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农工立国”之争的现代意义的探讨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农工立国”之争的现代意义的探讨

论文摘要

我国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产生了一次围绕“以农立国”还是“以工立国”的旷日持久的争论,然可惜的是它并没有在现今的社会史、工业史、科学史研究中赢得学者们的青睐。此次争论是西方文化、及近代科学技术大规模传入中国后,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造成冲击下的产物,其主要分为三派,即以农立国、以工立国、和农工并重派,当中富含极具现代价值的理论。主张以农立国或以工立国的学者或对现代化认识不足,或认识不到农业的重要性,不过也有些学者主张农工并重,认为农业和工业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此外,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和漆琪生的农村经济结构改革理论,这些都对当前因工业化占主导地位,导致贫富差距扩大、城乡发展失衡的中国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本文意在通过清晰的认识到,工业主导情况下的农业和工业的紧密关系、新农村建设要求下的土地制度改革的紧迫性、农村劳动力转移困难情形下的基础教育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农村经济增长缓慢情况下的管理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问题
  • 1.3 本文创新点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农工立国"之争的时代背景
  • 2.1 "农工立国"之争的外部因素
  • 2.1.1 欧洲工业文明浪潮对农业文明的冲击
  • 2.1.2 工业文明对中国传统文明的冲击
  • 2.2 "农工立国"之争的内部因素
  • 2.2.1 民族危机情况下中国有识之士的救国之道
  • 2.2.2 中国经济、社会、政治的裂变
  • 2.2.3 中国本土民族工业的快速发展
  • 第三章 "农工立国"之争的主要观点
  • 3.1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主要观点
  • 3.1.1 章士钊
  • 3.1.2 孙卓章
  • 3.1.3 陈宰均
  • 3.2 三十年代的主要观点
  • 3.2.1 吴景超
  • 3.2.2 梁漱溟
  • 3.2.3 郑林庄
  • 第四章 "农工立国"之争的理论价值
  • 4.1 "农工立国"理论发展的曲折历程
  • 4.2 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
  • 4.3 漆琪生的农村经济改革理论
  • 第五章 "农工立国"之争的现代意义—对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 5.1 工业占主导情况下工业与农业的关系
  • 5.2 新农村建设要求下土地制度改革的紧迫性
  • 5.3 农村劳动力就业困难情形下基础教育发展的重要性
  • 5.4 农村经济增长缓慢情况下管理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农工立国”之争的现代意义的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