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进入中级阶段以后,随着词汇量的增加,近义词的辨析逐渐成为第二语言学习者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同语素近义双音复合词由于共同语素的存在,容易引起学习者注意,自然进入辨析的视野,而非同语素近义双音复合词由于没有相同语素,缺少形式的标志,往往不容易引起学习者的关注。但是在进入使用之后,他们又往往将两个词混淆起来。因此,课堂教学既要关注词义的静态分析,又应将词语的语用条件引入课堂,通过动态的分析让学习者掌握词义。本文选择60对非同语素近义双音复合词作为辨析对象,在词义的静态分析层面,根据近义词辨析的三个原则“明本义,循引申;依理据辨异同;协同语义和语法”对词义加以分析。同时,引入词义语用特征,从静态上加以分析。本文研究发现:不同词类的非同语素近义双音复合词在词义解释上的难度并不相同,动词性非同语素近义双音复合词在词义解释上比名词性和形容词性非同语素近义双音复合词难。进一步分析发现,大部分动词性非同语素近义双音复合词在辨析中表现为搭配的不同,而形容词性非同语素近义双音复合词中程度形容词比性质形容词的辨析要容易。而在课堂教学中动态分析层面,显性连贯由于具有明显的衔接手段,在动态分析层面辨析非同语素近义双音复合词十分有效,尤其是固定搭配手段;隐性连贯由于缺乏明显的衔接手段,在辨析中需要通过设置“理想语境”把它转化为显性连贯,也就是将词的内部词义分析和外部语境结合起来。在对60对非同语素近义双音复合词的辨析中,我们发现,影响非同语素近义双音复合词辨析的因素是:一词语本身难度,包括词语的引申,比喻义,引申的民族性等;二近义词所在的语境中词义提示线索是否充足、清晰;三语境提示线索的有无以及提示线索是否具有唯一确定性。因此,我们的结论是:辨析非同语素近义双音复合词需要将词义的静态分析和课堂教学中的动态分析结合起来。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1 绪论1.1 选题意义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1.2.1 近义词的界定1.2.1.1 本体研究中近义词的界定1.2.1.2 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中的近义词的界定1.2.2 关于易混词1.2.3 与同义词、近义词研究有关的问题1.2.4 本文研究的近义词1.3 辨析方法研究1.3.1 汉语本体研究中的近义词辨析方法研究1.3.2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近义词辨析方法研究1.4 本文材料的选择范围2 词义的静态分析2.1 关于非同语素近义双音复合词辨析的特点和原则2.2 60 对非同语素近义双音复合词义项的考察与分析2.2.1 60 对非同语素近义双音复合词义项关系统计表2.2.2 60 对非同语素近义双音复合词义项分析2.2.2.1 60 对非同语素近义词双音复合词词性关系调查表2.2.2.2 单义非同语素近义双音复合词的词义静态分析2.2.2.3 多义非同语素近义双音复合词的词义静态分析2.2.2.3.1 60 对非同语素近义双音复合词义项关系调查表2.2.2.3.2 多义非同语素近义双音复合词词义的不可替换性2.2.2.3.3 多义非同语素近义双音复合词词义有条件性的相互替换2.3 本章小结3 非同语素近义双音复合词在课堂教学中的动态分析3.1 课堂教学中非同语素近义双音复合词的动态分析3.2 如何利用语篇衔接与连贯辨析非同语素近义双音复合词3.2.1 语篇的衔接与连贯3.2.2 语篇衔接和连贯在本文的具体体现3.2.2.1 语篇衔接的语法手段3.2.2.2 语篇衔接的词汇手段3.2.2.3 隐性搭配3.3 显性连贯与隐性连贯3.3.1 显性连贯在非同语素近义双音复合词辨析中的应用3.3.1.1 多义非同语素近义双音复合词中非相近义项的辨析3.3.1.2 非同语素近义双音复合词的显性连贯在辨析中的有效性分析3.3.1.2.1 固定搭配作为显性连贯3.3.1.2.2 词义轻重作为显性连贯3.3.1.2.3 其它的显性连贯3.3.2 非同语素近义双音复合词中的隐性连贯3.3.2.1 非同语素近义双音复合词辨析中隐性连贯向显性连贯的转化3.3.2.2 非同语素近义双音复合词的文化比喻义等隐性连贯3.4 本章小结4 结语4.1 基本结论4.2 对教学的参考意义4.3 有待继续研究的问题参考文献附录致谢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近义词论文; 静态分析论文; 显性连贯论文; 隐性连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