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尧军
摘要:科学课程改革的中心环节是探究,探究的关键是问题。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通过实验和观察将问题解决。
关键词:兴趣;主导性;主动性
作者简介:陈尧军,任教于浙江省义乌市义亭镇中。
“我们坚持科学调控,把握市场发展的主导权不动摇。”吴蔚荣市长向《中国经济周刊》介绍说。市场是义乌经济的命脉,也是民营经济发展的最大引擎。人们所赞誉的“义乌模式”背后其实是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在牢牢把握着市场资源,最终形成“有形的手”与市场“无形的手”有机地结合。义乌市政府在经济上起到了主导作用,而每个商人都发挥了主体性的作用,所以义乌的经济有突飞猛进,长足的发展。
其实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老师只要把握好课堂的主导权,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也将使每位学生知识财富会越积越多。作为一名教师,要做到自己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动性完美结合。
下面笔者将就如何对课堂教学主导性与主动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进行一些探索。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导入新课是一节课的起始环节。在这一环节中应创设良好的情境,恰当引导学生的好奇心,使其兴致盎然地进入探求新知的心理状态,为新课教学做好铺垫。妙趣横生的游戏,引人入胜的故事,设有悬念的实验,促人思考的发问等都可作为创设情境的方法。
比如讲分子之间有空隙时,笔者说“50+50等于一百吗?”学生带着十二分的热情,将50毫升的酒精与50毫升的水混合,发现总体积小于100毫升。为新授课及知识的扩展留下悬念。
再比如在进行《月相》、《火山和地震》等有关宇宙空间内容的教学引课,由于学生的感性认识很少,如果仅用口头讲述来引课必然会有部分学生不感兴趣。这时运用课件来导入,展示三维空间并发挥多媒体交互性的优势,以活跃的动态画面展现地震、火山爆发时壮观的场面,以逼真的音响效果给学生身临其境之感,再加上生动画面模拟地壳、地幔中岩浆的运动过程,为学生营造了主动探究地震、火山爆发形成原因的氛围。这样,由于课件的导入自然而巧妙,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情趣盎然,轻松自如,大大激发了他们学科学的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传授新课,让课堂回归学生
主导与主体是课堂教学中互相关联又互为影响的两个方面。如果一节科学课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起决定性影响,那么,课堂教学就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用演示实验、学生自主探究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对于一些学生自主探究实验,应首先让学生做好充分的课下准备,包括阅读课本、准备简单的实验用具、通过讨论理清实验思路及对实验结果进行大胆猜测等。在实验课上应尽可能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完成,动脑去思考自己做得到的实验现象,最后得出结论,哪怕是有偏差的结论。
笔者在讲解滑轮时,在研究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和重物上升高度的关系时,首先让学生做好重物和自由端的起始标记,然后移动一段距离后,让学生研究之两者之间的关系。学生们兴致勃勃,而且都得出了正确的结论.
科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科学实验在科学研究和科学教学中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科学中许多知识比较抽象,而初中学生的自我意识又逐渐增強,他们更倾向于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来获取知识。而演示实验可以使他们“眼见为实”,学生实验更使他们有自己动手的机会,课外小实验材料收集方便而又有趣,学生都比较乐于参与。可见,科学实验确实是受学生欢迎的,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简单生活化的实验材不料又可以给学生亲切感,消除学生对学习科学的畏难情绪。
如讲《大气的压强》一课时,笔者先将一个粘挂钩粘在黑板上,让班里的大力士来拔下来,感觉非常吃力。然后笔者又请班里一个小女生,用一根牙签从粘挂钩与黑板间插入,粘挂钩非常容易的滑落,通过两个对比明显的实验现象,让学生讨论,思考最后得出结论。这样,学生对自己研究得出的结论或规律记忆深刻,不易忘记。
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在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需要教师精心创设问题情境。不要把正确的结论急于呈现在学生面前,要善于让学生去总结,会归纳。当学生的结论不正确时,不要直接给予否定,可诱导其他同学积极参加置疑和讨论。
例如在八年级浮力的讲解中,笔者将分别将一块体积差不多小石块和一块塑料泡沫放入水中,观察到石块下沉,而泡沫漂浮,问学生为什么?大多数同学不加思考的就回答,因为石头重所以下沉。笔者马上抓住学生的这一回答,将泡沫与石块捆绑在了一起,再问学生现在的总重比刚才那小石块要重还是要轻一些,学生们答,现在重,然后笔者马上扔入水中,发现石块与泡沫捆绑在一起总重力大一些但反而浮起来了。学生们再次焕发出要一探究竟的空前学习热情。
又如笔者在引入蒸发概念时,用棉花蘸着酒精在黑板上写一个字,过一会儿,黑板上的字慢慢的消失了,这时设问:“为什么字会消失?”学生肯定会有很多意见,这时候教师就可以通过点拨使学生能慢慢的接近主题。
又如在“惯性”一节的教学时,笔者将一个盛满水的玻璃杯悬在空中,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当水杯在空中突然向左运动时,杯内水向什么方向从杯口溢出?在学生将上述现象观察清楚后,将水杯放在讲台上,然后在杯口盖上一张硬塑料片,在正对口的塑料片上放一个鸡蛋,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当木棒快速打出硬塑料片时,将会产生什么现象?这时学生一双双明亮的眼睛会被鸡蛋所吸引,全神贯注地盯着鸡眼,随着“刷”的一声塑料片从杯口应声飞走,鸡蛋却安然的落在水杯中,学生目睹此景,都被镇住了。这一奇异的实验,顿使学生的心情激奋起来,情不自禁的赞叹起来,这时,教师便可以趁热打铁:当盛满水的玻璃杯在空中突然向左运动时,为什么水杯中的水向右溢出?为什么鸡蛋不随塑料片一起飞走落入杯中?学生就带着问题,在愉悦的情境中理解“惯性”概念,明白了由此存在的规律,哪还会出现等待下课,混到下课的学生。
三、总结新课,让学生学习深化
总结新课是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是帮助学生进一步准确理解新知识并形成较高层次认识的重要过程。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认识各种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属性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来验证结论是否正确无误,进而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总结新课,铺垫好下一堂新课。
叶圣陶老先生有句名言:“教是为了不教。”教师的高明在于隐身在学生背后,悄悄地为学生设下一个个路标,使学生既沿着教师设下的轨道前进,又感到主动探索、主动发现的乐趣。所谓“水至清则无鱼”。
在科学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适时地留一些空白故意保留某些东西不讲,并不是对知识的舍弃,而是一种欲擒故纵的手法,是给学生留了更多的思考想象和创造空间,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良好效果。
总之只要教师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科学课将成为学生非常爱之课。教学是一门艺术,作为“艺术家”的教师和学生在共同完成一件件作品。而科学这门与生活联系最紧密的学科可结合学生主体性发展的需要,组织科普知识讲座、实验操作技能比赛、科技小发明小制作活动及相关劳动技能、课外实践等活动,让学生亲近自然、观察自然、探索自然。在课外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发挥引导作用,为学生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主动地、生动活泼地进行探究学习,用所学科学知识去进一步观察、分析乃至解决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展示其主体能力、创造能力提供机会和舞台。通过这些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交际能力、想象力、创造力,培养学生自信、进取、合作、创新的个性品质
参考文献:
[1]陈柏华.论课程行动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07(8).
[2]陈佩仪.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地学习[J].中国当代思想教育宝库,2008(3).
作者单位:浙江省义乌市义亭镇中
邮政编码:322000
ScienceTeachinginLightofNewCurriculum
CHENYaojun
Abstract:Thekeylinkofsciencecurriculumreformisinquiryandthedecisivefactorofinquiryisproblem.Teachersshouldbringtheirleadingroleintofullplay,thustosolveproblemsthroughexperimentsandobservation.
Keywords:interest;leading;initia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