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溢洪道设计的主要目的是满足泄流及消能要求,T形墩消力池结构稳定,不仅可显著提高消能率,还可缩短池长、提高经济效益。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消能工:设带防挑盖板的T形墩,所设防挑盖板可防止高速水流撞击T形墩前墩后出现飙升,这种新型消能工,能够解决大变幅流量下底流型消能问题。本文在室内模型试验的基础上,结合理论分析,除校核溢洪道泄流能力之外,重点对T形墩结构改进和体型优化进行了研究。主要取得的研究成果有:1.给出了堰流时库水位与流量的关系曲线,不同开孔数时闸门开度与流量的关系曲线,可供实际工程参考。研究了菱形冲击波影响下,泄槽水面线变化规律;并推导了菱形冲击波水力参数的计算式。2.推导了T形墩消力池的水跃方程、阻力系数、墩坎阻力及消能率的计算式,并进行了验证,在试验条件下,可用于实际工程计算。此消能率计算式,对矩形、梯形消力池,坎后高程与池底高程相等、不相等的情况均适用。3.确定了此模型试验条件下,T形墩消力池最佳池长为52.5 m.。T形墩最优结构及参数:(1)T形墩设防挑盖板,给出了防挑盖板的最优参数;(2)T形墩最优墩型:支腿梯形,前墩弧形。并给出了其具体型式及尺寸图。(3)得出影响T形墩消能效果的重要因素:阻塞率、相对墩位,前墩最大阻水面积不宜超过50%,相对墩位即消力池入口至T形墩前墩的距离与池长之比宜为0.73。入池佛汝德数是影响消能率的主要水力参数,给出了T形墩消力池消能率与入池佛汝德数的关系。4.给出了T形墩消力池内流速分布规律。通过分析流速,研究了T形墩发生气蚀的可能性,从气蚀角度,给出了相对优化墩型。给出了空化数σ的计算式,及建议泄槽段设置掺气设施的位置高程。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消力池长度对池内水力特性的影响研究[J]. 吉林水利 2020(01)
- [2].数值模拟在渐扩式折坡消力池中的应用[J].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2018(02)
- [3].收缩墩与跌坎消力池水力特性的试验研究[J]. 水利水电技术 2016(10)
- [4].拦河闸下游二级消力池布置和消能研究[J]. 广东水利水电 2014(10)
- [5].渐扩综合式消力池尾坎高度和作用力的计算[J].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14(06)
- [6].梯形消力池在官地水电站的应用[J]. 人民长江 2020(08)
- [7].进口形式对联合消力池消能效果的影响[J]. 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 2018(10)
- [8].波状床面综合式消力池的水力计算[J]. 应用力学学报 2017(01)
- [9].某溢洪道三级消力池分析与计算示例[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6(14)
- [10].用迭代法编程计算跌水消力池参数的探讨[J]. 江苏水利 2015(07)
- [11].溢洪道中缩窄消力池型过渡段的研究与应用[J]. 水利规划与设计 2015(09)
- [12].T型墩间距对消力池效果影响的试验研究[J]. 水利水电技术 2013(11)
- [13].数值模拟对比研究微挑消力池水力特性[J]. 水力发电学报 2012(02)
- [14].跌坎式消力池模型试验研究[J]. 陕西水利 2012(03)
- [15].基于动量方程的挖深式消力池深度的计算[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12)
- [16].微挑消力池的数值模拟与试验研究[J].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2011(S1)
- [17].消力池运行中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J]. 水电与新能源 2011(04)
- [18].挖深式消力池水力计算的初步探讨[J]. 吉林水利 2008(10)
- [19].低弗劳德数水流二级消力池水力特性试验研究[J]. 水科学进展 2020(01)
- [20].消力池底板磨蚀破坏的水力学试验研究[J]. 四川水力发电 2020(04)
- [21].两级消力池在废黄河分洪道工程中的应用[J]. 治淮 2018(11)
- [22].铧尖子水库消力池修改方案试验研究[J]. 水利建设与管理 2018(04)
- [23].表底孔联合消力池三维流场数值模拟研究[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11)
- [24].梯形消力池在金沟河总干渠上的应用[J]. 科技风 2016(19)
- [25].综合式消力池常用设计方法存在的问题和应用条件研究[J]. 应用力学学报 2017(03)
- [26].跌坎消力池充水过程研究[J]. 四川水力发电 2017(03)
- [27].跌坎消力池脉动压强试验[J].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2016(02)
- [28].跌坎消力池体型优化数值模拟[J].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2016(03)
- [29].渐扩式折坡消力池的水力特性试验研究[J]. 水电能源科学 2016(05)
- [30].综合式消力池深度和坎高的计算[J]. 西安理工大学学报 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