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州三叶木通资源开发利用

黔东南州三叶木通资源开发利用

一、黔东南州三叶木通资源的开发利用(论文文献综述)

吴柳绚,陈建祥,刘开桃,廖宇娟,韦顺能[1](2021)在《贵州凯里28种重点中药材资源调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明凯里市野生重点中药材分布情况,为凯里市中药材资源开发利用和中药材产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凯里市28种重点药用植物资源为研究对象,参照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技术规范的要求,选取凯里市42个样地1260个小样方进行调查,记录相关中药信息,包括环境、数量、重量等。【结果】凯里市中药材野生资源丰富,28种重点中药材中,菝葜、淡竹叶、多花黄精、忍冬及百合分布最广,涉及乡镇均≥8个。菝葜出现的频度最大,为95.24%;其次是多花黄精、忍冬、百合和淡竹叶,分别为64.29%、59.52%、57.14%和52.38%。白及、紫芝和钩藤等野生资源相对较少,均只在1个样地内出现。在各乡镇分布的重点药材种类中,万潮镇种类最多,为18种;龙场镇其次,为17种;鸭塘镇最少,为3种。【结论】凯里市的多花黄精、百合、菝葜、淡竹叶、忍冬和三叶木通分布广泛且蕴藏量丰富,可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产业发展规划及合理开发利用。

赵栋昌[2](2021)在《贵州雷公山苗族文化与森林生态耦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物质资源,伴随着人们与森林的实践互动形成了与森林资源有关的民族森林文化。这些民族森林文化是生活在林域环境中的民族认识、利用和维护森林资源的成果总和,对森林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生态保护具有重要作用。目前,随着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管理策略从以执法为主向以社区为基础的转变,地方民族的传统森林文化在社区森林管理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的价值引起了人们关注。在贵州省实施“大生态”战略(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本文以雷公山自然保护区苗族森林文化与森林生态为研究对象,运用关键人物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生态学样方法、社会统计分析法等,对苗族森林文化的类型与特征、苗族森林文化与森林生态的耦合关系及其作用机理、苗族森林文化与自然保护区的关系等进行探究,并设计了基于苗族森林文化的自然保护区管理的理论模型,其目标在于为民族文化与自然生态的良性耦合互动提供技术支撑,从而促进苗族文化的传承发展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最终实现林区民族经济、文化(社会)、自然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雷公山苗族森林文化呈现在物质(伐木、混农林生产模式、牧猎、采集、服饰-蜡染等)、精神(宗教信仰、生态伦理、生活习俗、文学艺术等)、制度技术(榔规及村规民约、育林乡土知识等)等三个层面13个类型;雷公山苗族森林文化具有明显的生态性特征;定量研究表明,雷公山苗族森林文化又呈现多样性特征,主要体现在α多样性(Simpson指数))和β多样性性(Whittaker指数)两个维度。其中,α多样性指数为0.81,呈现出较高的多样性,体现了雷公山苗寨传统森林文化的丰富性;β多样性指数为0.52,海拔高度在1000 m以下范围内的苗寨间森林文化的异质性相对较高,海拔在1300 m以上的苗寨传统森林文化的同质性较高,这表明苗族森林文化分布相对分散、空间分布具有不连续性的特征。苗族森林文化所具有的生态性、多样性等特征是当地苗族与森林生态环境相互融合适应的结果。(2)雷公山苗族森林文化演变与当地森林生态(森林健康)间存在着密切的耦合关系,在1940-2018年间的大部分时间都处于优质耦合状态,符合民族文化是与自然不断“偏离-回归”中耦合运行的观点和民族文化的生物性建构与社会性建构理论。苗族森林文化与当地森林生态的耦合协调度指数在1940--2018年间呈现出先下降而后上升的趋势,在1960年代耦合度指数为最低,两者处于磨合耦合阶段,呈现出不耦合的“苗头”,两者的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大体呈现一致的变化特征,这主要受外部环境或力量的介入、国家林业政策的频繁变动、时代的发展对传统文化冲击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因此,加强对苗族森林文化的尊重与文化行为实践的重视,不仅利于苗族森林文化传承发展,还可保障苗族森林文化与森林生态的优质耦合及其协调发展。(3)雷公山苗族森林文化与森林生态的耦合关系,实质反映了人与地耦合系统的关系。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和基于问卷调查的排序估计法分析发现,影响苗族森林文化与森林生态系统耦合的主要文化驱动因子是村规民约和宗教信仰。雷公山苗族村规民约中,与生物多样性资源管理有关的条款占到43.78%,从内容上来看,村规民约中对滥伐树木、放火烧山等破坏森林的行为给予极为严厉的惩治,村规民约对森林防火、树种多样性保护发挥着至关重要作用,这体现了村规民约在保护森林资源方面具有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从而使村规民约发挥了重要的弥补性作用。宗教信仰是苗族社群生态伦理意识的核心内容与反映,其呈现在风水林、风景林、护寨林等信仰林的管理上,通过一定的宗教禁忌或举行宗教仪式活动进一步强化了社区居民对森林的敬畏与爱护行为。苗寨周边的信仰林与非信仰林(集体林、私有承包林)在群落结构和乔木物种多样性等两方面存在显着差异,信仰林的物种最为丰富。另外,一定程度的人为干扰有利于信仰林与非信仰林物种的多样性。这体现了宗教信仰对当地森林生物物种多样性保护及其对森林生态功能的价值。(4)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促进了当地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从民族文化的视角看,保护区发展的历程是保护区工作者与当地苗族居民在苗族文化上“冲突--调适--对话--协商”的过程,雷公山保护区的管理体现了保护区工作者对苗族森林文化认知中的“我者文化”与“他者文化”不断交融互补的过程。(5)提出了基于苗族森林文化的自然保护区管理模型。主张森林资源及其生物多样性保护不是建立在对当地苗族隔离的“自我式管理”,而是动员保护区的一切力量,在尊重与认可当地民族文化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程度的“人为干扰”,不断促进民族文化的生物性建构与社会性建构的动态耦合,从而实现苗族森林文化与森林生态的良性耦合协调发展。基于苗族文化的自然区保护管理模型的构建,是在探究苗族森林文化与森林生态耦合关系的基础上,对雷公山苗族文化与当地森林生态的关键链接点(行为活动集)进行有效干预。该管理模型是以森林保护和苗族森林文化传承发展为目标的生态管理理论范式探讨和实践探索指南。该管理模型的实施需要推进一体化的自然保护区行政管理体系的建立、保护区管理者对苗族森林文化的学习与认知、强化自然保护区的社区共管模式等外部条件的保障得以实现。

丁林玲,谢颖欣,高伟,于丽娟,李宏,王振兴,张雪春[3](2021)在《三叶木通果肉提取物的体外抗氧化及抑制α-葡萄糖苷酶和乙酰胆碱酯酶能力》文中提出【目的】研究三叶木通果肉提取物的体外抗氧化及抑制α-葡萄糖苷酶和乙酰胆碱酯酶的能力,为三叶木通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三叶木通果肉为原料,经乙醇提取得到粗提物,再经不同溶剂依次萃取后得到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相萃取物和水层残余物;以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铁还原能力及氧化自由基吸收能力为指标,评估各萃取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以各萃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和乙酰胆碱酯酶的抑制能力为指标,考察其体外降血糖和防治老年痴呆的能力。【结果】三叶木通果肉石油醚相萃取物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最强,为54.02 mg Trolox/g;氯仿相的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和氧化自由基吸收能力最强,分别为320.66和266.87 mg Trolox/g;粗提物的铁还原能力最强,为557.36 mg FeSO4/g;氯仿相抑制α-葡萄糖苷酶和乙酰胆碱酯酶的能力均最强,半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0.93和1.22 mg/mL。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除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与铁还原能力之间的相关性不显着(P>0.05,下同)外,4个抗氧化能力测定结果间均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为0.659~0.970;α-葡萄糖苷酶抑制能力的IC50与4个抗氧化能力测定结果之间相关性不显着,相关系数为-0.485~-0.412;乙酰胆碱酯酶抑制能力的IC50与铁还原能力呈显着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556,P<0.05),与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和氧化自由基吸收能力之间相关性不显着,相关系数为-0.541~-0.434。【结论】三叶木通果肉提取物具有一定的体外抗氧化及α-葡萄糖苷酶和乙酰胆碱酯酶抑制能力,有被开发为具有降血糖、防治老年痴呆活性的天然抗氧化剂和保健食品的潜力。

曾荣妹,蔡倪,张东亚[4](2020)在《八月瓜特征成分研究、果实加工及综合利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八月瓜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及保健功能。对八月瓜特征活性成分齐墩果酸、多酚、黄酮、常春藤皂苷元、果胶的提取方法进行探讨,并对八月瓜深加工产品开发、综合利用进行综述,分析制约八月瓜产业化发展的主要原因,提出八月瓜亟待解决问题,加快八月瓜产业化发展进程。

蔡国俊,张丽敏,李安定[5](2020)在《基于文献计量视角的我国三叶木通研究现状》文中认为为三叶木通的相关研究和产业发展提供参考,通过文献计量学方法,从多个角度分析三叶木通研究现状、进展及发展趋势。结果表明:共检索到相关论文323篇,自1988年以来,三叶木通相关研究文献呈逐渐上升趋势,但总发文量和年发文量都比较低;三叶木通的研究机构主要分布在陕西、湖南、贵州、四川、江西等主要分布区域;研究主要集中于药用成分及其药效方面,对三叶木通的高效栽培技术、新品种选育、贮藏加工和病虫害方面的研究相对滞后。

龙杰凤,周邦华,韦国兰,王翔[6](2020)在《贵州黔东南道地黄精种质资源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贵州省黔东南地区道地黄精种质资源现状,为道地黄精的综合评价及野生驯化育种奠定基础。方法:通过对黎平县、镇远县、丹寨县、台江县、雷公山保护区、云台山自然保护区6个县区不少于24个样地进行实地调查,对不同产地的黄精种质资源进行收集,分析道地黄精种质资源的分布、植物学性状及生长习性。结果:黔东南境内野生黄精分布广泛,尤其是滇黄精、多花黄精、小玉竹、卷叶黄精、鸡头黄精、湖北黄精有一定的蕴藏量,且品质优良,未发现黄精病虫害的发生;黄精适宜生长环境为海拔700~2 000m、坡度30%以上、郁闭度0.4以上。结论:对黔东南道地野生黄精资源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可为黔东南道地黄精的合理开发利用及因地制宜道地驯化种植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黄郎[7](2020)在《贵州野生木本观赏植物分布格局及其城市应用区域规划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贵州省拥有极为丰富的野生植物资源,但目前对于野生观赏植物资源的研究较为薄弱。为掌握贵州省野生木本观赏植物资源的种类组成、观赏特性、生态地理分布和蕴藏量,摸清其物种格局并分析不同地区气候条件对贵州城市绿化树种影响的差异性,本文通过野外调查和资料整理,以定性结合定量的方法筛选出开发利用潜力较大的种类,并基于Arc GIS软件对其进行园林绿化区域规划。研究结果表明:(1)贵州省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野生维管木本植物797种,占贵州省维管束植物科的9.95%,隶属于106科288属,科属数量分别占贵州维管束植物总科属数量的42.06%与16.17%;优势科有23科,优势属有10属,其中裸子植物8科17属30种,双子叶植物94科257属736种,单子叶植物4科14属31种,并涵盖了乔灌藤三类生活型的植物,以乔木型居多,灌木次之,木质藤本最少。观赏用途上48.06%的物种可以用于观花,且观花特性多样,以白色系为主,红色系及黄色系次之,最少的为蓝紫色系花卉;观花期主要集中在春季;花径在1-3cm的观花植物居多,其次是3-5cm、>5cm两类,花相类型以星散花相、团簇花相与线条花相较为主。观叶植物相对观花类较少,观形植物与攀援植物为包含物种数最少的类型,竹类共有18种。从园林用途上看,最丰富的的一类为花灌木类,其次为独赏树、庭荫树类,盆栽及造型类、行道树、防护树、木质藤本类、植篱类相对较少,最少的为地被类与室内装饰类。(2)在水平分布上,贵阳市、黔南州以及铜仁印江、江口等地所含野生木本观赏植物最多,其次为黔东南州南部、黔西南州南部、遵义西北部等地区;物种丰富度较低的地方如六枝特区、普安、晴隆、镇远、三穗等地,仅有不到60种;主要表现为在原生性较好的区域以及保护区所在区域物种丰富度较高。基于海拔尺度的垂直分布上,物种丰富度增长趋势呈现为单峰状态,在海拔500~1500m区间段内物种丰富度最高。总的来看,基于海拔尺度的垂直分布上呈现出垂直差异高于水平差异的特点,以及喜热物种偏南和耐寒物种偏北的变化趋势。(3)本着遵循自然规律、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相结合、以城市绿化建设为导向、综合性和主导因素相结合的原则,以1月平均气温及行政区划为Ⅰ级指标,年平均气温、1月平均最低温、7月平均气温作为辅助指标;降雨量、1月极端低温、7月平均最高温、日平均气温≥10℃的日数、日平均气温≥10℃期间的积温以及贵州省植被区划作为Ⅱ级指标,以基于DEM的多元线性回归+残差内插法为操作方法,Arc GIS软件为制图基础,将贵州省园林绿化区域划分为8个区,分别为:黔西南、黔南温热极湿润园林绿化区(Ⅰ区)、赤水温热湿润园林绿化区(Ⅱ区)、黔南、黔东南温暖极湿润园林绿化区(Ⅲ区)、黔西南温暖极湿润园林绿化区(Ⅳ区)、黔东、黔东南温和极湿润园林绿化区(Ⅴ区)、黔中、黔北温和湿润园林绿化区(Ⅵ区)、黔西温凉湿润园林绿化区(Ⅶ区)、威宁、赫章寒冷湿润园林绿化区(Ⅷ区)。(4)通过层次分析法(AHP)对797种贵州省野生木本观赏植物综合评价并进行分级,得出观赏价值较高、抗性较好的一级观赏植物(>4)有28种;二级观赏植物(3.6~4)122种,综合价值稍低于一级但可作为资源开发的坚实后备资源;三级(3.2~3.6)、四级(<3.2)各有398种、249种,部分物种虽具有较高观赏价值,但因资源少或适应性较差等问题而列入此类,不建议大规模开发。根据所有植物的综合得分情况,将开发应用潜力评价等级为一级与二级(评分>3.6)的植物列为开发潜力较大的对象,并将其进行城市应用区域规划得出:园林绿化区Ⅲ区与Ⅵ区观赏植物数量为最丰富的地区,高达129种与127种,其次为Ⅰ区、Ⅴ区、Ⅶ区,各有109种、96种、82种,最少的区域为Ⅳ区、Ⅱ区、Ⅷ区,分别有44种、40种、28种;总的表现为Ⅲ区>Ⅵ区>Ⅰ区>Ⅴ区>Ⅶ区>Ⅳ区>Ⅱ区>Ⅷ区。

吴正花[8](2018)在《喀斯特地区3种药用植物叶片功能性状对水分和养分的响应研究》文中认为中国西南湿润喀斯特地区,因不合理的开发条件利用,导致植被破坏,土壤侵蚀,石漠化严重,导致岩石逐渐裸露,生境呈现缺土、少水、土被不连续等特征,土地生产力衰退,人民生活贫困。恢复植被是石漠化区生态修复的关键措施。本文以贵州常见的三种药用植物为研究对象,开展药用植物对石漠化区生境特征的响应研究,旨在筛选出适应石漠化区的药用植物用于植被恢复,实现生态与经济双赢。草本植物在短时间内可以覆盖地表防止石漠化恶化,多数藤蔓植物可以利用石漠化岩溶山地有限的水土资源、生长空间和光照资源,均是石漠化山地生态重建的理想植物材料。因此本研究以喀斯特地区常见的草本植物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藤本植物葛(Pueraria lobata)和三叶木通(Akebia trifoliata)为研究对象。通过模拟石漠化生境特征,在四周通风的大棚进行盆栽控制实验,设置水分控制实验(设置对照组CK(1d),干旱时间分别为3、4、6、8d为周期反复定量浇水,共5组实验,每组6个重复)和N、P添加实验(设置对照组N0P0,N1P1、N1P2、N1P3、N2P1、N2P2、N2P3、N3P1、N3P2、N3P3,共10组实验,每组6个重复),分别从三种植物叶片的形态性状,解剖性状光合生理性状及叶片C、N、P、K的变化几个方面来研究不同水分和养分处理三种植物叶片性状的响应,以期为喀斯特石漠异质性生境植被恢复提供参考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水分处理与叶片解剖功能性状的关系:三种植物叶片解剖结构随着干旱胁迫时间延长(即3d,4d,6d,8d),植物叶片角质层厚度均增厚为:白茅叶片角质层厚度(2.15μm?3.82μm)、三叶木通叶片角质层厚度(1.90μm?3.63μm)、葛叶片角质层(1.15μm?1.98μm);三叶木通栅栏组织厚度(69.26μm?41.77μm)、海绵组织厚度(54.56μm?34.63μm)和葛栅栏组织厚度(38.07μm?28.54μm)、海绵组织厚度(31.88μm?37.58μm)随干旱时间的延长下降趋势,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由松散变得紧实,这都是对干旱的一种适应性变化。(2)水分利用效率:随着干旱胁迫时间延长,白茅的水分利用效率(1.67mmol·mol-1?6.87 mmol·mol-1)和三叶木通水分利用效率(2.67 mmol·mol-1?7.09mmol·mol-1)呈上升趋势,而葛的水分利用效率(3.38 mmol·mol-1?1.28 mmol·mol-1)则相反,在水分充足的条件下水分效率反而较高。(3)三种药用植物适宜区分布:根据三种植物在夏季的凋萎时间和土壤凋萎系数,三叶木通因耐旱性最强,均可在全省境内种植栽培;白茅耐旱性次之,除遵义东部及东南部、贵阳市西北部地区均可种植;葛耐旱性最差,除黔南州罗甸中、东、南部,六盘水盘县西南部、毕节市西北区均可栽培种植,最适合分布黔西南望谟、册亨,黔东南州,凯里、麻江、丹寨、雷山、黄平、台江及毕节黔西地区。通过耐旱性综合评价得出三种植物的耐旱性:三叶木通>白茅>葛,因此三叶木通可以在水分条件相对较差的区域种植,葛则需要在水分条件较好的区域种植,白茅则介于中间。(4)通过从N、P及N、P交互作用对三种植物叶片性状影响来看,P添加影响极小,N添加影响最大,N、P交互作用影响大于P添加影响,但效果不佳,所以在喀斯特地区可不考虑给植物添加P。N、P添加对三叶木通形态性状、光合性状及叶片元素含量影响波动最小,对葛的影响相对最大,对N、P添加更为敏感,反映了三叶木通对环境因子的敏感度相对较弱,能更好的适应环境,白茅次之,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最弱。(5)三种植物现在对N添加的响应表现为:三叶木通>白茅>葛;但对P响应不敏感;我们所实验用土的N含量为1.22±0.12g/kg,在类似的土壤环境下,低N(50mg/kg左右)水平的添加白茅的综合质量最高叶木通和葛在中N水平(150mg/kg左右)给植物添加最为合适,各种性状变化效果最佳,综合质量也最高。喀斯特石漠化区,土层浅薄,碎石含量高,土壤养分瘠薄,水分短缺,光照短缺等限制植物生长,通过本实验三种植物叶片对水分、养分处理的性状变化及响应,三叶木通可考虑作为较好的石漠化恢复植物,其次为白茅,最差的为葛。对石漠化区开展适生性、高水分利用效率的筛选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王玉娟,何小三,李进,龚春,周文才[9](2018)在《木通科种质资源适应性评价》文中研究指明为了评价木通科不同地理种源在南昌市的适应性,文章通过对木通科32个地理种源435份种质资源采用隶属函数法进行适应性评价。结果表明:尾叶那藤适应性强的地理种源为江西省崇义县和上犹县2个地理种源;三叶木通适应性强的地理种源为江西省峡江县和浮梁县2个地理种源;白木通适应性强的地理种源为江西省九江市和官山自然保护区2个地理种源;倒卵叶野木瓜适应性强的地理种源为江西省永修县、靖安县和兴国县3个地理种源。试验结果将为南昌市引种木通提供参考依据。

张希凤[10](2017)在《贵州野生三叶木通开花结实期生理生态特性及品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三叶木通[Akebia trifoliate(Thunb.)Koidz]是我国传统的中药材。目前在其药理、生活史、繁育育苗及化学成分等方面均有大量文献报道,对野生三叶木通的生理生态状况以及人工栽培的文献报道还不够完善,本试验以贵州花溪区野生三叶木通作为试验材料,研究野生三叶木通开花结实物候期、花粉活力与柱头可授性、光合作用、矿质积累等生理特性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探究了野生状态的三叶木通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三叶木通开花结实物候期3月中旬为初花期,4月初为盛花期,4月中旬为谢花期;5月初为幼果期,5月中旬至8月中旬为果实膨大期,9月中旬为果实成熟期。2.花粉活力及柱头可授性三叶木通花粉活力于雄花开放当日最高,随散粉时间的延长花粉活力逐渐降低,收集的花粉可维持34 d的寿命。三叶木通柱头在雌花开放当日即具有较弱的可授性,花开35 d后的柱头可授性强且柱头黏液分泌旺盛是柱头可授性的高峰期,适合授粉。三叶木通雌雄花花期相遇期仅为34 d,三叶木通的人工辅助授粉工作应在34 d内完成。3.果实生长发育特性三叶木通果实鲜重在其生育期内随时间推移呈现S形增加。花后3090 d鲜重增加迅速,是果实快速生长阶段,90120 d果实鲜重增加趋势趋缓;120135鲜重增加迅速,花后135150 d天果实鲜重稍有下降,可能与果实成熟,果皮变软开裂有关。果实体积在其生育期内随时间推移呈现增长趋势,且增速较稳定。4.果实中矿质元素积累特性6月中旬8月果实生长的前期,N、P、K、Ca、Mg等主要元素在果肉中含量较低,果皮中含量较高;8月中旬9月果实成熟阶段,N、P、K、Ca、Mg等主要元素元素在果肉中含量升高,果皮中含量略有下降。矿质营养元素的积累过程中果皮和果肉存在竞争关系,生长前期矿质元素在果皮中的积累大于果肉,生长后期转为以果肉积累为主。5.三叶木通光合特性三叶木通的净光合速率(Pn)的日变化呈双峰型曲线,即清晨净光合速率随光照强度的增高而上升,在上午10时左右达到日变化的最高值,此后随着温度升高,相对湿度的降低,净光合速率急剧下降至13时的最低值(光合“午休”现象),此时呼吸作用已经大于光合积累。13时以后光合速率又逐渐回升,在15时出现第二高峰,但峰值明显低于第一峰值,且持续时间短,后继续下降至17时再次出现负值。三叶木通的光饱和点为1486.8μmol.m-2.s-1,此时达到最大净光合速率14.53μmol.m-2.s-1。三叶木通光补偿点为42μmol.m-2.s-1,相对较高,对弱光的利用效率相对较低。三叶木通表观量子效率(AQY)值为0.081,说明贵州野生三叶木通对弱光的利用能力较强,是相对较耐阴的物种。6.野生三叶木通的品质作为水果:贵州花溪区野生三叶木通的果实长度平均为80.18 mm,直径平均为39.81 mm,单果重平均为68.93 g。果肉中总糖含量为21.2%,其中还原糖含量为6.2%;淀粉含量为42.16%,可滴定酸含量为0.33%,粗蛋白含量为7.19%。作为药材:预知子果皮中a-常春藤皂苷含量在68月初呈上升趋势,于8月初达到最高值19.88 mg/g,继而含量下降,于8月中旬达到最低值4.40 mg/g。研究发现贵州野生三叶木通果实中也含木通苯乙醇苷B。果皮中木通苯乙醇苷B含量在78月呈上升趋势,在8月初达到最高值6.63mg/g,8月中旬达到最低值1.38 mg/g。果肉中木通苯乙醇苷B在67月含量上升,在7月达到最大值6.97mg/g;78月含量下降,8月中旬达到最低值0.64 mg/g。其中,果皮中平均含量为0.423%,果肉中平均含量为0.341%,果皮中含量高于果肉。

二、黔东南州三叶木通资源的开发利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黔东南州三叶木通资源的开发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1)贵州凯里28种重点中药材资源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调查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方法
        1.2.1 野外调查
        1.2.2 调查内容
2 结果与分析
    2.1 28种重点药用植物资源的分布
        2.1.1 各药材在样地的出现频度
        2.1.2各药材在样地内的出现数量
        2.1.3 各药材出现的乡镇数
    2.2 28种药材在各乡镇的分布
3 讨论
4 结论

(2)贵州雷公山苗族文化与森林生态耦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和意义
    3 国内外研究进展
        3.1 森林文化
        3.2 民族文化与森林生态
        3.3 森林文化与自然保护区
        3.4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区概况
        1.1 苗族概况
        1.2 雷公山国家自然保护区自然概况
        1.3 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社会经济概况
    2 研究目标和内容
        2.1 研究目标
        2.2 研究内容
    3 研究方法
        3.1 文献法
        3.2 田野调查法
        3.3 生态学样方研究法
        3.4 统计分析方法
    4 技术路线
第三章 雷公山苗族森林文化的类型与特征
    1 引言
    2 研究方法
        2.1 田野调查点
        2.2 资料获取与方法
        2.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3 结果分析
        3.1 雷公山苗族森林文化的主要类型
        3.2 雷公山苗族森林文化的生态性特征
        3.3 雷公山苗族森林文化的多样性特征
    4 讨论
        4.1 苗族森林文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4.2 苗族森林文化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关系
        4.3 苗族森林文化的流失与保护
    5 小结
第四章 雷公山苗族文化与森林生态动态耦合
    1 引言
    2 研究方法
        2.1 苗族森林文化与森林生态耦合协调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
        2.2 苗族森林文化与森林生态系统综合发展水平模型
        2.3 苗族森林文化与森林生态的耦合协调度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雷公山苗族森林文化和森林资源的现状分析
        3.2 雷公山苗族森林文化和森林资源综合发展评价
        3.3 雷公山苗族森林文化与森林生态耦合协调度
    4 讨论
        4.1 苗族森林文化与森林生态的耦合关系
        4.2 苗族森林文化与森林生态的耦合协调关系
    5 小结
第五章 雷公山苗族文化--森林生态耦合的文化驱动因子
    1 引言
    2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法的文化驱动因子分析
        2.1 研究方法
        2.2 实证测算与结果分析
    3 基于排序估计法的人与森林和谐共生的文化因子分析
        3.1 研究方法
        3.2 森林文化因子重要性的排序估计
    4 讨论
    5 小结
第六章 雷公山苗族文化对森林生态有效性的实证分析
    1 引言
    2 规约制度对雷公山森林生态有效性分析
        2.1 研究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3 宗教信仰对森林生态有效性分析:以苗族信仰林为例
        3.1 研究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4 讨论
        4.1 村规民约与森林管理
        4.2 宗教信仰对森林生态影响
    5 小结
第七章 雷公山自然保护区建立发展与管理
    1 引言
    2 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的发展历程
        2.1 矛盾与冲突:绝对保护阶段(1982--2002 年)
        2.2 对话与协商:社区参与及共管阶段(2003 年--至今)
    3 讨论
        3.1 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3.2 苗族森林文化认知中的“我者文化”与“他者文化”
    4 小结
第八章 基于苗族森林文化的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管理模型构建
    1 引言
    2 自然保护区管理模式
    3 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管理模型建构的原则
        3.1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3.2 社区与森林保护协同发展的原则
    4 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管理模型建构的理论基础
        4.1 人类生态系统理论
        4.2 民族文化与自然环境关联理论
        4.3 干扰理论
    5 基于苗族森林文化的自然保护区管理模型
        5.1 管理模型的构建
        5.2 具体的实施策略与路径
        5.3 理论模型实施的保障措施
    6 小结
第九章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1 主要研究结论
    2 结语
    3 研究特色与创新点
    4 研究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雷公山苗族传统森林文化调研提纲
附录二 雷公山苗族对传统森林文化认知的调査问卷
附录三 雷公山保护区工作者对苗族森林文化认知调查问卷
附录四 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管理状况调研提纲
附录五 野外样地调查记录表
附录六 雷公山苗寨村规民约
附录七 田野调查摄影图片
附录八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九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科研项目

(3)三叶木通果肉提取物的体外抗氧化及抑制α-葡萄糖苷酶和乙酰胆碱酯酶能力(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样品提取
        1.2.2 体外抗氧化活性测定
        1.2.2. 1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
        1.2.2. 2 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
        1.2.2.3铁还原能力(FRAP)
        1.2.2. 4 氧化自由基吸收能力(ORAC)
        1.2.3 抑制α-葡萄糖苷酶能力测定
        1.2.4 抑制乙酰胆碱酯酶能力测定
    1.3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体外抗氧化能力测定结果
        2.1.1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
        2.1.2 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
        2.1.3 FRAP
        2.1.4 ORAC
    2.2 α-葡萄糖苷酶抑制能力测定结果
    2.3 乙酰胆碱酯酶抑制能力测定结果
    2.4 相关分析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4)八月瓜特征成分研究、果实加工及综合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八月瓜特征活性成分的提取研究
    1.1 齐墩果酸的提取研究
    1.2 多酚、黄酮的提取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1.3 常春藤皂苷元的提取研究
    1.4 果胶的提取研究
2 八月瓜果实的加工研究
    2.1 八月瓜饮料
    2.2 八月瓜酒、抗氧化活性及酵素
3 八月瓜的综合利用
    3.1 皮的综合利用
    3.2 籽的综合利用
4 展望
    4.1 八月瓜现行标准
    4.2 展望
5 结语

(5)基于文献计量视角的我国三叶木通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发文量及年代分布
    2.2 研究机构分布
    2.3 研究领域
    2.4 引用频次高的论文
    2.5 三叶木通研究主题
3 结论与讨论

(6)贵州黔东南道地黄精种质资源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地概况
2 调查方法
3 调查结果
    3.1 不同产地黄精的生长环境
    3.2 不同海拔黄精生物量变化
    3.3 道地黄精物候期调查
    3.4 不同黄精的种质特征
4 讨论

(7)贵州野生木本观赏植物分布格局及其城市应用区域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立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野生观赏植物资源研究进展
        1.2.2 园林植物区域规划研究进展
    1.3 目的意义
    1.4 研究区概况
        1.4.1 地理位置
        1.4.2 气候条件
第2章 物种多样性与分布格局
    2.1 数据来源与处理
        2.1.1 野生木本观赏植物名录的确定
        2.1.2 多样性格局的构建
    2.2 物种组成多样性
        2.2.1 物种组成概况
        2.2.2 生活型分析
        2.2.3 科属区系成分分析
    2.3 分布格局多样性
        2.3.1 水平分布格局
        2.3.2 垂直分布格局
    2.4 观赏特性多样性
        2.4.1 观赏用途多样性
        2.4.2 木本花卉多样性
    2.5 园林用途多样性
第3章 资源开发应用潜力评价
    3.1 开发利用潜力评价体系的建立
        3.1.1 构建综合评价体系
        3.1.2 评分标准
    3.2 评价结果
        3.2.1 各指标总权重值确定
        3.2.2 综合评分及等级划分
        3.2.3 综合评价结果
第4章 基于气候因子的贵州省园林植物应用区域规划
    4.1 区划原则
        4.1.1 遵循自然规律、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相结合的原则
        4.1.2 以城市绿化建设为导向
        4.1.3 综合性和主导因素相结合的原则
    4.2 区划指标
        4.2.1 绿化区划分指标
        4.2.2 温度带划分指标
        4.2.3 干湿区划分指标
    4.3 区划方法
        4.3.1 数据来源与处理
        4.3.2 基于DEM的多元线性回归+残差内插法(混合插值法)
    4.4 区划结果
        4.4.1 气候资源的时空分布规律特征
        4.4.2 温度带区划
        4.4.3 干湿区区划
        4.4.4 绿化区划
    4.5 园林绿化区物种组成及开发利用分析
        4.5.1 总体物种组成
        4.5.2 可优先开发利用物种组成
        4.5.3 各区物种组成及开发利用分析
第5章 结论与讨论
    5.1 主要结论
    5.2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Ⅰ 研究生期间科研情况
附录 Ⅱ 贵州省野生木本观赏植物名录
附录 Ⅲ 贵州省野生木本观赏植物评价分值统计表
附录 Ⅳ 贵州省部分野生木本观赏植物图片赏析

(8)喀斯特地区3种药用植物叶片功能性状对水分和养分的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前言
    1.1 国内外研究进展
        1.1.1 功能性状研究现状
        1.1.2 植物叶片功能性状研究进展
        1.1.3 植物多种性状间的联系
        1.1.4 环境因子对植物功能性状的影响
        1.1.5 水分对植物功能性状的影响
        1.1.6 养分对植物功能性状的响应
        1.1.7 药用植物研究进展
    1.2 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研究方法和内容
    2.1 自然环境概况
    2.2 实验设计
        2.2.1 实验材料
        2.2.2 水分控制实验设计
        2.2.3 N、P控制实验设计
    2.3 本研究涉及的主要指标以及方法
    2.4 数据处理方法
    2.5 技术路线
第三章 3种药用植物叶片功能性状对水分胁迫的响应
    3.1 干旱胁迫对三种植物性状的影响
        3.1.1 不同干旱时间胁迫下三种植物叶片解剖性状的响应
        3.1.2 不同干旱胁迫时间下三种植物叶片形态性状的变化
        3.1.3 不同干旱时间下植物光合性状的变化响应
        3.1.4 不同干旱时间胁迫下LCC、LNC、LPC、LKC的变化
    3.2 萎蔫系数及三种植物适宜分布区
        3.2.1 三种植物萎蔫系数
        3.2.2 三种植物适宜分布区
第四章 养分添加过程植物叶片功能性状的变化
    4.1 氮磷协同作用下三种植物叶片形态性状的响应
    4.2 氮磷协同作用下三种植物光合性状变化的响应
    4.3 氮磷协同作用下三种植物叶片LCC、LNC、LPC、LKC的含量变化
第五章 三种植物在水、养分处理下的综合评价
    5.1 评价过程方法
    5.2 三种植物的耐旱性评价
    5.3 不同N、P添加下三种植物综合质量评价
第六章 讨论
    6.1 干旱对三种植物叶片性状的影响
    6.2 养分添加对三种植物叶片性状影响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与创新点
        7.1.1 主要结论
        7.1.2 论文的创新点
    7.2 不足与展望
        7.2.1 不足
        7.2.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图版
附录

(9)木通科种质资源适应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概况
    1.2试验材料
    1.3调查方法
    1.4数据分析
2结果与分析
3结论

(10)贵州野生三叶木通开花结实期生理生态特性及品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简介
    1.2 相关性研究国内外进展
        1.2.1 三叶木通生物学特性及研究进展
        1.2.2 三叶木通的生长栽培环境及研究进展
        1.2.3 三叶木通药化及药理研究进展
    1.3 相关研究总结及研究意义
2 试验材料
    2.1 供试材料
    2.2 试验地概况
    2.3 仪器设备
    2.4 技术路线
3 试验方法
    3.1 三叶木通生态特性研究
        3.1.1 物候期
        3.1.2 原生境气象监测
    3.2 三叶木通生理特性研究
        3.2.1 花粉活力与柱头可授性研究
        3.2.2 三叶木通果实生长发育规律研究
        3.2.3 光合特性研究
        3.2.4 果实矿质元素积累特性研究
    3.3 三叶木通品质特性研究
        3.3.1 三叶木通果实食用品质
        3.3.2 三叶木通果实药效成分积累规律
    3.4 测定项目及方法
        3.4.1 生育进程指标测定方法
        3.4.2 产量性状指标测定方法
        3.4.4 质量性状指标测定方法
        3.4.5 光合指标测定方法
        3.4.6 环境因子指标
    3.5 数据处理与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野生三叶木通的生态特性
        4.1.1 物候期
        4.1.2 原生境气象监测
    4.2 野生三叶木通的生理特性
        4.2.1 花粉活力与柱头可授性
        4.2.2 果实生长发育规律研究
        4.2.3 光合特性
        4.2.4 果实矿质元素含量的动态变化
    4.3 贵州野生三叶木通果实的品质评价
        4.3.1 外观指标
        4.3.2 营养成分含量
        4.3.3 三叶木通果实药效成分的含量
5 结论与讨论
    5.1 野生三叶木通物候期和生境条件
    5.2 野生三叶木通的生理特性
    5.3 野生三叶木通的品质检测
致谢
参考文献
图版

四、黔东南州三叶木通资源的开发利用(论文参考文献)

  • [1]贵州凯里28种重点中药材资源调查[J]. 吴柳绚,陈建祥,刘开桃,廖宇娟,韦顺能. 贵州农业科学, 2021(09)
  • [2]贵州雷公山苗族文化与森林生态耦合研究[D]. 赵栋昌. 贵州大学, 2021
  • [3]三叶木通果肉提取物的体外抗氧化及抑制α-葡萄糖苷酶和乙酰胆碱酯酶能力[J]. 丁林玲,谢颖欣,高伟,于丽娟,李宏,王振兴,张雪春. 南方农业学报, 2021(04)
  • [4]八月瓜特征成分研究、果实加工及综合利用[J]. 曾荣妹,蔡倪,张东亚. 食品工业, 2020(12)
  • [5]基于文献计量视角的我国三叶木通研究现状[J]. 蔡国俊,张丽敏,李安定. 贵州农业科学, 2020(10)
  • [6]贵州黔东南道地黄精种质资源调查研究[J]. 龙杰凤,周邦华,韦国兰,王翔. 亚太传统医药, 2020(08)
  • [7]贵州野生木本观赏植物分布格局及其城市应用区域规划研究[D]. 黄郎. 贵州大学, 2020(04)
  • [8]喀斯特地区3种药用植物叶片功能性状对水分和养分的响应研究[D]. 吴正花. 贵州大学, 2018(05)
  • [9]木通科种质资源适应性评价[J]. 王玉娟,何小三,李进,龚春,周文才. 南方林业科学, 2018(02)
  • [10]贵州野生三叶木通开花结实期生理生态特性及品质研究[D]. 张希凤. 贵州大学, 2017(04)

标签:;  ;  ;  ;  ;  

黔东南州三叶木通资源开发利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