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微动接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微动磨损,接触状态,损伤机理,损伤体积
微动接触论文文献综述
景鹏飞,俞树荣,宋伟,何燕妮,邵晨[1](2019)在《接触载荷对TC4钛合金微动磨损行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在不同的载荷和位移幅值下,结合微动图研究微动接触状态、滑移状态、损伤体积叁者对微动摩擦磨损的影响以及不同微动接触状态和滑移状态下材料的损伤机理,为机械构件的微动磨损防护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方法在相对湿度为50%、干摩擦条件下,运用SRV-V摩擦实验机,采用球/平面接触形式研究了TC4钛合金/GCr15钢球摩擦副的微动摩擦磨损行为。实验后,用原子力显微镜、纳米压痕仪、叁维光学轮廓仪、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及其自带的EDS,测试TC4试样的表面形貌及粗糙度、弹性模量与硬度、磨损体积与截面形貌和显微结构及磨斑、磨屑形貌成分等。结果在较低法向载荷下,完全滑移(GSR)占主导地位。磨粒磨损、粘着磨损、氧化磨损以及疲劳脱层是主要的损伤机理。另一方面,在较高法向载荷下,混合滑移(MSR)、部分滑移(PSR)占主导地位。损伤机制是由于高的应力集中,导致疲劳裂纹。此外,不同的微动运行条件下和材料损伤区域也不相同。完全滑移条件下,损伤主要集中在磨斑中心,而部分滑移条件下,损伤主要集中在磨斑边缘。结论切向摩擦力、微动振幅是影响微动磨损的重要因素。小位移幅值下,磨屑可以减缓接触面钛合金基体材料的微动磨损;而大位移幅值下,磨屑会加剧接触面基体材料的微动磨损。(本文来源于《表面技术》期刊2019年11期)
杜文刚,原思聪,李玲,裴喜永,王永滨[2](2019)在《球-球接触条件下扭动微动应力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扭动微动的应力分布解析计算中,通过接触表面切应力可以推导出接触体内部的应力。而转矩卸载过程中,由于接触表面切向力表达式复杂,难以推导出接触体内部的应力。为此采用快速傅里叶变换的方法对球-球接触模型进行数值模拟,以此获得卸载时接触体内部的应力分布。首先,计算出接触表面加载时的应力分布,并得到转矩与扭转角之间的迟滞曲线。然后,分析法向力和加卸载转矩共同作用下接触体内部的应力分布,以及最大应力的大小与位置。最后,在迟滞曲线上标明最大应力点位置,并分析黏着区半径c和摩擦因数f对最大应力位置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卸载时表面切向力qr沿半径方向,先增大再减小最后持续增大;法向力在较大范围内影响接触体应力分布,而转矩主要在深度0~0.5a范围内起作用;黏着区半径c越大,摩擦因数f越小,最大应力点更可能位于接触体内部。(本文来源于《机械设计》期刊2019年10期)
李玲,田海飞,云强强,麻诗韵,李治强[3](2019)在《微动接触中分形粗糙表面的温升分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不同分形参数下表面粗糙度对微动接触表面温升的影响。方法通过创建Python脚本,将MATLAB中利用Weierstrass-Mandelbrot函数构造的分形表面轮廓坐标导入ABAQUS中,使用样条曲线拟合轮廓坐标,构建包含粗糙表面的二维柱面-平面接触模型,研究表面粗糙度、法向载荷、切向载荷以及材料属性对接触表面温升的影响规律。结果微动接触状态下,温升在接触宽度方向上呈先增后减的趋势,且沿深度方向温升幅值逐渐减小。不同粗糙度的表面节点具有相似的温升分布历程,热影响区主要分布于接触区表层附近,并在此表层产生高的温度场。粗糙接触模型会出现局部温升峰值,同时剪切摩擦应力和接触压力分布具有离散性,与文献中已有结论一致。结论接触表面温升幅值随着粗糙度的增大而增大。当表面粗糙度和法向载荷一定时,随着切向载荷幅值的增大,上试件的相对滑移距离和摩擦热产生率增加,引起温升幅值增大。考虑材料属性时,发现温升幅值大小与材料导热性密切相关,材料导热性能越好,接触表面温升幅值越小。(本文来源于《表面技术》期刊2019年06期)
谢敏[4](2019)在《不同材料接触对的微动特性与环境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微动和环境是电连接器在贮存和使用中对其可靠性影响最大的两个因素。本文以不同基底材料的接触对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微动性能与环境特性。基于微动接触电阻测试系统,探究了接触压力、环境温度、基底材料、材料厚度等因素作用下接触对的微动接触电阻变化规律和微动磨损特性。对微动后的接触对分别进行了加速温湿实验和盐雾腐蚀实验,并通过测试加速环境实验前后微动区域静态接触电阻的变化值来评估接触对的环境特性。本文以不同材料接触对连接器为研究对象,设计了7种不同材料接触对的微动实验,分别为:镀Au(铍铜)-镀Ni(Cu)、镀Au(铍铜)-镀Ag(Cu)、镀Au(铍铜)-镀Sn(Cu)、镀Ag(铍铜)-镀Ni(Cu)、镀Ag(铍铜)-镀Sn(Cu)、镀Ag(铍铜)-镀Au(pcb)、镀Sn(铍铜)-镀Au(pcb)。发现随着接触压力的增加,接触对的微动性能变优。这种影响规律和镀层材料、环境温度无关。并不是表面镀层厚度越厚,接触对的微动性能就越优。中等厚度获得优良微动性能的概率低于薄镀层厚度和厚镀层厚度。高温时接触对的微动性能优于室温时。当接触压力为50克时,按优接触性能百分比高低的排序是(厚厚度、高温)>(薄厚度、高温))(中厚度、高温)>(中厚度、室温)。当接触压力为100克时,按优接触性能百分比高低的排序是(厚厚度、高温)>(薄厚度、高温)=(中厚度、室温)>(中厚度、高温)。所有接触对在一定条件下均能获得最优的微动接触性能,接触电阻值在19 mQ-34mΩ之间,接触对材料的影响不大。接触对组合在一定条件下也均能获得最差的微动接触性能,接触电阻值分为>500mQ,100 mΩ-500 mΩ两种。在对5组正交试验的结果分析中可以发现:在温度、镀层厚度、压力叁个微动性能的主要影响因素中,对微动性能影响最大的是压力。随着接触压力的增加,接触对的微动性能变优。影响因素的影响规律与全面微动实验的实验结果大致相同。与金镀层相比,银镀层的微动敏感性要弱。7种接触对经多种微动条件下的微动实验后,分别进行了温湿环境贮存和盐雾环境贮存实验,实验后测试微动区域的静态接触电阻,结果是经湿热、盐雾环境贮存后接触电阻比贮存前有增加,不同材料增加比例不同。(本文来源于《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9-06-04)
郝海涛[5](2019)在《相同材料接触对的微动特性和环境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连接器作为一种实现信号稳定传输的非常重要的元器件,影响其可靠性的因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微动和环境因素。本课题以六种不同镀层金属组成的相同材料接触对为研究对象,以最终接触电阻值、接触电阻达到500mΩ时所用周期数、从电阻上升到达到最大值所用周期数作为三种评价指标,设计正交实验,探究其微动特性。对微动之后的样品分别进行温湿循环实验和盐雾实验,探究环境对接触对微动特性的影响。以Cu为基底的组合1 Au0.76μm(BeCu)-Au(Cu),组合2 Ag4μm(BeCu)-Ag(Cu),组合3 Sn4μm(BeCu)-Sn(Cu)最终的微动特性由优到劣排序为:组合2>组合1>组合3。以最终接触电阻值为评价指标时,材料是影响其微动特性的最主要因素,然后依次是温度、压力、镀层厚度。以接触电阻达到500mΩ时所用周期数、从电阻上升到达到最大值所用周期数作为评价指标时,材料依然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温度、压力和镀层厚度没有主次之分,材料的最优水平为组合2。接触对温湿环境特性由优到劣排序为组合3>组合2>组合1。接触对的耐盐雾环境特性由优到劣的排序为组合2>组合3>组合1。基底为 C18070 时,组合 4 Au0.76μm(C18070)-Au(Cu),组合5Ag4μm(C18070)-Ag(Cu),组合6 Sn4μm(C18070)-Sn(Cu),其最终微动特性,组合4>组合5>组合6。在以最终接触电阻为评价指标时,镀层材料最优为镀金接触对。在以触电阻达到500mΩ时所用周期数、从电阻上升到达到最大值所用周期数作为评价指标时,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时镀层材料,温度、接触压力、镀层厚度次之,并且没有主次之分。耐温湿环境特性组合5优于组合组合6优于组合4。所有的组合最优温度为25℃,最优接触压力为300g,最优镀层厚度为中(镀金层为0.76μm,镀银和镀锡层为4μm)。耐盐雾环境特性组合5优于组合4优于组合6。(本文来源于《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9-06-04)
吴桐[6](2019)在《粗糙表面微动接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实际工程中,螺栓、轮轴和人造牙齿等零部件在小幅振动工况下表面会产生微动接触。这些零部件的表面上受到振荡切向力和法向力共同作用,会使零部件表面产生微动磨损,减少使用寿命。本论文拟对粗糙表面微动接触和微动磨损问题进行分析。首先,以微动接触理论为基础建立微动接触模型,利用共轭梯度法(CGM)和快速傅里叶变换(FFT)计算了光滑表面和正弦粗糙表面微动接触的表面压力、切向应力、Von-Mises应力分布。对比分析表明:在正弦粗糙表面接触切向应力分布呈现尺寸效应。其次,在非高斯表面的微动接触问题中,以最大表面应力作为零部件的界面损伤重要指标,进一步分析了不同粗糙表面对微动接触最大表面应力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偏态参数的变化对最大接触压力和最大切向应力的影响较大,但是峰度参数的变化对最大切向应力影响较小;在相同的偏态和峰度条件下,各向同性和各向异性粗糙表面的最大切向应力和最大接触压力差别不大。最后,在微动接触的基础上建立微动磨损模型。对光滑和正弦表面中微动磨损的磨损形貌、接触压力进行数值分析。分析表明:在滑移区会发生微动磨损,在粘着区不产生磨损。(本文来源于《武汉科技大学》期刊2019-05-23)
朱蒙,李明,李刚,傅耘[7](2019)在《不同环境下微动开关腐蚀形貌及接触电阻变化对比分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比分析不同试验环境下微动开关的腐蚀行为,研究其腐蚀机理。方法针对干湿交替酸性盐雾试验环境、盐雾/SO2复合试验环境及热带海洋大气环境下微动开关接触电阻的变化趋势,以及对不同试验环境后微动开关内部被腐蚀的细小结构件进行微观形貌观察和能谱分析。通过对比分析不同试验环境下微动开关的腐蚀机理及其对电性能参数的影响。结果含硫环境对微动开关内部银质触点的影响最严重。结论腐蚀产物硫化银的导电性极差,这会导致微动开关接触电阻升高。(本文来源于《装备环境工程》期刊2019年04期)
郑晓兵,牛志强,周文龙,陈国清,刘德贵[8](2018)在《基于新型试验装置的TC_4钛合金面接触微动磨损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主设计了一套微动磨损夹具装置,可以更好地实现线/面、面/面接触。设置一组喷丸强度梯度处理Ti-6Al-4V合金试样,并与未喷丸磨光态试样进行对比试验分析。探讨喷丸处理对Ti-6Al-4V合金试样面/面接触形式微动磨损性能改善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喷丸强化影响效果随喷丸强度参数变化而波动,其中,0. 20mmA喷丸强度处理在所有喷丸参数中表现最优。微动参数倾向于大滑移状态时,0. 20mmA喷丸强度处理试样较未喷丸磨光试样表现出一定的抗面/面接触形式微动磨损性能;在微动参数倾向于黏着状态时,0. 20mmA喷丸强度处理试样并未表现出良好的微动磨损抗性。(本文来源于《工程与试验》期刊2018年03期)
崔叶,蔡振兵,刘新龙,李正阳,朱旻昊[9](2018)在《氧化时间对微弧氧化膜电接触微动磨损行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不同氧化时间的铝合金表面微弧氧化涂层在电接触条件下的微动磨损行为,并探讨其磨损机理。方法通过控制氧化时间(10、20、30、40、50、60、70 min),在铝合金表面制备不同表面状态的微弧氧化涂层,并利用四线接触法研究其在电接触条件下接触电阻的变化,通过分析摩擦系数、F-D曲线、磨损形貌、叁维轮廓及磨痕化学成分来揭示其微动磨损机理。结果电接触微动磨损下,氧化不同时间形成的微弧氧化涂层在相同电接触微动磨损条件下的耐磨性存在明显差异,进而影响其电接触行为。氧化10 min时,涂层磨损最严重,磨损区域的涂层迅速失效,从而导致铝合金基体外露,接触电阻骤降至零;氧化50 min时,涂层厚度最大,具有良好的耐磨性,缓减了接触电阻的衰减,接触电阻曲线在衰减过程中受到磨斑表面裂纹的影响而产生波动。结论氧化时间会影响微弧氧化膜表面形貌、粗糙度以及厚度,对其在电接触条件下的微动磨损行为影响较大。(本文来源于《表面技术》期刊2018年06期)
刘新龙,蔡振兵,刘善邦,彭金方,朱旻昊[10](2018)在《温度对镍和铜电接触微动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选用两种典型的电接触材料(镍、紫铜)进行从室温到高温下(室温~300℃)以及10 N载荷的电接触微动试验,采用3D形貌仪和SEM对磨痕形貌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温度对接触电阻的影响显着。在室温环境下,两种材料的接触电阻均处在一个稳定的值;随着温度的上升(室温~100℃),镍的接触电阻急剧上升,而铜的接触电阻相对稳定,随着温度上升至300℃,两种材料的接触电阻均发生剧烈变化。接触区域的氧化磨屑生成和堆积是导致接触电阻急剧上升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中国有色金属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微动接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扭动微动的应力分布解析计算中,通过接触表面切应力可以推导出接触体内部的应力。而转矩卸载过程中,由于接触表面切向力表达式复杂,难以推导出接触体内部的应力。为此采用快速傅里叶变换的方法对球-球接触模型进行数值模拟,以此获得卸载时接触体内部的应力分布。首先,计算出接触表面加载时的应力分布,并得到转矩与扭转角之间的迟滞曲线。然后,分析法向力和加卸载转矩共同作用下接触体内部的应力分布,以及最大应力的大小与位置。最后,在迟滞曲线上标明最大应力点位置,并分析黏着区半径c和摩擦因数f对最大应力位置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卸载时表面切向力qr沿半径方向,先增大再减小最后持续增大;法向力在较大范围内影响接触体应力分布,而转矩主要在深度0~0.5a范围内起作用;黏着区半径c越大,摩擦因数f越小,最大应力点更可能位于接触体内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微动接触论文参考文献
[1].景鹏飞,俞树荣,宋伟,何燕妮,邵晨.接触载荷对TC4钛合金微动磨损行为的影响[J].表面技术.2019
[2].杜文刚,原思聪,李玲,裴喜永,王永滨.球-球接触条件下扭动微动应力数值模拟[J].机械设计.2019
[3].李玲,田海飞,云强强,麻诗韵,李治强.微动接触中分形粗糙表面的温升分布研究[J].表面技术.2019
[4].谢敏.不同材料接触对的微动特性与环境特性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9
[5].郝海涛.相同材料接触对的微动特性和环境特性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9
[6].吴桐.粗糙表面微动接触分析[D].武汉科技大学.2019
[7].朱蒙,李明,李刚,傅耘.不同环境下微动开关腐蚀形貌及接触电阻变化对比分析研究[J].装备环境工程.2019
[8].郑晓兵,牛志强,周文龙,陈国清,刘德贵.基于新型试验装置的TC_4钛合金面接触微动磨损行为研究[J].工程与试验.2018
[9].崔叶,蔡振兵,刘新龙,李正阳,朱旻昊.氧化时间对微弧氧化膜电接触微动磨损行为的影响[J].表面技术.2018
[10].刘新龙,蔡振兵,刘善邦,彭金方,朱旻昊.温度对镍和铜电接触微动性能的影响[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