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地域·家族:清代常州古文与骈文研究 ——以阳湖、武进为中心

社会·地域·家族:清代常州古文与骈文研究 ——以阳湖、武进为中心

论文摘要

清代常州府为有清一代古文与骈文重镇,古文之“阳湖派”,骈文之“常州派”,都是曾经推动、影响甚至引导、转变文坛风气的重要文学流派,但是目前学界对常州古文、骈文的研究,仍显不足,特别是骈文方面,亟需进一步加强。文章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在社会、地域、家族彼此交叉、三位一体的广阔视野中,对清代主要是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常州的古文与骈文,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的探讨。全文主体计有六章,大体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二章为总论,勾勒了清代常州古文与骈文的地理人文和家族文化背景;第三、四章为常州古文研究;第五、六章为常州骈文研究。常州古文研究以“阳湖派”为中心。恽敬、张惠言是“阳湖派”的领军:恽敬古文根柢儒术、综取百家,以峻大、简隽两种风格见长;张惠言所为文章,精神出于经史,以渊雅沉劲取胜。恽、张而外,李兆洛、陆继辂、张琦也是“阳湖派”的代表作家:李兆洛古文所擅长,在于淑世多情;陆继辂则擅以婉挚多情之笔,抒写人生感喟;张琦以数篇史论文的成就最高,其议论卓特而辞气俱盛。常州骈文研究,揭示了清中期常州骈文之所以兴盛的原因,并对其代表作家的骈文成就进行了系统研究。洪亮吉、孙星衍是所谓骈文“常州派”的领袖:洪亮吉骈文“具兼人之勇,有万殊之体,篇什独富”,以“清新”见长,而兼擅其他多种风格;孙星衍骈文古奥渊雅、用心深隽,诚为名家手笔。洪、孙以外,刘嗣绾也是“常州派”代表作家,其骈文赋物纤新、写情沉绵、议论明通;方履篯骈文众体兼工,而以情长、气壮两者最为擅胜;董基诚、董祐诚兄弟骈文“儁不害窕,缛而有则”,写景、抒情、议论兼长。在背景研究和个案研究的基础上,文章对清中期常州古文与骈文在清代文学史上的地位进行了论述。古文方面,作为常州古文主体的“阳湖派”,是清代古文史上唯一可与“桐城派”在一定程度上相抗衡的文学流派;骈文方面,常州骈文在作家群体规模、骈文创作的数量与质量以及影响力等各个方面,都称得上是清代骈文王国中的一支劲旅。

论文目录

  • 中文提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清代常州古文与骈文研究范畴
  • 第二节 清代常州古文与骈文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社会、地域、家族:清代常州古文与骈文研究的三个维度
  • 第一章 清代常州古文与骈文创作的地理人文背景
  • 第一节 自然地理条件优越与常州文化繁荣
  • 第二节 历史文化积淀与常州人文性格熔铸
  • 第三节 学术兴盛与常州文学精神
  • 第二章 清代常州古文与骈文发展的家族文化助力
  • 第一节 清代常州家族文化诸种特征
  • 第二节 常州古文与骈文创作群体的集合形式:宗亲与师友交游
  • 第三节 常州古文与骈文发展的推动力量
  • 第三章 常州古文研究(上)
  • 第一节 清代常州古文创作的总体局面
  • 第二节 名族哲嗣,古文大家:恽敬
  • 第三节 大南门寒族才俊,“阳湖派”古文宗匠:张惠言
  • 第四章 常州古文研究(下)
  • 第一节 “通脱”其人,“性情”其文:李兆洛
  • 第二节 人每“伤心”,文常多情:陆继辂
  • 第三节 志大运蹇,文章精华:张琦
  • 第五章 常州骈文研究(上)
  • 第一节 常州骈文之兴及其原因
  • 第二节 一代奇俊,骈林巨子:洪亮吉
  • 第三节 江左文学之望,常州骈体名家:孙星衍
  • 第六章 常州骈文研究(下)
  • 第一节 身世多慨,笔底流霞:刘嗣绾
  • 第二节 博学奇才,骈体名手:方履篯
  • 第三节 “二董”《合刻栘华馆骈体文》成就
  • 第四节 古文“阳湖派”作家的骈文创作
  • 余论 清代常州古文、骈文的文学史地位及其再研究的空间
  • 主要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著及论文
  • 后记
  • 详细摘要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社会·地域·家族:清代常州古文与骈文研究 ——以阳湖、武进为中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