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立堵截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单戗立堵,截流
立堵截流论文文献综述
吴川花[1](2019)在《单戗立堵法在黄河截流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黄丰水电站是黄河上游龙~刘河段大中型电站规划中的梯级电站之一,以一期导流前的黄河主河床截流为研究对象,对单戗立堵截流法在该工程中的应用进行探讨。实践表明,黄河主河床截流工程通过采用横向围堰自左岸向右岸进占的单戗立堵截流方式,分4个区进行预进占和合龙施工,并在龙口合龙后及时进行闭气料铺设和围堰加高培厚,为项目基坑开挖和下一步主体结构创造良好的施工条件。(本文来源于《陕西水利》期刊2019年05期)
熊毅,胡志根,陆贺,王勤,王强[2](2017)在《弯曲河道立堵截流龙口水力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弯曲河道中截流水流运动规律极为复杂,弯道边界形态和立堵截流布置方式的不同对截流难度均有很大的影响,对弯道中立堵截流龙口水力特性进行分析,有助于了解复杂的水流流态并选择合适的截流方案。本文考虑弯曲河道截流的主要影响因素,以施工水力学为基础,建立弯道截流龙口水流流态和堤头局部水力特性的计算模型,分析弯道相对河宽、弯道弯角和龙口位置对水深和流速变化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弯道截流龙口流速变化有显着的时变差异和位变差异,并给出了龙口相对水深和堤头局部流速随弯道形态的变化关系。最后结合大渡河丹巴水电站河湾上截流的工程案例分析比较,验证了计算模型的可行性和分析结果的适用性,为河湾中截流方案及其截流施工布置型式的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水利学报》期刊2017年02期)
熊义[3](2016)在《单戗堤立堵截流方案设计平台开发》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单戗堤立堵截流方案设计平台的构成和主要功能及其所具有的简单、友好、符合设计流程和用户习惯的特点,在设计方案改变的情况下,平台能够准确地根据修改后的资料进行计算,快速得出计算结果。同时指出,今后应进一步完善平台功能,逐渐扩充截流施工平面布置、施工运输方案设计、施工进度计划安排等功能模块。(本文来源于《水电与新能源》期刊2016年01期)
李雪梅[4](2014)在《减轻立堵截流难度方法及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截流是水利建设中的一项关键工程,由于截流过程复杂,所以截流工程的成效直接影响整个工程的投资效益和工期。龙口水力条件是决定合龙能否成功的主要因素,所以在施工前,应该通过物理模型或数学模拟,提前研究龙口断面形状,对可能发生的问题,提前做好预防措施,基于此本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做了探讨:首先主要从立堵截流过程的水力描述、龙口淹没流与非淹没流的界定、龙口轴线断面水深的确定、龙口水力参数变化规律及抛投粒径确定,五个方面对立堵截流水力学问题进行论述。然后从提高导流建筑物的泄流能力、双戗堤截流分配水位落差、增强截流块体的抗冲稳定性、采用宽戗堤降低截流难度、防止堤头坍塌提高截流安全度等方面,探讨减轻立堵截流难度的方法及其特点和适用条件。最后以利用宽戗堤降低截流难度为例,利用ANSYS CFX进行数学模拟,通过改变戗堤顶宽,分析戗堤顶宽改变对龙口过流量、水流速度、压力分布等水力因素的影响,研究戗堤宽度效应。模拟结果表明,在入口流速、出口流量和上游水位相同的条件下,龙口顶部宽度保持不变,戗堤顶宽增大,龙口流量、水流速度和负压都逐渐减小,但减小一定量后,戗堤顶宽继续增加,减小的趋势越来越慢,最后基本不变。(本文来源于《西华大学》期刊2014-05-01)
周学兵[5](2013)在《降低水利工程立堵截流施工难度的有效措施》一文中研究指出截流施工在水利工程建设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是保证施工质量、工期的关键环节,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而立堵截流是目前世界水利工程施工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施工方法,如何采取有效措施,降低立堵截流施工的难度,这值得水利工程建设者们深入探讨和研究。(本文来源于《科技致富向导》期刊2013年27期)
孙东坡,赵若鼎,严阔,姚策[6](2013)在《立堵截流龙口水力特性与截流难度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某水电站截流模型,研究了立堵截流过程中龙口流速、落差、单宽功率的变化规律,同时分析了龙口水力要素与不同截流方案下抛投强度的依存关系。试验研究表明,截流过程中最大单宽功率出现在龙口宽度比为0.32时,这一时期抛投强度和大规模抛投材料使用量最大即截流难度最大,是截流关键期。另外,通过对比,不同截流方案下各龙口水力要素最大值(龙口区水流最大落差、最大流速与单宽功率)与抛投强度、大规模抛投材料均有一定关联,同时也受到截流流量、下游控制水位和抛投材料的重要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村水利水电》期刊2013年05期)
胡志根,孟德乾,黄天润,冀培民[7](2011)在《单戗堤立堵截流龙口的水力特性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水利水电工程截流过程中,截流龙口的局部落差、龙口水流流速、龙口水深以及龙口单宽流量等水力参数直接决定截流的难度。本文针对非对称和水流比降大的河道截流,采用物理模型试验方法,观测分析截流进占方式、龙口位置与龙口水流流态及其水力参数的关系,比较不同截流进占方式对水力参数的影响,给出单戗立堵截流龙口局部水力参数与截流困难程度之间的联系及其变化特性,为单戗堤立堵截流的计算分析和工程设计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水利学报》期刊2011年04期)
李学海,韩继斌,程子兵[8](2010)在《减轻立堵截流难度措施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立堵截流难度包括抛石稳定性问题、截流规模问题、截流安全度问题。抛石稳定性涉及龙口水力因素、基础与抛投材料因素、人为因素等;截流规模涉及河道水文特性、分流条件等;截流安全度涉及堤头坍塌等。基于各影响因素及关联要素分析,归纳了减轻立堵截流难度的措施及其运用条件,包括提高导流建筑物分流能力及优化分流特性、双戗截流适用条件及落差分配控制、宽戗效应机理及其运用、增强截流块体抗冲稳定、平抛垫底提高截流安全度及其梯级调度、优化抛投方式、增大抛投强度等,探讨了深厚软基覆盖层条件下立堵截流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措施。(本文来源于《长江科学院院报》期刊2010年08期)
刘永悦,贺昌海,付文军,段兴平[9](2009)在《河道立堵截流难度的衡量指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简要回顾了近年来关于河道立堵截流难度的研究进程,分析了截流难度的本质、控制因素及其后果,提出了截流难度衡量指标及其计算方法。分析了用该指标进行立堵截流难度判断与截流方案选择的可行性,并结合具体工程实例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采用抛投比率E衡量截流难度行之有效,可供立堵截流及其他截流难度衡量借鉴。(本文来源于《水电能源科学》期刊2009年04期)
王继保,刘伟,蔡启龙[10](2009)在《宽戗立堵截流的宽度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物理模型试验方法,阐明了在相同的龙口底宽情况下,分流流量、龙口流量与截流戗堤顶宽关系;指出了龙口水流流速随截流戗堤顶宽增加的变化规律以及龙口水深的沿程变化规律;分析了戗堤龙口段的水流流态及宽度效应,提出了合理的戗堤顶宽及进占方法,可以给导截流设计施工提供设计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村水利水电》期刊2009年07期)
立堵截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弯曲河道中截流水流运动规律极为复杂,弯道边界形态和立堵截流布置方式的不同对截流难度均有很大的影响,对弯道中立堵截流龙口水力特性进行分析,有助于了解复杂的水流流态并选择合适的截流方案。本文考虑弯曲河道截流的主要影响因素,以施工水力学为基础,建立弯道截流龙口水流流态和堤头局部水力特性的计算模型,分析弯道相对河宽、弯道弯角和龙口位置对水深和流速变化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弯道截流龙口流速变化有显着的时变差异和位变差异,并给出了龙口相对水深和堤头局部流速随弯道形态的变化关系。最后结合大渡河丹巴水电站河湾上截流的工程案例分析比较,验证了计算模型的可行性和分析结果的适用性,为河湾中截流方案及其截流施工布置型式的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立堵截流论文参考文献
[1].吴川花.单戗立堵法在黄河截流中的应用[J].陕西水利.2019
[2].熊毅,胡志根,陆贺,王勤,王强.弯曲河道立堵截流龙口水力特性分析[J].水利学报.2017
[3].熊义.单戗堤立堵截流方案设计平台开发[J].水电与新能源.2016
[4].李雪梅.减轻立堵截流难度方法及应用研究[D].西华大学.2014
[5].周学兵.降低水利工程立堵截流施工难度的有效措施[J].科技致富向导.2013
[6].孙东坡,赵若鼎,严阔,姚策.立堵截流龙口水力特性与截流难度的试验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3
[7].胡志根,孟德乾,黄天润,冀培民.单戗堤立堵截流龙口的水力特性试验研究[J].水利学报.2011
[8].李学海,韩继斌,程子兵.减轻立堵截流难度措施研究进展[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0
[9].刘永悦,贺昌海,付文军,段兴平.河道立堵截流难度的衡量指标研究[J].水电能源科学.2009
[10].王继保,刘伟,蔡启龙.宽戗立堵截流的宽度效应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