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表皮调节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表皮调节素,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
表皮调节素论文文献综述
吴彩云,桑建荣,任峰,吴燕,李璟妍[1](2010)在《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对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表皮调节素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表皮调节素(epiregulin)在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BB,PDGF-BB)促进大鼠血管平滑肌CS-54细胞株增殖中的作用。方法:针对大鼠表皮调节素基因的mRNA序列合成siRNA,采用脂质体转染法将其转染CS-54细胞;用蛋白质印迹检测PDGF-BB及siRNA转染对CS-54细胞表皮调节素蛋白表达的影响;用MTT法分析干扰表皮调节素表达对PDGF促进CS-54细胞增殖效应的影响。结果:PDGF-BB促进细胞增殖,效应具有浓度和时间依赖性,在50 ng/ml PDGF-BB作用24 h时其效果最为明显;PDGF-BB可以刺激CS-54细胞表皮调节素蛋白的表达;表皮调节素siRNA转染细胞,可使表皮调节素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并明显阻断PDGF-BB对CS-54细胞增殖的促进作用(P<0.05)。结论:PDGF-BB刺激CS-54细胞增殖的作用是通过诱导CS-54细胞表达表皮调节素蛋白实现的。(本文来源于《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0年06期)
李晓东,殷咏梅[2](2010)在《双调蛋白与表皮调节素在结直肠癌患者血清与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两者与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与目的在结直肠癌的治疗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是一个确定的治疗靶点。而针对EGFR的配体,即表皮生长因子(EGF)家族的研究也有相关报道。双调蛋白(AREG)与表皮调节素(EREG)是EGF家族的两个成员,在结直肠癌中研究相(本文来源于《2010’全国肿瘤分子标志及应用学术研讨会暨第五届中国中青年肿瘤专家论坛论文汇编》期刊2010-09-10)
刘欣欣,赵江沙,印宏坤,谢东,李文杰[3](2010)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表皮调节素、双调蛋白及表皮生长因子受体mRNA的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检测表皮调节素、双调蛋白及表皮生长因子受体mRNA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方法:用实时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测定47例食管鳞状细胞癌及其正常组织中表皮调节素、双调蛋白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mRNA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与正常组织比较,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表皮调节素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97,P=0.119),双调蛋白低表达(t=2.953,P=0.005),表皮生长因子过度表达(t=4.932,P<0.001);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表皮调节素与临床分型有关(χ2=5.673,P=0.028),双调蛋白与性别有关(χ2=5.034,P=0.042)。结论:表皮调节素、双调蛋白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0年02期)
杨冬阳,马冬[4](2009)在《原发灶的双调蛋白和表皮调节素mRNA表达预测西妥昔单抗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疗效》一文中研究指出一项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表皮调节素(EREG)和双调蛋白(AREG)配体表达对化疗耐药的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接受西妥昔单抗联合伊立替康治疗的疗效预测研究,通过对220例化(本文来源于《循证医学》期刊2009年06期)
王峰[5](2007)在《表皮调节素、纤联蛋白与去唾液酸糖蛋白受体介导HBV进入肝细胞机理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是世界范围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但是目前没有特效防治方法,存在的关键问题在于HBV基因组较小,易发生突变,限制了靶向抗病毒药物的发展。最近的研究表明,抑制宿主细胞中某些蛋白的功能可以阻断病毒感染。与病毒基因组相比,人类基因组序列中可能包括更多与病毒复制有关的基因。应用DNA微阵列(芯片)技术系统分析宿主基因表达,是一种从宿主细胞中发现潜在抗病毒靶标的有效方法。本室通过应用基因芯片技术,获得了HBV感染相关的3个关键分子,即表皮调节素(Epiregulin,简称EREG)、纤联蛋白(Fibronectin,简称FN)和去唾液酸糖蛋白受体(Asialoglycoprotein recertor,简称ASGPR)。本实验旨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研究上述3个关键分子与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surface HBV antigens,HBsAg)的相互作用及其在HBV感染肝细胞中的作用,以解释HBV吸附并进入细胞的机理,为基于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的新型抗HBV药物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研究获得了以下主要结果:1.首次发现EREG和HBsAg存在相互作用,通过构建EREG的真核表达载体并将其转染肝细胞发现,转染EREG有助于HBsAg对细胞的吸附,因此推测它可以充当胞外可溶性辅助受体,帮助HBV与肝细胞结合,从而有利于HBsAg和膜上受体相互作用以使病毒进入肝细胞。2.采用免疫共沉淀技术,对HBsAg、FN和ASGPR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验证,并将FN和ASGPR分段克隆表达,通过GST-pull down技术筛选了FN、ASGPR与HBsAg相互作用的功能域片段。结果显示FN主要通过其中央细胞结合域的N端及Ⅱ型肝素结合域(HeparinⅡ)与HBsAg相互作用,通过120kD细胞结合域与ASGPR相互作用。ASGPR主要通过其糖蛋白识别结构域(carbohydrate recognition domain,CRD)与FN的相互作用。但采用GST-pull down技术未能筛出ASGPR与HBsAg的互作区域,可能是原核表达的ASGPR功能域片段缺少修饰或实验中所用的相互作用条件不合适。综上所述,本研究证实了EREG、FN、ASGPR和HBsAg之间的相互作用,筛选了FN、ASGPR和HBsAg相互作用的功能域,并研究了EREG和HBsAg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与HBV进入肝细胞的关系,发现EREG在HBV和肝细胞结合的过程中起着胞外辅助性受体的作用。感染(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07-05-01)
李翠华,彭振辉[6](2004)在《表皮调节素》一文中研究指出表皮调节素是表皮生长因子家族的新成员 ,是从鼠成纤维细胞来源的肿瘤细胞系N2H3T3/T7的条件培养基中纯化出来的。表皮调节素在各种上皮细胞来源的正常组织及肿瘤组织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通过对其表达、功能及受体活化的了解将有助于研究组织与器官的生长发育和有关疾病的发病机制(本文来源于《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期刊2004年02期)
表皮调节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背景与目的在结直肠癌的治疗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是一个确定的治疗靶点。而针对EGFR的配体,即表皮生长因子(EGF)家族的研究也有相关报道。双调蛋白(AREG)与表皮调节素(EREG)是EGF家族的两个成员,在结直肠癌中研究相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表皮调节素论文参考文献
[1].吴彩云,桑建荣,任峰,吴燕,李璟妍.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对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表皮调节素表达的影响[J].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
[2].李晓东,殷咏梅.双调蛋白与表皮调节素在结直肠癌患者血清与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两者与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C].2010’全国肿瘤分子标志及应用学术研讨会暨第五届中国中青年肿瘤专家论坛论文汇编.2010
[3].刘欣欣,赵江沙,印宏坤,谢东,李文杰.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表皮调节素、双调蛋白及表皮生长因子受体mRNA的表达[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
[4].杨冬阳,马冬.原发灶的双调蛋白和表皮调节素mRNA表达预测西妥昔单抗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疗效[J].循证医学.2009
[5].王峰.表皮调节素、纤联蛋白与去唾液酸糖蛋白受体介导HBV进入肝细胞机理初步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
[6].李翠华,彭振辉.表皮调节素[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2004
标签:表皮调节素;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 大鼠; 血管平滑肌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