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硅藻生长特性及其在养殖废水中的生长

两种硅藻生长特性及其在养殖废水中的生长

论文摘要

有害赤潮(Harmful algal blooms,HAB)是一种全球性的海洋灾害,近年来我国沿海增养殖海域赤潮的频繁发生,不仅给养殖业带来经济损失,而且威胁到公共健康。目前国内针对养殖区赤潮的研究相对较少。研究赤潮发生、发展的主要环境影响因子,对于控制赤潮的发生和加强赤潮的防治以及对于该地区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利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主要研究了两种常见的赤潮硅藻,一种硅藻为中肋骨条藻,另外一种硅藻是旋链角毛藻,研究了中肋骨条藻对营养盐输入的响应,以及影响旋链角毛藻生长的生态因子,并通过两种赤潮硅藻混种培养研究了不同起始密度下两种赤潮藻生长状况及相互影响特征。并分别利用江苏大丰和山东青岛海水和养殖废水进行了室内模拟养殖废水在海区扩散的培养实验,对有害赤潮消长过程的环境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探讨。主要结论如下:试验结果表明,海洋环境中海水营养盐的浓度和赤潮生物的本底生物量是影响赤潮发生的关键性因素。磷的浓度是中肋骨条藻生长速率和所能达到的最高藻细胞密度的关键影响因子,中肋骨条藻符合一般藻类生长规律,培养液中磷浓度越高,种群密度越高。同时,不论磷浓度的高低,该藻初始生长密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中肋骨条藻的生长状况。从赤潮发生的过程和特征来看,海洋生态环境中赤潮生物本底生物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其生长和繁殖状况,进而影响着赤潮的发生。本实验比较研究了温度、光照、盐度及pH等环境因子对旋链角毛藻生长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温度为20℃,光照为4000 lx,盐度为25‰,pH在8.3时是旋链角毛藻的最佳生长条件,此时最大比生长率和生物量达到最高,其它各处理均抑制其生长。分析了培养起始密度对中肋骨条藻和旋链角毛藻种群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单种培养的情况下,不同起始密度(0.4×104,0.6×104,1.2×104cell·mL-1)对中肋骨条藻和旋链角毛藻种群密度有显著的影响,随起始密度的增加种群密度有增加的趋势。按不同接种比例进行混合培养,两种藻生长均受到抑制,即两种藻的最大生长密度均比分别单独培养显著降低,而且中肋骨条藻降低的程度远大于旋链角毛藻。经计算两种藻的种间竞争系数可知,旋链角毛藻的种间竞争能力明显强于中肋骨条藻,抑制能力是中肋骨条藻抑制能力的11倍。从对大丰和青岛现场海水和养殖废水进行的模拟培养实验来看,现场水体进行实验室培养后,水体环境相对较为稳定。此时浮游植物生物量都存在增高的现象,即使在营养水平较低的海水中,浮游植物也会出现小幅度的增殖。富营养化是赤潮形成的基础。从本实验可以看出,在营养水平较低的海水环境下,浮游植物的增殖速率和幅度都很小,而在海水养殖废水加入后,浮游植物的增殖速率可达到较高值,指数增长期维持时间较长,浮游植物生物量也很高(60×104cell·mL-1),以致形成赤潮。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一 文献综述
  • 1.1 赤潮与有害赤潮概论
  • 1.1.1 赤潮与赤潮藻
  • 1.1.2 赤潮的危害
  • 1.1.3 赤潮的防治
  • 1.2 赤潮爆发成因研究
  • 1.2.1 生物因素影响研究
  • 1.2.2 化学因素影响研究
  • 1.2.3 物理因素影响研究
  • 1.3 国内外海水养殖的发展现状
  • 1.3.1 国外海水养殖的发展概况
  • 1.3.2 国内海水养殖的发展概况
  • 1.3.3 海水养殖对环境的污染
  • 1.4 两种赤潮藻的生理生态特性
  • 1.4.1 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
  • 1.4.2 旋链角毛藻Chaetoceros curvisetus
  • 1.5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
  • 二 不同磷水平下3种起始密度对中肋骨条藻生长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材料
  • 2.1.1.1 主要仪器设备
  • 2.1.2.2 主要试剂
  • 2.1.2.3 试验藻种及培养液
  • 2.1.2.4 实验海水
  • 2.1.2 实验方法
  • 2.1.2.1 培养实验
  • 2.1.2.2 培养方法和条件
  • 2.1.3 水化学指标和藻相关指标分析
  • 2.1.3.1 硝酸盐(镉柱还原法)
  • 2.1.3.1.1 校准曲线的绘制
  • 2.1.3.1.2 水样测定
  • 2.1.3.2 磷酸盐(磷钼蓝分光光度法)
  • 2.1.3.2.1 校准曲线的绘制
  • 2.1.3.2.2 水样测定
  • 2.1.3.2 溶解氧(DO)(碘量法)
  • 2.1.3.2.1 水样的固定
  • 2.1.3.2.2 水样的测定
  • 2.1.3.3 pH值(pH计法)
  • 2.1.3.4 水样中盐度(盐度计法)
  • 2.1.3.5 藻类计数
  • 2.1.3.6 比生长速率的计算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磷浓度对不同起始密度中肋骨条藻生长的影响
  • 2.2.1.1 高磷水平(P1=0.18mmol/L)对不同起始密度中肋骨条藻生长的影响
  • 2.2.1.2 中高磷水平(P2=0.108mmol/L)对不同起始密度中肋骨条藻生长的影响
  • 2.2.1.3 中磷水平(P3=0.036mmol/L)对不同起始密度中肋骨条藻生长的影响
  • 2.2.1.4 低磷水平(P4=0.0036mmol/L)对不同起始密度下中肋骨条藻生长的影响
  • 2.2.2 不同磷浓度,不同起始密度下中肋骨条藻生长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分析
  • 4cell·mL-1时四个磷水平培养液水质变化'>2.2.3 起始密度为1.12×104cell·mL-1时四个磷水平培养液水质变化
  • 4cell·mL-1时不同磷酸盐浓度条件下中肋骨条藻培养液中pH的变化'>2.2.3.1 起始密度为1.12×104cell·mL-1时不同磷酸盐浓度条件下中肋骨条藻培养液中pH的变化
  • 2.2.3.2 在中肋骨条藻生长过程中培养液中氮、磷浓度随时间的变化
  • 2.2.3.3 讨论
  • 2.3 结论
  • 三 温度、光照、盐度及pH对旋链角毛藻生长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材料
  • 3.1.1.1 主要仪器设备
  • 3.1.2.2 主要试剂
  • 3.1.2.3 试验藻种及培养液
  • 3.1.2.4 实验海水
  • 3.1.2 实验方法
  • 3.1.2.1 培养方法和条件
  • 3.1.2.2 温度实验
  • 3.1.2.3 光照实验
  • 3.1.2.4 盐度实验
  • 3.1.2.5 pH实验
  • 3.1.2.6 盐度和光照的正交实验
  • 3.1.3 水化学指标和藻相关指标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温度对旋链角毛藻生长的影响
  • 3.2.2 光照对旋链角毛藻生长的影响
  • 3.2.3 盐度对旋链角毛藻生长的影响
  • 3.2.4 pH对旋链角毛藻生长的影响
  • 3.2.5 盐度和光照的正交实验
  • 3.3 讨论
  • 四 不同起始密度对旋链角毛藻和中肋骨条藻混养中种群竞争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实验材料
  • 4.1.1.1 主要仪器设备
  • 4.1.1.2 主要试剂
  • 4.1.1.3 试验藻种及培养液
  • 4.1.1.4 实验海水
  • 4.1.2 实验方法
  • 4.1.2.1 单养实验
  • 4.1.2.2 混养实验
  • 4.1.3 水化学指标和藻相关指标分析
  • 4.1.3.1 增长率、最大环境容量和竞争抑制参数的计算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不同起始密度单养下旋链角毛藻和中肋骨条藻生长情况
  • 4.2.1.1 单养条件下中肋骨条藻的生长
  • 4.2.1.2 单养条件下旋链角毛藻的生长
  • 4.2.1.3 旋链角毛藻与中肋骨条藻的混合培养
  • 4.3 讨论
  • 五 模拟在两个不同海区内排放的养殖废水随着海水的淡化旋链角毛藻生长变化的情况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实验材料
  • 5.1.1.1 主要仪器设备
  • 5.1.1.2 主要试剂
  • 5.1.1.3 试验藻种及培养液
  • 5.1.1.4 实验海水
  • 5.1.2 实验方法
  • 5.1.2.1 养殖废水海区扩散模式设计
  • 5.1.2.2 培养条件
  • 5.1.3 水化学指标和藻相关指标分析
  • 5.1.3.1 铵态氮
  • 5.1.3.1.1 校准曲线的绘制
  • 5.1.3.1.2 水样测定
  • 5.1.3.2 亚硝酸盐(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
  • 5.1.3.2.1 校准曲线的绘制
  • 5.1.3.2.2 水样测定
  • 5.1.3.3 总氮(过硫酸钾氧化一紫外分光光度法)
  • 5.1.3.3.1 校准曲线的绘制
  • 5.1.3.3.2 样品测定步骤
  • 5.1.3.4 总磷(过硫酸钾氧化一磷钼蓝比色法)
  • 5.1.3.5 化学需氧量(COD)(高锰酸钾氧化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引言
  • 5.2.2 在大丰海区内排放的养殖废水随着海水的淡化旋链角毛藻生长变化的情况
  • 5.2.3 旋链角毛藻在青岛海区内排放的养殖废水随着海水的淡化其生长变化的情况
  • 5.2.4 旋链角毛藻培养中的水质动态变化
  • 5.2.4.1 培养前后养殖废水和海水的水质变化
  • 5.2.4.2 培养期间大丰和青岛各处理间pH的变化对比
  • 5.2.4.3 培养期间大丰和青岛各处理间COD的变化对比
  • 5.2.4.4 培养期间大丰和青岛各处理间铵态氮的变化对比
  • 5.2.4.5 培养期间大丰和青岛各处理间硝态氮的变化对比
  • 5.2.4.6 培养期间大丰和青岛各处理间亚硝态氮的变化对比
  • 5.2.4.7 培养期间大丰和青岛各处理间磷酸盐磷的变化对比
  • 5.3 讨论
  • 六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两种硅藻生长特性及其在养殖废水中的生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