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户预防性储蓄论文-李涛,王聪

农户预防性储蓄论文-李涛,王聪

导读:本文包含了农户预防性储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预防性储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医疗保险,倾向性得分匹配法

农户预防性储蓄论文文献综述

李涛,王聪[1](2013)在《新农合对我国农户预防性储蓄挤出效应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构建医疗支出的跨期模型的基础上,分析新农合对农户储蓄决策的影响,研究发现:(1)新农舍能够减少参保前自付医疗费用的农户储蓄,增加参保前选择不治疗、参保后治疗疾病的农户储蓄;(2)医保补偿水平越高,对农户预防性储蓄的挤出效应越强;农户的医疗支出水平越高或谨慎性系数越大,参保后储蓄水平的下降越明显。采用倾向性得分匹配法检验新农合对农户预防性储蓄的挤出效应,结果表明:(1)新农合的开展显着降低了参合农户的储蓄水平;(2)挤出效应在新农合发展水平较高及健康状况较差的家庭中更为明显;(3)家庭财富水平及农户的参合经验并未对挤出效应大小产生显着影响。(本文来源于《上海管理科学》期刊2013年04期)

林光华[2](2013)在《农户收入风险与预防性储蓄——基于江苏农户调查数据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2005~2009年江苏省农户调查数据,分析了农户收入风险及预防性储蓄强度。本文发现,农业户收入风险明显高于农业兼业户、非农兼业户和非农业户。各类型农户均存在应对收入风险的预防性储蓄行为,但不同类型农户的预防性储蓄的强度不同,其中,农业户预防性储蓄约占其总储蓄的13%~20%,而其他类型农户的预防性储蓄仅占3%左右。(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村经济》期刊2013年01期)

金铃[3](2012)在《转型时期农户的预防性储蓄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叁十多年来,与投资驱动的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相伴随的是储蓄率持续大幅攀升的现象,被称为“中国储蓄之谜(The Chinese Saving Puzzle)":宏观层面,1978-2010年期间,中国的国民储蓄率从37.9%增加到52.6%,2000年以来的增长尤为迅速,十年时间上升了近15个百分点,‘其中,住户部门的储蓄占GPD的比重从1992年的12.4%增长到2010年的21.2%;微观层面,尽管收入水平和利率较低、预期收入增长较高,中国城镇和农村居民家庭的人均储蓄率分别从9.4%和13.1%上升至29.5%和26.0%。相比于政府和企业部门,解释居民家庭的储蓄行为要困难得多,其是背后多种储蓄动机综合作用的结果。一方面,由于城镇与农村居民家庭在经济转型和制度转轨过程中面临着截然不同的经历,有必要将他们分开来研究。另一方面,在几种主要的储蓄动机中,预防性动机对伴随经济转型和制度转轨而生的不确定性较为敏感;而且,相对于其他抵御风险的策略,双重转型对其运行所根基的机制损害较小,因而更为家庭所倚赖。因此,本文选择从风险管理与应对的视角研究农村居民家庭的预防性储蓄行为,基于1986-1991与1995-2006年浙江省10个固定观察点村庄的数据,将研究内容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综述发展中国家农户的风险管理与应对策略,详细阐述风险管理视角的内涵,为预防性储蓄行为研究设置一个概念框架。本章首先从风险致贫的两种机制说明发展经济学研究风险的意义,其次,概括发展中国家农户面对的主要风险来源,抽象出风险来源的叁个特征,然后,逐一综述主要的风险管理和应对策略的理论基础和经验证据,最后,联系风险的特征与上述策略的性质,通过对比说明预防性储蓄在有效性上的优越之处,及与其他策略的相互联系。后续叁个部分均是在此视角之下对预防性储蓄及与其他风险管理与应对策略相互作用的实证分析。第二部分选取收入结构的急剧转变作为观察经济转型的微观视角,使用简约回归方法检验跨期消费理论的最新进展缓冲存货模型的推论,检验农户运用预防性储蓄抵御收入风险的假说,并定量估计浙江省农户的预防性储蓄强度(预防性储蓄占家庭净财富的比重)。结果表明,浙江省农户不仅持有预防性储蓄以应对收入风险,而且,具有很强的预防性储蓄动机。模拟结果显示,对处于财富均值水平的样本农户而言,收入风险的标准差增加50%,预防性储蓄占家庭净财富的比重增加20.2%,对全体样本农户而言,完全消除收入风险将使家庭净财富加总下降71.7%。根据背景资料的综述结果,推测农户预防性储蓄强度较高的原因是制度转轨降低了几种主要的风险管理与应对策略的可获得性,相比之下,运用预防性储蓄的成本较低。第叁部分选取农户的生产决策从多样化转向专业化的现象作为切入点,检验了两个假设—一收入多样化策略有助于降低收入风险;收入多样化与预防性储蓄之间存在替代关系。本章以不确定性下的专业化生产决策作为理论基础,首先,描述浙江省农户收入组合的多样化程度的变化趋势,并在土地征用、样本户老龄化、删除集体收入与变换收入来源划分标准四种情况下检验上述趋势的稳健性;然后,估计收入多样化的决定方程检验以证明农户多样化收入的动机之一是分散风险的假说;最后,在财富比方程中加入收入风险与收入多样化程度的交互项,以检验收入多样化与预防性储蓄之间的负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986-2006年期间,浙江省农户的收入多样化程度以1989年为转折点先升高、后降低;当浙江省农户转向专业化生产以获取规模报酬时,进而依赖预防性储蓄来缓解收入风险。本章的结论为农户的高预防性储蓄强度提供了另一个角度的解释。第四部分选择农户参与在劳动力市场中的参与程度日渐加深的现象作为切入点,检验了两个假设——农户运用劳动供给调整来抵御风险;劳动供给调整与预防性储蓄之间存在替代关系。本章以不确定性下的劳动力供给决策及其对跨期消费路径的影响作为理论基础,首先,构建随时间变化的生产风险、价格风险与健康风险的测度指标;然后,通过估计劳动供给时间方程以检验劳动供给调整具有自保险功能;最后,在财富比方程中加入家庭外劳动供给时间与叁种收入风险的交互项,探索了劳动供给调整与预防性储蓄之间的负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农户运用即时和事后劳动供给调整抵御生产风险;给定生产风险水平,劳动供给时间越多的农户其所持有的预防性储蓄比重越小。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从紧扣双重转型背景的叁个现象切入,系统分析了农户的预防性储蓄行为,进而勾勒出一幅综合的图景:当制度转轨降低了几种主要的风险应对策略的可获得性时,农户持有较大比重的预防性储蓄以抵御收入风险;随着农户的收入组合在经济转型过程中从多样化趋向专业化,他们放弃收入多样化策略的同时,转而依赖预防性储蓄来抵御收入风险;城乡劳动力市场的逐渐整合为农户提供了另一条自保险的有效途径,因而,选择调整劳动时间来应对风险的农户可以减少对预防性储蓄的依赖。(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2-05-01)

黄祖辉,金铃,陈志钢,喻冰心[4](2011)在《经济转型时期农户的预防性储蓄强度:来自浙江省的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使用纵跨1986~1991年和1995~2006年两个时期的浙江省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选取收入结构的急剧转变作为观察经济转型的微观视角,通过运用简约回归方法检验缓冲存货模型的推论,定量估计了农户的预防性储蓄强度。我们发现,浙江省农户不仅持有预防性储蓄以应对收入风险,而且,具有很强的预防性储蓄动机。模拟的结果显示,对处于财富均值水平的农户而言,收入风险的标准差每增加50%,预防性储蓄占家庭净财富的比重增加75%。对全体样本农户而言,倘若完全消除收入风险,预防性储蓄消失将导致家庭净财富总和下降67%。(本文来源于《管理世界》期刊2011年05期)

宁满秀,潘丹,李晓岚[5](2010)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农户预防性储蓄的挤出效应研究——基于CHNS数据的经验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可以分散农户的医疗支出风险从而降低农户未来医疗支出的不确定性,对农户的预防性储蓄产生挤出效应。利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2000年和2006年的数据,采用倍差法和分位回归法分析了这种挤出效应。研究发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对农户的预防性储蓄存在着挤出效应,并且这种挤出效应随着农户储蓄分位的提高而不断减小。因此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覆盖面,将低收入群体纳入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体系中对降低农村的预防性储蓄有着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0年03期)

林坚,周菲,黄斯涵[6](2010)在《不确定状态下的农户预防性储蓄行为研究——以浙江省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浙江省农村固定观察点办公室的微观家庭面板数据,选用了一个包含预防性储蓄动机的跨期动态家庭储蓄模型来检验浙江省农户的预防性储蓄行为。研究结果表明,虽然浙江省农户在1995—2006年的储蓄行为均具有强烈的预防性储蓄动机,但在2002年前后发生了较大的转变,预防性储蓄动机在2002年后有所减弱。2003年开始,浙江省农户保险支出的增加使农户储蓄大幅度减少,保险支出和农户储蓄存在显着的负相关关系。(本文来源于《农业技术经济》期刊2010年03期)

汪为[7](2008)在《转型经济中浙江省农户预防性储蓄行为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八十年代以来,浙江省农村经济中出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收入高增长、储蓄高增长和消费不振叁者并存。而浙江省并非是特例,长期以来居高不下储蓄率同样也是困扰中国农村经济的一个普遍问题。经济学家一直将原因归结为:收支层面的不确定性导致农户产生很强的预防性储蓄动机。国内外学者目前对中国农村预防性储蓄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收入或消费不确定性对农户储蓄的影响分析。实际上,处于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的中国农村受到来自体制变迁的全方面冲击,所面临的不确定性感受显着不同于传统农村:他们不仅面临传统的自然风险,还面临不能由收支变化反映的社会结构转变风险。浙江省农村作为传统种植业向工业化主导下新型农村经济转型的先行者,社会变迁带来的冲击更为显着。本文专注于分析社会结构变化产生的不确定性对的浙江省农村居民消费—储蓄行为的影响: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浙江省农村由单纯的一元农业经济转变为工业化主导下的二元经济,一方面浙江农村成为全国最富裕的地区,经济实力提升;另一方面由于经济环境、社会环境都发生了显着变化,浙江省农村居民面临巨大的人口结构变化和收入结构转变带来的不确定性,生产生活面临更大的冲击。目前大多数学者应用的预防性储蓄模型都属于对理性预期生命周期假说(RELCH)的扩展,适用于成熟市场经济和稳定社会环境下的不确定性研究,而浙江省农村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二元经济结构突出,并不适合在传统理论模型框架下进行分析。本文在这样的研究背景下,利用协整理论构建更为灵活的ECM模型,针对浙江省经济转型中人口结构和就业结构变化进行实证分析。全文的主要结论有叁个:其一、浙江省农村居民消费—储蓄模式在1995年前后存在显着差异。其二、在1995年后,浙江省农村居民存在很强的预防性储蓄动机,工资性收入是产生预防性储蓄(收入不确定产生的)主要原因。其叁、浙江省农村居民老龄化和就业结构中从事非农职业人数的增加是导致农村居民消费倾向下降,预防性储蓄骤然增加的重要原因。(本文来源于《浙江工商大学》期刊2008-06-30)

杭斌,申春兰[8](2005)在《中国农户预防性储蓄行为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中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出发,重新定义了预防性储蓄的概念,并在自适应预期和持久收入假说的框架下,估计了农户消费与收入的长期均衡关系,结果表明,中国农户的长期边际消费倾向在1 997年前后存在显着差异;随后,本文又在短期动态消费函数(ECM )中引入了代表预防性储蓄动机的解释变量,对长期边际消费倾向下降的原因做出了具体解释。本文的结论是:1 997年以来,农村服务项目费用飞涨以及农产品生产价格持续下滑是农户预防性储蓄骤然增加、消费与收入的长期均衡关系发生转折性变化的重要原因。其中,由于教育、医疗支出关系到农户的长远利益,其价格上涨对消费的负影响远远大于农产品价格下跌带来的负效应。(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村经济》期刊2005年03期)

农户预防性储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基于2005~2009年江苏省农户调查数据,分析了农户收入风险及预防性储蓄强度。本文发现,农业户收入风险明显高于农业兼业户、非农兼业户和非农业户。各类型农户均存在应对收入风险的预防性储蓄行为,但不同类型农户的预防性储蓄的强度不同,其中,农业户预防性储蓄约占其总储蓄的13%~20%,而其他类型农户的预防性储蓄仅占3%左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农户预防性储蓄论文参考文献

[1].李涛,王聪.新农合对我国农户预防性储蓄挤出效应的实证研究[J].上海管理科学.2013

[2].林光华.农户收入风险与预防性储蓄——基于江苏农户调查数据的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3

[3].金铃.转型时期农户的预防性储蓄行为研究[D].浙江大学.2012

[4].黄祖辉,金铃,陈志钢,喻冰心.经济转型时期农户的预防性储蓄强度:来自浙江省的证据[J].管理世界.2011

[5].宁满秀,潘丹,李晓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农户预防性储蓄的挤出效应研究——基于CHNS数据的经验分析[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

[6].林坚,周菲,黄斯涵.不确定状态下的农户预防性储蓄行为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农业技术经济.2010

[7].汪为.转型经济中浙江省农户预防性储蓄行为分析[D].浙江工商大学.2008

[8].杭斌,申春兰.中国农户预防性储蓄行为的实证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2005

标签:;  ;  ;  ;  

农户预防性储蓄论文-李涛,王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