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柏拉图的美诺篇 ——分析美诺其人及其对美德的三种定义

读柏拉图的美诺篇 ——分析美诺其人及其对美德的三种定义

论文摘要

文本的理解可以多种多样,但文本的语言和结构却固定唯一,有章可循。任何超出文本自身的解释都是主观情绪的。这种主观的情绪往往是不顾及他人的认可而单凭自身感受而发的,是自私和狭隘的“隐士性格”,我们为此失去了生存的社会之基和与自然恰和的法宝。人类渴望自由和解放,但又不得不遵守自然和社会法则,因此本真的我们只有从金童时节走出面对社会和自然的挑战,而且以更积极的态度来应对。时间稍纵即逝,生存法则不允许你在无情的自然面前麻木不仁,静观其变。只有认清现实,和现实相互的融洽,才能和自然达到和解。为了和解,人们殚精竭虑地思考着自然和人类自身。毅然冒着自然割裂的危险站到了自然的旁观者的位置对其规律进行反思(尼采);为了和解,和幸福生活,有志之士和普通劳动者前仆后继,舍生忘死:这其中包括为了生存而与自然的顽强斗争和对科学领域诸知识的积极开拓,和对人类社会事务的探讨及制度的建立。人类正是靠的是客观性的认识达到了这种和解。因此客观性的认识也就成为了能否实现这种和解的钥匙。这里柏拉图正是和解钥匙的发明者。他通过一种对话者双方认可的辩证对话模式来试图发现如同几何般清晰的答案。这种答案的获得是人类普遍认同的。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对美德本身的揭示也具有普遍认同的真理性。那么我们得出结论:我们心中的美德如同几何般清晰而且永恒。柏拉图对美德的探求就是对社会的关注,他是在寻求符合社会正义的美德。正像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评价的那样:“柏拉图首先想到得是:人应该是国家公民,人不应该梦想国家所不需要的事物,而应该生活的高尚而且有为,应该促进同胞物质和精神的福利”,他的一生证明了所说的。正如美德如同几何般清晰一样,文本的逻辑结构也应该如几何般清晰,用词也应该如琢玉般精心。柏拉图如同一切孜孜不倦的劳动者那样,握住天钧,永不停息的创造,并与天地精神同往来。因此分析柏拉图的著作如果不注重其刻意匠心和对清晰性定义的追求,可能会有失偏颇。因此这篇论文着重从这两个角度着眼。作为柏拉图著作的初学者,和作为一名研究柏拉图对话的中国人,自己着实难以完全胜任这项工作,只有借助西方人的一些著作来填充自己的理解。特别是参考了Dominic Scott的《PLATO’S MENO》①一书。下面尽我所能对论文作一简单介绍:第一章,主要是对开篇的一段话进行分析。这其中要涉及到:柏拉图独特开篇的用意,美诺其人的性格暗示,精心设计的话题和用词,比如美德和练习以及教和学问题,甚至与当时的政治潜在联系。最关键的是引出了定义的优先性这一重要命题。第二章,主要分析的是关于美诺对美德的第一次定义:在那里美诺把美德的定义理解为有关美德的具体事实。即使是这样,美诺也是为赢得对别人关于这方面的优势,而刻意的记忆了高尔吉亚的话。这其中是通过苏格拉到底与高尔吉亚的对比,苏格拉底对美诺的答复和苏格拉底在对话中的角色来实现的。第三章,是美诺关于美德的第二次定义,这次他把美德直接定义为统治别人的力量。而苏格拉底分别用了关于形和颜色的定义来说明美诺的定义只是表面的现象而已而没有涉及到内部的性质,因此这不算是完整的定义。第四章,美诺进行了第三次定义,这次他把美德定义为渴望并追求好的事情。但是苏格拉底通过辨证对话的方法,使美诺知道这种定义也是不准确的,而直到最后苏格拉底也没有给我们提供一个最清晰的定义,只是承认正确的信念也可以达到美德,而这种信念是每个人自身就有的,或通过一种引导回忆得到的。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哲人品质的深度挖掘
  • 1.1 煞费苦心的双关暗含
  • 1.2 恰到好处的雕琢用词
  • 1.3 紧贴时代的政治关注
  • 1.4 美诺问题的两种困惑
  • 1.5 定义的优先性
  • 第二章 哲人与智者的智慧较量
  • 2.1 苏格拉底与高尔吉亚的对立
  • 2.2 苏格拉底的答复
  • 2.3 实验中的苏格拉底
  • 第三章 辩证互答的哲人风采
  • 3.1 对形定义的辩证对话的两种特色
  • 3.1.1 关于形的第一次定义7a58-d7
  • 3.1.2 对形的第二次定义75el-76a7
  • 3.2 对颜色的定义76a8-77a5
  • 3.3 三种定义的兼容性
  • 第四章 接近定义的最后论证
  • 4.1 美德和外部的好78b-79e
  • 4.2 循环和辩证对话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读柏拉图的美诺篇 ——分析美诺其人及其对美德的三种定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