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雅鋆陈玲红
解放军第180医院362000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内镜检查在消化道隆起性病变诊治中的价值,从而为临床提供可靠的数据。方法:随机选取我院自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间门诊及病房的100名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2组,每组50人,其中,对于实验组患者采用超声内镜检查的方法进行治疗,将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的常规内镜检查方法进行治疗,通过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检查效果、不良反应以及患者满意度等,进行对比实验,以做出统计学分析。结果:经检查发现,28例患者为粘膜层息肉,10例患者为癌,11例患者为囊肿,12例患者为血管瘤,8例患者为异位胰腺,3例患者为胃黏膜异位,22例患者为炎性隆起,2例患者为粘膜下肿瘤,3例患者为壁外压迫,1例患者未见异常,所有患者的病变起源层次均已明确。同时对照组患者进行内镜下或外科手术治疗后发现术后的病理诊断与超声内镜的符合率为98.3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的诊治效果较好,患者的满意度高,不良反应少,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使用超声内镜对消化道隆起病变进行检查可以更好的明确上下消化道隆起病变的起源和病变部位,对隆起性病变的诊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患者的诊断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在临床实践中广泛推广。
【关键词】超声内镜检查;消化道隆起性病变;诊治中的价值
【中图分类号】R44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8999(2015)9-0680-02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造成了人们饮食结构的不断改变,消化道性病变的发生率也在逐年提升,影响人们的日常饮食。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发生常常会影响人们的日常饮食,给患者造成饮食困难,如不能做到“早发现、早治疗”的原则,常常会发生恶性病变,甚至进一步癌变恶化,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在临床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主要包括上皮病变,上皮下病变和腔外压迫。在临床中,通常使用胃镜和肠镜对消化道隆起性病变进行诊断,但这仅可以对部分的隆起性病变进行明确的诊断,却难以诊断由于上皮下和消化道外壁压迫所导致的病变,检查范围较局限。因此,回顾性分析我院:随机选取自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间门诊及收治的100名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超声内镜检查技术和传统的内镜技术进行诊断,旨在了解超声内镜检查在消化道隆起性病变诊治中的价值,现将治疗体会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自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间收治的100名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58例,女性患者42例,年龄小23岁,最大72岁,平均年龄为(54.42±8.15)岁。所有患者在从发病到就诊的时间、疾病史、身体状况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诊断方法
(1)实验组诊断方法
本次试验中,实验组患者所用的超声内镜型号为OlympusGF-UM-2000,可互换5、715、12、20MHz4种频率,超声小探头则使用OlympusUM-2R、OlympusUM-3R、O-lympusUM-DPR20-25R、OlympusUM-DPR12-25R,频率为12与20MHz,具体的方法为:将超声小探头经过结肠或胃镜活检钳道中插入,进行诊断检查。受检查患者应在超声内镜检查前空腹4---6小时[1],目的是将肠道清洁干净。患者检查前需要肌注安定10mg,再行超声内镜检查[2]。(2)对照组诊断方法
受检查患者在行内镜检查前空腹4---6小时再行胃镜或肠镜检查(目的是将肠道清洁干净),再行普通内镜检查[3]。
1.3统计学处理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分析,研究数据的可靠性,根据数据反映的情况,理性评估超声内镜检查在消化道隆起性病变诊治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患者在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诊治过程中,除手术诊断方法不同之外,其他条件均相同,对2组实验的诊断效果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在病变大小方面、年龄、性别、疾病史及身体状况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结果
2.1结果记录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检查结果,记录如下:经检查发现,28例患者为粘膜层息肉,10例患者为癌,11例患者为囊肿,12例患者为间质瘤,8例患者为异位胰腺,3例患者为胃黏膜异味,22例患者为炎性隆起,2例患者为粘膜下肿瘤,3例患者怀疑为壁外压迫,1例患者未见异常,所有患者的病变起源层次均已明确。同时对照组患者进行内镜下或外科手术治疗后发现术后的病理诊断与超声内镜的符合率为98.35%。实验组患者在超声内镜诊断后均行内镜下治疗,并进行常规病理检查,术后定期随访检查。
粘膜层息肉常见于胃部;消化道恶性肿瘤多见于胃,食管中也可见到;囊肿多发于食管,在大肠和十二指肠中也可见到;间质瘤多见于胃部,平滑肌瘤多发于食管;异位胰腺见于胃部等。
2.2结果分析
经结果显示,粘膜层息肉常见于胃部;消化道恶性肿瘤多见于胃,食管中也可见到;囊肿多发于食管,在大肠和十二指肠中也可见到;间质瘤多见于胃部,平滑肌瘤多发于食管;异位胰腺见于胃部等。
在治疗过程中,实验组经超声内镜诊治技术的患者的治愈率为98%,对照组经传统的内镜检测诊治的患者的治愈率为78%,两组患者间手术治疗结果进行比较,实验组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组的创面较小且手术时间短,术后患者恢复较好,不良反应较少,对于上、下消化道隆起病变的起源和病变部位定位较准确。由此可得出如下结论,超声内镜诊治检查技术对于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患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两组的差异具有显著差异,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是我国消化科中常见的疾病,在我国的发病率逐年提高。近年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发病率也在逐年提升,如不能及时发现并接受治疗,常常会引起多种并发症,甚至可能导致死亡。随着医疗器械和医药行业的不断进步和提升,超声内镜检查技术不断发展,人们逐渐发现,相比于传统诊断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方法----胃镜或肠镜检查而言,超声内镜被逐渐应用到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中,且可以明显显示出消化道壁的层次结构和相邻的组织,更好的明确上、下消化道隆起病变的起源和病变部位,对隆起性病变的诊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4],对于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患者的诊断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在临床实践中广泛推广。在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一直以来,研究学者们一直在做关于消化道隆起性病变诊治方法的临床研究,以探讨出较好的临床治疗方法。在过去,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主要诊治方法为普通内镜检查或外科手术治疗,但这仅仅可以对一小部分的隆起性病变进行明确的诊断,却难以诊断由于上皮下和消化道外壁压迫所导致的病变,检查范围较局限。近年来,随着医疗器械和医药行业的不断进步和提升,超声内镜检查技术不断发展,人们逐渐发现,相比于传统诊断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方法----胃镜或肠镜检查而言,超声内镜被逐渐应用到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中,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的诊治效果较好,患者的满意度高,不良反应少,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就本例100名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患者而言,采用超声内镜对消化道隆起病变进行检查可以更好的明确上、下消化道隆起病变的起源和病变部位,对隆起性病变的诊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5],对于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患者的诊断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在临床实践中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耿焱,王爱民,熊英,李元平.超声内镜检查在消化道隆起性病变应用中的临床价值[J].临床消化病杂志,2009,01:52-54.
[2]何池义,韩真,李芳芳,袁鹤鸣,章顺国,张国政,李强,贾玉良.纵轴超声内镜检查在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中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J].皖南医学院学报,2009,02:100-102.
[3]秦宝山,郭长青.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诊断和治疗价值[J].临床医学,2011,08:3-4.
[4]刘锦涛,余细球,侯华军,杨建荣,黄威.超声内镜对内镜治疗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指导价值[J].中国内镜杂志,2008,03:243-245,248.
[5]秦宝山,郭长青.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诊断和治疗价值[J].临床医学,2011,0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