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公众价值的我国小城镇政府绩效评估模式研究

基于公众价值的我国小城镇政府绩效评估模式研究

论文题目: 基于公众价值的我国小城镇政府绩效评估模式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管理系统与管理工程

作者: 王波

导师: 尤建新

关键词: 政府绩效评估,委托代理理论,公众价值

文献来源: 同济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为什么需要评估政府绩效呢?答案显然是评估会带来某些好处。但我们又如何得知政府绩效评估会取得收益呢?这个问题或许可以从私营部门的作法中获得答案。因为所有的企业都在评估它们的绩效,与此同时我们可以看到私营部门往往比公共部门管理得更好。然而麻烦的是,政府绩效评估并不适用私营部门评估绩效时惯用的财务比率指标。那么政府究竟该评估哪些指标,又如何去实施评估呢?我们有必要知道:政府是必须评估绩效,但政府绩效评估活动本身并不是目的。公共管理者们之所以会进行绩效评估,主要还是为了有效地利用评估信息以达到某种具体的管理目的。例如公共管理者们可以利用绩效信息完成以下10大任务:响应政治官员、社会公众对绩效汇报的需求;提出预算申请;编制内部预算;发现绩效问题并采取纠正措施;激励;绩效签约;评价;辅助战略规划;赢得公众信任;改善公共服务。更进一步来说,作为整体管理战略的一部分,公共管理者们可以利用绩效评估指标完成评价、控制、预算、激励、宣传、表扬、学习和改善这8大管理目的。其中改善公共服务是政府绩效评估最基本的目的,而提高汇报责任能力及增进与公众间的沟通则是改善目的中最重要的两项功能。由此可见,对于绩效评估而言,公共管理者真正的目的只有一个即提高绩效。其它目的都只是为了达到提高绩效这个最终目的而采取的手段。但并没有一套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是完全适用于以上所有目的的,所以公共管理者们不应该试图寻求一套完美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事实上,公共管理者可以利用不同的评估指标体系来满足不同的目的,公共管理者需要慎重考虑政府的管理目的,并选取适应以上目的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此外,不同的主体往往有着不同的目的,例如公众就有着与公共管理者不同的目的。因此,本论文把评估的着眼点放在了社会大众上,而不是机构内部本身。 另一方面,委托-代理关系是一种最古老、最普遍的社会作用模式;它是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当事人之间发生的,其中一方是代理人,他代表另一方即委托人的利益进行相关决策,并获取某种报酬。委托-代理理论是针对委托-代理关系产生的一种新型经济学理论,它主要研究如何激励代理人为了委托人的利益最大化而工作。社会共同体规模大、成员多且分散,而作为委托人的公众其利益十分分散、行为能力较弱、监督力度有限。所以公众的监督成本与收益常常严重不对称,甚至公众的监督可能对改善代理人的行动毫无影响,以上现象促使公众大都采取“搭便车”的自利选择,这进一步降低了对政府提高效率的激励,使得政府“代理人问题”具有高发性。同时政府机构的绩效往往难以衡量,因此委托-代理理

论文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的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1.1.1 小城镇建设、管理的战略重要性

1.1.2 加强政府绩效评估的迫切性

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2.1 政府绩效评估的用途

1.2.2 政府绩效评估的现实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政府绩效评估的理论基础——政府的汇报责任

1.3.2 政府绩效评估的理念

1.3.3 政府绩效评估的目的

1.3.4 政府绩效评估需要的评判标准

1.3.5 政府绩效评估的局限性

1.3.6 政府绩效评估本身的质量

1.3.7 政府绩效评估体系设计的原则

1.3.8 政府绩效评估面临的挑战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目的和创新性

1.5.1 研究的目的

1.5.2 论文的创新性及其价值

1.6 论文总体结构安排

第2章 我国小城镇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

2.1 对“政府”的界定

2.1.1 广义“政府”

2.1.2 狭义“政府”

2.1.3 我国宪法对“政府”的解释

2.2 “行政管理”的内涵

2.2.1 行政

2.2.2 管理

2.2.3 行政管理

2.2.4 公共行政

2.2.5 公共管理

2.2.6 治理

2.3 政府职能存在的理由

2.3.1 哲学视角

2.3.2 经济学视角

2.4 “政府职能”的定义

2.4.1 字面定义

2.4.2 内涵定义

2.4.3 “政府职能”的含义

2.5 政府职能的分类及其构成

2.5.1 国家本质视角

2.5.2 国家职能视角

2.5.3 职能层次视角

2.5.4 管理作用视角

2.5.5 职能运行视角

2.5.6 管理领域视角

2.5.7 政府规模视角

2.5.8 干预程度视角

2.5.9 管理范围视角

2.5.10 功能目标视角

2.6 我国小城镇政府的基本管理职能

2.7 我国小城镇政府的具体管理任务

2.7.1 为法律和产权奠定基础

2.7.2 维持宽松的政策环境

2.7.3 投资于基本的社会服务和基础设施

2.7.4 保护承受力差的阶层

2.7.5 保护自然环境

2.7.6 放开市场

2.7.7 提供更好的必要法规,以培育市场

2.7.8 实施产业政策,进行积极干预

2.8 当前的职能转变方向

2.9 本章小结

第3章 我国小城镇政府的行政管理模式

3.1 公共行政模式——传统行政管理模式

3.1.1 公共行政模式的理论基石

3.1.2 公共行政模式的特征

3.1.3 公共行政模式的革命性

3.1.4 科学行政模式的细分

3.2 新公共行政模式

3.2.1 新公共行政模式的典型特征

3.2.2 新公共行政模式的发展

3.2.3 新公共行政面临的障碍

3.3 新公共管理模式——后层级制模式

3.3.1 公共管理模式形成的背景

3.3.2 公共管理模式的理论基础

3.3.3 公共管理模式的内涵与特征

3.3.4 公共管理模式的细分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政府绩效评估实践与现有政府绩效评估模式

4.1 国内外政府的绩效评估实践活动

4.1.1 美国

4.1.2 英国

4.1.3 中国

4.2 评估主体

4.2.1 内部评估主体

4.2.2 外部评估主体

4.3 评估内容

4.3.1 基本内容

4.3.2 具体内容

4.4 评估步骤

4.4.1 鉴别要评估的项目

4.4.2 陈述目的并界定所期望的结果

4.4.3 选择衡量标准或指标

4.4.4 设立业绩和结果(成就目标)的标准

4.4.5 监督结果

4.4.6 业绩报告

4.4.7 使用结果和业绩信息

4.5 评估系统

4.5.1 结果导向模型

4.5.2 绩效评估战略模型

4.5.3 Ghobadian & Ashworth的通用模型

4.5.4 全面绩效评估模型

4.5.5 汇报责任模型

4.5.6 CAP模型

4.5.7 反馈系统

4.5.8 公共治理模型

4.6 评估模型

4.6.1 生产或成本函数

4.6.2 生产率测定

4.6.3 成本-收益分析

4.6.4 绩效比率模型

4.6.5 线性规划模型

4.7 绩效评估的应用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公众价值的小城镇政府绩效评估模式

5.1 构建新型政府绩效评估模式的必要性

5.2 从“顾客价值”理论出发定义“公众价值”

5.2.1 “顾客价值”理念的提出

5.2.2 “顾客价值”的相关概念

5.2.3 顾客感知价值的概念模型

5.2.4 “公众价值”的定义

5.3 公众价值的内涵

5.3.1 服务质量感知

5.3.2 代价感知

5.4 公众价值的实现

5.4.1 公众价值的实现路径

5.4.2 公众价值的实现步骤

5.4.3 公众价值的三个实现层面

5.4.4 公众价值的三种实现水平

5.5 公共服务质量的评估

5.5.1 特性维度

5.5.2 共性维度

5.6 评估的实施

5.6.1 对职能履行指标的调研

5.6.2 公众主观感知调研

5.7 公共服务的效率测定

5.8 标杆确立

5.9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6.2.1 零缺陷质量改进文化

6.2.2 竞争性管理原则

6.2.3 质量改进计划

参考文献

英文

中文

致谢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发布时间: 2006-04-27

参考文献

  • [1].雇员工作绩效结构模型构建与实证研究[D]. 韩翼.华中科技大学2006

标签:;  ;  ;  

基于公众价值的我国小城镇政府绩效评估模式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