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膜蛋白区论文-席珏敏,陈俊英,李多,邱丽娟,潘玥

包膜蛋白区论文-席珏敏,陈俊英,李多,邱丽娟,潘玥

导读:本文包含了包膜蛋白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甲醇,登革病毒,包膜蛋白Ⅲ区,毕赤酵母

包膜蛋白区论文文献综述

席珏敏,陈俊英,李多,邱丽娟,潘玥[1](2019)在《甲醇诱导条件对登革病毒四型联合重组包膜蛋白Ⅲ区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甲醇诱导浓度和诱导时间对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ENV)四型联合重组包膜蛋白Ⅲ区(envelope domainⅢ,EDⅢ)表达的影响,以期实现该蛋白在毕赤酵母中的高效表达。方法采用不同浓度甲醇(0. 05%、0. 1%、0. 25%、0. 5%、0. 75%、1%、1. 5%、2%、2. 5%、3%、5%、7. 5%)诱导表达带His标签的DENV四型联合重组EDⅢ蛋白,分别诱导18、24、30、48、72 h,样品经Western blot检测。最佳条件下诱导表达的蛋白液经Ni-Agarose His亲和层析纯化后,进行10%SDS-PAGE检测。结果最佳甲醇诱导浓度为2. 5%,最佳甲醇诱导时间为72 h。纯化产物经10%SDS-PAGE检测,于相对分子质量约41 000处可见单一目的蛋白条带,纯度为99%。结论当甲醇浓度为2. 5%,诱导时间为72 h时,可实现DENV四型联合重组EDⅢ蛋白在毕赤酵母中的高效表达。(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期刊2019年02期)

邱丽娟,赵玉娇,李多,黄新伟,王晓丹[2](2016)在《登革病毒四型联合重组包膜蛋白Ⅲ区的表达和免疫原性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登革热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但是目前为止却仍然没有疫苗上市,疫苗的开发迫在眉睫。抗体依赖增强感染效应是登革病毒疫苗开发中遇到的一个瓶颈问题。研究表明登革病毒的包膜蛋白Ⅲ区能够介导中和抗体产生,且诱导产生较少的交叉抗体或无交叉抗体,能够大大减弱抗体依赖增强感染效应,因而是登革热重组蛋白疫苗的首选靶标。通过酵母密码子优化后合成同时包含4种血清型登革病毒包膜蛋白Ⅲ区的四价联合DV EDⅢ蛋白序列,随后构建酵母表达质粒,并获得酵母表达菌株,经诱导后四联DV EDⅢ蛋白获得高效表达。通过Western blot、ELISA检测及蛋白质免疫原性鉴定,结果表明登革病毒四联DV EDⅢ蛋白表达质粒构建成功,重组蛋白在毕赤酵母获得高效表达,免疫小鼠后能够介导产生较高水平的血清效价。这表明已获得了能引起有效免疫反应的四型登革病毒EDⅢ蛋白,为登革病毒疫苗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工程杂志》期刊2016年01期)

林亚英,丁细霞,朱伟,陈月,潘玉先[3](2015)在《Ⅰ型登革病毒包膜蛋白Ⅲ区中和抗体的制备与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制Ⅰ型登革病毒包膜蛋白Ⅲ区(dengue virus 1 envelope protein domainⅢ,DENV-1 EDⅢ)单克隆抗体,并鉴定其血清型特异性、相对表位和中和活性。方法采用DENV-1 EDⅢ重组蛋白为免疫原,免疫Balb/c小鼠,制备抗DENV-1 EDⅢ单抗,鉴定单抗的免疫学特性和交叉反应性,噬斑减少中和实验鉴定其中和活性,抗体与抗体间竞争抑制分析相对表位。结果共获得抗DENV-1 EDⅢ单抗28株,其Ig亚类鉴定24株为Ig G1,2株为Ig G2a,2株为Ig G2b,包含13株DENV-1血清型特异性单抗,9株DENV病毒特异性单抗,其它6株交叉反应性单抗以不同的方式同各型DENV EDⅢ反应,至少识别5个不同位点,其中27株抗体对不同血清型登革病毒表现出不同的中和活性。结论成功获得了针对DENV-1 EDⅢ的特异性单抗及交叉性中和单抗,将为进一步研究登革病毒EDⅢ蛋白的结构与功能、疫苗和治疗性抗体的研发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免疫学杂志》期刊2015年08期)

黄艳芬[4](2013)在《登革病毒包膜蛋白Ⅲ区单抗中和作用与作用机制研究以及登革病毒初次感染患者血清中和抗体反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登革病毒(dengue virus, DENV)属于病毒科(Flavivirade)黄病毒属(Flavi virus),通过伊蚊等虫媒叮咬进入人体。根据血清抗原性的不同分为四个血清型(DENV-1、DENV-2、DENV-3、DENV-4),人类感染其中的任何一型,症状轻者表现为无症状感染或发热,重者可出现严重威胁生命的登革出血热(dengue hemorrhagic fever, DHF)或登革休克综合征(dengue shock Syndrome, DSS)。登革热主要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威胁着全世界2/5人口健康,但随着国际交流日益频繁、气候变暖、城市化进程加速等原因,登革病毒的流行范围也随之扩大。WHO数据表明,2000年后平均每年报道的感染人数达1亿,每50万~100万例DHF/DSS中约有2.2万例患者死亡,主要为儿童。登革病毒已成为全球公共健康的威胁。尽管登革病毒的发现已经超过60年,但迄今为止,尚未研发出安全有效的登革疫苗或特异性治疗药物,主要原因在于对DHF/DSS的发病机制了解不足。DENV初次感染后体内能产生对四型病毒均有中和活性的抗体,但这一交叉保护作用仅能持续几个月,随后交叉反应性抗体的中和活性下调。当二次感染异型登革病毒时,这些交叉反应性或亚中和活性抗体能促进病毒进入靶细胞而获得大量复制,这一现象称为抗体依赖的病毒感染增强效应(antibody-dependent enhancement, ADE),研究表明,ADE是DHF和DSS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登革病毒是一种有包膜的单股正链RNA病毒,呈二十面体结构,病毒体的直径大约为50nm,基因组大小为10.7kb,编码叁种结构蛋白(structural protein),分别是衣壳蛋白(capsid, C)、前膜/膜蛋白(premembrane/membrane, prM/M)和包膜蛋白(envelope, E),以及七种非结构蛋白(nonstructural protein, NS),分别是NS1、NS2A、NS2B、NS3、NS4A、NS4B和NS5。其中,E蛋白是机能蛋白,它通过自身构象的改变或表面单元的重排,参与病毒与细胞吸附、病毒进入细胞、细胞膜融合以及病毒组装等病毒生命周期的重要过程。E蛋白是暴露于病毒体表面主要成份,因此,宿主针对DENV产生的中和抗体反应也主要针对这一蛋白。该蛋白在空间上形成3个不同的结构域(envelope protein domain, ED),分别EDⅠ, EDⅡ和EDⅢ, EDⅠ位于中央,呈β环状结构,通过构象改变参与病毒进入靶细胞和核衣壳的脱壳;ED Ⅱ位于侧部,含有在黄病毒属中高度保守的融合环,参与细胞膜融合;EDⅢ呈免疫球蛋白样折迭,被普遍认为含有与靶细胞受体结合的位点。叁者均可在宿主体内诱发抗体反应,但是研究表明,针对ED Ⅰ的抗体大多数是无中和活性的抗体;识别ED Ⅱ融合肽免疫显性表位的抗体,在黄病毒属成员间存在广泛的交叉反应,但大多无相对应的交叉中和活性;EDⅢ诱导产生的抗体中和活性最强,并且绝大部分为登革病毒特异性抗体。四型登革病毒之间E蛋白氨基酸序列同源性高达72%~80%,EDⅢ不仅存在血清型特异性中和表位,还存在登革病毒亚交叉或交叉反应性中和表位,因此,以EDⅢ作为登革疫苗研制的靶标可能产生同时针对四型登革病毒的中和抗体,具有广谱抗病毒作用。由于目前尚无获得批准的登革疫苗或抗病毒药物,对登革病毒和其他相关虫媒病毒的保护主要还是通过中和抗体介导。动物实验证明,EDⅢ中和抗体不管是被动免疫或是治疗性免疫均能获得很好的保护效果。因此,若能获得具有强中和活性的EDⅢ抗体,在病毒感染早期有效中和体内登革病毒,对控制疾病加重具有重大意义。由此可见,不管是登革病毒EDⅢ蛋白还是EDⅢ中和抗体在抗病毒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它们是E蛋白广谱交叉抗原表位分析、新型登革疫苗和抗病毒药物研究的重要工具。明确中和抗体与病毒的相互作用对登革病毒致病和免疫机制的阐明至关重要。目前所获得的中和抗体的抗病毒特征绝大部分都来源于鼠源性单抗,动物实验和体外实验表明中和活性最强的抗体主要针对EDⅢ抗原表位,对其表位特征亦已清晰阐明,识别位点主要位于EDⅢ的侧脊和A链区。尽管有研究发现登革热患者血清EDⅢ抗体与中和活性存在关联性,但近年来一些研究也发现EDⅢ抗体仅占抗病毒免疫血清中很小一部分,绝大部分为交叉反应性抗体,去除血清中EDⅢ抗体成份并未对血清的中和活性产生影响,推断中和抗体识别表位可能位于EDⅢ以外部分。因此,EDⅢ抗体在天然抗病毒免疫中作用存在争议,明确登革病毒患者血清中和抗体反应的特点以及EDⅢ抗体对中和活性的作用,对于抗病毒的研究意义重大,也需要更多的临床数据支撑。本研究分为以下两个部分内容:第一部分:登革病毒包膜E蛋白Ⅲ区单抗的体内外中和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的初步研究登革病毒包膜E蛋白是病毒主要的结构蛋白,该蛋白在空间上形成3个不同的结构域(EDⅠ, EDⅡ和EDⅢ)。研究认为EDⅢ是参与病毒与宿主细胞吸附的区域,同时EDⅢ诱发的特异抗体的体内外中和活性最强。因此,EDⅢ在登革病毒致病机制和抗病毒研究方面意义重大,已成为登革DNA或蛋白疫苗研制的重要靶标。本研究中,我们设想构建对四型登革病毒具有广谱中和活性的EDⅢ反应单抗。在本实验室前期研究中,以重组DENV1~4EDⅢ单独或混合免疫小鼠制备了一批EDⅢ反应性单抗,通过间接酶联免疫吸咐实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和免疫荧光实验(Immuno-fluorescence assay, IFA)测定它们对四型登革病毒的反应特性,发现一株单抗能同时与四型病毒相结合,表明它是一株登革病毒群叉反应性单抗,命名为2D73。为了观察单抗2D73对四型病毒是否也具有交叉中和活性,我们采用本实验室建立的基于酶联免疫斑点技术的微中和实验方法(Enzyme-linked immunospot-based micro-neutralization test, ELISPOT-MNT),测定单抗对四型登革病毒的体外中和活性,结果显示单抗2D73对四型病毒均具有较强的中和活性,其50%抑制浓度(50%inhibited concentration, IC50)分别为0.28、0.16、0.18和18.82μg/ml。以用1日龄昆明乳鼠作为登革病毒感染模型进行抗体体内保护性效果评价,随着抗体浓度的增加,乳鼠发病时间延迟、存活率显着提高,呈明显的浓度依赖关系,对四型登革病毒表现出与体外中和活性相平行的体内保护作用。由于目前普遍认为病毒与靶细胞结合的位点位于EDⅢ,因此EDⅢ抗体可能在抑制病毒与细胞吸咐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为进一步揭示2D73中和作用的机制,我们采用前后吸咐试验检测抗体在阻断病毒与细胞吸咐的作用,结果发现抗体在前吸咐实验能有效抑制病毒感染细胞,而在后吸咐试验中抗体抑制感染效果明显降低,表明其中和作用主要通过抑制病毒与细胞表面受体的吸咐而有效阻断了病毒进入细胞。对重组EDⅢ蛋白与2D73抗体Fab段的晶体结构分析发现,单抗2D73所识别表位在四型登革病毒中高度保守(见另一博士论文)。上述结果提示我们,包括2D73在内的对DENV1~4中和活性强的抗体,它们所识别的高度保守性抗原表位有可能成为今后疫苗研制的重要靶标。第二部分:Ⅰ型登革病毒初次感染患者恢复期血清中和抗体效价与EDⅢ抗体滴度相关性分析明确登革病毒感染患者中和抗体的反应特点,对于登革疫苗有效性评估、登革热流行病学调查和感染诊断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对登革病毒中和抗体的研究大部分都基于鼠源性抗体,为了揭示天然免疫状况下登革病毒感染者的中和抗体反应特异性,以及明确抗体中和活性与EDⅢ抗体水平的关系,在本研究中,我们收集了30例明确诊断为Ⅰ型登革病毒初次感染的患者恢复期血清,利用ELISPOT-MNT测定每例血清对四型登革病毒的中和抗体效价。并建立一种特异、可靠的双抗原夹心ELISA法用于检测血清中EDⅢ特异性抗体的效价,该方法以酵母表达系统表达的重组EDⅢ蛋白作为抗原,捕获血清中的特异性EDⅢ抗体,分析血清对DENV-1的中和效价与同型特异性EDⅢ抗体效价的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这些患者的恢复期血清对DENV-1中和活性最强,而对其他叁型病毒的中和活性远不如前者。这一结果提示,与登革病毒感染初期体内的抗体反应不同,随时间推移,体内针对其他血型的中和抗体中和活性下降,而同型特异性中和抗体的中和活性上升,成为最具优势的中和抗体。30例血清的EDⅢ抗体效价高低差异大,高者达到1:80,低者可低于临界值,对DENV-1的中和效价与血清型特异EDⅢ抗体效价的相关性进分析,发现两者不存在相关性(R=0.194,P=0.305),这一发现与目前认为的型特异性EDⅢ抗体并非介导同型登革病毒中和的主要抗体的理论相一致。小结综上所述,本研究取得以下成果:一、获得了一株对四型登革病毒交叉反应的EDⅢ鼠源性单抗,该抗体对四型登革病毒均有较强的体外中和活性,并具有与体外中和活性相平行的体内保护作用。它通过阻断病毒与细胞表面受体的吸咐而发挥中和作用。这一抗体可以进一步用于E蛋白广谱交叉抗原表位分析和抗登革病毒的治疗。并为新型登革疫苗的研制提供新的思路。二、建立了一种用于检测登革病毒感染患者体内EDⅢ抗体双抗原夹心ELISA法,由于该方法采用酵母表达系统表达EDⅢ重组蛋白,蛋白具有更好折迭性,更接近于天然构象。因此,以DENV-1EDⅢ重组蛋白作为包被抗原,以标记了HRP的DENV-1EDⅢ重组蛋白作为检测抗原,测定患者血清中的特异性EDⅢ抗体,具有更高的特异性、更好的可靠性。叁、用快速高通量的酶联免疫斑点微中和实验方法测定30例Ⅰ型登革病毒初次感染患者叁年后恢复期血清对四型登革病毒的中和效价,统计分析发现血清对同型病毒的中和效价最高,远高于对异型病毒的中和效价,证实了登革病毒初次感染可产生终生有效的同型中和抗体。但血清的对Ⅰ型登革病毒的强中和活性与血清型特异性EDⅢ抗体水平的高低无关。(本文来源于《南方医科大学》期刊2013-05-01)

陈月[5](2010)在《登革病毒非结构蛋白1和包膜蛋白Ⅲ区B细胞表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ENV)所致的登革热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在我国南方地区,特别是东南沿海各省几乎每年均有登革热流行。DENV有4种血清型依次为DENV-1、-2、-3和-4。任何一种血清型的感染均可引起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包括隐匿性感染、典型登革热(DF)以及危胁生命的登革出血热(DHF)或登革休克综合征(DSS)。初次感染DENV后,对于同型病毒的再次感染可产生长久的免疫力,但Ⅰ~Ⅳ型DENV之间缺乏交叉免疫保护作用,因而生活在疫区的每个人一生中都有可能面临Ⅰ~Ⅳ型DENV感染的威胁。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再次感染异型DENV是导致DENV感染患者发生DHF/DSS的重要危险因素,由于在一个地区存在不同血清型DENV的交替流行,人群普遍易感,这就更增加了DHF/DSS发生的可能性,也是目前研制特异性登革疫苗的主要障碍。当前人类对登革热的防治面临着许多难题,没有特异性的治疗药物和安全有效的疫苗,但及时采取临床救治措施可以大大减少DHF/DSS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由于多数DENV感染者早期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仅有发热、寒战等流感样症状,难以跟其它发热疾病和出血热疾病区分,必须依赖实验室的诊断加以确认。然而,当前实验室诊断存在众多问题:病毒分离培养和RT-PCR等检测技术影响因素多,需要昂贵仪器、专门的操作场地及熟练技术人员,不利于推广;黄病毒属病毒间抗体具有广泛的交叉反应性,血清学检测抗体的方法难以区分是黄病毒属疫苗接种的结果还是DENV感染结果。因此,研制疫苗和早期诊断免疫试剂是目前登革热防治的迫切任务。针对当前DENV感染防治中存在的问题,本课题旨在鉴定DENV蛋白中可作为诊断靶标和疫苗候选蛋白的B细胞表位,为研制DENV感染诊断试剂和疫苗的奠定基础。DENV非结构蛋白1(NS1)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能够诱导产生保护性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是DENV疫苗研制的靶标。NS1上既有血清型特异性表位,同时也存在Ⅰ~Ⅳ型DENV交叉反应性表位,是一种理想的早期分型诊断标志物。DENV包膜(E)蛋白中第叁功能区(EⅢ)是一个相对独立和完整的区域,暴露于病毒颗粒表面,是E蛋白中诱导中和抗体的主要区域,针对EⅢ的特异性抗体是拮抗病毒与宿主细胞结合的最强拮抗剂,因此,EⅢ是DENV特异性亚单位疫苗的主要候选。了解病毒蛋白表位及其如何诱导保护性和致病性免疫应答将有助于研制有效疫苗和诊断试剂。本研究首先采用Ⅰ~Ⅳ型重组DENV NS1蛋白和对应的同型DENV分别免疫小鼠制备针对Ⅰ~Ⅳ型DENV NS1的交叉性单抗、每种血清型特异性单抗和动物免疫血清,这些小鼠单抗和免疫血清同覆盖DENV-1 NS1蛋白的重迭多肽反应,鉴定DENV-1 NS1上的B细胞表位和优势表位;接着采用毕赤酵母表达的重组DENV-1 EⅢ免疫小鼠,制备针对Ⅰ~Ⅳ型DENV EⅢ的交叉性中和单抗和DENV-1血清型特异性中和单抗,采用针对DENV-1 EⅢ中和单抗同覆盖DENV-1 EⅢ蛋白的重迭多肽反应鉴定DENV-IE蛋白EⅢ上中和B细胞表位。以上研究为研制DENV感染的诊断试剂和疫苗提供依据。本研究的目的在于:(1)全面分析DENV-1 NS1蛋白的B细胞表位;(2)精确定位DENV-1E蛋白EⅢ中和B细胞表位。这些DENV蛋白上的B细胞表位为研制DENV诊断试剂和疫苗奠定基础。本研究分为3个部分:第一部分:DENV NS1单抗、DENV-1 EⅢ单抗以及免疫动物血清的制备与鉴定首先采用Ⅰ~Ⅳ型DENV NS1重组蛋白及其对应同型DENV分别免疫Balb/c小鼠,制备鉴定针对Ⅰ~Ⅳ型DENV NS1的交叉反应单抗、每种血清型特异性单抗和对应的动物血清。从9只DENV-1 NS1免疫小鼠,4只DENV-2 NS1免疫小鼠,4只DENV-3 NS1免疫小鼠,10只DENV-4 NS1免疫小鼠中共获得抗DENV NS1单抗149株和对应的27只NS1小鼠免疫血清,这些单抗Ig亚类大多数为IgG1,其中25株DENV-1 NS1血清型特异性单抗,20株DENV-2 NS1血清型特异性单抗,15株DENV-3 NS1血清型特异性单抗和15株DENV-4 NS1血清型特异性单抗,其它74株交叉反应性单抗以不同的方式同Ⅰ~Ⅳ型DENVNS1反应。接着采用DENV-1 EⅢ重组蛋白为免疫原,免疫Balb/c小鼠,制备抗DENV-1EⅢ单抗,鉴定单抗的免疫学特性、中和活性和交叉反应性。共制备抗DENV-1EⅢ单抗37株,36株单抗具有中和活性,这些单抗亚类大多数为IgG1。这些中和单抗中,其中17株DENV-1血清型特异性单抗,9株Ⅰ~Ⅳ型DENV共同交叉反应性单抗,其它10株交叉反应性单抗以不同的方式同Ⅰ~Ⅳ型DENV EⅢ反应。这些单抗和动物免疫血清为下一步研究蛋白的B细胞表位奠定了基础。第二部分:DENV-1 NS1 B细胞表位的鉴定1.49株来源于Ⅰ~Ⅳ型DENV NS1的针对Ⅰ~Ⅳ型DENV NS1的交叉单抗、每种血清型特异性单抗和对应的27只小鼠免疫血清与一组覆盖DENV-1 NS1蛋白的重迭15肽反应,分析DENV-1 NS1的B细胞表位。在25株DENV-1血清型特异性单抗中大多数单抗同DENV-1 NS1的3个区域反应,对应DENV-1 NS1氨基酸残基序列依次位于第1-15、71-85和338-352。蛋白序列比对分析表明以上3个DENV-1血清型特异性抗体识别表位在黄病毒属病毒或Ⅰ~Ⅳ型DENV无共同序列,在目前已报道的DENV-1分离株中高度保守,提示这3个区域是DENV-1血清型特异性B细胞表位。Ⅰ~Ⅳ型DENV共同交叉单抗鉴定DENV-1NS1上5个Ⅰ~Ⅳ型DENV共同交叉B细胞表位,位于DENV-1 NS1氨基酸残基第21-35、111-125、191-205、261-275和291-305。蛋白序列比对分析表明以上Ⅰ~Ⅳ型DENV共同交叉B细胞表位中的25VHTWTEQYKFQ35、112KYSWKSWGKAK122、193AVHADMGYWIES204、266GPWHLGKLE274和294RGPSLRTTT302在已报道的Ⅰ~Ⅳ型DENV分离株中高度保守,提示这5个表位是Ⅰ~Ⅳ型DENV共同交叉B细胞表位。DENV-1 NS1免疫小鼠血清反应结果表明位于DENV-1 NS1氨基酸残基第1-15和21-35的2区域具有高度的免疫反应性,提示以上2区域是DENV-1 NS1上优势B细胞表位,DENV-1 NS1第1-15是优势DENV-1血清型特异性免疫B细胞表位。DENV NS1上氨基酸残基第111-125、191-205和261-275在每种血清型DENV NS1免疫动物血清中均表现出强的免疫原性,提示以上3个区域是DENV NS1上优势Ⅰ~Ⅳ型DENV共同交叉B细胞表位。这些NS1上免疫优势的DENV-1血清型特异性B细胞表位和Ⅰ~Ⅳ型DENV共同交叉B细胞表位可能有助于研制DENV疫苗和诊断试剂。第叁部分:DENV-1 EⅢ中和B细胞表位鉴定36株针对DENV-1 EⅢ中和单抗同两组分别覆盖DENV-1 EⅢ的重迭反应多肽(12肽和16肽)反应定位DENV-1 EⅢ上的诱导中和抗体的B细胞表位。17株DENV-1血清型特异性中和单抗中2株分别同DENV-1 EⅢ的2个区域反应,位于DENV-1 E蛋白氨基酸残基序列第3129-348和381-392。蛋白序列比对分析表明以上两区域黄病毒属病毒或Ⅰ~Ⅳ型DENV无共同序列,仅DENV-1 E蛋白氨基酸残基第381—392在目前已报道的DENV-1分离株中高度保守,提示DENV-1 E蛋白氨基酸残基第333-348是DENV-1分离株特异性中和B细胞表位,第381-392是DENV-1血清型特异性中和B细胞表位。9株Ⅰ~Ⅳ型DENV共同交叉中和单抗中7株同DENV-1 EⅢ的1个区域反应,位于DENV-1 E蛋白氨基酸残基序列第309-320,蛋白序列比对分析表明DENV-1 E蛋白中310KEVAETQHGT319在已报道的Ⅰ~Ⅳ型DENV分离株中高度保守,氨基酸残基替代发现DENV-1中E309、V312、A313和V320不影响蛋白抗原性,提示该位点是Ⅰ~Ⅳ型DENV共同交叉中和B细胞表位。这些DENV-1 E蛋白EⅢ上中和B细胞表位可能有助于研制新的DENV亚单位疫苗。小结综合以上叁个部分的研究结果,本研究的发现和创新点如下:一、采用一组来源于Ⅰ~Ⅳ型DENV NS1的每种血清型特异性单抗、交叉单抗和免疫血清全面分析DENV-1 NS1的B细胞表位。精确定位3个DENV-1NS1血清型特异性B细胞表位分别位于NS1蛋白氨基酸残基第1-15、71-85和338-352位氨基酸。蛋白序列比对分析表明这3个DENV-1血清型特异性B细胞表位在已报道的DENV-1分离株中高度保守,其中aa1-15在DENV-1 NS1免疫小鼠血清中有很强的抗原性,是免疫优势DENV-1 NS1血清型特异性B细胞表位。精确定位Ⅰ-Ⅳ型DENV NS1共同交叉表位的依次位于NS1蛋白氨基酸残基第21-35、111-125、191-205、261-275和291-305位氨基酸。以上5个Ⅰ-Ⅳ型DENV NS1共同交叉表位中25VHTWTEQYKFQ35、112KYSWKSWGKAK122, 193AVHADMGYWIES204、266GPWHLGKLE274和294RGPSLRTTT302在已报道的Ⅰ-Ⅳ型DENV分离株中高度保守,其中区域111-125aa、191-205aa和261-275aa在各型DENY-1 NS1免疫血清中有强的抗原反应性,区域aa21-35在DENV-2 NS1免疫小鼠血清和DENV-1 NS1免疫小鼠血清中具有很强的抗原反应性。这些新发现的NS1血清型特异性和Ⅰ~Ⅳ型共同交叉的B细胞表位将有助于DENV疫苗和分型诊断试剂盒的研制。二、采用一组来源于DENV-1 E蛋白EⅢ的中和单抗分析DENV-1 E蛋白EⅢ诱导中和抗体的B细胞表位。精确定位1个DENV-1血清型特异性中和B细胞表位,位于DENV-1 E蛋白氨基酸残基第381-392位氨基酸,蛋白序列比对分析表明该表位在已报道的DENV-1分离株中高度保守。精确定位1个Ⅰ~Ⅳ型DENV共同交叉中和B细胞表位,位于DENV-1 E蛋白氨基酸残基第309-320,蛋白序列比对分析表明该表位中310KEVAETQHGT319在已报道的Ⅰ~Ⅳ型DENV分离株中高度保守,E309、V312、A313和V320氨基酸残基替换不影响蛋白抗原性。这些新发现中和表位将有助于DENV亚单位疫苗研制。(本文来源于《南方医科大学》期刊2010-05-01)

李刚,姚集鲁,彭文伟[6](1997)在《丙型肝炎病毒(HCV)广东株包膜蛋白区cDNA的序列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微粒吸附法从广东省一慢性丙型肝炎病人血清中提取丙型肝炎病毒(HCV)RNA,经随机引物逆转录为cDNA,再经聚合酶链反应(PCR),获得包膜蛋白区(E1,E2/NS1)两个部分重迭的产物片段,分别为489bp和806bp。其中,489bp片段主要位于E1区,小部分位于C区;806bp片段位于E2/NS1区。将489bp片段插入pUC19载体,再亚克隆进pUC18质粒载体。806bp片段则插入到pBV220质粒及M13mp18、M13mp19噬菌体。将所测定的序列(共为1246bp)与多个已知分离株相应序列比较后发现,核苷酸同源性介乎61.00%-89.41%,与Ⅱ(1b)型同源性最大,超过86%;推导的氨基酸同源性为60.24%-87.23%。与其它株比较,HCV广东株(HCV-GD)较大变异区包括251-258、383-406、434-446及475-480位氨基酸。其中两个与公认的高变异区(383-408、475-480)相对应。(本文来源于《病毒学报》期刊1997年01期)

包膜蛋白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登革热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但是目前为止却仍然没有疫苗上市,疫苗的开发迫在眉睫。抗体依赖增强感染效应是登革病毒疫苗开发中遇到的一个瓶颈问题。研究表明登革病毒的包膜蛋白Ⅲ区能够介导中和抗体产生,且诱导产生较少的交叉抗体或无交叉抗体,能够大大减弱抗体依赖增强感染效应,因而是登革热重组蛋白疫苗的首选靶标。通过酵母密码子优化后合成同时包含4种血清型登革病毒包膜蛋白Ⅲ区的四价联合DV EDⅢ蛋白序列,随后构建酵母表达质粒,并获得酵母表达菌株,经诱导后四联DV EDⅢ蛋白获得高效表达。通过Western blot、ELISA检测及蛋白质免疫原性鉴定,结果表明登革病毒四联DV EDⅢ蛋白表达质粒构建成功,重组蛋白在毕赤酵母获得高效表达,免疫小鼠后能够介导产生较高水平的血清效价。这表明已获得了能引起有效免疫反应的四型登革病毒EDⅢ蛋白,为登革病毒疫苗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包膜蛋白区论文参考文献

[1].席珏敏,陈俊英,李多,邱丽娟,潘玥.甲醇诱导条件对登革病毒四型联合重组包膜蛋白Ⅲ区表达的影响[J].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2019

[2].邱丽娟,赵玉娇,李多,黄新伟,王晓丹.登革病毒四型联合重组包膜蛋白Ⅲ区的表达和免疫原性鉴定[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16

[3].林亚英,丁细霞,朱伟,陈月,潘玉先.Ⅰ型登革病毒包膜蛋白Ⅲ区中和抗体的制备与鉴定[J].免疫学杂志.2015

[4].黄艳芬.登革病毒包膜蛋白Ⅲ区单抗中和作用与作用机制研究以及登革病毒初次感染患者血清中和抗体反应分析[D].南方医科大学.2013

[5].陈月.登革病毒非结构蛋白1和包膜蛋白Ⅲ区B细胞表位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0

[6].李刚,姚集鲁,彭文伟.丙型肝炎病毒(HCV)广东株包膜蛋白区cDNA的序列测定[J].病毒学报.1997

标签:;  ;  ;  ;  

包膜蛋白区论文-席珏敏,陈俊英,李多,邱丽娟,潘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