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发动机热端部件模拟环境下3D C/SiC的微结构演变和失效机制

航空发动机热端部件模拟环境下3D C/SiC的微结构演变和失效机制

论文摘要

连续碳纤维增强碳化硅基复合材料(C/SiC)是一种在航空航天与能源领域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的战略性轻质热结构材料,具有高比强与不发生灾难性断裂等优异特性,成为高推重比航空发动机热端部件材料的重要候选,有望满足耐高温抗氧化长寿命的目标需求。本文针对高推重比航空发动机热端部件多因素复杂环境,采用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与高分辨电子显微镜(HRTEM)等多种分析手段,跨尺度表征了三维编织连续碳纤维增强碳化硅基复合材料(3D C/SiC)在热物理化学模拟条件和应力模拟条件下的微结构演变,围绕微结构演变-性能演变之间的关系,系统研究了3D C/SiC的环境行为演变规律,获得了3D C/SiC的失效机制和微结构控制单元与要素。在此基础上,综合归纳出材料的失效本质,成功地分析了3D C/SiC在各种模拟环境中的失效模式与机理。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1.发现“簇”是连续纤维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CFCC)中普遍存在的结构特征,提出“纤维簇”是控制CFCC强韧化的主要结构单元之一。纤维簇与单根纤维、纤维束三者之间的竞争与协同,形成了CFCC的跨尺度微结构控制准则框架,可实现CFCC的最佳强韧化,并成功应用于3D C/SiC的制备、性能控制、力学分析和失效机制中,有效地提高了材料的综合效能。2.首次提出CFCC的“仿生基本结构模型”和“功能失效机制”,详细阐述了其内涵与主要内容,统一了3D C/SiC在各种复杂坏境中的失效机制和失效模型,成功应用于3D C/SiC的失效分析和材料优化设计中。其与跨尺度微结构控制准则一起,成为陶瓷基复合材料新型强韧化理论的主要部分。3.通过对3D C/SiC在不同模拟环境的微结构进行系统观察,特别是从TEM和HRTEM角度深入对大量样品分析,观察到诸多具有普遍性的微观机制和新现象,从而为分析3D C/SiC的环境行为演变与获得失效机制奠定了坚实基础。(1)首次得到C/SiC所特有的典型微观机制—缺口状氧化—的TEM直观证据,完善了国际上有关缺口状反应的模型和认识,分析了缺口状氧化机制的形成过程。该机制属多部位的非均匀氧化,普遍存在于热物理化学介质的环境中,是组元本征氧化性质差异与应力/热物理化学介质在微观尺度交互作用的结果,对3D C/SiC复杂耦合环境的行为有重要影响。(2)TEM观察到700℃下3D C/SiC中的基体和纯水反应生成SiO2非晶膜,形膜温度低于以往研究中所确定的温度,从而对含水气氛下3D C/SiC环境行为与温度变化之间的关系有了新的理解。(3)提出界面区的概念,完善了对CFCC界面结构和作用的认识,系统研究了C/SiC内界面区与裂纹的相互作用机理及其影响因素,建立起裂纹偏斜和界面脱粘的物理模型,从而推进了对C/SiC增韧机制和力学行为的理解。4.从微结构演变-性能演变之间关系的角度,通过对不同分压纯氧气氛、纯水气氛和纯熔盐、不同分压比含氧耦合气氛下3D C/SiC环境行为的比较研究,建立起3D C/SiC在含氧气氛中的失效综合示意图,同时确定出:(1)氧化温度区间及纯氧气氛下各区间的动力学控制要素。(2)微结构控制性单元和要素—涂层、热历史与含碳组元。(3)热物理化学环境主导因素—氧和盐(Na2SO4)以及影响3D C/SiC最为严重的条件—水氧盐耦合环境。(4)含氧气氛中的失效本质—氧(和SO3)对碳相的损伤破坏。5.从结构的角度,深入分析了3D C/SiC的两大结构特征(即纤维束交叉处(交界孔处)的SiC基体弱约束和应力集中,以及强的弱界面结合)对力学行为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从宏观断口形貌,纤维束、簇和单丝的拔出与断裂特征、裂纹特征、界面区的脱粘和滑移、界面区与各组元结构/织构的变化等多个方面,对不同温度不同应力参数下3D C/SiC单调拉伸、疲劳和蠕变的微结构演变进行了系统观察与比较,确定出微结构控制单元与要素,得出具体的失效机制。讨论了3D C/SiC疲劳与蠕变失效机制的多尺度特性与相互差异,表明两者机理相似,微结构变化特征难以区分,仅在各种机制发生顺序和比例上有所不同。6.基于上述各种模拟环境的失效分析和“仿生结构模型”与“功能失效机制”,确定出分区间的重量变化率是C/SiC环境性能表征最直观和最基本的指标,并用于建立失效判据,分析了3D C/SiC热物理化学介质/应力条件耦合环境中的失效机制并经实验验证。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论文的主要创新与贡献
  • 第一章 绪论
  •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1.1 连续纤维增强碳化硅基复合材料(CMC-SiC)的发展历史
  • 1.1.2 连续纤维增强碳化硅基复合材料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研究
  • 1.1.3 连续纤维增强碳化硅基复合材料的失效机制
  • 1.1.4 连续纤维增强碳化硅基复合材料的微结构研究
  • 1.1.5 论文研究对象的选取
  • 1.2 研究目标和内容
  • 1.3 论文组织框架和撰写思路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研究方法和相关基础
  • 2.1 问题调查方法
  • 2.2 环境分析和环境模拟平台
  • 2.2.1 环境分析
  • 2.2.2 环境模拟实验平台
  • 2.3 研究方法和表征手段
  • 2.3.1 性能测试手段
  • 2.3.2 跨尺度的微结构表征
  • 2.4 材料本征特性
  • 2.4.1 3D C/SiC的制备和组成
  • 2.4.2 3D C/SiC的本征性质
  • 2.4.3 材料本征结构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3D C/SiC在热物理化学模拟环境中的微结构演变和失效
  • 3.1 引言
  • 3.2 国内外研究状况
  • 3.3 本章思路
  • 3.4 热物理化学单因素模拟条件下的微结构演变和失效行为
  • 3.4.1 纯氧气氛
  • 3.4.2 纯水和纯熔盐气氛
  • 3.5 热物理化学单因素耦合模拟条件下的微结构演变和失效
  • 2/H2O耦合气氛'>3.5.1 O2/H2O耦合气氛
  • 3.5.2 含盐耦合气氛
  • 3.6 缺口状氧化效应和碳相的氧化
  • 3.7 微结构控制要素和单元
  • 3.8 失效综合示意图
  • 3.9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3D C/SiC在应力模拟环境下的微结构演变和失效
  • 4.1 引言
  • 4.2 国内外研究状况
  • 4.3 本章思路
  • 4.4 纤维簇
  • 4.5 基本假设
  • 4.6 单因素应力条件下的微结构演变和失效机制
  • 4.6.1 界面区与裂纹的相互作用
  • 4.6.2 单调拉伸
  • 4.6.3 蠕变
  • 4.6.4 疲劳
  • 4.7 应力模拟环境下3D C/SiC的失效与微结构控制要素和单元
  • 4.8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连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失效机制和模型
  • 5.1 引言
  • 5.2 3D C/SiC在环境中失效的复杂性
  • 5.3 仿生结构模型和功能失效机制
  • 5.3.1 自然界的启示
  • 5.3.2 仿生的基本结构模型
  • 5.3.3 功能失效机制
  • 5.3.4 热物理化学环境与疲劳蠕变交互作用祸合下的失效机制分析
  • 5.4 重量变化率和性能表征量
  • 5.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柔性仿生磁性微结构的制备与驱动[J]. 微纳电子技术 2020(05)
    • [2].基于扩散峰度成像的脑小血管病抑郁患者杏仁核微结构变化的研究[J].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0(08)
    • [3].表面具有微结构的美术用纸及其制备工艺[J]. 中华纸业 2016(22)
    • [4].几何特征对高深宽比微结构零件注射成型充填深度的影响[J].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5)
    • [5].水下多级微结构液气界面的稳定性和可恢复性研究[J]. 力学学报 2020(02)
    • [6].仿生减阻微结构制造技术综述[J]. 精密成形工程 2019(03)
    • [7].3D生物打印的微结构促进小鼠表皮干细胞的增殖和活性[J].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17(06)
    • [8].红外遥感器网状微结构制作工艺[J].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15(12)
    • [9].湿陷性黄土的微结构参数[J]. 大连民族学院学报 2015(03)
    • [10].多孔复合微结构的制备与减反射性能[J].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2013(01)
    • [11].巢状微结构银粒子的制备、形成机理及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研究[J]. 化学学报 2012(03)
    • [12].大面积高深宽比微结构硅片的热氧化实验研究[J]. 光电工程 2012(08)
    • [13].锗衬底表面圆柱形仿生蛾眼抗反射微结构的研制[J]. 光学学报 2016(05)
    • [14].疏水性微结构表面的抗结冰特性仿真研究[J]. 表面技术 2016(09)
    • [15].微结构固体中钟型与扭结孤立波的演化[J]. 力学学报 2012(01)
    • [16].一维固结条件下黏土微结构再造过程研究和描述[J]. 岩土力学 2010(11)
    • [17].微结构芯片对石墨粉吸附及3种口腔微生物黏附行为的影响[J].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11(03)
    • [18].颗粒增强复合材料微结构的数值模拟与虚拟失效[J]. 机械工程学报 2010(04)
    • [19].航空制导武器上的光学微结构[J]. 航空科学技术 2010(03)
    • [20].3D打印微结构工件的磁性复合流体抛光工艺研究[J].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1)
    • [21].刀具表面混合型微结构的形状和密度对润滑状态影响的仿真研究[J]. 润滑与密封 2019(10)
    • [22].液固撞击中锯齿状微结构对固体的保护作用[J]. 工程热物理学报 2018(06)
    • [23].刀具表面微结构对流体润滑状态的仿真分析[J]. 润滑与密封 2018(07)
    • [24].单晶硅微结构表面的制备及其减反射性能[J]. 微纳电子技术 2016(09)
    • [25].垂直微结构剖面仪速度控制方法研究[J]. 机械科学与技术 2015(05)
    • [26].增材制造:实现宏微结构一体化制造[J]. 机械工程学报 2013(06)
    • [27].微重力下微结构表面池沸腾气泡动力学研究[J]. 工程热物理学报 2013(11)
    • [28].功能性有序微结构的制备及潜在应用[J]. 中国科学:化学 2011(02)
    • [29].微结构的各种测试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J].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01)
    • [30].南沙地区软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与微结构参数的统计分析[J].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 2010(02)

    标签:;  ;  ;  ;  ;  ;  

    航空发动机热端部件模拟环境下3D C/SiC的微结构演变和失效机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