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D星敏感器电路设计研究

CCD星敏感器电路设计研究

论文摘要

航天器高精度姿态测量是实现航天器高精度姿态控制的首要条件。姿态测量是由姿态敏感器完成的,姿态敏感器可以是太阳敏感器、地球敏感器、月球敏感器、星敏感器、磁场计、陀螺等。其中星敏感器的测量精度最高,达到角秒级。星敏感器确定卫星姿态所依据的工作原理是:对视场内的恒星通过光学镜头成像到光电传感器的光敏面上,光电传感器将光能量转换为视频电模拟信号,经过放大和相关双采样处理,进行A/D转换变成灰度数据并采集到存储器中成为数字图像。对数字图像进行星点提取、星点坐标计算以及星对角距计算,再同存储器内的星对角距库进行比对实现天区识别,最后计算出星敏感器光轴在惯性空间的指向,并由此指向以及星敏感器在航天器上安装位置关系,计算出航天器的姿态数据。由于恒星间的位置关系经过天文精确测定,因此星敏感器具有很高的姿态测量精度。星敏感器除了精度高,还具有体积小、功耗低以及工作方式多样性(星跟踪、星扫描、星图仪)的综合优势,在西方国家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我国主要依靠地球敏感器、太阳敏感器、陀螺等来测量卫星等航天器的姿态,测量精度低。随着航天事业的发展,包括卫星在内的航天器的姿态控制精度要求越来越高,因此,近年来星敏感器成为国内航天器姿态敏感器的研究热点。根据星敏感器采用的光电传感器的不同,分为CCD星敏感器和CMOS APS星敏感器。CCD虽然需要复杂的驱动电路及视频信号处理电路,但在光电转换灵敏度高及信噪高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因此目前多数的高精度星敏感器都采用CCD传感器。而CMOS传感器则具有集成度高、无需外围驱动电路和视频信号处理电路、单一电源供电及全数字化接口等优点,因此CMOS APS星敏感器是更加小型、功耗更低的星敏感器。本论文的研究对象是航天级CCD星敏感器,在借鉴国内外同类星敏感器的电路结构设计、以及通过冗余设计提高电路可靠性的经验,提出了双头热备份冗余、双处理器和电源冷备份冗余的星敏感器电路方案,实验和使用实践证明,采用该电路方案研制的星敏感器样机,兼具可靠性高和低功耗的特点。论文基于这一方案展开星敏感器电路设计的深入研究,包括以下内容:1.星敏感器的发展概况和未来发展趋势。2.星敏感器的电路构成,由光电敏感器及其信号处理电路、A/D转换电路以数字计算系统组成。3.CCD的驱动电路及视频信号的耦合、放大、CDS电路、A/D转换电路设计。4.DSP平台的构建及外围存储器系统设计。5.FPGA在星敏感器电路中的应用。6.异步串行通讯接口电路设计。7.电源电路设计。8.介绍了样机的室内静动态验证实验以及观星验证实验,给出了样机通过验证实验的结论。9.本文的结论和继续研究的方向。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星敏感器的意义
  • 1.2 星敏感器的发展概况
  • 1.3 国外星敏感器现状
  • 1.4 国内星敏感器现状
  •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星敏感器基本工作原理及基本电路结构
  • 2.1 星敏感器的基本组成
  • 2.2 星敏感器的工作原理
  • 第三章 星敏感器电路设计技术研究
  • 3.1 概述
  • 3.2 CCD头部电路设计技术研究
  • 3.2.1 CCD芯片
  • 3.2.2 CCD驱动电路设计
  • 3.2.3 视频信号耦合及放大电路设计
  • 3.2.4 相机头部电路构成
  • 3.3 处理器电路设计技术研究
  • 3.3.1 概述
  • 3.3.2 处理板的电路设计
  • 3.3.2.1 视频信号处理电路
  • 3.3.2.2 DSP平台构建
  • 3.3.2.3 FPGA设计
  • 3.3.2.4 RS-422异步串行通信接口设计
  • 3.3.2.5 处理电路板设计
  • 3.3.3 电源设计
  • 3.3.4 处理器内部板间连接
  • 3.4 接口设计
  • 3.4.1 头部与处理器接口设计
  • 3.4.2 处理器与星载计算机的RS422接口
  • 3.4.3 处理器测试口RS422接口
  • 3.4.5 一次电源及遥控遥测接口
  • 第四章 星敏感器的验证实验
  • 4.1 室内验证实验
  • 4.1.1 室内静态验证实验
  • 4.1.2 室内动态验证实验
  • 4.2 外场观星实验
  • 4.3 实验结论
  • 第五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工程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及发表论文
  • 相关论文文献

    • [1].电子竞技人员选拔方式研究——基于CCD素质分析模型[J]. 河北企业 2020(08)
    • [2].基于CCD传感器的地铁隧道拱顶沉降监测系统[J]. 工业控制计算机 2020(08)
    • [3].激光热处理高速升温过程的红外CCD监测方法[J]. 红外技术 2020(08)
    • [4].基于CCD的火车车轮踏面磨损自动检测研究[J]. 机械制造 2016(12)
    • [5].激光干扰CCD规则亮点分布原理研究[J]. 红外与激光工程 2016(11)
    • [6].低温制冷CCD探测器在医疗机器人中的应用[J].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7(12)
    • [7].CCD技术在光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 科教导刊(上旬刊) 2017(02)
    • [8].CCD栅介质工艺对多晶硅层间介质的影响[J]. 半导体光电 2017(03)
    • [9].基于彩色线阵CCD的蚕卵色选机研究[J]. 机电信息 2017(21)
    • [10].CCD与CMOS图像传感器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 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2017(13)
    • [11].空间相机CCD信号处理电路匹配性分析[J]. 电子测量技术 2015(11)
    • [12].CCD图像传感器和CMOS图像传感器的比较研究[J]. 信息通信 2015(12)
    • [13].基于线性CCD搬运机器人弯道控制分析[J]. 山东工业技术 2016(12)
    • [14].基于CCD的金属薄板印刷墨层厚度在线检测研究[J]. 包装工程 2014(23)
    • [15].基于环境一号卫星CCD影像的磷石膏识别[J]. 遥感技术与应用 2014(06)
    • [16].CCD暗电流自动抑制的一种方法[J].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5(19)
    • [17].CCD暗物质实验原型装置放射性氡本底研究[J]. 佳木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5)
    • [18].CCD对飞秒激光与连续激光响应特性实验研究[J]. 光电技术应用 2017(04)
    • [19].基于线性CCD的智能车路径识别控制系统[J]. 电子世界 2015(21)
    • [20].基于线性CCD的智能车路径提取与寻迹[J]. 电子测量技术 2016(03)
    • [21].通道可编程水色成像光谱仪CCD成像电路设计[J]. 红外技术 2016(07)
    • [22].基于CCD无损测量生物组织光学参数[J]. 机械工程与自动化 2016(06)
    • [23].基于CCD成像的侧向散射激光雷达几何标定方法[J]. 光子学报 2015(02)
    • [24].改进的航空全帧型面阵CCD相机电子式像移补偿方法[J]. 红外与激光工程 2015(05)
    • [25].多CCD大幅面扫描仪图像拼接算法与实现[J]. 科技致富向导 2015(08)
    • [26].空间应用CCD视频处理器评估测试系统[J]. 光电工程 2013(12)
    • [27].一种典型的科学级CCD驱动时序的FPGA设计[J]. 大气与环境光学学报 2012(03)
    • [28].基于CCD工艺的模型参数提取测试图形设计[J]. 半导体光电 2011(04)
    • [29].基于CCD的工件直径动态检测[J]. 自动化技术与应用 2011(12)
    • [30].焊接机器人光电跟踪CCD传感系统的优化设计[J].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学报 2010(01)

    标签:;  

    CCD星敏感器电路设计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