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四川桤木(Alnus cremastogyne)属桦木科(Betulaceae)桤木属,为中国特有种,是喜温、喜湿、耐水和耐瘠薄的优良纤维材和水土保持树种,是适合湖南退耕还林工程和生态建设工程的优良树种。现已成为长江流域平原水网地区防护林、丘陵山区水土保持林和短周期工业用材林基地建设中的重要造林树种。桤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密度、贮量及空间分布的研究旨在为能准确估算桤木林生态系统的碳素贮量和在区域或国家尺度上估算森林生态系统碳素贮量以及碳平衡提供基础数据,为正确估算森林的生态效益提供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不同层次桤木叶中碳素密度平均值的大小顺序排列为:上层叶>中层叶>下层叶,变化范围为0.5340gC/g-0.5531gC/g,不同层次桤木枝中碳素密度平均值的大小依次排列为:中层枝>下层枝>上层枝,在0.5167gC/g-0.5432gC/g之间变化。3年生桤木各器官的平均碳素密度变化范围为0.3955gC/g-0.5199gC/g,5年生为0.4199gC/g-0.5435gC/g,8年生为0.4337gC/g-0.5453gC/g,14年生为0.4250gC/g-0.5513gC/g,变异系数均在0.25%-9.58%之间变化。不同年龄桤木各器官碳素密度表现大致为:树干>树枝>树叶>树根>树皮。3年生桤木各器官碳素密度的算术平均值为0.4613gC/g,5年生为0.4788gC/g,8年生为0.4857gC/g,14年生为0.4958 gC/g,即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花垣县与泪罗市同一年龄桤木器官碳素密度算术平均值分别为0.4788gC/g和0.5397gC/g,泪罗市桤木各器官碳素密度排序为树干>树叶>树皮>树枝>树根。桤木林年龄的增长并未明显地影响林下植被、死地被物的碳素含量变化规律。同一林分不同年龄桤木中各层次植物的碳素密度依高低顺序排列为:乔木层>活地被物层>死地被物层。不同年龄桤木人工林生态系统土壤层平均碳素密度随着年龄的增加逐渐增加,且土壤各层的碳素密度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下降。不同年龄、不同地域桤木人工林土壤不同层次有机碳密度的分异均表现为0-15cm土层>15-30cm土层>30-60cm土层。桤木人工林不同层次土壤有机碳密度与土壤pH成线性正相关,与土壤全氮含量、C/N比之间存在显著线性正相关。桤木人工林生态系统中的碳素贮量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植被层、死地被物层和土壤层,按碳素贮量的大小顺序排列为:土壤层>植被层>死地被物层。5年生、8年生和14年生桤木林生态系统中的碳素贮量分别为95.89 t/hm2、120.82t/hm2和130.75t/hm2。随着桤木林分年龄的增长,乔木层的碳素贮量优势逐渐增强,乔木层的碳素贮量从5年生的25.88t/hm2增加到14年生的49.63t/hm2。5年生时占整个生态系统碳素贮量的26.99%,8年生时占29.73%,14年生时占37.96%。林地土壤层(0~60cm)的碳素贮量是相当可观的,3年生、5年生、8年生、14年生桤木林地土壤碳素贮量分别为68.24t/hm2、68.61t/hm2、83.55t/hm2和77.69t/hm2,占整个生态系统碳素贮量的59.42%以上。在土壤层中,3年生、5年生、8年生和14年生桤木林地土壤表层(0~15cm)的碳素贮量分别占其总碳素贮量的41.08%、38.71%、34.63%和46.87%。而0~30cm的土壤层中的碳素贮量分别占其总碳素贮量的69.03%、61.72%、61.68%和66.55%。不同年龄桤木人工林生态系统中地上部分碳素贮量与地下部分碳素贮量之比为:5年生为1:2.51,8年生为1:2.24,14年生为1:1.46。随着桤木林分年龄的增长,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碳素贮量之比有逐渐下降的趋势。花垣县和汨罗市桤木林生态系统碳贮量分别为95.89t/hm2和104.91 t/hm2,土壤层碳素贮量分别为68.61t/hm2和75.07 t/hm2,占整个生态系统碳素贮量的71.55%和71.56%。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碳贮量之比为1:2.51和1:2.52。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碳贮量逐渐减小,但不同层次(0~15cm、15~30cm、30~60cm)土壤碳贮量比例接近,花垣县为38.71%、23.01%和38.28%,汨罗市为38.70%、22.43%和38.87%。5年生、8年生和14年生桤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净第一性生产力分别为11.93、11.62和13.11t/hm2·a,其年净固定碳素量分别5.84、5.20和6.08t/hm2·a,年凋落物中固定的碳素量分别为0.66、0.71和1.29t/hm2·a。湖南省现有桤木林植被的碳素贮量为2.2641×106t,潜在碳素贮量为4.7658×106t。湖南省桤木林现有碳素贮量为潜在碳素贮量的47.51%。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南平卫闽人工林生态系统定位监测站[J]. 福建林业 2016(05)
- [2].安太堡露天煤矿复垦区人工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J].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17(05)
- [3].人工林生态系统稳定性研究进展[J]. 河北林业科技 2013(06)
- [4].沙地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管理对策[J]. 河北林业科技 2011(04)
- [5].黄土高原中西部刺槐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密度及其影响因子[J]. 生态学报 2017(15)
- [6].短轮伐经营对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碳氮积蓄的潜在影响[J]. 安徽农业科学 2013(09)
- [7].观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分布格局[J]. 生态学杂志 2011(11)
- [8].人工林生态系统稳定性研究进展[J]. 河北林业科技 2010(02)
- [9].小五台山森林生态系统研究现状[J]. 现代园艺 2017(09)
- [10].我国南亚热带几种人工林生态系统碳氮储量[J]. 生态学报 2013(03)
- [11].黑木相思人工林生态系统生物量、碳贮量及其分配特征[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12(03)
- [12].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研究进展[J]. 现代农业科技 2013(01)
- [13].中国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更新问题与对策[J]. 世界林业研究 2010(01)
- [14].橡胶人工林生态系统养分积累、分配与生物循环[J]. 中国农学通报 2008(10)
- [15].擎天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碳贮量及分布格局[J]. 安徽农业科学 2011(09)
- [16].甘肃省5种典型人工林生态系统固碳现状与潜力[J]. 应用生态学报 2017(04)
- [17].干旱条件下北方典型人工林生态系统水量平衡及其影响因素[J]. 生态学杂志 2019(11)
- [18].长沙市4种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与分布特征[J]. 生态学报 2016(12)
- [19].山白兰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空间分布特征[J]. 安徽农业科学 2011(23)
- [20].柳州市短周期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12(07)
- [21].11年生香梓楠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分配格局[J]. 林业与环境科学 2016(05)
- [22].四川桤木人工林生态系统养分的积累与分布[J]. 四川林业科技 2009(04)
- [23].辽东地区不同林龄长白落叶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分配特征[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20(11)
- [24].海南岛典型地区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碳、氮储量及其分配格局[J]. 热带作物学报 2015(11)
- [25].贵州不同林龄华山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J]. 贵州林业科技 2015(02)
- [26].浅议人工林近自然经营的途径[J]. 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2008(15)
- [27].江西大岗山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研究[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3(10)
- [28].无性系人工林生态系统缺陷及控制[J]. 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 2008(02)
- [29].老龄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库及分配[J].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2008(02)
- [30].海南西部不同林龄橡胶人工林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库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安徽农业科学 20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