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学案”的设计与应用研究

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学案”的设计与应用研究

论文摘要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为本”,努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设计要以学生为中心,要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可持续的发展,要让学生“学会学习”。本文提出的“教学案”是在对“学案导学”使用的反思中,根据认知结构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策略提出的一种教学模式。“教学案”是“教案、学案一体化”的简称。“教学案”教学模式的提出,能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设计观,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实现教法与学法的和谐统一,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本文详细地阐述了“教学案”的特点、功能、设计及其使用。论文从五个方面结合教学案设计的具体例子论述了“教学案”的特点:(1)以学生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性;(2)以学定教,教师的教服务于学生的学;(3)重视“教学生学”的研究;(4)体现了教学的“预设”与“生成”;(5)促进师生形成良好的反思意识及终身学习的意识。对于“教学案”的功能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了阐述:指导学生预习,更好地进行教学预设;突出学生主体性,实现学习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及其学生认知结构的构建;增强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指向,提高教学效益;增强教师的反思意识与终身学习意识。在“教学案”的设计中主要介绍了教学案的主要内容,设计的原则(以学定教、学法渗透、问题设置注重知识的生长、确保学生的参与性、评价多样化、注重系统性)。论文详细介绍了“教学案”的使用问题。围绕着“教学案”实施的基本操作程序,从课前的预习,到课上的学习,再到课后的巩固与反思,每一个环节都通过具体的教学实例阐述了对“教学案”的使用。“教学案”使用的操作程序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以及教师“导”的必要性。“教学案”的实验研究共分四部分:(1)实验的设计;(2)实验的实施;(3)实验结论;(4)问题与反思。实验历经2年的时间,在两届学生中均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收获,可以说实验达到了预期效果。“教学案”教学设计模式的实践使课堂成为一个生生碰撞、师生互动的求索创造的平台,实现了教法与学法的和谐统一,极大地调动了师生双方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的效率,成为教师实践新课标的好帮手。当然,对于这一模式的研究还需要一线教师进一步的探索与改进,作为本文的作者,我会一如既往地进行“教学案”的深入研究的。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1.1 问题提出的背景分析
  • 1.2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 1.3 研究的意义
  • 1.4 研究的目的和任务
  • 2 “教学案”的理论基础
  • 2.1 “教学案”概念的界定
  • 2.2 “教学案”的特点
  • 2.2.1 “以学生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 2.2.2 以学定教,教师的教服务于学生的学
  • 2.2.3 重视“教学生学”的研究
  • 2.2.3.1 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
  • 2.2.3.2 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 2.2.3.3 促进学生合作交流
  • 2.2.4 体现了教学的“预设”与“生成”
  • 2.2.5 促进师生形成良好的反思意识及终身学习的意识
  • 2.3 “教学案”的理论依据
  • 2.3.1 认知结构理论
  • 2.3.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3.3 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 3 “教学案”的功能
  • 3.1 指导学生预习,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预设
  • 3.2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突出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 3.3 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构建
  • 3.4 增强了教师“教”的指向与学生“学”的指向,确保高效的 “学”与“教”
  • 3.5 增强了教师反思与终身学习的意识
  • 4 “教学案”的设计
  • 4.1 “教学案”的主要内容
  • 4.2 “教学案”设计的原则
  • 4.2.1 以学定教
  • 4.2.2 学法渗透
  • 4.2.3 问题设置注重知识的生长
  • 4.2.4 确保学生的参与性
  • 4.2.5 评价多样化
  • 4.2.6 注重系统性
  • 5 “教学案”的使用
  • 5.1 “教学案”实施的基本操作程序
  • 5.2 “教学案”的使用
  • 5.2.1 指导学生据案预习、强化自学
  • 5.2.2 用于课堂中的“学”与“教”
  • 5.2.2.1 鼓励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尝试解决问题
  • 5.2.2.2 指导学生回顾总结,强化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 5.2.2.3 扣标整合,构建知识网络
  • 5.2.3 反思学习过程,完善认知结构
  • 6 “教学案”设计和应用的实验研究
  • 6.1 实验设计
  • 6.1.1 “教学案”基本模式的设计
  • 6.1.2 样本的确定
  • 6.1.3 实验模式
  • 6.1.4 实验的测量
  • 6.2 实验的实施
  • 6.3 实验结论
  • 6.3.1 数据分析
  • 6.3.2 个案访谈摘录
  • 6.3.3 结论
  • 6.4 问题与反思
  • 6.4.1 实施中存在的影响因素
  • 6.4.2 尚有待研究的问题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教学案
  • 附录2 前、后测 A、B 卷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相关论文文献

    • [1].幼儿教育过程中主体性的培养[J]. 教育革新 2009(05)
    • [2].马克思的主体性变革与当代主体性重建[J]. 新视野 2020(01)
    • [3].理解与主体性认知[J]. 南方论刊 2019(12)
    • [4].确权赋能:激活乡村振兴中农民主体性的路径选择[J]. 成都行政学院学报 2019(05)
    • [5].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民主体性的重构[J].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1)
    • [6].师范生主体性实践调查研究[J].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9(06)
    • [7].“人”与“非人”——智慧课堂中人的主体性考察[J]. 电化教育研究 2020(01)
    • [8].农村“厕所革命”中村民主体性参与的问题及对策分析——以重庆市永川区为例[J]. 现代商贸工业 2020(07)
    • [9].当代消费活动中主体性的迷失[J]. 戏剧之家 2020(09)
    • [10].“恐惑”论:主体性的既视感[J]. 文学教育(下) 2020(02)
    • [11].构建中国主体性公共治理学派的反思性探索——评李俊清教授《族群和谐与公共治理》[J]. 广东行政学院学报 2020(01)
    • [12].我国贫困治理中的主体性构造研究[J]. 经济研究导刊 2020(06)
    • [13].中国特色扶贫制度模式对贫困农户脱贫主体性的形塑逻辑[J]. 学习与实践 2020(02)
    • [14].主体性、专业性与人文性的凸显[J]. 教育传媒研究 2020(03)
    • [15].老子《道德经》的终极关怀思想与人的主体性及社会性的关系[J]. 汉字文化 2020(07)
    • [16].论马克思主体性批判的三重维度——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中心考察[J]. 宁夏党校学报 2020(03)
    • [17].网络社会中的主体性区隔:后现代的空间解构[J]. 宜宾学院学报 2020(05)
    • [18].论脱贫攻坚的人民主体性——基于习近平关于脱贫攻坚重要论述的视阈[J]. 广西社会科学 2020(02)
    • [19].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与人民主体性的构建[J].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3)
    • [20].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农民主体性的缺失与重塑[J]. 现代农村科技 2020(08)
    • [21].新时代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中党员主体性发挥的理论逻辑与路径构建[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20(07)
    • [22].从主体性角度看网络空间意识形态的生态性建构[J]. 滨州学院学报 2020(01)
    • [23].新时代高校师德“主体性约束”审思[J]. 北京教育(德育) 2020(06)
    • [24].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农民主体性培育[J].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 2020(04)
    • [25].主体性视域下高校艺术专业双创教学中学生地位的彰显与落实[J]. 教育观察 2020(21)
    • [26].重构具有中国主体性的世界叙事[J]. 文化纵横 2019(03)
    • [27].试论幸福的主体性——由《幸福的他者性与为了幸福的教育》引发的思考[J]. 教育观察 2019(17)
    • [28].政党协商视域下参政党主体性建设的若干思考[J]. 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9(03)
    • [29].主体“部件出租”:论作品中艺术家主体性的表现方式[J]. 思想战线 2019(05)
    • [30].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民主体性的缺失与构建[J]. 当代农村财经 2019(10)

    标签:;  ;  ;  

    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学案”的设计与应用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