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三国演义》与《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号称中国古代四大古典名著,而作为诞生最早、对后世有着最广泛深远影响的《三国演义》以其长篇章回体小说的开篇之作在四部小说中独辟先河。一个短暂的历史年代,一部通俗畅销的经典小说,能引起后世历久不衰的广泛关注,在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给人以启迪,并在以后的千百年间产生深远影响,是唯三国所独有的。举凡与三国有关的,都可从政治学、军事学、外交学、人才学、谋略学、伦理学、心理学、审美学以及经济、科技学、人际关系学,等等,有做不完的文章,道不尽的哲理,这正是三国历史之妙、演义之妙的所在,以至于我们给它冠以“三国学”的名字。因此,探究“三国学”从古代至近代特别是鸦片战争以来的“三国学”历史发展演变轨迹,特别是在近代中西新旧文化不断的冲击和融合下,研究其经历的递嬗和转型的过程,系统梳理和深入研究近现代“三国学”的学术脉络,从而有利于就此深化对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中国的历史境遇和普世价值等问题的认识,这对于发掘本源性文化和弘扬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可以使我们加深对中国近现代历史复杂性的认识与探究。关于“三国学”在近现代中国的发展演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首先,晚清以前的“三国学”研究,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就是探究《三国演义》成书的历史演化,这对研究历史上的三国时代和以后的“三国学”的文本研究、传播研究、以及近现代三国学各个时段的学术史研究都有开疆拓土的价值。第二阶段主要是探究明清之际,《三国演义》的抄本传播、明刊本的演化和后来清刊本的流行的发展演变轨迹,这些都在极大程度上普及了《三国演义》这一文学作品的传播形式,使其在各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其次,晚清时期和民国时期,随着社会历史大背景的变迁及近代文学的兴起,特别是在近代中西新旧文化不断的冲击和融合下,“三国学”研究呈现出独特的发展趋势,中国古典文学至此终结,近代文学由此而生。在中国学术现代化与中西文化交流的宏观背景下,《三国演义》研究逐步摆脱了比附经史的传统观念及以感悟式“评点”为主体的传统批评方式的限囿,开始尝试融合西方现代人文科学新的理论与方法,由此将《三国演义》研究引上了现代学术研究的轨道。再次,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国学”研究,经历了建国前十七年三国学研究和新时期的“三国学”研究两个截然不同的发展阶段,前一阶段由于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对文学研究在新的时期加强了其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在思想主题、文学审美、艺术特色、整体结构研究等领域必然会产生与往常不一样的发展轨迹。后一时期在新时代的影响下,是《三国演义》研究的多元发展阶段,也是20世纪研究成果最为辉煌的时期。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大大超过了以前,形成了多层次、多角度、多元化的研究格局。在此阶段,除了对中国大陆“三国学”研究的梳理和探讨外,在中外学术交融背景下的“三国学”研究,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最后,是对《三国演义》之所以被称为“三国学”的宏观文化意蕴。主要是从其现代社会文化影响角度来总体论述“三国学”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在中国近现代社会思想文化转型中是如何体现的。研究历史,研究文学名著,其落脚点在于有益于现实,有利于社会的发展进步。“三国学”研究决不能搞成书斋式研究,而应面向社会,面向当代,尽可能紧密联系实际,使之有针对性,对社会有所裨益。当今社会的芸芸百态,从人性角度都可以在三国历史、《三国演义》中找到影子,从正反两个方面印证。大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盛,小至我们芸芸众生如何立身行事,如何学会做人的一些起码准则,都可从中得到一些借鉴和启示。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诸葛亮斩马谡”别解[J]. 淮海文汇 2008(04)
- [2].从《三国演义》的改编看文学经典“视觉转向”现象[J]. 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2019(04)
- [3].论《三国演义》的荐才描写[J]. 中州学刊 2019(11)
- [4].泰国曼谷建安宫《三国演义》壁画探讨[J].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2019(04)
- [5].《三国演义》百年英译(1820—1938):史实考辨与学理反思[J]. 国际汉学 2019(04)
- [6].《三国演义》与中国古代谏诤文化[J].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1)
- [7].《三国演义》人物形象之悲剧性剖析[J]. 造纸装备及材料 2020(01)
- [8].《三国演义》人物篇手记[J]. 文学教育(下) 2020(02)
- [9].《三国演义》英雄之死的叙事意义[J].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20(02)
- [10].子弟书中《三国演义》女性形象的再塑[J]. 汉字文化 2020(04)
- [11].论《三国演义》中的何进形象[J]. 名作欣赏 2020(15)
- [12].新中国七十年《三国演义》研究概述[J].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20(05)
- [13].冷观《三国演义》与瘟疫——“疫情与经典”之二[J]. 博览群书 2020(04)
- [14].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三国演义》尊崇刘备原因分析[J]. 名作欣赏 2020(20)
- [15].基于语料库的《三国演义》中“举”的维译探讨[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 2020(08)
- [16].《三国演义》在越南的传播及影响[J]. 百色学院学报 2020(03)
- [17].《三国志》与《三国演义》中无系词判断句的对比研究[J]. 汉字文化 2020(14)
- [18].《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四次选择[J].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04)
- [19].略论《三国演义》孙韶与关索形象的塑造[J]. 荆楚学刊 2020(02)
- [20].描写视角下《三国演义》译本评价研究[J].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4)
- [21].从整本书阅读的多维度切入培养核心素养——以《三国演义》中的张松为视角展示[J]. 名作欣赏 2020(23)
- [22].关于《三国演义》争鸣问题的再思考[J].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20(09)
- [23].民国时期《三国演义》群体译者行为研究[J]. 外语研究 2020(04)
- [24].从善不纵恶,由己不由天——《三国演义》意蕴主线解读[J]. 名作欣赏 2020(26)
- [25].一点、二面、三维——我观《三国演义》之吕布[J]. 名作欣赏 2020(26)
- [26].《三国演义》文白相间的语言特点[J]. 今古文创 2020(22)
- [27].《三国演义》中的进谏与当下秘书的参谋咨询工作[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19(03)
- [28].基于《三国演义》的关公诚信美德研究[J].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2)
- [29].《三国演义》梦境的叙事作用[J].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9(04)
- [30].“传而不播”:《三国演义》在周边国家的传播与接受[J]. 西部学刊 20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