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机制研究

中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机制研究

论文摘要

任何产业经济的发展都是不断创新的结果,而每一次创新,都意味着其机制的重置。研究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机制,既要从理论上挖掘出可以激活的积极要素进而促进机制优化,又要从现实中找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机制内部相互关联与影响的各参与主体,包括政府、涉农企业、农户、社会公众等,并极力促成这些微观主体由彼此互为博弈对象转为影响机制结构和发展的最积极、最活跃的变量因素,达到全社会“尊自然、顺规律、借机理、立人纪”,共同参与和支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目前,我国农业资源配置紧张、农业生态环境承载力恶化,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缓慢,其重要原因是没有形成良好的定位和发展平台,造成参与主体利益不协调,发展目标不一致的现象。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从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角度对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机制进行研究。本文首先界定了农业循环经济及其发展机制的内涵,对循环经济、改造传统农业、农业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进行阐述。通过研究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历程,以及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发展机制的制约性因素分析,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机制研究找出主要矛盾和设计重点方向,其次,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适宜的机制促进其良性运转,文章运用机制理论并结合农业循环经济的相关基础理论,为农业循环经济经济发展机制进行了总体框架设计,包括农业循环经济微观参与主体、激励机制、运行机制。文章在将农业循环经济的微观参与主体的理论假设从传统的“经济人”到“生态人”,进而演变为“生态经济人”后,运用博弈论分析,明确微观参与主体之间具有非对称不合作的博弈关系,认为是否参与农业循环经济在于政府、涉农企业、农户、社会公众能否结成联盟,形成合作博弈,其中,政府与涉农企业是既需要合作又需要政府约束企业行为的关系;政府对农户则有对其进行政策倾斜,扶持农户的意向;而农户与涉农企业从需求关系角度是一对矛盾的关系,涉农企业既需要作为基层生产者的农户的支持,又要从作为消费者的农户获得利益,不可避免地降低了结盟的可能。第三、文章把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机制细分为激励机制和运行机制。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包括政府职能激励、涉农企业与农户利益激励、社会公众责任激励;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运行机制包括市场机制、行政机制和社会机制。特别是针对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需要对微观参与主体进行有效激励,运用委托代理理论分析政府、涉农企业、农户三者之间的关系,形成政府作为委托人、涉农企业作为代理人,农户作为重要参与人的三方委托——代理关系,由于假设参与主体风险均为中性情况下,为防止涉农企业基于利润最大化的目标隐藏私人信息欺骗其他参与主体,政府必须采取一定奖励与惩罚的激励约束手段。同时由于农户增强环境敏感性之后,涉农企业在考虑目标多元化的前提下,会接受政府、农户的激励措施和监督职能。然后,将农业循环经济中对微观参与主体及其激励机制、运行机制中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指标化,建立起26个指标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机制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基于实码加速遗传的投影寻踪评价方法从定量的角度对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机制进行总体评价,增强对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机制效果的可判性。并结合评价结果提出三方面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机制的对策。通过本研究,不仅可为政府、涉农企业和农户、社会公众等参与主体的决策行为和建立发展联盟提供重要指导价值,还能够为国家和涉农企业制定和落实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政策制度和长远发展规划,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以期实现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2 农业循环经济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农业循环经济内涵
  • 2.1.1 农业循环经济概念及特征
  • 2.1.2 农业循环经济基本原则
  • 2.1.3 农业循环经济的外部性
  • 2.2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机制的内涵
  • 2.2.1 机制
  • 2.2.2 发展机制
  • 2.2.3 农业循环经济机制
  • 2.3 农业循环经济相关理论基础
  • 2.3.1 循环经济理论
  • 2.3.2 改造传统农业理论
  • 2.3.3 农业生态经济理论
  • 2.3.4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3 国内外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经验及启示
  • 3.1 国外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实践经验及启示
  • 3.1.1 德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实践经验
  • 3.1.2 日本循环型农业发展实践经验
  • 3.1.3 美国循环农业经济发展实践经验
  • 3.1.4 国外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启示
  • 3.2 国内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经验及启示
  • 3.2.1 上海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实践
  • 3.2.2 武汉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实践经验
  • 3.2.3 青岛发展资源循环型农业的实践经验
  • 3.2.4 国内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经验启示
  • 3.3 本章小结
  • 4 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历程与现状分析
  • 4.1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历程
  • 4.1.1 传统农业经济
  • 4.1.2 石油农业经济
  • 4.1.3 现代农业循环经济
  • 4.1.4 三种农业经济形态比较
  • 4.2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 4.2.1 农业经济发展速度和综合实力不断提升
  • 4.2.2 农业发展方式向现代化与多元化转变
  • 4.2.3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明显
  • 4.3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 4.3.1 农业自然资源存量不足且利用率较低
  • 4.3.2 农业、农村、农民发展滞后
  • 4.3.3 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加剧
  • 4.3.4 农民综合素质较差和政策扶持不力
  • 4.3.5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机制的障碍因素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机制的总体框架设计
  • 5.1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机制设计思路
  • 5.2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机制设计原则
  • 5.3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机制设计结构
  • 5.4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机制的微观参与主体
  • 5.4.1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机制参与主体的理论假设
  • 5.4.2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机制微观参与主体的结构模型
  • 5.4.3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机制微观参与主体关系识别
  • 5.4.4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机制微观参与主体关系的博弈分析
  • 5.4.5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机制微观参与主体角色
  • 5.5 本章小结
  • 6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机制的细分
  • 6.1 农业循环经济激励机制
  • 6.1.1 农业循环经济激励机制的原理
  • 6.1.2 农业循环经济激励机制的构建
  • 6.1.3 农业循环经济激励机制的影响因素和实现条件
  • 6.1.4 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农业循环经济激励机制
  • 6.2 基于预期目标的农业循环经济运行机制
  • 6.2.1 循环经济运行机制
  • 6.2.2 农业循环经济运行机制的可行性
  • 6.2.3 农业循环经济运行机制预期目标的确定
  • 6.2.4 农业循环经济运行机制的构建
  • 6.3 本章小结
  • 7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机制综合评价
  • 7.1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机制指标体系构建
  • 7.1.1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思路与指标确定原则
  • 7.1.2 评价指标的创新性选择
  • 7.1.3 指标体系建构
  • 7.2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机制综合评价方法
  • 7.2.1 评价方法的选择
  • 7.2.2 投影寻踪评价模型简介
  • 7.2.3 基于实数编码的加速遗传算法
  • 7.3 基于RAGA-PPE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机制评价
  • 7.3.1 评价的目的和意义
  • 7.3.2 数据选取
  • 7.3.3 样本评价指标集的归一化处理
  • 7.3.4 最佳投影方向的确定
  • 7.3.5 一维投影值计算与优劣排序
  • 7.4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机制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 7.5 本章小结
  • 8 优化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机制的对策
  • 8.1 协调明确各微观主体关系
  • 8.1.1 加强政府引导职能
  • 8.1.2 调动涉农企业与农户的主观参与能动性
  • 8.1.3 鼓励社会公众监督与中介组织辅助
  • 8.2 运用激励与约束方式来强化激励机制
  • 8.2.1 提高经济政策激励与约束效率
  • 8.2.2 调节法律法规的激励与约束能力
  • 8.3 采取多种措施保障发展机制良性运行
  • 8.3.1 发挥市场机制的自我调节能力
  • 8.3.2 加快农业循环经济规划的制定
  • 8.3.3 培养和提升全社会成员的环保意识
  • 8.3.4 加大科技创新和人才培训力度
  • 8.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中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机制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