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中国东部断陷盆地中坳隆相间的构造格局造就了大量四周被生烃洼陷环绕的披覆含油气背斜构造。论文以渤海湾盆地沾化凹陷中勘探开发程度较高的孤岛披覆背斜油藏为例,通过对其在多洼陷、多套烃源岩供烃条件下形成的混源油的地球化学特征、分布的研究,结合物理、数值模拟和包裹体分析测试结果,以揭示混源油的来源、定量匹分、优势运移路径和富集机理,明确勘探方向和不同区带勘探潜力。建立了3个洼陷以甲藻甾烷、三芳甲藻甾烷、4-甲基甾烷、δ13C等为标志的烃源岩地球化学判识标准,有效实现了孤岛凸起及其周缘原油来源的精细分析。馆陶组原油分别来自渤南洼陷、孤北洼陷及孤南洼陷。其中,周缘西北渤南区及凸起主体的油气来自渤南洼陷沙四上段(Es4s)与沙三段(Es3)烃源岩形成的“混源油”,北部孤北区油气来自孤北洼陷Es3烃源岩,南部孤南区油气主体来自孤南洼陷Es3烃源岩,西南部斜坡过渡区油气除少量仅来自渤南洼陷外,主体为来自渤南洼陷和孤南洼陷的混源油。在明确了不同区块油气来源的基础上,通过两端元混源模拟实验,建立了混源油定量判识模版,实现了孤岛凸起及其周缘地区油藏混源比的定量匹配,确定该区已探明资源量中渤南洼陷贡献最大,其Es3供油占62%,Es4s占10%;孤南洼陷次之,其Es3占10%,沙一段(Es1)约占8%;孤北洼陷贡献最少,仅Es3提供油源,约占10%。通过对输导要素及其组合关系的落实,建立了新的输导体系分类。厘定了断层纵向开启的必要条件为东营期Vf(断层活动速率)≥3.4m/Ma或馆陶期Vf≥1.9m/Ma,或者为断层泥比率SGR≥0.40。反之,断层封闭利于封堵油气。通过埋藏史和流体包裹体综合分析,确定研究区内存在东营组(Ed)沉积期、馆陶组末-明化镇组(Nm)沉积早期和Nm沉积末期3期排烃和成藏。油气运移模拟清晰再现了3个砂岩发育层在三个油气运聚高峰时的优势运移路径,其中孤岛凸起西南缘、东北近孤南断层处和北部近孤北断层处是向凸起供烃的主要通道。成藏史分析表明,Ng沉积期间及之前,油气主要来自渤南洼陷Es4烃源岩;Nm沉积期间则来自渤南洼陷和孤南洼陷的Es3烃源岩;至平原组沉积期,随着Es1低成熟油的生成及孤北洼陷Es3进入生油门限,孤岛凸起区油气运移路径复杂性强,油气构成具有明显的多源、混源特点,发育主断裂带陡坡带和缓坡带2类成藏模式。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5,5,8aβ-三甲基-6β-羟基-反八氢-1-萘酮的合成及在Phenylspirodrimane类混源萜天然产物骨架构建中的应用[J].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20(05)
- [2].混源油定量判析方法研究新进展[J]. 石油实验地质 2010(04)
- [3].混源油气定量研究思路与方法[J]. 地质科技情报 2009(01)
- [4].天然气混源比例定量计算的多元数理分析方法[J].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6(02)
- [5].松辽盆地南部梨树断陷混源油定量识别模式研究[J]. 石油天然气学报 2012(11)
- [6].混源油研究综述[J]. 地质科技情报 2008(01)
- [7].Phenylspirodrimanes类混源萜的合成研究进展[J]. 合成化学 2017(08)
- [8].塔河油田混源油地球化学及多元数理统计学对比研究[J]. 高校地质学报 2010(04)
- [9].室内配比混源油地球化学特征研究[J].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09(03)
- [10].混源油色谱指纹定量判析及其勘探意义——以高邮凹陷南部断裂带为例[J]. 石油实验地质 2015(06)
- [11].莱州湾凹陷垦利16油田混源油定量判析及勘探前景分析[J]. 特种油气藏 2020(05)
- [12].基于混源气计算模型的煤油气共存采空区瓦斯定量分析[J]. 矿业安全与环保 2016(05)
- [13].准噶尔盆地滴南凸起中段南支天然气混源比例研究[J]. 断块油气田 2014(02)
- [14].利用灰色关联法拟合的正构烷烃曲线确定混源油油源比例[J]. 石油学报 2008(05)
- [15].混源气的组分与碳同位素特征研究[J]. 石油天然气学报 2010(06)
- [16].混源生物降解油油源贡献率计算方法[J]. 石油实验地质 2010(02)
- [17].南堡凹陷混源油分布与主力烃源岩识别[J].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11(06)
- [18].准噶尔盆地腹部二叠系混源油油源组成与聚集特征研究[J].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1)
- [19].塔里木盆地海相油气源与混源成藏模式[J].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10(04)
- [20].深海来源真菌Alternaria tenuissma DFFSCS013中混源萜类化合物及其抗菌活性研究[J].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18(07)
- [21].天然气藏二元混源比例定量判识探讨及气源岩~(40)Ar年龄模型[J].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0(01)
- [22].微量元素在混源油类型划分及油源对比中的应用[J].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6)
- [23].胜坨油田多源多期成藏混源油的定量判析[J]. 石油学报 2009(01)
- [24].混源油定量研究在泥质白云岩油藏中的应用[J]. 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 2017(02)
- [25].四川威远气田:幔壳混源成因的典型范例[J]. 地质找矿论丛 2011(01)
- [26].东营凹陷岩性油气藏混源相对贡献及石油地质意义[J]. 石油实验地质 2009(03)
- [27].大家说:中国式开源与创新[J]. 办公自动化 2015(22)
- [28].东营凹陷南斜坡沙四段混源油地球化学与成藏特征[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2(03)
- [29].准噶尔盆地莫北—莫索湾地区原油成因分类及运聚特征[J]. 沉积学报 2010(02)
- [30].鲁西归来庄金矿床地球化学特征[J]. 科技资讯 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