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西方产权经济理论研究

现代西方产权经济理论研究

论文摘要

二十世纪人类历史中最富有戏剧性的同时又最值得后人深入地用理性予以解释的一个经济现象莫过于在前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所发生的大规模的激进的或渐进的经济制度变革。本论文的一个目的就是力图对分散在不同产权经济学家那里的那些有助于人们理性地解释这一重大的经济制度变革现象的零散思想进行较为系统的整理研究,将其转化为具有较强解释力的系统性思想,以有助于人们更深入理性地解释这一现象。目前对现代产权经济学理论的研究还不够全面,也不够深入,因此,本论文的又一个目的就是希望通过对该流派理论的较为系统的研究,能够是人们对现代产权经济学理论获得更加深入完整的认识,同时能够对某些理论的探讨有所推进。本论文认为,蕴涵在现代产权经济学流派的思想中的但未明确加以阐述的关于经济制度与效率之关系的最为一般和最为重要的理论洞见是,在效用最大化和有限理性是关于人的具有普遍现实性的假设的条件下,在一般情况下,对于一般经济活动来说,任何基于个人的自由选择而形成的制度安排都必然普遍地具有的合效率的性质,而任何不是基于或排斥个人的自由选择而形成的制度安排都必然普遍地具有的非效率的性质。本论文把它称之为经济制度选择的“无形之手”原理。这一原理意味着,任何需要重视经济效率的社会在进行关于基本经济法律制度的公共选择时,它们是不自由的。因为,为了实现所重视的目标,它们最终必然只能选择那些能够使个人产权的自由得到充分的保障的经济法律制度,或者说,他们所选择的经济制度所引致的人们的经济行为与他们在个人产权的自由得到充分保障的情况下所具有的行为至少不能有太大的偏离。否则,他们必然难以达到目标。该原理所揭示出来的经济效率对经济制度的个人选择的自由与公共选择的不自由的这种悖论的统一的内在要求,反映了人类对经济制度选择的自由与必然问题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对现代产权经济学家的赖之以传达出经济制度选择的“无形之手”原理的思想进行系统的梳理是本论文的根本目的。无论是经济制度选择的自由与必然的问题,还是上个世纪大规模的经济制度变革现象的解释问题,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都是经济制度与经济效率的关系问题。产权经济学已经为认识这种问题准备了理论逻辑结构。本人以为它的这种结构有四个环节:第一,分析经济制度与经济效率关系的理论起点或逻辑起点;第二,作为从起点到具体之过度的关于抽象经济制度与经济效率关系的理论观点;第三,关于具体经济制度与经济效率关系的理论观点;第四,关于基于以上三个环节的理论所得出的那些为一个有效率的经济制度所必须具备的特征如何现实地得到保障的理论,即关于经济制度与政治制度关系的观点。这四个环节的内容构成本论文的主体(除导言和结论之外)。经济制度选择的“无形之手”原理的思想就是在现代产权经济学家对这些环节中的问题的思想的阐述中体现出来的。因此,阐述他们的这些思想的过程就是揭示其所蕴涵的经济制度选择的“无形之手”原理的思想的过程。第一环节由第二章构成,论述产权经济学的方法论和关于人的行为的基本假设。第二环节由第三章构成,论述主要论述科斯的相互性思想、科斯第一和第二定理、共有产权的非效率论、私有产权的效率论、关于效率制度的原则性观点、关于效率的思想。第三环节主要是论述产权经济学家关于市场、企业和国家的思想。它由第四到第十章的第一节构成。市场的产权理论构成第四章。本章主要论述产权经济学家关于人类社会为什么普遍需要市场、市场交易的本质和前提、市场价格功能的产权基础和市场失灵现象的思想,第五、六、七、八和九章论述产权经济学家关于企业的思想。第五章论述产权经济学家关于企业的本质和存在的根源的思想。第六章论述产权经济学家关于企业内部的权利及其结构的理论。第七章论述产权经济学家的公司制企业理论。第八章论述产权经济学家关于产权自由企业的效率性的理论。第九章论述产权经济学家关于产权不自由企业的非效率性的理论。经济制度选择的“无形之手”原理在第八章和第九章得到较为集中的体现。第十章第一节论述产权经济学家关于国家的规范理论。本节里的国家被产权经济学家看作是像市场和企业一样的作为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制度形式,我们论述他们对国家在其与经济效率关系中所具有的矛盾的性质所进行的揭示和论证和他们基于此所提出的关于国家行为必须合效率的规范观点。第十章第二节论述产权经济学家的实证国家理论。实证的国家理论是关于经济制度与政治制度之关系的理论。其目的显然在于探讨有效率的产权制度之保障的理论。故它构成本论文第四环节的内容。导言为第一章,第十一章是结论,概括出蕴涵在现代产权经济学家理论中的关于经济制度选择的“无形之手”原理的思想,证明其普遍的现实性并揭示其对认识和实践所具有的意义。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选题的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回顾与评论
  • 1.2.1 关于方法论和基本假设
  • 1.2.2 关于产权制度与经济效率关系的一般理论
  • 1.2.3 关于市场理论
  • 1.2.4 关于企业理论
  • 1.2.5 关于国家理论
  • 1.3 本论文的逻辑结构和方法论
  • 1.3.1 论文的逻辑结构
  • 1.3.2 方法论
  • 1.4 本论文思考、解决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 1.4.1 本论文思考和解决的主要问题
  • 1.4.2 本论文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二章 方法论和基本假设
  • 2.1 方法论的个人主义
  • 2.2 基本假设
  • 2.2.1 效用最大化
  • 2.2.2 有限理性
  • 2.2.3 机会主义
  • 2.2.4 交易成本
  • 第三章 产权制度与经济效率:一般理论
  • 3.1 科斯理论
  • 3.1.1 相互性理论
  • 3.1.2 科斯第一定理
  • 3.1.3 科斯第二定理
  • 3.2 效率理论
  • 3.3 共有产权的非效率论
  • 3.3.1 共有产权的内涵
  • 3.3.2 共有产权导致效率缺乏的机理
  • 3.4 私有产权效率论
  • 3.4.1 私有产权的内涵
  • 3.4.2 私有产权促进效率的机理
  • 3.5 产权安排的规范主张
  • 3.5.1 产权非绝对论
  • 3.5.2 有效率产权制度安排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 第四章 自由市场的效率性理论
  • 4.1 市场的制度观
  • 4.1.1 市场是一种制度
  • 4.1.2 市场是解决稀缺资源使用冲突的一种竞争方式
  • 4.1.3 自由市场是确保稀缺资源配置效率的最实用的方法
  • 4.1.4 自由市场不是一种以和谐为基础的机制
  • 4.2 市场交易理论
  • 4.2.1 对康芒斯交易理论的继承与批评
  • 4.2.2 三个基本观点
  • 4.3 市场价格功能与产权
  • 4.3.1 价格是个人的事情
  • 4.3.2 有效价格“唯一地与私有产权联系”
  • 4.4 对市场失灵理论的异议
  • 4.4.1 关于外部性
  • 4.4.2 关于垄断
  • 4.4.3 关于公共物品
  • 第五章 关于自由企业的基本观念
  • 5.1 企业的本质
  • 5.1.1 科斯的观点
  • 5.1.2 阿尔钦和德姆塞茨的观点
  • 5.1.3 詹森和马克林的观点
  • 5.1.4 威廉姆森的观点
  • 5.1.5 哈特、格罗斯曼和摩尔的观点
  • 5.2 对企业存在的解释
  • 5.2.1 狭义制度成本比较法的解释
  • 5.2.2 广义制度成本比较法的解释
  • 5.2.3 人性的现实才是作为“制度”的企业的存在基础
  • 第六章 自由企业内部产权结构理论:论证有形之手约束的经济合理性
  • 6.1 阿尔钦和德姆塞茨的剩余索取权思想
  • 6.1.1 对“偷懒”的必然存在性的证明
  • 6.1.2 剩余索取权的配置理论
  • 6.2 哈特、格罗斯曼和摩尔的剩余控制权思想
  • 6.2.1 对合约不完全性的证明
  • 6.2.2 对泰勒尔和马斯金的“不可描述性不相关”定理的批评
  • 6.2.3 物质资产剩余控制权的配置理论
  • 6.3 艾斯沃伦等人对资本雇佣劳动现象的解释
  • 6.3.1 对资本雇佣劳动现象的两种解释:权力论和效率论
  • 6.3.2 艾斯沃伦和科特沃尔的“有限责任”解释
  • 6.3.3 道的“资本沉落成本”解释
  • 6.3.4 汉斯曼的总成本解释
  • 6.4 威廉姆森的等级控制结构思想
  • 6.4.1 对“控制损失的累积效应”的存在性的证明
  • 6.4.2 对治理结构从 U型向 M型转变的解释
  • 第七章 自由公司制企业理论:揭示理性无形之手约束的普遍存在性
  • 7.1 对伯利和米恩斯理论的批评
  • 7.1.1 伯利和米恩斯的“实质性分离”和“过时”论
  • 7.1.2 阿尔钦和德姆塞茨对“实质性分离”论的批评
  • 7.1.3 阿尔钦和德姆塞茨对“过时”论的批评
  • 7.2 对公司制企业所有权的结构与具体权利特征的经济解释
  • 7.2.1 对所有权结构的经济解释
  • 7.2.2 对所有权具体权利安排的经济解释
  • 7.3 关于经营者行为的约束机制思想
  • 7.3.1 决策体制论
  • 7.3.2 股票市场论
  • 7.3.3 接管论
  • 7.3.4 大股东论
  • 7.3.5 债务论
  • 7.4 对国家管制政策的批评
  • 7.4.1 对三个管制政策的批评
  • 7.4.2 对管制政策的一般态度
  • 第八章 产权自由企业的效率性理论
  • 8.1 确保企业效率之条件的复杂性
  • 8.1.1 哈特思想受到的批评
  • 8.1.2 阿洪和泰勒尔关于“组织中的正式与实际权力”的思想
  • 8.1.3 企业产权系统的复杂性特征
  • 8.2 事前了解确保企业效率之条件的不可能性
  • 8.2.1 从“不确定性”到“企业家能力”:奈特的思想
  • 8.2.2 从“理性的限度”到“组织认同”:西蒙的思想
  • 8.2.3 从“不确定性和不完全信息”到确保企业效率之条件的不可预知性:阿尔钦的思想
  • 8.3 正利润生存准则对于产权自由企业的内生性
  • 8.3.1 私人所有权制度的产权性质
  • 8.3.2 私人所有权制度下人的经济行为特性
  • 8.3.3 产权自由企业的特性
  • 8.3.4 人普遍偏好正利润的必然性
  • 第九章 产权不自由企业的非效率性理论
  • 9.1 对劳动管理型企业理论的批评
  • 9.1.1 劳动管理型企业理论
  • 9.1.2 富鲁博顿等人对劳动管理型企业理论的批评
  • 9.2 不自由产权安排对企业行为的负面效应
  • 9.2.1 否定个人排他性的剩余控制权的负面效应
  • 9.2.2 否定永久性的个人的可自由转让的剩余索取权的负面效应
  • 第十章 国家理论
  • 10.1 规范的国家理论
  • 10.1.1 国家行为的合效率性质
  • 10.1.2 国家行为的反效率性质
  • 10.1.3 国家行为的理想边界
  • 10.2 实证的国家理论
  • 10.2.1 国家的性质
  • 10.2.2 国家“悖论”及其解释
  • 10.2.3 国家“悖论”的根源及其超越
  • 第十一章 结论
  • 11.1 对经济制度变革现象的产权解释
  • 11.2 经济制度选择的“无形之手”原理
  • 11.3 经济制度选择的“无形之手”原理的普遍现实性
  • 11.4 经济制度选择的“无形之手”原理的意义
  • 参考文献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产权的社会视角:基于对现代产权经济学的检视——立足转型中国的思考[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04)
    • [2].企业、市场与科斯定理——再议“清晰的产权界定”对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意义[J]. 金融纵横 2014(01)
    • [3].新劳动合同法的困扰——五常言论VS他家之言[J]. 法制资讯 2008(10)
    • [4].基于产权理论的我国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探讨[J]. 现代商贸工业 2010(23)
    • [5].本期封面人物[J]. 江汉论坛 2010(03)
    • [6].科斯定理影响下的我国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2)
    • [7].让“成见”不驱而散——读《新卖桔者言》[J]. 财务与会计 2011(05)
    • [8].科技进步与企业边界的关系[J]. 改革与战略 2008(11)
    • [9].租值消散理论的经济学逻辑[J]. 山东经济 2009(06)
    • [10].悦读[J]. 新财经 2012(08)
    • [11].探矿权属性分析[J]. 煤炭经济研究 2008(08)
    • [12].康芒斯的产权思想评析[J]. 经济研究导刊 2012(01)
    • [13].经济学家张五常[J]. 经济视角(下) 2009(09)
    • [14].张五常:输了钱以后得知道为什么输钱[J]. 沪港经济 2012(01)
    • [15].货物运输中保价制度安排的经济学解释[J]. 铁道货运 2012(12)

    标签:;  ;  ;  ;  

    现代西方产权经济理论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