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说观念的近代化进程

中国小说观念的近代化进程

论文摘要

中国小说观念近代化是中国社会近代化的一个重要侧面,其以浓郁的现代性色彩,形成区别于传统小说的显著的时代特征,艰难跋涉的近代化进程抒写了新小说家追求文体独立的小说理念。当今学者对中国小说观念近代化进程作历时性和共时性的综合考察,就中国小说观念近代化的义界和时限、标志与维度、动力与机制的分析,为考究晚清民初文化语境下的文学批评变迁提供了一个绝好的话语参数。小说的名实错位,打造小说兼容并包的杂纂文类特征。小说观念的名实错位不单是一种社会积习的具体折射,也是文人复杂心态的曲折反映。社会舆论和文人心理同谋共构,“小说”这一杂体文类最终归依于文学类小说层面,小说观念亦由此呈现出历时性和共时性交相辉映的文学表征。对待小说观念的演变,我们不应该是有意回避,而应当是放宽视野,正视小说观念的芜杂现实,进而构建现代小说学,沿着当下小说研究的主体方向不断前进。晚清民初小说类型,突破了小说史中单一的题材判断原则,趋于文体形质的综合考虑,它直接关合当下的小说繁荣,反映了小说文类建构的审美自觉。缘由国家的衰朽和社会的动荡,晚清民初知识分子趋向社会边缘化。科举制度的废止,打破了传统知识分子赖以支撑信仰的工具性循环。中西文明的对比,为广大知识分子提供了返观自身的时代命题。边缘化的生存境遇,造就了晚清民初小说的繁荣,也部分改变了知识分子社会诉求的既定轨迹。晚清民初小说以其鲜明的时代表征,抒写着一代知识分子痛苦灵魂的蜕变过程和图谋富强的普泛心路。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传统文学的自身转化赋予晚清民初小说开放的文学特质,刺激并促发小说理论的批评理性精神。以林纾为代表的小说批评家突破了天朝心态左右下的狭隘偏见,真诚地赞美西方小说的艺术魅力,反面递送了小说文体革新的信息。新小说家的开放意识,推动了中国小说走向世界的进程,它既是文学批判精神得以弘扬的依托,也奠定了中国小说理论世界化的坚实基础。近代小说主流文学地位的彰显,刺激小说创作的繁荣。中国小说近代化进程归结的两个趋向是科学品格和人本意识,小说维度的纯文学观的审美超越性,形成其区别于通俗小说显著的时代特征。对小说本质的认定,是纯文学观终极关怀的突出表现。近代纯文学观的小说维度建构,展示了新小说家追求小说文体独立的文学批评进路,并绽露了中国小说观念自身的矛盾和小说家文体探究的曲折。中国小说观念的近代化进程,在祛杂存纯的文学追求中抒写一代学人曲折的观念建构的演进轨迹。文学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当下社会存在综合作用,赋予文学批评范畴鲜明的时代印痕。读者的情感机制与小说文本系统相互交织,积攒起“境界说”新特的批评范式和文学风貌,“现境界”和“他境界”的划分,包孕着小说批评中虚和实、真和幻等范畴的清晰构架,体现了中国近代文论开放和兼容的文学特征。传统的雅俗之辩因为异域文化的刺激和中国小说观念的自我更新,在以雅携俗和由雅回俗的途径中来回奔突,并形成错综复杂的雅俗观念渗透局面。雅俗共赏作为一种追求目标,也逐渐进入文人的研究视野,虽然这一理想境界的探究,在晚清民初还不具备彻底解决的条件,但其含义的新特征和实现的机制已经进入了新小说家的讨论范围,它标志着中国小说观念的近代化进程已初步突破传统的雅俗观念框架。从情理的基点切入生命本体,透视社会的大千人生,传统文化精神的人生向度替国人提供内心自省的机遇。传统的家国之思和儿女之情的对立流变,突破了“中和之美”的传统观念格局,呈现出以情显理、根情扬礼的审美趋向。文化转型的阵痛因为感性的超越与理性的强化,形成晚清民初小说的情理统一趋向,生命本位价值的失落,加速了悲剧观念的本土化进程。小说虚实观念,催生传统小说观念的近代化进程,引领读者走向真实的人生。它给晚清民初文坛造就浓厚的文体革命色彩,彰显了小说的主流文体地位,缔造一种新的解读机制。对虚实某一范畴的片面推崇,又导致一系列创作和理论阐发误区。固守虚实的单一畛域,不敢做跨类思考和尝试,滞阻了小说作为独立意识的进程。小说的慕史功能,是一种无奈的追寻,它既是小说作茧自缚的文学理念,又是其冲出围城的希望。新小说立足于世俗人情的维度,突破了慕史的既定途辙,把捉寻常家庭的生活场景,获就文体独立的存在价值。强化生命体验和遵从劝惩观念,构成了小说艺术进路中的一对矛盾,新小说家过分关注具体的社会问题,而忽略了对人生体验和生命价值的探索和关注。晚清民初小说观念的整合与自救,则超越和突破了劝惩观念的规范空间。醒世新民的启蒙意识,打造小说为“教科之助”的时趋,它指引着新小说创作的道德践履,也展现了新小说家承担社会责任的浩淼天地。教科书的功能取向,显露出近代实用理性的影响。片面的推崇势必存有抽象的图解痕迹,抹杀了小说固有的文体规律和特征,一旦政治热情消退,娱世、向俗和重美感就成为新小说的审美需要。知识谱系的切换,使得晚清民初的小说评点日趋式微。评点的先验模式的突破,促使了小说专论的诞生。小说评点的衰落,揭示了小说批评文质统一的文学进程。小说序跋感应着社会和文学嬗变的威力,呈现出文体内容与形式转变的脉动。晚清民初小说家的觉世立场,逐步解构传统的序跋创作模式,也切合了社会政治对小说文本的主题设置,凸显了序跋鲜明的近代色彩。中西文化语境促使传统小说批评方式萌生新机,小说话在断裂和连续的文学批评链中克绍小说批评传统。跨文化的小说对话,缔造了文学单元的多向探求,凝结成一种理论范式和操作规范。从小说审美视野到分类标目的界定,从叙事角度的抉择到叙述语言的锤炼,小说期刊发刊词展现了近代文学丰富多重的文化特性。小说期刊发刊词以其崭新的批评方式存在,部分革新了小说批评的物质载体。小说广告负载着新小说家的创作理念和批评意识,它记载了小说创作的某些原始资料,也为探究当下的文人心态提供了一个有利的窗口。小说广告的宣传,刺激了晚清民初的小说繁荣,也在相当程度上遮蔽了小说自身艺术的文体特质,形成了晚清民初小说艺术生命贫乏的现实症结。晚清民初小说批评的群体参与,展示了近代文化语境中的文学批评趋向。中国小说观念的范畴、功能和方式三个维度,运载着文人的审美理想和社会诉求,小说文体地位的飙升,冲击着传统的小说批评方式格局。新小说理论家未能完全脱离传统文论的轨辙,传统文论的阐释方式仍是他们操持的有效工具。小说观念各维度的时代新质,在撕裂传统的禁锢时闪烁着耀人的光芒,而中国小说观念转型的阶段性、多向复杂性和不成熟性,使得中国小说观念的近代化进程,呈现文化语境转型下新旧杂陈的批评风貌。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第一节 中国小说观念近代化研究综述
  • 一、中国小说观念近代化的义界和时限
  • 二、中国小说观念近代化的标志与维度
  • 三、中国小说观念近代化的动力与机制
  • 第二节 基本构思、研究难点与研究方法
  • 一、基本构思
  • 二、研究难点
  • 三、研究方法
  • 综论
  • 第一章 小说的名实关系和存在类型
  • 第一节 小说概念及其名实关系
  • 一、多元起源中的名实探讨
  • 二、传统思维下的揄扬贬抑
  • 三、文体视野中的学者眼光
  • 第二节 晚清民初小说的存在类型
  • 一、小说类型说的传衍
  • 二、晚清民初小说类型的存在生态
  • 三、审美领域的拓展与回归
  • 小结
  • 第二章 中国小说观念的革新意识
  • 第一节 晚清民初小说队伍的新变
  • 一、天朝心态和公共空间
  • 二、科举废止和主观选择
  • 三、社会需要和心理调适
  • 第二节 革新意识的群体关怀维度
  • 一、改良群治的理论呼吁
  • 二、阅读群的下移与拓宽
  • 三、报刊机制和白话文运动的推动
  • 第三节 革新意识的开放维度
  • 一、变通融合和文类提升
  • 二、中西比较和平民意识
  • 三、观念转型和审美拓展
  • 小结
  • 第三章 中国小说观念近代化的归结
  • 第一节 科学性和人本性的凸显
  • 一、近代化归结的科学品格
  • 二、近代化归结的人本色彩
  • 第二节 纯文学性小说观的建构
  • 一、实用取向的限制与突破
  • 二、小说本质认识的纯文学色彩
  • 三、评价标准的本体立场
  • 小结
  • 分论
  • 第四章 晚清民初小说的批评范畴
  • 第一节 境界
  • 一、前人对小说境界的论述
  • 二、境界的移情作用
  • 三、境界的转化效应
  • 第二节 雅俗
  • 一、启蒙语境下的以雅携俗
  • 二、世俗文化中的由雅回俗
  • 三、雅俗共赏的设计框架
  • 第三节 情理
  • 一、以理驭情:观念建构的基础
  • 二、情理结合:观念评价的标准
  • 三、以礼代理:观念的悲剧趋向
  • 第四节 虚实
  • 一、虚实范畴和文学思潮
  • 二、虚实范畴和文体追求
  • 三、阅读期待和虚实相生
  • 小结
  • 第五章 晚清民初小说的批评功能
  • 第一节 晚清民初小说的慕史功能
  • 一、尊史贱稗和文体提升
  • 二、实录原则和写实追求
  • 三、文化转型与观念救赎
  • 第二节 晚清民初小说的劝惩功能
  • 一、社会取向和文体意识
  • 二、借镜自照和关注人生
  • 三、顺应潮流与观念转型
  • 第三节 晚清民初小说的教育功能
  • 一、启蒙意识下的社会诉求
  • 二、实用理念中的新知传播
  • 三、认识维度上的功能误解
  • 第四节 晚清民初小说的娱乐功能
  • 一、启蒙语境的制约与规限
  • 二、娱情本性的潜存与发展
  • 三、市民文化的取向与需求
  • 第五节 晚清民初小说的审美功能
  • 一、美感体验与审美意识的微调
  • 二、悲剧观念与审美习惯的嬗变
  • 小结
  • 第六章 晚清民初小说的批评方式
  • 第一节 晚清民初的批评方式概貌
  • 一、启蒙语境中的批评方式
  • 二、思维转型构架中的方式更新
  • 三、开放氛围中文学期待的嬗变
  • 第二节 语境转型与传统方式的变迁
  • 一、小说评点
  • (一) 以西律中:评点衰落的话语背景
  • (二) 驱文就我:小说评点的先验模式
  • (三) 期刊意识:小说批评的时代新变
  • 二、序跋
  • (一) 小说序跋的现代色彩
  • (二) 解读小说文本的窗口
  • (三) 小说传播的有效方式
  • 第三节 异域参照与批评新法的发展
  • 一、小说专论
  • (一) 期刊机制下的形式突破
  • (二) 思维新构架与批评先驱者的创见
  • 二、小说话
  • (一) 观念追求中的形式突破
  • (二) 大众参与的批评实践
  • (三) 小说史的奠基与发展
  • 三、小说期刊发刊词
  • (一) 异域参照与本土转化
  • (二) 观念转型与审美流变
  • 四、小说广告
  • (一) 商业气息中的观念扭结
  • (二) 潮流化与程式化的倾向
  • (三) 短篇小说的文类复兴
  • (四) 余论
  • 小结
  • 结语
  • 一、转型的阶段性
  • 二、转型的多向复杂性
  • 三、转型的不充分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建国以前中国文学史撰写体例的小说情况一览表
  • 附录二 中国小说观念的近代化进程年表
  • 后记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  

    中国小说观念的近代化进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