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三角经济圈”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的可行性分析 ——基于都市圈集聚经济角度

“西三角经济圈”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的可行性分析 ——基于都市圈集聚经济角度

论文摘要

2010年3月,重庆人大代表黄奇帆在重庆两会上,正式提出构建“西三角经济圈”,本文研究正是在此设想的前提下,研究联合成都都市圈、西安都市圈、重庆都市圈构建一个大都市圈的可行性。通过对川渝陕三地被划分在成渝西都市圈中各城市经济条件与基础资源进行分析、研究,论证构建“西三角经济圈”的条件已经具备,以及通过借鉴国内外大都市圈的发展经验,提出对我国构建“西三角经济圈”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论文第一部分主要介绍都市圈形成的理论基础,都市圈形成的理论基础来自于,古典经济学条件下信息、人力、资本和固定生产投入等要素在区域呈现不均衡分布的地理集中现象,最早对这一现象进行研究并理论化的是德国经济学家冯·杜能,随后经济学家韦伯(Weber,1909)在其农业区位论基础上提出工业区位论,论证城市群在工业活动中由于成本趋向于区域集中以降低成本,亨德森、迈克·波特论证工业活动能够促使产业在城市中集聚,通过集聚实现资源、信息、知识、技术的溢出效应。而都市圈城市空间范畴的界定,则有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正式提出“大都市带”的理论,首次将城市群的组合形态进行统一定义,其后的学者对都市圈理论则更加注重都市圈功能和空间范畴,比如都市圈人口和区域面积的划分标准。本文论证构建“西三角经济圈”的理论源自于古典经济学,市场机制作用下导致区位增长极的出现,都市圈最终在强化的比较优势基础上实现城市聚集,城市群发展成都市圈或者经济圈。第二部分主要阐述都市圈理论形成与演化过程,以及形成机制和理论拓展、衍生与应用,提出都市圈的演变与发展过程必备三大要素,包括产业集聚、人口集聚、资本集聚等。论文第三部分在有关学者对成渝经济圈范围界定的基础上,界定“西三角经济圈”空间范畴,除了“三小时经济圈”范围界定以外,更重要的是战略规划范围界定,西部大开发深化是强有力的政策扶持过程,因此,“西三角经济圈”范围界定是政府战略规划范围内的空间范畴划分。第四部分是在界定的地域范围内,通过对川渝陕三地的资源结构、资源优势和劣势、城市化发展现状、城市之间空间经济联系等方面,研究川渝陕三地各个城市竞争优势和竞争劣势,分析构建“西三角经济圈”可行性条件、实现优势互补的区域合作可能性。另外通过三个中心城市空间经济联系强度的纵向比较,以及对周边城市的横向联系比较实证得出,在界定范围内城市受各自中心城市的影响显著。在成渝经济圈发展的基础上,介于成渝相等交通距离的城市,与两个中心城市的空间联系强度相一致,结果证明成渝经济圈合作机制带动了中心对周边城市辐射作用,其次也证明成渝经济圈的合作机制有利于周边城市的联动发展;介于西渝两中心城市之间的城市经济联系有逐年增强的趋势,表明市场作用机制下,区域合作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介于成西中心城市之间的城市经济联系强度不显著,地方城市受中心城市的战略发展规划牵制,无明显的跨区域经济联系,相比川渝地区,陕西的融入需要加快进程。论文第五部分是在第四部分的基础上分析构建“西三角经济圈”的经济影响,构建“西三角经济圈”有利于实现三地之间优势互补,例如对比川渝陕三地29个制造业地方化专业生产优势,三地共同具有专业化生产优势的行业仅有5个,剩下的24个行业生产分别分布在三个地区,装备制造业的专业化生产优势都分布在陕西和四川,不同行业专业化生产优势分布在不同的地区,区域合作下的产业互补是提高地区竞争优势成本最低的方式,其次构建“西三角经济圈”会对西部经济有深远影响,论证构建“西三角经济圈”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要求。第六部分通过对比国内外都市圈发展经验,借鉴这些经验,建议我国政府如何合理、高效的构建“西三角经济圈”。根据地区发展的历史原因、区域地理条件等,国内外大都市圈有不同的发展特点。借鉴世界都市圈发展经验,必备的条件有发达的现代化交通、通信设施、商业CBD高度集聚的中心城市、辐射足够强内环城市经济、呈现圈层分布产业结构等。国内大都市圈产业分布与世界大都市圈相似,核心城市是第三产业占主导地位,内环主要分布工业类行业或者第二产业生产集聚,外环及周边则是农业分布。国内大都市圈不同于世界都市圈的特点,除核心城市或者地区外,仍然是工业生产占主导,都市圈的中心城市作为增长极的驱动因素,经济拉动势能不强,甚至出现弱化现象。本文针对西部城市的具体区情,提出构建“西三角经济圈”对策与建议。首先是加速城市化进程,打破区域之间人才流动的政策限制和隐形条件歧视、引导私人投资,以强化中心城市集聚经济势能;其次,需要政府和政府领导机构具有全局观、长远战略眼界加强区域合作,加速陕西融入成渝经济区,这需要领导者放弃眼前的发展利益,合力建设服务型政府;最后,抓住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发展产业园区,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带动西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都市圈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都市圈理论发展与演进的文献综述
  • 1.2.2 国内都市圈理论发展与演进的文献综述
  • 1.3 本文研究思路和创新
  • 2. 都市圈的理论基础与形成机制
  • 2.1 都市圈形成的理论基础
  • 2.1.1 增长极
  • 2.1.2 循环因果积累
  • 2.1.3 圈层结构理论
  • 2.1.4 大都市圈理论
  • 2.2 都市圈的形成机制
  • 2.2.1 产业集聚
  • 2.2.2 人口集聚
  • 2.2.3 金融集聚
  • 3. 西三角经济圈的范围界定
  • 3.1 基于传统的都市圈范围划分
  • 3.2 基于物流配送准则的西三角经济圈界定
  • 3.3 基于战略规划的西三角经济圈界定
  • 3.3.1 成渝经济圈的范围界定
  • 3.3.2 西安都市圈的范围界定
  • 3.3.3 西三角经济圈范围的界定
  • 4. 构建西三角经济圈的基础与条件
  • 4.1 三地的基础设施和运输条件
  • 4.1.1 基础设施对国民产出的影响
  • 4.1.2 川渝陕三地运输条件
  • 4.2 三地的地域、资源条件分析
  • 4.2.1 水资源
  • 4.2.2 矿产资源、能源分布
  • 4.3 三地城市化发展现状
  • 4.4 三地之间城市空间联系
  • 5. 构建西三角经济圈的战略意义与影响
  • 5.1 建立西三角经济圈的战略意义
  • 5.2 建立西三角经济圈的影响
  • 5.2.1 有利于三地产业的空间联系和优势互补
  • 5.2.2 有利于提升都市圈范围整体竞争力
  • 5.2.3 对西部地区的经济影响
  • 6. 推进西三角经济圈成为中国第四增长极的对策与思路
  • 6.1 借鉴国内和国外的经验
  • 6.1.1 国外大经济圈的发展的借鉴意义
  • 6.1.2 国内三大经济圈的发展的借鉴意义
  • 6.2 基于西三角具体区情提出的对策与思路
  • 6.2.1 加速都市圈集聚
  • 6.2.2 加速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 6.2.3 加快转变中心城市发展战略规划
  • 6.2.4 加快工业园区建设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有关西三角经济圈物流发展存在问题探析[J]. 现代商业 2015(02)
    • [2].构建“西三角经济圈”的意义及发展思路[J]. 当代经济 2010(03)
    • [3].对话重庆 “西三角经济圈”的证明题[J]. 中国民营科技与经济 2009(Z1)
    • [4].建立“西三角经济圈”是国家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J]. 重庆行政 2009(02)
    • [5].西安 重庆 成都 谋划“西三角经济圈”[J]. 西部大开发 2009(Z1)
    • [6].西三角经济圈浮现[J]. 宁波经济(财经视点) 2009(07)
    • [7].“西三角经济圈”有意义[J]. 科技与经济画报 2009(02)
    • [8].“西三角经济圈”的思维主轴[J]. 改革 2009(03)
    • [9].“西三角经济圈”府际信任的机制构建[J].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1(03)
    • [10].基于西三角经济圈产业协同发展的陕西自由贸易区发展路径探析[J]. 大众投资指南 2019(12)
    • [11].西三角经济圈:阳光下的阴谋[J]. 中国西部 2010(Z7)
    • [12].“西三角经济圈”演绎中国第四增长极梦想[J]. 现代焊接 2009(07)
    • [13].联手推动西部经济崛起[J]. 西部大开发 2009(Z1)
    • [14].将汉中建成秦巴地区移民中心的构想[J]. 陕西发展和改革 2013(03)
    • [15].众声喧腾中的中国经济新模式[J]. 改革 2009(05)
    • [16].西三角经济圈构建的可行性分析与未来发展的对策探讨[J]. 生产力研究 2012(01)
    • [17].三地联合,带动西部发展[J]. 科技与经济画报 2009(02)
    • [18].综合试题撷英[J]. 地理教育 2011(06)
    • [19].西三角的可能性[J]. 新经济导刊 2009(10)
    • [20].经营资讯之投资[J]. 现代营销(经营版) 2009(08)
    • [21].西三角经济圈发展中政府间合作的困境及其消解[J]. 特区经济 2011(08)
    • [22].重庆将是中国经济第四极——本刊专访重庆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黄奇帆[J]. 小康 2009(11)
    • [23].西三角经济圈产业结构及竞争力分析[J]. 网络财富 2010(21)
    • [24].陕川渝家居业战略竞合[J]. 西部大开发 2009(09)
    • [25].西三角:呼之欲出的“第四极”[J]. 决策 2018(01)
    • [26].西三角经济圈传媒产业发展探析——基于马克思主义新闻理念[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2)
    • [27].重庆在西三角经济圈中的比较优势[J]. 特区经济 2010(11)
    • [28].西三角经济圈的合理性分析——基于空间经济学基本原理[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07)
    • [29].“西三角”区域人才合作的路径选择[J]. 中国人才 2010(21)
    • [30].中国“准”经济增长第四极GDP增长及趋势比较研究[J]. 重庆行政 2010(01)

    标签:;  ;  ;  ;  

    “西三角经济圈”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的可行性分析 ——基于都市圈集聚经济角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