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研究

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研究

论文摘要

目的: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接受中医综合方案治疗后的疗效评价;评估中医综合方案对急性缺血性中风病死率、生活能力的影响和安全性,同时评估所采用的疗效评价指标的校度、信度和反应度;评估中医综合方案用于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时,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残障和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1临床资料:全部病例系2005年6月~2006年7月湖北省中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共67例,随机分为A组(治疗组)综合治疗方案37例和B组(对照组)综合治疗方案30例。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临床表现、合并症及梗死部位基本均衡,经统计学检验,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方法:两组共同治疗方法:基础治疗、血压的管理、颅内高压的判断与处理、抗血小板聚集、早期康复。治疗组综合治疗方案:除两组共同治疗方法外,尚采取如下措施:中风协定方(组成:生黄芪15g益母草10g川芎6g法半夏6g制南星5g天麻5g石菖蒲4.5g水蛭1.5g功效:益气通络、祛瘀化痰、开窍醒神),每日一剂,分两次温开水冲服,意识障碍或吞咽障碍者鼻饲。连服21天为一个疗程;灯盏细辛注射液,40ml+0.9%NS250ml,ivgtt,qd,连续静脉滴注14天;华佗再造丸,每次8g,每日2次,意识障碍或吞咽障碍者鼻饲。连服21天为一个疗程。对照组综合治疗方案:除两组共同治疗方法外,尚有:胞二磷胆碱注射液,0.5g+0.9%NS250ml,ivgtt,qd,连续静脉滴注14天;中药安慰剂,每日一剂,分两次温开水冲服,意识障碍或吞咽障碍者鼻饲。连服21天为一个疗程。两组其他伴随用药及治疗的规定:伴发病的治疗不限制,但不得使用其他神经细胞营养剂,不允许使用抗凝治疗及其他活血化瘀中药,不允许使用针灸治疗,不允许使用血管内治疗的手术、介入、超声血栓治疗等,不允许使用除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以外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3疗效及安全性观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第7天、14天、21~23天,以及随访阶段发病后第60±3天、90±3天,观察症状,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及中医症候、体征评分,治疗前后进行血尿粪常规、肝肾功能(ALT、AST、BUN、Cr)、心电图、凝血功能(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标准化比率、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检测。4统计方法:计量资料采用((?)±S),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1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基本痊愈9例,显效18例,进步9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2%;对照组基本痊愈4例,显效11例,进步10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3.3%。经统计学分析,治疗组与对照组治愈率和显效率之和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总有效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2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组基本痊愈9例,显效20例,有效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6%;对照组基本痊愈3例,显效12例,有效8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76.7%,经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P<0.05)。3中医主要症状、体征疗效比较:两组病例治疗前中医主要症状、体征疗效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P<0.0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4 NIHSS积分及mRS积分比较:两组病例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mRS评分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P<0.0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5不良反应及毒副作用:治疗组与对照组在临床试验期间,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及毒副作用。两组实验室检查结果(三大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在治疗前后均未出现与治疗相关的异常改变。结论:研究结果表明:A组(治疗组)综合治疗方案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阴类证疗效肯定,优于B组(对照组)综合治疗方案。认为其具有改善脑供血的功效,对急性缺血性中风病人的血管再通侧支循环的建立,神经功能网络的重建,有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可降低致残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同时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建立既符合中医临床实践又遵循现代临床医学研究方法的中医临床疗效评价体系,从而客观地评价中医药的临床疗效,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临床资料
  • 治疗方法
  • 疗效观察
  •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 中医药对急性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