国海洋石油对外合作体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评价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国际合作理论
        2.1.1 国际合作生产理论
        2.1.2 社会契约理论
        2.1.3 国际投资引力论
    2.2 国际石油合作相关理论
        2.2.1 国际现行石油合同的种类与特点
        2.2.2 石油合同财税制度关键要素
第3章 我国海洋石油对外合作体制及其构成分析
    3.1 石油行业对外合作体制构成框架
    3.2 典型海洋石油开采国对外合作体制分析
        3.2.1 巴西
        3.2.2 尼日利亚
        3.2.3 英国
        3.2.4 典型海洋石油国对外合作体制评价
    3.3 我国海洋石油对外合作法律法规
        3.3.1 海洋石油对外合作法律法规构成
        3.3.2 《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条例》的产生背景
        3.3.3 《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条例》的主要内容解析
    3.4 我国海洋石油对外合作石油合同
        3.4.1 石油合同的条款构成
        3.4.2 我国海洋石油对外合作石油合同的属性界定
    3.5 我国海洋石油对外合作主体情况
    3.6 我国海洋石油对外合作经营形式
        3.6.1 国际石油合作经营形式的发展
        3.6.2 我国海洋石油对外合作经营形式
    3.7 我国海洋石油对外合作典型案例
        3.7.1 南海东部CACT作业者集团
        3.7.2 蓬莱19-3合作油田
        3.7.3 QHD32-6合作油田
第4章 我国海洋石油对外合作体制影响因素分析
    4.1 国际石油对外合作体制影响因素分析方法
    4.2 资源国国际石油对外合作体制影响因素
        4.2.1 国际石油合作内部影响因素综述
        4.2.2 国际石油合作外部影响因素综述
    4.3 我国海洋石油对外合作体制的影响因素
        4.3.1 政治经济环境和国家战略
        4.3.2 石油与天然气能源形势
        4.3.3 油气行业国家策略与计划
        4.3.4 海洋石油对外合作相关法律法规的变化
        4.3.5 财税制度变化因素
        4.3.6 国际油价影响因素
        4.3.7 海洋石油资源潜力因素
        4.3.8 海洋石油资源开发技术能力因素
    4.4 我国海洋石油对外合作体制影响因素效用分析
        4.4.1 定性影响综述
        4.4.2 定量影响综述
        4.4.3 对外合作体制影响因素构成框图
第5章 我国海洋石油对外合作体制优化建议
    5.1 完善配套法律法规
    5.2 推进财税制度整合
    5.3 多元合同形式选择
    5.4 放开合作主体权限
    5.5 拓展对外合作领域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3)主权声索能力、战略竞争程度与中国的南海政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现状
        (一) 中国领土争端研究
        (二) 南海问题研究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设计
        (一) 研究方法
        (二) 篇章结构
        (三) 创新性与不足
第一章 领土争端:实力与国际环境压力
    一、领土争端研究
    二、实力与领土争端
    三、国际环境压力与领土争端
    四、一种新的分析框架:主权声索能力与战略竞争程度
        (一) 主权声索能力
        (二) 战略竞争程度
第二章 南海争端的升温:升级政策
    一、1974年西沙海战
    二、1988年赤瓜礁海战
    三、1995年美济礁事件
    四、2012年黄岩岛对峙事件
    五、南沙岛礁建设
第三章 南海争端的降温:拖延与合作政策
    一、“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政策的提出
    二、中越北部湾划界问题的解决
    三、《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的签署
    四、“联合海洋地震工作协议”的达成
    五、“海洋石油981”钻井平台事件的平息
    六、“南海行为准则”磋商的推进
第四章 主权声索、战略竞争与南海问题
    一、南海问题:大国政治的产物
    二、冷战时期:机会与限制
    三、冷战后时期:实力与压力
    四、大国战略竞争时代:挑战与应对
结论
参考文献
已发表的论文
致谢

(4)基于GNSS和静力水准的海洋石油平台变形监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海洋平台变形监测研究现状
        1.2.2 GNSS监测研究现状
        1.2.3 静力水准监测研究现状
        1.2.4 研究现状中存在的问题
    1.3 本文研究内容与结构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GNSS-RTK进行海洋石油平台变形监测方法研究
    2.1 GNSS工作原理及海上差分定位方法
        2.1.1 GNSS工作原理
        2.1.2 海上差分定位方法
    2.2 GPS+BDS组合定位的精度与可靠性分析
        2.2.1 GPS+BDS组合定位的精度研究
        2.2.2 GPS+BDS组合定位的可靠性研究
    2.3 海上GNSS-RTK定位精度的试验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GNSS多路径效应误差的削减方法研究
    3.1 多路径效应误差产生原理
    3.2 多路径效应误差的测试与分析
        3.2.1 多路径效应误差影响的规律性
        3.2.2 多路径效应误差的测试
        3.2.3 试验结果分析
    3.3 多路径效应误差去噪方法研究
        3.3.1 混合型滤波联合去噪法
        3.3.2 监测试验数据去噪处理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静力水准的海洋石油平台沉降监测方法研究
    4.1 静力水准测量系统的工作原理
        4.1.1 系统组成
        4.1.2 系统的工作原理
    4.2 静力水准测量的特点与误差分析
        4.2.1 静力水准测量的特点
        4.2.2 静力水准测量误差分析
    4.3 海洋石油平台沉降远程自动监测系统的研制
        4.3.1 静力水准沉降量的计算方法
        4.3.2 平台沉降远程监测系统的组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工程实例应用
    5.1 工程背景与试验准备
        5.1.1 工程背景
        5.1.2 静力水准测量系统安装
        5.1.3 GNSS-RTK试验准备
    5.2 沉降监测试验数据采集及处理分析
        5.2.1 静力水准数据采集处理与沉降分析
        5.2.2 GNSS-RTK高程数据采集处理与沉降分析
    5.3 GNSS-RTK水平位移监测试验数据采集及处理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5)近海域地震动的时频特征与工程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1 近海强地震动观测及数据分析
    1.1 近海强地震动观测
    1.2 近海域强震动仪布设场地条件
2 近海强地震动时频特征及工程特性
    2.1 希尔伯特黄变换分析方法简介
    2.2 近海场地地震动时频特性分析
    2.3 近海域地震动工程特性
3 结语
4 讨论与展望

(6)导管架平台极端动力灾变机理及生存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导管架平台上部组块风振响应分析
    2.1 平台结构高频天平测力(HFFB)试验
    2.2 基于HFFB平台结构风振频域分析
    2.3 基于HFFB平台结构风振时域分析
    2.4 等效静风载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极端波浪下导管架平台甲板上浪特性研究
    3.1 数值波浪水池构建
    3.2 平台甲板腿波浪爬升特性分析
    3.3 平台结构甲板上浪载荷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极端风浪下导管架平台结构生存能力研究
    4.1 导管架平台弹塑性生存能力分析方法
    4.2 极端台风下高耸井架生存能力分析
    4.3 极端波浪载荷下平台结构生存能力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强震下平台结构抗震性能及生存能力研究
    5.1 基于能力谱法导管架平台弹塑性抗震性能分析
    5.2 基于模态推覆法导管架弹塑性抗震性能研究
    5.3 基于增量动力推覆法导管架弹塑性抗震性能评估
    5.4 基于性能设计导管架平台地震生存能力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极端环境下平台结构风险和应急框架研究
    6.1 基于事故场景导管架平台极端风浪风险评估
    6.2 基于概率地震导管架平台地震风险评估
    6.3 极端环境下平台结构应急体系框架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建议今后开展的研究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7)中国海洋石油勘探开发史简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概述
    一、研究目的及必要性
        1. 石油工业与海洋石油工业的定义
        2. 研究我国海洋石油工业发展历程的必要性
        2.1 石油工业的重要地位
        2.2 海洋石油工业在石油工业中的重要地位
        2.3 中国海洋石油事业的重要地位
    二、中国海洋石油工业发展情况概述
        1. 试验性开发的创业阶段(1956~1979年)
        2. 对外合作,引进先进技术(1980~1990年)
        3. 合作自营并举阶段(1991~1995年)
        4. 高效发展,走进千万吨时代(1996~今)
        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海洋石油地质勘探
    一、世界海洋地质学与海洋石油勘探
    二、我国海洋石油勘察概况与主要成绩
    三、海洋石油地球物理勘探技术
        1. 概况
        2. 海上油气物探技术
        2.1 海上油气物探技术的作用和特点
        2.2 世界海上油气物探技术发展概况
        2.3 中国海上油气物探技术发展概况
第四章 钻采技术发展
    一、海洋钻井平台
        1. 固定钻井平台
        2. 浮动钻井平台
        2.1 坐底式钻井平台
        2.2 自升式钻井平台
        2.3 半潜式钻井平台
    二、自升式钻井船的发展
第五章 海洋石油工程装备发展
    一、海洋石油工业生产平台
        1. 固定式生产平台
        1.1 钢质导管架平台
        1.2 混凝土重力式平台
        2. 浮式生产储存卸货装置(FPSO)
    二、海洋石油工业用船
        1. 起重船
        1.1 海洋石油起重船队雏形的建立
        1.2 亚洲最大起重船——“蓝疆号”
        1.3“世界第一吊”——“蓝鲸号”
        2. 海上铺管设备发展简述
        2.1 我国海上铺管设备的起步
        2.2 自主建设起重铺管船
第六章 深水油气科技发展
    一、深水油气田勘探开发的起步阶段
        1. 走向深水的开端——陆丰油田群
        2. 自主建造安装深水油田的尝试
    二、流花 11-1 油田——超过300米水深的试点
    三、“海洋石油 981”钻井平台投入使用
        1.“海洋石油 981”钻井平基本情况
        2. 技术创新
        3. 平台投入使用的意义
第七章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8)海上风电场基础结构设计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设计理念
    1.1 海上风电场基础结构的特点
    1.2 海上风电场基础结构的荷载
    1.3 海上风电场基础结构的设计理念
2 设计方法
    2.1 风机运行荷载的动力特性
    2.2 海洋环境荷载的动力特性
    2.3 海上风电场基础结构的设计方法
3 设计标准
    3.1 环境荷载设计标准
    3.2 荷载/安全系数设计标准
4 结语

(9)我国南海深水油田三用工作船投资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课题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2章 我国海上油田开发市场发展历史及现状分析
    2.1 深水海洋石油开发的定义
    2.2 国外深水海洋石油开发区块发展历史及现状分析
    2.3 我国国内海洋石油开发历史
    2.4 我国南海海域深水海上石油开发现状分析
第3章 深水油田三用船概述及发展趋势
    3.1 海上油田三用船概述
        3.1.1 海上油田三用船的主要特点
        3.1.2 海上油田三用船的应用范围
        3.1.3 海上油田三用船的功能局限
    3.2 深水油田三用船与传统油田三用船的区别
    3.3 我国南海深水油田三用工作船的发展趋势
第4章 我国南海海域深水三用船供需情况分析
    4.1 我国南海深水海域石油开发主要作业者概况简介
    4.2 我国南海海域石油生产规模分析
    4.3 南海海域主要三用船公司概况简介
        4.3.1 ZHYF公司及船队规模简介
        4.3.2 HW公司及船队规模简介
    4.4 南海深水海域石油开发三用船市场的供需分析
        4.4.1 目前南海深水油田三用船市场数量缺口分析
        4.4.2 目前南海深水油田三用船功能需求定位
        4.4.3 南海深水油田三用船适应未来发展配置建议
第5章 我国南海深水油田三用船投资效益可行性分析
    5.1 我国南海深水油田三用船投资比选方案确定
    5.2 比选方案收入、成本与效益估算
        5.2.1 收入、税金及利润估算
        5.2.2 总成本与经营成本估算
    5.3 财务状况分析
        5.3.1 财务盈利能力分析
        5.3.2 财务偿债能力分析
        5.3.3 财务生存能力分析
        5.3.4 财务不确定性分析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
致谢

(10)燃烧的中国海——中海油“海上大庆”诞生记(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莺歌海——羞涩的“第一吻”
第二章:渤海盆地上的“报春花”
第三章:苦涩的呛水, 卧薪尝胆整十年……
第四章:“洗脑”与“换脑”之后是清醒的选择
第五章:从“低下头学习”到“直起腰自己干”
第六章:历史性的“美丽转身”
第七章:扬帆远航:走自己的路
尾声:“981”——托起深水海域的另一个、无数个“海上大庆”……

四、海洋石油平台的工程地震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海域地震动特性及场地影响分析[D]. 周越.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2020(03)
  • [2]我国海洋石油对外合作体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王文鑫.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4)
  • [3]主权声索能力、战略竞争程度与中国的南海政策[D]. 李途. 南京大学, 2019(01)
  • [4]基于GNSS和静力水准的海洋石油平台变形监测研究[D]. 韩龙. 天津大学, 2019(01)
  • [5]近海域地震动的时频特征与工程特性[J]. 陈苏,周越,李小军,傅磊. 振动与冲击, 2018(16)
  • [6]导管架平台极端动力灾变机理及生存能力研究[D]. 刘红兵.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6(07)
  • [7]中国海洋石油勘探开发史简析[D]. 杨莹.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6(02)
  • [8]海上风电场基础结构设计综述[J]. 黄维平,李兵兵. 海洋工程, 2012(02)
  • [9]我国南海深水油田三用工作船投资可行性研究[D]. 张毅. 大连海事大学, 2011(05)
  • [10]燃烧的中国海——中海油“海上大庆”诞生记[J]. 何建明. 中国作家, 2011(14)

标签:;  ;  ;  ;  ;  

海洋石油平台工程抗震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