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道统与晚清社会制度变革 ——张之洞《劝学篇》研究

儒学道统与晚清社会制度变革 ——张之洞《劝学篇》研究

论文摘要

张之洞(1837—1909),晚清政界开新的儒臣;《劝学篇》,晚清自强变革的思想底本。当时,旧学,顽固守旧;新学,过激冒进;两者不约而同地走上了历史歧路,并与晚清“自强”的本意渐行渐远。张之洞的《劝学篇》正是在这种特定的历史境遇下应运而生,适时地提出“中体西用”说,意欲借此两线作战。学界历来缺乏对《劝学篇》细致而系统的研读,但却一语断定其“中体西用”学说缺乏逻辑自洽性,这种说法起于严复先生的“牛体马用”说,学界借此再次断定这种逻辑“沟壑”的存在进一步地消解了“中体西用”在实践领域的正面效用,晚清因其覆灭变得理所当然,此说近年似有定论之势。但是,笔者以为,一次失败的实践并不足以否定实践的方案本身,逻辑也不应该成为一切事物和形态的主宰,逻辑的解释效用只有在其特定的领域内才有正当性。在我们的生活世界里,非逻辑的历史性存在是我们理解思想和现象的一种重要路径,这对于解读《劝学篇》中的“中体西用”说尤为重要。在《劝学篇》中,中学集中地彰显于儒学道统和君臣之纲,西学则以西方科学技术和社会管理制度为主,民权被拒斥,议院遭搁置。在“君”“国”合一的历史情境下,张之洞毅然捍卫儒学道统和君臣之纲,维持社会基本的政治秩序是其应有之意,更加重要的是以此来接续和传承中国的文化生命,扎下时人安身立命之根。针对日益糜烂的时局,《劝学篇》提出以中学治身心,以西学应世事的解决方案,试图在历史的情境中弥合中学和西学的裂痕。笔者以为,在《劝学篇》中,张之洞提出了中学和西学“不同”而和,殊途而同归的新思路,这是后进国家意欲跨入近代之门所不得不遭遇的互斥和矛盾,不得不踏上的自强险途。要全面的研究《劝学篇》的思想内涵和历史底蕴,社会制度变革是必不可缺的一环,以往学者因为拒斥和误读儒学道统和君臣之纲,所以对这一部分未加重视。笔者以为,只有将此处仔细梳理,我们才会为深入而全面的解读张之洞的《劝学篇》开拓更大的思想空间。

论文目录

  • 内容提要
  • 绪论
  • 一、选题之旨趣
  • 二、研究现状
  • (一) 整体研究
  • (二) 分项研究
  • 三、当前学界对《劝学篇》研究存在的缺陷与不足
  • 四、论文的主要观点
  • 第一章 意在两线作战:《劝学篇》的诞生
  • 一、开新“儒臣”张之洞
  • 二、时代主流议题:变法自强
  • 三、自强歧路
  • (一) “旧者不知通”
  • (二) “新者不知本”
  • 四、《劝学篇》应时而出
  • (一) 《孔子改制考》与《劝学篇》的缘起
  • (二) 《劝学篇》的刊刻及进呈
  • 第二章 中体西用:《劝学篇》的主题
  • 一、体用一源与体用两分
  • (一) 晚清语境下的“体”、“用”
  • (二) “牛体马用”说之谬误
  • (三) “西学中源”统合体用两分
  • 二、“中体西用”论
  • (一) “中体”、“西用”的内涵
  • (二) “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与“中体西用”
  • 三、《劝学篇》邀得时誉
  • (一) “中体西用”是时代思潮
  • (二) “中体”与“西用”新解
  • (三) 融通“身心”与“世事”
  • 第三章 捍卫儒学道统
  • 一、思想异端清理
  • (一) 儒教异端突起
  • (二) 正“本”清“源”
  • (三) 拒斥“民权”
  • (三) 不反对议院
  • (四) 张之洞的德治观
  • 二、“君”、“国”合一
  • (一) 满汉关系与清廷政统的合法性
  • (二) 仁政与忠君
  • 三、张之洞捍卫儒学道统的政治制度指向
  • 第四章 社会制度变革方略
  • 一、求智
  • (一) 增长识见
  • (二) 改革教育
  • 二、求富
  • (一) 发展工业
  • (二) 改造农商
  • (三) 开发矿产
  • (四) 修筑铁路
  • 三、求强
  • (一) 参用西法练兵
  • (二) 认知西土兵法
  • (三) 军人之技与军人之本
  • 四、求和
  • (一) 实力作后盾的外交理念
  • (二) 非攻教
  • 第五章 结语
  • 一、非逻辑的历史存在——“中体”与“西用”关系新论
  • (一) 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与君主专制
  • (二) 议院与“君臣之纲”
  • (三) 西用与儒教
  • 二、“中体西用”与晚清社会制度变革的失败
  • 三、《劝学篇》历史命运的背后——洋务派缺位与维新派越位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成果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儒学文献特色数据库构建研究——以曲阜师范大学图书馆为例[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19(21)
    • [2].西医东渐中的科学与儒学的亲和性研究[J].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1)
    • [3].海外儒学话语研究:问题与构想[J]. 山东外语教学 2019(06)
    • [4].“乡村儒学”的由来与乡村文明重建[J].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01)
    • [5].近代以来儒学的危机与流变研究述评[J].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2)
    • [6].儒学现代转型的逻辑与启示[J].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20(02)
    • [7].儒学海外传播背景、学术史梳理及主要问题研究[J]. 文化与传播 2020(02)
    • [8].《百年儒学精华·孔孟荀编》简介[J]. 文史哲 2020(04)
    • [9].田中正造的思想世界——关于明治儒学的个案研究[J].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5)
    • [10].论儒学与中国科学之关系[J].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1)
    • [11].儒学创新为中华文明“走出去”提供战略支撑[J]. 人民论坛 2016(31)
    • [12].理解科学与儒学的关系——评马来平《探索儒学与科学关系发展的历史轨迹》[J]. 中国科技史杂志 2016(04)
    • [13].“自由儒学”简论——走出自由困惑的一种理论探索[J]. 人文天下 2017(01)
    • [14].儒学的传承与创新[J]. 人文天下 2017(01)
    • [15].儒学的核心理念及其现代形态——读李承贵教授的《儒学的形态与开展》[J].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06)
    • [16].中国近代“国学”的儒学转型与“东学”[J]. 天中学刊 2017(02)
    • [17].儒学发展的历史向度[J]. 孔子研究 2017(01)
    • [18].做有说服力的儒学[J]. 孔子研究 2017(01)
    • [19].儒学的传承与创新[J]. 孔子研究 2017(01)
    • [20].世界儒学——世界文化新秩序建构中的儒学自我变革[J].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03)
    • [21].光复后“台湾儒学”基本形态析论[J]. 台湾研究 2017(03)
    • [22].乡村儒学对建设美丽乡村的启示[J]. 改革与开放 2017(11)
    • [23].移动互联网语境下儒学的现代转化与传播[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17(03)
    • [24].罗光、牟宗三对儒学形上学的不同诠释[J]. 孔学堂 2017(01)
    • [25].现代儒学与中华文明之“常道”——基于文明论视域的考察[J]. 天津社会科学 2017(04)
    • [26].由“儒学在美国”到“美国的儒学”:百年美国儒学发展脉络[J].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03)
    • [27].儒学西传的开拓性研究——《儒学西传欧洲研究导论》读后[J]. 中国比较文学 2017(02)
    • [28].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儒学[J]. 广西社会科学 2017(06)
    • [29].儒学发展的历史向度[J]. 社会科学文摘 2017(06)
    • [30].都峤山儒学圣地之寻踪考迹[J].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17(04)

    标签:;  ;  ;  ;  

    儒学道统与晚清社会制度变革 ——张之洞《劝学篇》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