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如何更好的评价可持续发展一直以来是学术届研究的热点。生态足迹作为评价可持续发展的定量指标,以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反映生态供给与生态需求,较直观的衡量了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在一定时间、地域范围内,具体分析生态足迹变化和生态足迹变化的驱动因素,深入分析生态足迹的变化机制,能够更好的分析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从而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可持续发展。本文首次结合生态县建设考核指标体系,对炎陵县2000-2006年生态足迹变化及其变化机制展开了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利用炎陵县2000年-2006年统计年鉴数据,针对生态足迹方法在忽略了污染生态占用计算的不足,从炎陵县生物资源帐户、能源消耗帐户、污染消纳帐户三个方面对炎陵县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进一步完善了生态足迹理论方法。计算结果表明,炎陵县人均生态足迹处于逐年上升趋势,从2000年的1.696124hm2增加到2006年2.077878hm2,其中能源消耗的生态足迹增长幅度最大,2006年较2000年增长了56.5%,其次为生物资源账户、污染消纳账户,分别增长20.06%、18.88%。能源消耗生态足迹中,原煤的需求量最大,其消耗平均生态足迹占平均总消耗足迹的50.71%,说明炎陵县的能源消耗结构以不清洁能源为主,同时清洁能源消费比例不断增大,炎陵县正在逐步改变现有的消费模式。总体来说,2000年到2003年炎陵县的社会发展表现为生态盈余,生态盈余分别为0.112242hm2、0.051981hm2、0.093203hm2、0.000913hm2,表明该地区的生态资源可以满足人类对资源的需求,社会发展是可持续的。但从2004年开始,炎陵县社会发展状况由生态盈余转变为生态赤字,且呈现增长趋势,到2006年,其生态赤字达到了0.268919hm2。社会发展处于不可持续状态。炎陵县在生态县建设中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促进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2)采用SPSS软件,首次结合炎陵县生态县建设考核指标体系,对炎陵县2000年-2006年生态足迹变化从社会、经济、环境因素的角度进行了驱动力的研究。通过主成分分析得出:经济发展动态因素、环境保护因素、社会发展动态因素从不同方面影响炎陵县生态足迹的变化,其中经济发展动态因素是第一驱动因素、环境保护因素为第二驱动因素、社会经济动态因素为第三驱动因素。研究证明,在经济发展的推动下,伴随着人口的增长,排放的污染物质的增加,炎陵县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增加,促进了生态足迹的增长。(3)针对炎陵县社会发展状况,在参考其他学者的观点和意见的基础上,从社会、环境、经济角度提出了炎陵县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建议。炎陵县今后的发展中,在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的基础上,通过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提倡循环经济,尽量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循环利用资源,减少人类生产生活对环境的压力,缓解生态足迹增长趋势,提高环境的承载能力,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