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犯罪成因的个案研究 ——以四川省某看守所为例

未成年人犯罪成因的个案研究 ——以四川省某看守所为例

论文摘要

最近几年,从现实生活的感知与相关数据的统计都呈现出未成年犯罪在案发数量和犯罪性质上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未成年犯罪这一问题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绊脚石、拦路虎。在实际调查中发现,让人感到最为担忧的是很多未成年人已经走向犯罪道路,但是因为缺少力量来对他们进行教育、引导和矫治,他们处于一种被一线干警称为“等他们回去喂猪,等喂大了再抓进去”的失控状态。所以等到年龄足够大,犯罪事实足够严重被关进去的时候,这部分未成年犯罪人员身上所携带着的是多种因素的累积效果。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去探索未成年犯罪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原因之间是种什么样的关系,又是如何对未成年人产生影响的。选择“未成年再犯”为研究对象,是因为在他们身上因为偶然因素的影响而导致犯罪的可能性更低,而对他们产生持久、稳定的重要影响因素积累在他们身上。通过对这部分未成年犯罪人员的调查,探索他们身上所存在的持久、稳定的重要影响因素就是本研究的主要目标。在研究的方法上,研究整体思路为个案研究,在实施过程中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调查地点选择为四川省某市看守所,前期调查对象为该看守所内年龄在25岁以下的犯罪人员,后期访谈对象为未成年监区里的六人。最后对调查资料的整理分析,发现在所调查的个案中存在以下模式(个人成长历程):初期,未成年人由于在家长和学校沟通不良及控制缺乏的情况下,未成年人在读书期间长期处于“自由”状态,导致不良行为的恶化,其突出表现形式为经常性打架和沉迷于网络游戏。最终因品行和成绩等原因而“提前离校”;中期,脱离学校后更是经常出入网吧、迪吧等娱乐场所,结识不良社会青年,在频繁打架和通宵网游中追求自己对名誉和成功的渴望。并逐渐参与到所在群体所组织或诱发的犯罪行为中,尽管初犯后受到了教育和惩罚,由于法律的不完善和未成年犯教育的特殊性,在“教育”期间很可能被“染得更黑”,甚至学会了更多的犯罪技巧和犯罪思想;后期,出来后因为之前因素并没有改变,仍然融入到原来的群体中,甚至习得吸毒和滥交的行为,与打架、上网一起构成了日常生活的主要部分。四项行为不但满足了其不同方面的需要而且替代了学业、事业和正常人际交往中所能获得的各种内心需求,同时又诱发了再次犯罪的发生,形成了未成年再次犯罪的恶性循环。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研究未成年犯罪的现实意义
  • 1.1 未成年犯罪的现状
  • 1.2 已有研究成果
  • 1.2.1 地域纵向调查结果
  • 1.2.2 总体原因分析
  • 1.2.3 某一因素与犯罪的关系探讨
  • 1.3 本研究的意义
  • 2 概念以及研究对象的界定
  • 2.1 关于“青少年犯罪”和“未成年犯罪”的概念区别
  • 2.1.1 未成年犯罪的概念
  • 2.1.2 青少年犯罪的概念
  • 2.1.3 青少年犯罪和未成年犯罪的区别
  • 2.1.4 研究对象的确定——未成年犯罪
  • 2.2 关于“累犯”、“再犯”和“初犯”的概念和区别
  • 2.2.1 累犯
  • 2.2.2 再犯
  • 2.2.3 初犯
  • 2.3 调查对象的确定——未成年再犯
  • 3 研究方法和实施过程
  • 3.1 研究方法
  • 3.1.1 对“个案研究”的介绍
  • 3.1.2 进行个案研究的基本步骤
  • 3.2 实施过程
  • 3.2.1 调查对象的选取
  • 3.2.2 开放式问卷调查
  • 3.2.3 访谈
  • 4 结果
  • 4.1 开放式问卷调查的结果
  • 4.2 访谈结果
  • 5 讨论
  • 5.1 未成年犯罪人员初犯的原因分析和讨论
  • 5.1.1 “提前离校”的直接原因和分析
  • 5.1.2 “提前离校”产生的严重后果
  • 5.1.3 提前离校的原因探析
  • 5.1.4 不良行为的集中表现——打架和上网
  • 5.1.5 家庭和学校的角色
  • 5.2 未成年人再次犯罪的原因分析
  • 5.2.1 再次犯罪的三大原因
  • 5.2.2 犯罪前后的相关分析
  • 5.2.3 再次犯罪的模式
  • 6 结论
  • 6.1 初次犯罪的原因
  • 6.2 再次犯罪的原因
  • 6.3 一种可能的犯罪历程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未成年人犯罪成因的个案研究 ——以四川省某看守所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