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到月球

24小时到月球

一、24小时到达月球(论文文献综述)

袁立男[1](2021)在《月基对地观测平台微波成像模拟与地表温度反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地表温度是衡量全球气候系统变化的关键参数,在气候、环境、水文、地质和地球物理学等科学领域具有重要研究意义。此外,地表温度信息在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等领域也存在重要应用,它可用于判别林业火灾、检测农作物缺水量、评估农田干旱情况以及监测海洋污染等。卫星遥感数据反演已成为地表温度快速获取的重要手段,由于微波具有全天时、全天候观测的优势,国内外研究学者针对微波遥感反演地表温度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现有的被动微波遥感数据均由人造卫星获取,由于轨道高度、技术水平、观测平台稳定性和设计寿命的限制,卫星遥感无法满足大尺度地表温度观测数据快速获取的需求。将月球布置成与人造卫星功能相似的一个对地观测平台,在月球上布设各种热红外或微波传感器对地球进行长期且连续的观测,即为月基对地观测。与传统极轨和静止卫星对地观测平台相比,搭载于月基对地观测平台的传感器具有无可比拟的超大可观测范围,具有高分辨率、高测绘带幅宽的特点,测绘带幅宽可达数千公里,因而月基对地观测为准确获取全球尺度地表温度数据中提供了新的途径。目前,月基对地观测平台仍处于理论研究阶段,无实际对地观测数据。为此,本文针对月基对地观测平台的特点,从月基对地观测平台微波遥感成像模拟、地表温度反演和微波辐射计参数优化三个方面开展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根据月基对地观测平台成像特点,综合考虑时区影响、地月相对运动、大气层、电离层以及辐射计天线系统等因素影响,构建月基对地观测平台微波成像模拟模型。采用全球表层温度数据模拟了月基对地观测条件下微波辐射亮温影像,并与星载微波辐射影像对比,分析了两种对地观测平台数据间差异以及月基对地观测平台微波辐射影像模拟结果的精度。结果显示月基对地观测平台获取微波辐射亮温数值整体小于卫星平台获取的微波亮温值,从人造卫星观测平台到月基对地观测平台,观测平台的改变对陆表亮温值的影响远大于对海表的影响。此外,由于陆表性质复杂,温度日变化较大,6.9-89 GHz等六个频率通道的陆表模拟误差均大于海表。2)利用微波不同波段下的水平与垂直极化发射率间的相关关系,结合微波辐射传输方程和微波在电离层中传播的理论,研究提出了月基对地大范围观测天顶角下微波地表温度反演算法。采用来源于三个对地观测平台具有不同观测天顶角的微波辐射亮温数据及模拟数据分别进行地表温度反演,并基于USCRN地表温度观测站实测数据对反演结果进行精度评估。结果显示,采用23.8 GHz和36.5 GHz微波亮温数据进行地表温度反演的精度较高,同时地表温度反演结果的精度随着观测天顶角增加而降低。此外,本研究提出的月基视角下微波地表温度反演算法适用于多种对地观测平台的被动微波遥感数据反演地表温度,反演结果基本不受数据获取平台的影响。3)基于前文提出的月基对地观测平台微波地表温度反演算法,使用月基微波辐射亮温模拟影像反演月基对地观测平台下的地表温度。为验证地表温度反演结果的准确性,采用风云二号静止卫星获取的热红外地表温度产品对其进行了精度分析。结果显示,月基对地观测平台可以连续观测低纬度区域、中纬度区域和高纬度区域10小时、13小时甚至更长时间,表明月基对地观测平台为准确的监测全球地表温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4)针对月基对地观测平台特点和地表温度反演应用角度,本文详细分析了月基微波辐射计的天线半波束宽度、天线口径尺寸、地面分辨率、辐射计系统积分时间、极化方式、扫描角和观测波段等系统设计参数,并确定月基微波辐射计传感器最优系统参数。结果显示,18.7 GHz、23.8 GHz、36.5 GHz和89 GHz等通道适合作为月基对地观测微波辐射计传感器的观测波段,天线口径尺寸理论最优值为120 m,此时四个频率的空间分辨率分别为10 m、32 m、40 m和52 m,天线半波束宽度为0.002°、0.004°、0.006°和0.007°,积分时间为0.01 ms、0.03ms、0.12 ms和0.19 ms。

安迪·威尔,王智涵[2](2021)在《月球城市》文中指出一段两米长的光纤,引发了月球城市里难得一见的血案一家来自中国的神秘公司,引领太空通信网络升级大战在月球上生活没那么浪漫,要活下去就需要钱。一切都从她想赚钱开始……阿尔忒弥斯是希腊神话里的月亮女神,也是人类第一座且唯一一座月球城市的名字。这座城市由五个巨型穹顶组成,不同的穹顶下生活着不同阶层的人。贾丝明·巴沙拉是一个阿拉伯裔女孩,在阿尔忒弥斯靠送快递和走私物品为生,经济上捉襟见肘,基本位于社会的底层。因此,当有人抛出橄榄枝,出巨资让她破坏桑切斯铝业公司的采矿机时,她没怎么犹豫就同意了。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她却无意中发现了一个更大的阴谋,这个阴谋足以让月球基地整个完蛋。面对巨额酬金和月球城市的安危,贾丝明·巴沙拉该如何抉择?

邱实[3](2021)在《“龙江二号”绕月微卫星轨道设计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嫦娥四号”工程中继星“鹊桥”发射任务中,长征四号丙火箭尚有100kg左右的剩余运载能力。为充分利用该剩余运载能力,哈尔滨工业大学联合中国科学院空间中心提出了月球轨道超长波天文观测微卫星方案,开展对宇宙黑暗时代的观测和探索。该项目得到了国防科工局的批准与黑龙江省的重点支持,是基于微卫星开展低成本深空探测的有益探索。任务过程中,“龙江二号”需要在燃料受限、测控资源保障不足及星上计算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独立完成地月转移、近月制动和环月飞行,轨道设计与优化成为了任务实施的关键。“龙江二号”微卫星最佳工作弧段受日-地-月相对位置影响,在燃料约束情况下,地月转移轨道设计兼顾绕月轨道工作条件,是“龙江二号”轨道设计难题。针对该问题,本文首先构建了“龙江二号”微卫星的最佳工作区间与月背实施中继条件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燃耗约束条件下的地月转移轨道优化设计模型,提出了“奔月-绕月”轨道分层优化设计方法,该方法结合微分修正与遗传算法,实现了地月转移与绕月轨道的联合优化,解决了兼顾环月工作条件的“龙江二号”地月转移与绕月轨道设计问题。为实现“龙江二号”微卫星星上自主高精度轨道计算,本文基于“外推-拟合-上注-计算”的轨道预报策略,重点研究了长时效高精度约束下的轨道拟合方法。首先,基于二体运动主项与摄动次要项分离的思想,提出了利用切比雪夫多项式的模型摄动残差拟合方法。该方法通过对轨道摄动小量的拟合计算,在同等拟合时长条件下,可将轨道拟合精度提高一个量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轨道长时分段拟合策略,大幅提高了轨道有效拟合时长。最后,通过对拟合模型上注,实现了测控保障条件不足和星上计算资源有限情况下的高精度自主轨道计算。撞月任务是“龙江二号”微卫星寿命末期的既定任务。本文首先研究了考虑失效风险的可靠撞月轨道设计问题,提出了远月点脉冲控制的低能耗自然受摄撞月轨道设计方法,该方法利用了微卫星在月球引力摄动下的近月点长期衰减规律,可以实现“龙江二号”任务末期的可靠撞月。进一步,分析了燃料受限约束下的撞月可控域和可达域,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考虑近月点几何约束的脉冲和有限推力精确撞月轨道设计方法,解决了利用主动控制的精确撞月轨道设计问题。从月球轨道出发进行深空探测是各国月球基地建设的重要立足点,也是“龙江二号”微卫星的任务设想之一,需要研究从月球出发的深空探测轨道设计问题。本文首先构建了从月球出发进行行星探测的转移轨道拼接模型,进一步提出了基于拼接模型的月心逃逸与地心逃逸轨道分步设计方法。对于月心逃逸轨道设计问题,通过求解两点边值问题,避免了月心段轨道与初始轨道脱离的问题;对于地心逃逸轨道设计问题,发展了从空间任一点到达给定剩余速度的轨道参数确定方法,可适用地球直接逃逸与旁近飞越逃逸两种情况。通过对不同目标行星探测的轨道设计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侯东辉[4](2020)在《嫦娥四号LND辐射本底去除及中子反演》文中研究说明地球唯一的卫星-月球,一直是人类进行空间探测的重点。自1959年前苏联成功发射月球1号探测器,人类正式开始月球探测,并迎来了两次探月热潮。随着月球探测进程的深入推进,载人登月工程成为了新一轮研究热点。月球表面的粒子辐射环境,特别是中子辐射环境是威胁宇航员安全以及航天器可靠性的重要因素,因此对粒子辐射环境数据的准确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国内外对月球粒子辐射的探测集中在月球轨道高度,缺少来自月球表面的实测数据。月球表面的粒子辐射数据主要来自于模型计算,但是不同辐射模型得到的月表粒子辐射结果相差较大,因此迫切需要探测月球表面的粒子辐射环境,更新月球粒子辐射数据库,完善辐射模型。我国的“嫦娥四号”卫星是我国探月工程里程碑式的节点,并在国际上首次实现月球背面软着陆。在“嫦娥四号”着陆器上搭载的中德国际合作载荷-月表中子与辐射剂量探测仪(Lunar Lander Neutron&Dosimetry Experiment,LND)通过对月球表面的粒子辐射环境进行测量,服务于航天器与航天员辐射安全保障和空间科学研究。论文从LND的科学目标出发,介绍了LND仪器的物理设计和探测原理,重点研究并解决了如下三个关键问题:(1)放射源本底去除问题。由于在嫦娥四号着陆器上有RTG/RHU放射源,辐射产生中子和伽马射线,对LND的辐射测量造成了不可忽略的干扰。为了防止放射源对测量结果产生影响,在仪器完成后,设计开展了地面辐射实验。但是地面放射源辐射实验中LND测到的本底不仅来自于放射源,还有一部分是地面宇宙射线的贡献,要想获得地面放射源辐射实验中实际的放射源本底,可以通过有无放射源时的结果对比得到;此外地面放射源辐射场景和LND在月球表面工作的场景存在差别,比如地面实验时存在放射源粒子在四周墙壁和天花板散射引起的辐射本底,而在月球表面不存在这两种辐射本底,因此放射源本底去除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在地面实验数据中去除墙壁及天花板对测试结果的影响。针对该问题,论文提出了基于地面试验的本底去除方法。具体操作中在地面上使用RTG/RHUs核源,通过位置和屏蔽模拟核源对LND的实际影响,考虑实验条件对测试结果的影响,利用仪器地面辐射实验与GEANT4仿真相结合,提出了本底计算方法,解决了放射源本底修正问题;(2)伽马射线对中子测量的干扰问题。月球表面同时存在中子和伽马射线,我们所使用的探测材料为硅,该材料对中子和伽马射线均有敏感性。由于这两种粒子的探测原理类似,无法像带电粒子一样通过简单的反符合方法鉴别,因此中子和伽马射线的鉴别成为了反演月球表面中子能谱的一个关键问题。可以看到在无法直接利用物理方法鉴别的情况下,需要根据中子和伽马射线在LND中的响应特性,通过数值分析的方法去除伽马射线对中子反演的影响。针对该问题提出了通过提高测量阈值的方法减少伽马射线对中子测量的影响,提出了将中子伽马射线联合求解的方法进一步甄别出中子和伽马射线;(3)中子能谱的反演问题。中子能谱的入射值和测量值之间存在一定的映射关系,这种映射关系的表征称之为响应函数,是探测器的固有属性。中子能谱反演的实质是根据响应函数和测量值,反推出入射值,即求解线性方程组。但实际上反演中应用到的响应函数是利用蒙特卡洛仿真建模得到的,具有不确定性,和仪器真实的响应函数存在差别;测量值也非精确值,会存在仪器测量上的涨落。在响应函数和测量值均存在不确定性的情况下,方程组的求解难度大。响应函数的病态性和解的非负性进一步加大了反演难度。因此解决该问题的关键是选择合适的反演算法,在确保解非负性的前提下,提高解的稳定性,减小反演能谱与实际入射能谱之间的相对误差。针对该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概率的联合代数迭代算法,用于解决LND的中子能谱反演问题,并通过数值实验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这些理论和方法为解决上述的关键问题提供了相应的策略。在此基础上,文中应用新提出的反演方法,根据LND探测器在月表前两个月昼的测量结果,给出了月表快中子的能谱的初步结果。本论文的工作是获得LND数据结果所必需的前期重要工作内容,直接影响数据质量和科学产出,通过本论文的工作不仅为LND的数据准确性提供了保障,还为我国嫦娥四号的科学产出提供有力的支持。

郭建宇[5](2020)在《基于双基不变流形法的平动点轨道设计及保持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开展深空探测对于科技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显着的作用和意义,能帮助人类了解太阳系及宇宙的起源、演变和现状。而利用平动点技术进行深空探测可以帮助我们实现这些目标。平动点是圆型限制性三体问题(CR3BP)中的动平衡点,具有丰富的动力学特性,其附近存在的轨道是观测太阳活动和探索宇宙进行科学研究的绝佳位置。本文以此为背景,针对平动点附近的Halo周期轨道和Lissajous拟周期轨道,采用双基不变流形的方法对轨道的设计和保持进行探究。首先,介绍了本文所涉及到的坐标系统以及不同坐标系之间的转换方法,以圆型限制性三体模型为基础进行了分析,给出了地月系统无量纲模型和日地系统有量纲模型的动力学方程的详细推导过程,得到为后续探究轨道设计和轨道保持及轨道转移奠定了基础。其次,介绍了平动点附近周期轨道和拟周期轨道的数值设计方法,包括状态转移矩阵、微分修正和二级微分修正。通过双基不变流形的方法得到非线性的多项式关系和降阶的动力学方程。利用振动理论对周期轨道进行分析,选取两个方向运动作为主运动,另外一个方向的运动通过展开的多项式关系被表示出来,这样建立三个方向之间的非线性关系。这种非线性关系可以反应出周期轨道运动的内在动力学特性。并且可以把关系式作为新的约束条件应用到轨道设计当中,以及平动点的轨道保持中。然后,采用Linstedt-Pincare摄动的方法求解降阶动力学方程,得到Halo和Lissajous轨道的三阶近似解析解。通过轨道数值设计方法修正得到准确的周期轨道,并利用多项式关系作为约束条件进行轨道保持,并给出轨道的仿真结果。通过地月系统和日地系统,以及带有月球扰动的有量纲模型来进行模拟仿真验证所提出的方法的正确性。最后讨论了平动点附近周期轨道相联系的不变流形轨道理论和具体的计算方法。不变流形轨道具有不需要能量消耗的轨道转移特性,是设计转移轨道的重要理论基础。本文的轨道设计具体分为一次冲量轨道转移和霍曼二次冲量轨道转移两种方案。并且地月限制性三体模型作为典型案例进行模拟分析,给出时间、能量消耗以及轨道转移时间等轨道参数。通过异宿轨道寻找到一条可以由地球转移到地月L2平动点附近的Halo周期轨道的路径。

周晚萌[6](2019)在《载人探月序列任务有限推力轨道逆动力学设计方法研究》文中指出载人探月序列任务的设计与仿真,可以解耦多个飞行任务,有效减小任务规模,提高任务成功率,对我国载人登月任务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针对基于环月空间站的载人月球探测序列任务展开研究,研究成果如下:提出了伪春分点有限傅里叶级数轨迹成型法。利用逆动力学解析法,建立了改进春分点摄动方程的逆动力模型,由此提出伪春分点有限傅里叶级数设计方法,研究了面内多圈大偏心率转移以及深空转移的小推力轨道设计。针对三体条件下的转移问题,将伪春分点有限傅里叶级数与圆锥曲线拼接法结合,提出一种求解地月三体问题的小推力轨道形状设计方法,为后续进一步设计无时间约束的地月转移任务提供了一种可行手段。提出了有限推力自由返回轨道的高精度逆仿真设计方法。给出近月伪参数的定义,基于近月伪参数建立了混合多圆锥截线算法流程,该方法要比圆锥曲线拼接法具有更高的精度,且可以保证高精度轨道设计的快速收敛。利用高精度轨道的逆仿真求解策略设计自由返回轨道,并分析了由脉冲转为有限推力所引起的引力损失上限。从速度增量与转移时间、设计参数可行范围以及发射窗口三个方面分析了自由返回轨道特性,为开展载人登月任务的窗口设计分析提供理论依据。提出了有限推力定点返回轨道高精度逆仿真设计方法。根据单脉冲月地返回轨道的可达域分析,推导了返回轨道存在判据,给出了基于单脉冲定点返回轨道的多层快速迭代设计方法。在脉冲轨道基础上,结合离散逆仿真系统,给出高精度多段有限推力定点返回轨道设计方法,将考虑出发点可达域扩展的多脉冲转移序列转化为多段有限推力序列,获得每次机动的开机时间以及推力的方向信息。提出了载人探月序列任务多时间尺度的窗口迭代设计方法。梳理基于环月空间站探月任务的多种飞行模式以及轨道共性特点,解耦任务设计流程,提出了跨时间尺度的序列任务窗口迭代设计方法。瞄准基于月球轨道空间站的登月方案,设计灵活可靠的仿真系统框架,在仿真平台上实现无人绕月、载人环月、载人登月、月球轨道空间站部署等任务仿真。本文通过对载人探月序列任务有限推力轨道的逆动力学设计方法研究,分别设计了小推力转移轨道、自由返回轨道、定点返回轨道,并将上述方法与窗口迭代设计方法相结合实现对载人月球探测序列任务窗口的迭代设计,最终利用通用仿真系统开展序列任务仿真。研究所获得的方法和结论可作为我国载人月球探测方案深化论证的重要工具,为我国载人登月方案设计及任务规划提供参考,同时为载人航天发展战略决策提供支撑。

刘音华[7](2019)在《空间站和罗兰共视时间比对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共视时间比对技术的萌芽距今已有上千年历史,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时频领域。从古代以月食、木星卫星食、流星等作为共视参考源的分钟级精度的时间比对,再到现阶段以导航卫星作为共视参考源的纳秒级精度的时间比对,随着参考源的升级共视时间比对的精度不断提高。我国正在建设的载人航天空间站将配置比地面更优秀的原子钟系统,对地计划建设高性能时间比对链路。利用空间站进行共视时间比对的精度可能达到十皮秒量级,比现有导航卫星共视精度提高两个数量级。另一方面,我国十三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已于2018年全面启动建设任务,届时罗兰授时信号将基本覆盖我国国土,罗兰共视时间比对技术将会有广阔的应用空间。本论文结合我国时频领域的科技发展现状和上述两项国家重大建设举措,研究两种不同类型的共视参考源——载人航天空间站和地基罗兰发播台,分析两类参考源的授时特性并研究相应的共视时间比对方法。在空间站共视时间比对方面,主要开展了三个方面的研究并获得了相应的研究结论。(1)结合空间站轨道特征分析了传统共视方法应用于空间站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空间站对地实时有效覆盖区域很小,必然存在很多地面城市不能同时可视空间站,存在传统共视方法的工作盲区;传统共视方法不能有效抵消空间站轨道误差的影响,将使空间站共视时间比对的精度限制在百皮秒甚至纳秒量级。(2)为了解决空间站共视的两个局限性,结合空间站高性能原子钟和微波时间比对链路的特性,首创性提出分时共视时间比对方法,通过寻找空间站和两地面站之间的最佳相对位置关系来抵消轨道误差的影响,通过钟差建模外推方法建立两地面站与空间站钟差在观测时刻上的一一对应关系,从而满足共视差分条件,实现两地面站之间高精度的共视时间比对。(3)搭建仿真平台对空间站单向时间比对、传统共视时间比对和分时共视时间比对方法分别开展了仿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分时共视时间比对的方法能实现几十皮秒量级的空间站共视时间比对精度,也能有效解决传统共视工作盲区的问题。在罗兰共视时间比对方面,分析了罗兰共视时间比对的可行性和潜在的技术优势,研究了罗兰共视时间比对的基本原理。开展了多组信号传播路径地形相近和地形相差较大的两地的罗兰共视时间和频率比对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对于地形相近且比对基线较短的情况下,不用额外标定信号传播时延,直接共视即可获得几十纳秒量级的时间比对精度。对于地形相差较大的情况,即使共视基线较短,也需要标定传播时延,否则共视时间比对的精度只能在微秒量级。罗兰共视频率比对不需要额外标定传播时延,前后时差之间的差分运算即可抵消大部分传播时延的影响。此外,还研究了罗兰与GNSS系统的组合定位原理,提出了校正-融合的组合定位方法,并开展了相关实验任务,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提升组合定位性能,组合定位精度与单GNSS系统相当。

段建锋[8](2019)在《基于光压修正模型的地月L2点绕飞探测器轨道改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嫦娥四号”中继星进入地月L2点晕轨道之前,全球范围内仅有两次地月L2点探测任务,一次是美国的ARTEMIS任务,另外一次是中国的“嫦娥五号再入返回试验任务”的拓展任务。实际任务样本少,积累的经验有限。本文以“嫦娥四号”中继星任务为背景,对绕地月L2点探测器的精密定轨技术进行了研究。对绕地月L2点探测器的精密定轨理论进行了研究,对时空坐标系统进行了系统的梳理,重点对地月L2点旋转坐标系及其与地月惯性坐标系的转换进行了讨论,除此之外,完成了地月L2点探测器的观测模型建立及力模型的分析。对中继星在地月L2点Halo轨道上对定轨的不确定性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发现太阳光压是除太阳、地球、月球三大质点引力外最重要的影响因素。而中继星独特的箱体加抛物面天线的构型导致其在球太阳光压模型下的太阳光压等效面积难以估计,会显着的影响定轨精度。为提升中继星的定轨精度,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中继星实时姿态数据的多特征面太阳光压模型。经过仿真分析及实测数据的验证,对比球模型,可以有效的提升定轨预报精度,重叠弧段策略下使用实测数据定轨,位置精度可以提升约1km,速度精度可提升约6mm/s。针对中继星在Halo轨道上频繁发生卸载与轨道维持等机动情况,本文开展了机动后轨道快速重建的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通过2天的数据,可以完成轨道快速重建,在有VLBI测控支持的情况下,1天的数据可得到精度较高的轨道,完成轨道重建;分析发现,在中继星+Z轴指向为对日或非对日时,定轨精度具有明显的差异,前者明显优于后者,这对中继星长期管理期间指向的调整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王振坤[9](2019)在《天梯系统特征参数设计及动力学研究》文中指出天梯系统是一种为解决低成本空间运输的空间系绳系统,其高效率、大荷载、可重复利用等特点,在航空航天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西方国家自2000年以来逐渐对天梯系统的动力学与控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旨在分析天梯系统的特征参数对系统结构及性能的影响,并研究系统动力学行为,为我国天梯研究和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以传统的赤道天梯系统为基础,应用静力学、非线性动力学、最优控制等方法,通过系统建模、理论分析、数值仿真等手段,深入研究了系统部署纬度对天梯系统的构型、运载能力、系统稳定性、模态的影响,以及攀爬器攀爬过程中系统的动力学响应和面内、外振荡抑制的问题。论文的主要内容和成果如下:首先,理论论证了赤道天梯系统的可行性,总结了赤道天梯系统结构设计方法,获得了核心参数对系统规模影响规律,并给出了系统负载能力的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采用离散模型设计非赤道天梯系统的方法,通过对比分析论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精确性。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精确计算系统的部署范围及负载能力。其次,采用Lagrange方法建立计入大气阻尼的赤道天梯刚性绳索动力学模型,借用线性稳定性定理对原非线性系统在平衡点附近的拓扑等价线性方程进行了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原非线性系统在平衡点位置是渐近稳定的。为了充分描述攀爬器与绳索之间的耦合振荡,采用Newton-Euler法建立适用于任意部署纬度的高维度离散非线性动力学通用模型。基于系绳空间静平衡构型,应用二项式定理和余弦定理提出了高维非线性动力学方程线性化方法,分析了系统的模态。仿真结果表明,除了一阶模态和五阶模态外,其余各阶模态均对系统部署纬度不敏感。然后,基于攀爬器运行轨迹预测方案及PI控制器,通过数值仿真,研究攀爬器攀爬过程中天梯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响应。结果表明,系统的动力学响应主要基于绳索的前两阶模态振型,极限残余振荡角度幅值在10-1度量级,非赤道天梯系统垂向响应比横向响应小一个量级;残余振荡角的幅值会随着部署纬度、攀爬器荷载及巡航速度的增大而增大。此外,简单分析了日、月摄动引力对系统的影响,发现日、月摄动引力主要激起绳索的面外振荡;太阳摄动引力对绳索的影响量级基本与攀爬器对绳索的影响量级相当,而月球摄动引力对绳索的影响比攀爬器对绳索的影响大2个数量级左右。通过提取出天顶锚的响应频谱,论证了前文模态分析结论的正确性,以及数值仿真算法及结论的可靠性。最后,考虑到绳索残余振荡带来的不利影响,改进了一种基于近似时间比的被动控制方法。研究发现,以牺牲攀爬器运行时间为代价,通过增加攀爬器减速段时间可以将系统面内残余振荡角幅值抑制在10-3度量级。为了提升攀爬器运行效率,提出七段式攀爬器速度加载方案,应用序列二次规划(SQP)方法,优化攀爬器反向运动时间。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使得系统的残余振荡响应为零,并极大提升攀爬器的运行效率。在此基础上,增加发射窗口、巡航速度约束条件,避免了攀爬器运行期间相互碰撞问题。

刘晓勤[10](2019)在《《申报》中的天文知识传播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代天文学的知识传播,是近代中国科学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申报》作为近代中国代表性报刊媒介,肩负着知识传播与教化民众的历史重任,其作用同样体现在天文知识传播领域。本文旨在通过挖掘《申报》中有关天文知识传播的报道文章,从不同文体、不同主题、不同事件,运用文献资料法、文本分析法、个案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从内容、时间、事件等多个角度分析《申报》天文知识传播的特点与重点,总结出《申报》天文传播的方法与规律。笔者立足于对《申报》天文相关报道的原文内容进行搜集、归纳、梳理与分析,对于《申报》77年创刊以来的880余篇天文报道进行深入挖掘与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第一,《申报》在近代天文知识传播中起到了重要的传播与教化作用,依托于《申报》这一受众广泛,影响力最大的报刊媒介,天文知识传播相应的也得到了广泛的受众群体,具有较高的知名度与普及度;第二,天文知识传播依托于报刊媒介,主要借助新闻报道、科普文、广播稿等形式进行传播,不同形式具有不同的传播效果;第三,对于不同报道主题与天文事件,报道频率和内容形式也不相同,有其主题的侧重点与倾向性。从报道内容上看,日月食(蚀)、彗星、地球、月球、太阳、行星及天文研究机构是报道的高频主题和重点对象,从报道的形式上看,新闻报道、科普文章、广播稿、演讲稿、读者来信等形式较为常见;第四,《申报》天文传播具有其自身的创新性。《申报》天文知识报道的内容一贯紧随时代前沿与最新热点,报道的写作手法具有新意,加入广播稿、演讲稿、读者来信等新颖形式,具有其独特的传播魅力与传播效果;第五,《申报》中的天文知识传播,特别是科普形式的天文传播,依托于众多着名学者与专家,内容具有权威性与可读性;第六,《申报》天文知识传播与其他报刊传播相比具有其自身的特点,《申报》的报道篇数更多,报道内容更加齐全,新闻事件后大多有相关知识阐释与议论,注重报道的知识传播价值与社会教育意义,且报道文章中的描述多详实全面,注重细节铺陈,报道角度多样,力求全面展现新闻事实。总之,《申报》在中国近代天文传播中起到了重要的传播与普及作用,对社会发展进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24小时到达月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4小时到达月球(论文提纲范文)

(1)月基对地观测平台微波成像模拟与地表温度反演(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2.1 月基对地观测研究现状
        1.2.2 微波辐射成像模拟研究现状
        1.2.3 微波遥感反演地表温度研究现状
        1.2.4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方案
    1.4 论文结构与安排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月基对地观测平台微波辐射理论与基础
    2.1 微波辐射传输理论
    2.2 微波在电离层中传输理论
    2.3 月基对地观测平台微波辐射计工作原理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月基对地观测平台微波辐射影像模拟研究
    3.1 研究所用数据
    3.2 月基对地观测平台微波成像模拟模型
        3.2.1 时区校正
        3.2.2 地月相对运动
        3.2.3 月基对地观测条件下大气路径作用
        3.2.4 月基观测条件下电离层影响
        3.2.5 微波辐射计系统响应
    3.3 月基对地观测平台微波影像模拟结果
    3.4 月基微波辐射模拟结果精度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月基视角下微波地表温度反演算法研究
    4.1 实验区与数据源
    4.2 月基视角下微波地表温度反演模型提出
    4.3 模型关键参数分析
        4.3.1 微波大气衰减
        4.3.2 大气透过率
        4.3.3 大气上下行辐射
        4.3.4 电离层衰减影响
    4.4 地表温度反演算法精度分析
        4.4.1 月基视角下微波地表温度反演结果
        4.4.2 地表温度反演结果验证与评价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月基对地观测平台地表温度反演分布
    5.1 月基对地观测成像覆盖范围
    5.2 月基对地观测平台下地表温度结果
    5.3 基于FY-2 LST产品的验证与评价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月基对地观测平台下微波辐射计系统参数分析
    6.1 月基微波辐射计参数分析
        6.1.1 天线半波束宽度分析
        6.1.2 成像分辨率与天线口径尺寸
        6.1.3 观测波段选择
        6.1.4 辐射计系统积分时间分析
    6.2 月基微波辐射计参数最优值
    6.3 不同观测平台的微波辐射计对比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结论
    7.2 研究创新点
    7.3 存在的问题
    7.4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2)月球城市(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3)“龙江二号”绕月微卫星轨道设计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课题背景及来源
        1.1.2 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深空探测任务概况
        1.2.2 地月转移轨道参数优化
        1.2.3 星上轨道自主计算方法
        1.2.4 撞月轨道设计方法
        1.2.5 行星探测轨道设计理论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地月转移轨道及绕月任务期轨道优化设计
    2.1 引言
    2.2 最佳观测区间建模
        2.2.1 平行射线假设
        2.2.2 阴影边界确定方法
    2.3 月背中继能力建模
        2.3.1 无约束实时中继能力建模
        2.3.2 仰角约束下实时中继能力建模
    2.4 地月转移轨道分层优化设计方法
        2.4.1 打靶法计算奔月轨道
        2.4.2 遗传算法优化绕月入轨参数
    2.5 任务期轨道优化控制策略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星上轨道高精度自主计算方法
    3.1 引言
    3.2 星上高精度轨道计算策略
    3.3 基于模型残差的轨道拟合方法
        3.3.1 基于模型残差的轨道位置分量拟合
        3.3.2 基于模型残差的轨道六根数拟合
    3.4 轨道分段拟合方法
        3.4.1 轨道位置分量分段拟合
        3.4.2 轨道六根数分段拟合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绕月微卫星撞月轨道设计
    4.1 引言
    4.2 轨道摄动影响分析
    4.3 可靠撞月轨道控制策略
        4.3.1 远月点切向脉冲控制分析
        4.3.2 远月点径向/法向脉冲控制分析
        4.3.3 可靠撞月脉冲控制策略
    4.4 精确撞月轨道设计
        4.4.1 撞月轨道的初值解
        4.4.2 覆盖性分析
        4.4.3 脉冲撞月轨道精确解
        4.4.4 有限推力撞月轨道精确解
    4.5 撞月轨道设计案例
        4.5.1 可靠撞月轨道设计
        4.5.2 脉冲式精确撞月轨道设计
        4.5.3 有限推力精确撞月轨道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绕月微卫星深空探测轨道设计
    5.1 引言
    5.2 问题描述
    5.3 月心逃逸轨道设计方法
    5.4 地心逃逸轨道设计方法
        5.4.1 初始轨道特性分析
        5.4.2 地心逃逸段参数确定方法
        5.4.3 燃料最优设计方法
    5.5 仿真算例
        5.5.1 2020年火星探测轨道设计
        5.5.2 2022年火星探测轨道设计
        5.5.3 2023年金星探测轨道设计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4)嫦娥四号LND辐射本底去除及中子反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国内外的月球探测情况
        1.1.1 国外发展状态
        1.1.2 国内发展状态
    1.2 月球粒子辐射环境研究现状
        1.2.1 粒子辐射来源
        1.2.2 剂量和中子探测情况
    1.3 嫦娥四号卫星背景介绍
    1.4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月表中子与辐射剂量探测仪的工作原理
    2.1 科学目标
        2.1.1 为载人登月提供剂量数据
        2.1.2 为日球层的研究做贡献
        2.1.3 额外的探测目标
    2.2 LND仪器设计和测量原理
        2.2.1 设计背景
        2.2.2 传感器的基本结构
        2.2.3 带电粒子的探测原理
        2.2.4 中性粒子探测原理
        2.2.5 热中子探测原理
        2.2.6 剂量及LET谱测量原理
    2.3 LND的在轨状态
    2.4 小结
第3章 LND辐射本底去除
    3.1 辐射本底来源
    3.2 本底去除方案
    3.3 地面测试
        3.3.1 测试条件及设备需求
        3.3.2 放射源测试
        3.3.3 测试结果
        3.3.4 剂量率测量结果分析
    3.4 仿真分析
        3.4.1 GEANT4及GDML仿真介绍
        3.4.2 混凝土散射能力的仿真
        3.4.3 天津实验场景仿真
        3.4.4 实验室地面与月表土壤仿真
    3.5 本底结果与校正
    3.6 误差估计方法
    3.7 小结
第4章 月表中子能谱反演
    4.1 中子能谱反演方案
    4.2 中子入射谱和沉积谱的模型
    4.3 响应函数的仿真计算
    4.4 目前中子谱反演的基本方法
        4.4.1 非负最小二乘法原理
        4.4.2 基于泊松分布的最大似然估计法原理
        4.4.3 概率迭代法原理
        4.4.4 数值实验
    4.5 基于概率的联合代数迭代法
        4.5.1 基本思想
        4.5.2 数值实验
    4.6 月球表面中子能谱的初步反演结果
    4.7 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内容总结及创新性
    5.2 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中国空间站中子反演方法
    A.1 CLYC中子探测器的物理结构
    A.2 CLYC闪烁体探测中子原理
    A.3 中子能谱的反演
        A.3.1 响应函数的计算
        A.3.2 基于增广矩阵的非负最小二乘法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基于双基不变流形法的平动点轨道设计及保持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
        1.2.1 平动点动力学研究现状
        1.2.2 平动点轨道设计研究现状
        1.2.3 平动点轨道保持研究现状
        1.2.4 不变流形转移轨道研究现状
    1.3 课题主要内容
        1.3.1 课题来源
        1.3.2 课题研究内容
第2章 圆型限制性三体问题相关动力学建模
    2.1 引言
    2.2 常用坐标系
        2.2.1 质心惯性与旋转坐标系
        2.2.2 L_1点旋转坐标系
        2.2.3 坐标系的转换关系
    2.3 地月无量纲模型
    2.4 日地有量纲建模
        2.4.1 旋转系下的运动方程
        2.4.2 L_1点旋转坐标系下的模型表示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地月系统轨道设计及保持策略
    3.1 引言
    3.2 平动点轨道数值设计方法
        3.2.1 状态转移矩阵
        3.2.2 微分修正法
        3.2.3 二级微分修正
    3.3 Halo轨道设计与保持
        3.3.1 降阶动力学方程
        3.3.2 Linstedt-Pincare求解
        3.3.3 微分迭代
        3.3.4 数值构造
        3.3.5 Halo轨道保持
    3.4 Lissajous轨道设计与保持
        3.4.1 Lissajous轨道设计
        3.4.2 Lissajous轨道保持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日地系统轨道设计及保持策略
    4.1 引言
    4.2 勒让德多项式
    4.3 日地限制性三体有量纲设计与保持
        4.3.1 有量纲模型展开
        4.3.2 轨道设计
        4.3.3 轨道保持
    4.4 受月球扰动影响的轨道设计与保持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平动点稳定与不稳定流形转移轨道设计
    5.1 引言
    5.2 稳定与不稳定流形计算方法
    5.3 基于不变流形的转移轨道算法
        5.3.1 求解拼接点
        5.3.2 一次冲量轨道转移
        5.3.3 霍曼二次转移
    5.4 地月模型轨道转移
        5.4.1 月球到平动点L_1的转移
        5.4.2 月球到平动点L_2的转移
        5.4.3 地球到平动点L_1的转移
        5.4.4 地球到平动点L_2的转移
    5.5 地球利用异宿轨道到地月L_2的转移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载人探月序列任务有限推力轨道逆动力学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载人月球探测研究概况
        1.1.1 载人月球探测意义
        1.1.2 国内外月球探测发展与现状
    1.2 载人探月序列飞行任务规划
        1.2.1 飞行任务方案选择
        1.2.2 飞行序列任务规划
    1.3 探月有限推力轨道逆动力学设计
        1.3.1 地月空间转移问题研究现状
        1.3.2 有限轨道优化问题研究现状
        1.3.3 系统逆动力学研究现状
    1.4 选题依据与论文内容安排
        1.4.1 选题依据
        1.4.2 论文内容安排
第二章 轨道优化模型与系统逆动力学方法
    2.1 引言
    2.2 坐标系定义
    2.3 地月转移轨道模型
        2.3.1 四段双二体拼接模型
        2.3.2 高精度轨道积分模型
    2.4 小推力轨迹优化设计模型
        2.4.1 基本动力学模型
        2.4.2 改进春分点轨道模型
        2.4.3 不同的参数化轨迹
    2.5 系统逆动力学方法
        2.5.1 系统可逆性定义
        2.5.2 逆动力学解析求解方法
        2.5.3 逆仿真数值求解方法
        2.5.4 仿真算例分析
    2.6 小结
第三章 小推力地月转移轨道逆动力学解析设计方法
    3.1 引言
    3.2 伪春分点有限傅里叶级数的逆动力学解析法
        3.2.1 伪春分点根数的初步拟合
        3.2.2 轨道逆动力学解析设计
        3.2.3 伪春分点傅里叶级数法
    3.3 二体条件下的小推力转移轨道设计分析
        3.3.1 小推力面内交会轨道设计
        3.3.2 小推力空间交会轨道设计
    3.4 三体条件下的小推力地月转移窗口分析
        3.4.1 PE-FFS双二体拼接法
        3.4.2 影响球入射能量分析
        3.4.3 小推力转移算例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有限推力自由返回轨道高精度逆仿真设计
    4.1 引言
    4.2 基于近月点的自由返回轨道设计问题
        4.2.1 近月伪参数集
        4.2.2 轨道约束参数
    4.3 地月自由返回轨道高精度逆仿真求解策略
        4.3.1 近月伪参数的轨道初步设计
        4.3.2 混合多圆锥截线设计策略
        4.3.3 单段有限推力逆仿真设计
        4.3.4 算例分析
    4.4 地月自由返回轨道特性分析
        4.4.1 速度增量与转移时间分析
        4.4.2 设计参数可行范围分析
        4.4.3 转移窗口与燃耗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有限推力定点返回轨道高精度逆仿真设计方法
    5.1 引言
    5.2 一般月地返回轨道可达域分析
        5.2.1 一般月地返回轨道设计
        5.2.2 近月伪参数的可达域分析
    5.3 单脉冲定点返回轨道的多层快速迭代设计
        5.3.1 定点返回轨道存在性判据
        5.3.2 航程角固定的轨道设计
        5.3.3 航程角可调的轨道设计
    5.4 定点返回轨道的有限推力逆仿真求解策略
        5.4.1 出发点可达域扩展的多脉冲转移
        5.4.2 有限多推力弧段逆仿真设计策略
        5.4.3 仿真算例验证
    5.5 小结
第六章 载人探月序列任务多时间尺度窗口迭代设计
    6.1 引言
    6.2 载人探月序列任务解耦分析
        6.2.1 载人月球探测飞行方案
        6.2.2 方案迭代设计流程分析
    6.3 载人月球探测任务年窗口分析
        6.3.1 光照约束分析
        6.3.2 月面工作时长约束分析
        6.3.3 着陆场定点返回约束分析
        6.3.4 任务年窗口分析
    6.4 载人月球探测任务窗口迭代设计
        6.4.1 飞行轨道月窗口分析
        6.4.2 飞行轨道零窗口设计
        6.4.3 设计结果的仿真验证
    6.5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成果
    7.2 进一步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7)空间站和罗兰共视时间比对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共视时间比对方法概述
        1.2.1 共视时间比对原理
        1.2.2 参考源对共视比对的重要性
    1.3 共视比对技术的发展
        1.3.1 基于月食的共视比对
        1.3.2 基于月球和恒星位置关系的共视比对
        1.3.3 基于其他天文现象的共视比对
        1.3.4 基于长短波无线电信号的共视比对
        1.3.5 基于导航卫星的共视比对
        1.3.6 基于空间站的共视比对
    1.4 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1.5 本文的内容安排
第2章 空间站共视比对的条件分析
    2.1 空间站概况
        2.1.1 中国空间站
        2.1.2 欧洲ACES计划
    2.2 空间站高精度的原子钟
    2.3 空—地时间比对链路
    2.4 传统共视方法存在工作盲区
        2.4.1 空间站对地可见性分析
        2.4.2 传统共视方法的工作盲区
    2.5 传统共视方法对轨道误差的放大作用
    2.6 小结
第3章 适应空间站特点的分时共视方法
    3.1 以广义相对论为基础的时间比对原理
    3.2 分时共视时间比对原理
    3.3 空间站共视时间比对误差源分析
        3.3.1 轨道误差
        3.3.2 空—地钟差建模误差
        3.3.3 电离层延迟误差
        3.3.4 对流层延迟误差
    3.4 小结
第4章 空间站分时共视方法的仿真验证
    4.1 空间站和地面站原子钟建模
        4.1.1 空间站原子钟建模
        4.1.2 地面站原子钟建模
    4.2 空间站单向时间比对仿真
    4.3 空间站传统共视时间比对仿真
    4.4 空间站分时共视时间比对仿真
        4.4.1 同时可视空间站的两地分时共视仿真
        4.4.2 同时不可视空间站的两地分时共视仿真
        4.4.3 空—地钟差建模时长的影响
    4.5 小结
第5章 罗兰共视时间比对的基础条件分析
    5.1 罗兰系统概述
        5.1.1 罗兰系统的发展
        5.1.2 我国罗兰系统建设现状与规划
    5.2 罗兰授时原理
        5.2.1 罗兰授时信号格式
        5.2.2 罗兰系统授时原理
    5.3 罗兰共视的可实现性
    5.4 罗兰共视方法的潜在优势
    5.5 小结
第6章 罗兰共视时间比对的原理
    6.1 罗兰授时信号重复精度分析
    6.2 罗兰共视时间比对原理
    6.3 罗兰共视的误差源分析
    6.4 小结
第7章 罗兰共视时间比对实验
    7.1 地形相近的两地进行罗兰共视时间比对实验
        7.1.1 榆林—横山共视
        7.1.2 宝鸡—武功共视
    7.2 地形相差较大的两地进行罗兰共视时间比对实验
        7.2.1 宝鸡—眉县共视
        7.2.2 武功—眉县共视
    7.3 利用罗兰共视时间比对数据来比较两地的频率
    7.4 罗兰与卫星导航系统组合定位实验
        7.4.1 开阔环境下组合定位结果
        7.4.2 遮挡环境下组合定位结果
    7.5 小结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8.1 论文的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8.2 下一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基于光压修正模型的地月L2点绕飞探测器轨道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深空测控网发展趋势
        1.2.2 月球探测活动现状
        1.2.3 月球探测器精密定轨技术研究现状
        1.2.4 太阳光压摄动模型研究
    1.3 论文主要内容
第2章 绕地月L2点探测器定轨方法与模型
    2.1 精密轨道确定技术基本原理
        2.1.1 动力学方程
        2.1.2 状态方程
        2.1.3 观测方程
        2.1.4 状态估值方法
    2.2 时间系统和坐标系统
        2.2.1 时间系统
        2.2.2 坐标系统
    2.3 地月L2点探测器力模型
        2.3.1 非球形引力摄动
        2.3.2 N体摄动
        2.3.3 太阳光压摄动
        2.3.4 经验力建模
    2.4 观测模型
        2.4.1 双程测距和多普勒测速测量模型
        2.4.2 VLBI测量模型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绕地月L2点探测器太阳光压模型修正
    3.1 本章引论
    3.2 任务概况
        3.2.1 飞行过程概况
        3.2.2 中继星概况
    3.3 地月L2点探测器定轨不确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3.3.1 仿真策略制定
        3.3.2 仿真结果分析
    3.4 中继星太阳光压模型修正
        3.4.1 中继星构型及其运行姿态
        3.4.2 中继星光压等效面积的建模
        3.4.3 中继星光压等效面积的数值解析
    3.5 模型修正效果的仿真验证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太阳光压模型修正的实测数据验证
    4.1 本章引论
    4.2 使命轨道段飞行概况
    4.3 数据预处理
        4.3.1 测量数据描述
        4.3.2 实时姿态数据处理
    4.4 定轨计算
        4.4.1 定轨计算软件
        4.4.2 精度评估方法
        4.4.3 定轨计算策略
        4.4.4 精度评估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嫦娥四号”中继星使命轨道段的定轨精度分析
    5.1 本章引论
    5.2 使命轨道机动后快速轨道重建
        5.2.1 快速轨道重建分析策略
        5.2.2 快速轨道重建精度评估
    5.3 对日定向巡航模式下的定轨精度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工作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工作总结
    6.2 下一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天梯系统特征参数设计及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天梯系统理论研究
        1.2.1 天梯系统的起源及发展
        1.2.2 天梯系统面临的力学环境
        1.2.3 绳索的研究
        1.2.4 天梯系统的动力学与控制研究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天梯系统特征参数设计研究
    2.1 引言
    2.2 赤道天梯系统理论验证
        2.2.1 从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到天梯的演变
        2.2.2 赤道平面中不同半径处质点的受力
        2.2.3 系绳截面受力
    2.3 赤道天梯系统设计方法
        2.3.1 系绳截面轮廓
        2.3.2 系绳及天顶锚的质量
        2.3.3 系统负载能力
        2.3.4 系统质量优化
    2.4 非赤道天梯系统设计方法
        2.4.1 模型概述及质量离散
        2.4.2 静平衡模型
        2.4.3 系统部署纬度范围
        2.4.4 系统负载能力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天梯系统动力学建模
    3.1 引言
    3.2 赤道天梯系统简化模型
        3.2.1 系统机械能
        3.2.2 空气阻力
        3.2.3 非线性系统动力学方程
        3.2.4 多攀爬器系统动力学方程
    3.3 天梯系统通用模型
        3.3.1 多体绳索动力学模型
        3.3.2 整合攀爬器动力学方程
    3.4 坐标系概述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天梯系统稳定性及模态分析
    4.1 引言
    4.2 天梯系统稳定性论证
        4.2.1 系统动力学方程简化
        4.2.2 稳定性分析
    4.3 天梯系统模态分析
        4.3.1 基于静平衡位置的方程线性化
        4.3.2 动力学方程无量纲化
        4.3.3 数值结果与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天梯系统的动力学响应
    5.1 引言
    5.2 攀爬器轨迹及控制
        5.2.1 攀爬器速度加载方案
        5.2.2 控制器设计
    5.3 攀爬器运动对系统造成的扰动
        5.3.1 赤道天梯
        5.3.2 非赤道天梯
    5.4 日、月引力摄动
        5.4.1 摄动力方程推导
        5.4.2 数值结果与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最小系统残余振荡的攀爬器运行方案
    6.1 引言
    6.2 最优三段式攀爬器速度加载方案
        6.2.1 加减速时间比
        6.2.2 数值结果与讨论
    6.3 七段式攀爬器速度加载方案
        6.3.1 速度加载方案
        6.3.2 优化方案
        6.3.3 数值结果与讨论
    6.4 天梯系统面内、外振荡抑制方案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10)《申报》中的天文知识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文献综述
    1.3 论文研究方法
第二章 《申报》天文传播的报道类型分析
    2.1 新闻报道
    2.2 科普类文章
    2.3 其他报道形式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申报》天文传播的主要内容分析
    3.1 日食(蚀)与月食(蚀)
    3.2 彗星
    3.3 天文机构及其研究活动
    3.4 地球、月球、太阳与行星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申报》报道的主要天文事件案例分析
    4.1 1910 年5 月哈雷彗星回归
    4.2 1930 年3 月发现冥王星
    4.3 1933 年4 月天文数理讨论会
    4.4 1941 年9 月“百年日全食”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申报》天文传播影响与效果分析
    5.1 受众与订阅分析
    5.2 读者来信的案例分析
    5.3 《申报》之读者互动
    5.4 《申报》之作者群体研究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四、24小时到达月球(论文参考文献)

  • [1]月基对地观测平台微波成像模拟与地表温度反演[D]. 袁立男.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2021
  • [2]月球城市[J]. 安迪·威尔,王智涵. 译林, 2021(01)
  • [3]“龙江二号”绕月微卫星轨道设计问题研究[D]. 邱实.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4]嫦娥四号LND辐射本底去除及中子反演[D]. 侯东辉.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2020(04)
  • [5]基于双基不变流形法的平动点轨道设计及保持策略研究[D]. 郭建宇. 北京工业大学, 2020(06)
  • [6]载人探月序列任务有限推力轨道逆动力学设计方法研究[D]. 周晚萌. 国防科技大学, 2019(01)
  • [7]空间站和罗兰共视时间比对方法研究[D]. 刘音华.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 2019(01)
  • [8]基于光压修正模型的地月L2点绕飞探测器轨道改进研究[D]. 段建锋. 清华大学, 2019(02)
  • [9]天梯系统特征参数设计及动力学研究[D]. 王振坤.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10]《申报》中的天文知识传播研究[D]. 刘晓勤.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24小时到月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