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相思豆毒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昆虫,触角电位,EAG,蓖麻毒素
相思豆毒素论文文献综述
黄恩炯[1](2008)在《八种昆虫对蓖麻毒素和相思豆毒素触角电位及行为反应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昆虫具有高度发达的嗅觉系统,能够识别环境中的各种气味挥发物,触角是其主要的嗅觉器官。触角电位(Electroantennogram, EAG)技术是快速检测昆虫触角对气味反应活性和敏感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测定方法。近年来,已有多个研究小组尝试将EAG技术拓展至利用昆虫触角作为生物传感器检测环境中的特异性气味物质,并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结果,这对于利用EAG技术监测环境中的靶标气味物质具有重要意义。蓖麻毒素和相思豆毒素是分别从蓖麻和相思豆种子中提炼出来的高毒植物毒素蛋白,其生产原料来源广泛,提取制备方法简便,因此,一旦被混入食物和饮水中或用于破坏活动,将对人类的安全构成极大威胁。本课题测定了棉铃虫、小菜蛾、亚洲玉米螟、甜菜夜蛾、柞蚕、熊蜂工蜂、美洲大蠊、和德国小蠊8种不同昆虫对蓖麻毒素和相思豆毒素的EAG及行为反应,通过比较分析同种昆虫对不同毒素以及不同昆虫对同一种毒素的EAG值,探讨不同昆虫触角对靶标毒素的敏感性和选择性,以期能筛选出对靶标毒素高度敏感的昆虫触角,为将来根据EAG原理,利用昆虫触角的敏感性监测环境中的生物毒素,做出早期预警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基础。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同种昆虫对不同毒素的EAG反应研究结果表明:供试毒素均能诱发测试昆虫产生一定的EAG反应。除熊蜂外(F=1.135,P=0.352),其他昆虫对供试毒素产生的EAG值与对照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供试毒素中,ARA刺激柞蚕产生的EAG值最大(-0.310±0.039 mV),相思豆粗毒诱发小菜蛾产生的EAG值最大(♀:-0.831±0.056 mV;♂:-0.901±0.061 mV),除此之外,蓖麻粗毒对其他昆虫产生的EAG值均为最大,说明蓖麻粗毒对大部分测试昆虫的电生理活性最强。其中,德国小蠊对蓖麻粗毒产生的的EAG值与其他毒素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熊蜂和棉铃虫对供试毒素EAG值间的差异彼此无统计学意义(P>0.05);玉米螟雌蛾对供试毒素EAG值间的差异彼此无统计学意义,雄蛾对蓖麻粗毒的EAG值与相思豆粗毒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其他毒素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甜菜夜蛾雌虫对蓖麻粗毒的EAG值与其他毒素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雄虫除了与相思豆粗毒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与其他毒素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美洲大蠊雌虫对蓖麻粗毒的EAG值与AR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与其他毒素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雄虫对蓖麻粗毒的EAG值与其他毒素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8种昆虫对蓖麻粗毒的EAG反应8种昆虫对蓖麻粗毒的EAG反应值介于:-(0.254±0.018)~-(0.852±0.098) mV。其中,美洲大蠊EAG值最小(♀:-0.254±0.018 mV,♂: -0.319±0.017 mV),说明供试昆虫中美洲大蠊对蓖麻粗毒的EAG反应最不敏感。3.8种昆虫对RTA的EAG反应8种昆虫对RTA的EAG反应值介于:-(0.383±0.087)~-(0.768±0.061) mV。其中,小菜蛾的EAG值最大(♀:-0.768±0.061 mV,♂:-0.721±0.076 mV),说明供试昆虫中小菜蛾对RTA的EAG反应最敏感。4.8种昆虫对相思豆粗毒的EAG反应8种昆虫对相思豆粗毒的EAG反应值介于:-(0.225±0.004)~-(0.901±0.091) mV。其中,美洲大蠊最小(♀:-0.225±0.004 mV,♂:-0.251±0.015 mV),小菜蛾的EAG值最大(♀:-0.831±0.056 mV,♂:-0.901±0.091 mV),而且显着高于其他昆虫(P<0.05),说明小菜蛾对相思豆粗毒最为敏感。5.8种昆虫对ARA的EAG反应8种昆虫对ARA的EAG反应值介于:-(0.209±0.008)~-(0.702±0.080) mV。其中,美洲大蠊最小(♀:-0.209±0.008 mV,♂:-0.218±0.005 mV),小菜蛾的EAG值最大(♀:-0.626±0.040 mV,♂:-0.702±0.080 mV),而且显着高于其他昆虫(P<0.05),说明小菜蛾对ARA最为敏感。6.昆虫性别对EAG反应的影响小菜蛾、德国小蠊、玉米螟、甜菜夜蛾、棉铃虫5种昆虫的雌虫对测试毒素的EAG值均大于雄虫,但除了甜菜夜蛾外(F=6.557,P=0.012),其他昆虫性别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美洲大蠊雄虫对测试毒素的EAG值大于雌虫,而且性别间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F=4.636,P=0.034)。7.昆虫EAG的剂量反应在测试的剂量范围内,供试昆虫均能产生EAG反应,提示供试昆虫对供试毒素的反应阈值大体接近,但不同昆虫和性别间的反应趋势存在一定差异。柞蚕雌虫的EAG反应随剂量增加而增强,剂量反应曲线大致呈“S”形;小菜蛾雄虫对供试毒素产生的EAG值均比雌虫大,说明小菜蛾雄虫触角对供试毒素更为敏感。熊蜂工蜂对蓖麻粗毒、RTA、相思豆粗毒的EAG反应同样随着剂量增加而增强,但对ARA的EAG反应在10.0 ng剂量处达到最大值,之后尽管剂量再增加,EAG值开始降低,反映了其触角对ARA的感受极限;其他昆虫的反应趋势同样因种类和性别而不尽相同,只是触角的感受极限有所差异,即达到最大值的剂量不同。8.昆虫对不同毒素的嗅觉行为反应德国小蠊对RTA的行为反应最明显,而且雌雄个体间还存在显着的性别差异(F=7.324, P=0.014);小菜蛾对相思豆粗毒的行为反应最明显,其他昆虫均对蓖麻粗毒有明显的行为反应,而且均无显着的性别差异(P>0.05)。除甜菜夜蛾和柞蚕雌虫EAG反应与嗅觉行为结果不一致外,其他供试昆虫的EAG反应与嗅觉行为试验结果均一致。(本文来源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期刊2008-05-25)
郭京艳[2](2007)在《相思豆毒素中毒小鼠分子毒理的肝脏蛋白质组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利用蛋白质组学技术研究相思豆毒素中毒小鼠肝脏差异表达蛋白。方法采用二维凝胶电泳分离肝脏蛋白样品,以飞行时间质谱、生物信息学分析等方法鉴定各差异表达蛋白。结果小鼠相思豆毒素中毒后共鉴定出11个明显变化的肝脏差异表达蛋白,其中6个蛋白表达明显上调,分别为半胱氨酸蛋白酶-3、G-蛋白β亚基、乙酰辅酶A脱氢酶、胞浆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核转录因子抑制剂IKK-A及p53-结合蛋白Mdm4;表达明显下调的5个蛋白分别是H+-叁磷酸腺苷(H+-ATP)合酶、微粒体核糖体蛋白L39、细胞核酸结合样蛋白、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2及硫代硫酸硫转移酶。结论小鼠相思豆毒素中毒后,发生变化的肝脏蛋白多数为具有凋亡诱导、能量代谢、增殖和分化等作用的功能性蛋白,其分子毒理涉及复杂的网络信号传导机制。(本文来源于《中国药业》期刊2007年15期)
王利春[3](2004)在《a型重组相思豆毒素A、B链蛋白的原核表达、纯化及其生物活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相思豆毒素A链(ABRaA)的表达量,根据E.coli对密码子的偏好性,设计并合成相互重迭的24条长片段寡核苷酸引物,以两步PCR法合成了优化的ABRaA片段,并克隆到pGEM-T载体中,测序结果正确后,亚克隆至pMBP-p、pET-Dsba、pET-Trx和pET-His系列载体,分别构建了分泌型、融合型、非融合型叁种类型的原核表达载体。转化E.coli受体细胞中,经IPTG诱导,均有目的蛋白表达,其中有两种是可溶性表达,但尤以非融合型pET-HisA载体表达最成功,可溶性目的蛋白占菌体总蛋白30%左右。借助表达蛋白带有6×His标签的特性,采用固相化Ni-NTA亲和层析柱对重组相思豆毒素A链(rABRaA)蛋白进行一步纯化,洗脱峰中目的蛋白的纯度高达98%左右。Western印迹分析证明,rABRaA可以与兔抗天然abrin抗体发生特异性的结合反应。纯化的rABRaA蛋白作用于大鼠肝rRNA,经苯胺处理后,能使rRNA释放出一段420bp左右的特征性寡核苷酸片段,表明其具有RNA N-糖苷酶活性。通过[~3H]-亮氨酸掺入证明,rABRaA蛋白可有效抑制兔网织红细胞裂解液中蛋白质的合成,其IC_(50)为8.5×10~(-11)M。此外,MTT法证明,rABRaA蛋白对人肝癌细胞SMMC-7721和Sp2/0也有杀伤作用,其IC_(50)约为5.2×10~(-6)M和5.8×10~(-7)M。 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通过从相思豆的胚芽制备总RNA,利用R下PCR技术扩增出相思豆毒素B链(AB尺aB)基因,并将其克隆至pGEM一T载体测序。序列分析正确后,再将AB尺aB片段亚克隆至pET-28a构建了pE下28AB尺aB重组质粒,并在Ecoli BL21中获得表达。经505一PAGE分析,表达产物的分子量约35koa,与ABRaB大小相符,表达量约占菌体总蛋白的11%左右,为包涵体形式。Western印迹表明,重组相思豆毒素B链蛋白(rABRaB)可与兔抗天然abrin多抗发生特异性的结合反应。将包涵体初步洗涤纯化后,经固相化Ni一NTA亲和层析柱一步纯化,洗脱液中目的蛋白的纯度接近92%左右。以纯化的rABRaB免疫昆明鼠,结合腹腔注射5180细胞,成功制备了鼠抗rABRaB的腹水多克隆抗体。间接EUSA证明该腹水多抗可特异性识别天然abrin,效价达2 x 1 04。 本研究为发展肿瘤导向治疗的“弹头分子”及abrin诊断试剂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04-05-15)
王利春,王景林[4](2004)在《相思豆毒素研究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相思豆毒素类似于蓖麻毒素,是一种植物蛋白毒素,具有极强的细胞毒性作用,特别是对某些恶性肿瘤细胞的毒性更强,这使它成为用于杀伤肿瘤细胞的候选毒素之一。本文就其性质、基因克隆、结构与功能,以及在肿瘤导向治疗方面的应用作一简要的综述。(本文来源于《生物技术通讯》期刊2004年02期)
钟玉绪,应翔宇,李延生,李丽琴,张守兰[5](2003)在《相思豆毒素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及其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为相思豆毒素 (ABR)的开发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采用电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onfocal)、流式细胞术 (FCM)、DNA片段检测、免疫组化等实验技术进行研究。结果 ABR作用体外培养HEK细胞 12h后 ,对细胞增殖抑制作用的IC50为 16 0mmol·L- 1,加入升高胞内体pH的药物NH4 Cl。NH4 Cl 1mmol·L- 1即能明显增强ABR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耗竭胞内Ca2 +的药物EGTA 5mmol·L- 1,则能明显减弱ABR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电镜、Confocal观察结果表明 ,ABR 1,10 μg·L- 1作用细胞 12h后呈现典型的细胞凋亡形态学特征 ,出现核染色质凝集、染色质着边、核碎片及凋亡小体等 ;随着ABR作用细胞时间的延长 ,G0 /G1期细胞逐渐增加 ,作用 6h后G0 /G1期细胞由对照组的39 .6 %增高至 6 6 .9% ;ABR 10 ,10 0 μg·L- 1作用细胞12h的凋亡率分别为 17.6 % ,2 7.2 % ;ABR 10 ,10 0μg·L- 1作用 12h细胞的DNA均出现典型DNA梯带 ;利用抗P5 3蛋白单克隆抗体、抗细胞周期素D1蛋白单克隆抗体 ,对ABR 1μg·L- 1作用 12h细胞的相应蛋白进行检测 ,两种蛋白的免疫组化染色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弱。结论 升高胞内pH的药物能增加ABR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胞内Ca2 +减少则能减弱ABR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ABR体外能诱导HEK细胞凋亡 ;(本文来源于《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期刊2003年04期)
钟玉绪,应翔宇,李丽琴,陈乐贵,杨廷松[6](2003)在《相思豆毒素的内化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研究相思豆毒素 (ABR)的内化入胞作用并探讨内化入胞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葡聚糖凝胶层析制备ABR的异硫氰酸荧光素 (FITC)标记探针 (FITC ABR) ;MTT比色法测定FITC ABR对体外培养人胚胎肾细胞 (HEK)增殖的抑制作用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示踪FITC ABR的内化过程。结果FITC ABR在凝胶层析图谱中先于FITC洗脱 ,两者能较好的分离 ,所制备的FITC ABR浓度为 10 .0g·L- 1,FITC ABR与ABR在 10 0 0~ 0 .0 1μg·L- 1浓度范围内 ,以相同浓度作用于HEK细胞 ,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相似 ,两者的pIC50 均约为 16pmol·L- 1;分子荧光探针FM4 6 41.5 μmol·L- 1对体外培养HEK细胞连续标记 12h ,能特异性标记细胞膜及膜性细胞器如胞内体、溶酶体、高尔基体等 ,细胞膜及胞内分别可见连续以及散在的红色荧光 ;FITC ABR 10mg·L- 1单独标记细胞 15 ,30min ,即可见到胞内有绿色荧光 ,FITC ABR与FM4 6 4联合标记细胞 ,在胞内的某些红色荧光部位同时具有FITC ABR的绿色荧光 ,两种颜色的荧光迭加后产生棕褐色荧光 ;以0 .1mol·L- 1乳糖封闭细胞膜的ABR结合位点后 ,再以FITC ABR标记细胞 30min ,可见细胞膜的绿色荧光明显减弱 ,胞内几乎无绿色荧光。升高胞内体pH的药物NH4 Cl 1mmol·L- 1能明显增强FITC ABR对胞内各膜?(本文来源于《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期刊2003年04期)
苗积生,吴吉勇,沈毅,黄利群,谈立松[7](1987)在《相思豆毒素及其两个肽链的分离纯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相思豆毒素是由 A、B 两条肽链组成的,是对动物细胞毒性最强的蛋白质之一。A 链是毒素的毒性部份;B 链是毒素的载体部份,它可将 A 链转运至靶细胞而杀死细胞。本文报道我们提取制备相思豆毒素及其 A、B 链的方法步骤,以及如何分析鉴定其各个组份。方法上有所改进。(本文来源于《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期刊1987年04期)
相思豆毒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利用蛋白质组学技术研究相思豆毒素中毒小鼠肝脏差异表达蛋白。方法采用二维凝胶电泳分离肝脏蛋白样品,以飞行时间质谱、生物信息学分析等方法鉴定各差异表达蛋白。结果小鼠相思豆毒素中毒后共鉴定出11个明显变化的肝脏差异表达蛋白,其中6个蛋白表达明显上调,分别为半胱氨酸蛋白酶-3、G-蛋白β亚基、乙酰辅酶A脱氢酶、胞浆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核转录因子抑制剂IKK-A及p53-结合蛋白Mdm4;表达明显下调的5个蛋白分别是H+-叁磷酸腺苷(H+-ATP)合酶、微粒体核糖体蛋白L39、细胞核酸结合样蛋白、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2及硫代硫酸硫转移酶。结论小鼠相思豆毒素中毒后,发生变化的肝脏蛋白多数为具有凋亡诱导、能量代谢、增殖和分化等作用的功能性蛋白,其分子毒理涉及复杂的网络信号传导机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相思豆毒素论文参考文献
[1].黄恩炯.八种昆虫对蓖麻毒素和相思豆毒素触角电位及行为反应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8
[2].郭京艳.相思豆毒素中毒小鼠分子毒理的肝脏蛋白质组学研究[J].中国药业.2007
[3].王利春.a型重组相思豆毒素A、B链蛋白的原核表达、纯化及其生物活性分析[D].内蒙古大学.2004
[4].王利春,王景林.相思豆毒素研究及应用[J].生物技术通讯.2004
[5].钟玉绪,应翔宇,李延生,李丽琴,张守兰.相思豆毒素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及其机制[J].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2003
[6].钟玉绪,应翔宇,李丽琴,陈乐贵,杨廷松.相思豆毒素的内化作用[J].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2003
[7].苗积生,吴吉勇,沈毅,黄利群,谈立松.相思豆毒素及其两个肽链的分离纯化[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