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食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寒武纪,食性,纳罗虫,澄江生物群,附肢,节肢动物,自然历史博物馆,颚基,有机碎屑,古生物
食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勇[1](2020)在《中英科学家揭开寒武纪节肢动物食性之谜》一文中研究指出日前,中英科学家对世界自然遗产“澄江生物群”的研究取得新进展。“自然指数”收录期刊、英国皇家学会学术刊物《皇家学会B刊生物科学专辑》发表了中国云南大学云南省古生物研究重点实验室侯先光研究团队与英国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伦敦皇家霍洛威大学的科研人员共同完成的(本文来源于《光明日报》期刊2020-01-10)
钱广晶,宋学雨,张书平,李尚,王振兴[2](2019)在《安徽合肥地区茶园蓟马与其捕食性天敌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灰色系统分析方法和生态位分析法,研究了安徽合肥地区2015年和2016年‘乌牛早’茶园和‘白毫早’茶园的蓟马与其捕食性天敌在数量、时间、空间格局等方面的关联,依据天敌与蓟马关系密切指数之和,评判出蓟马的主要天敌。结果表明‘白毫早’茶园蓟马的主要天敌是八斑球腹蛛(10.890 1)、锥腹肖蛸(9.8740)、鳞纹肖蛸(9.1478)和茶色新圆蛛(8.552 2);‘乌牛早’茶园蓟马两年的前四位主要天敌是八斑球腹蛛(11.347 8)、锥腹肖蛸(9.634 4)、异色瓢虫(9.627 0)和鳞纹肖蛸(9.507 3)。综合分析,2015年和2016年‘乌牛早’茶园和‘白毫早’茶园蓟马前四位天敌中有叁种相同,即八斑球腹蛛、锥腹肖蛸和鳞纹肖蛸。两种茶园两年高峰日的蓟马类都是聚集分布格局,其聚集是由蓟马本身原因或环境中的某一因子引起的。该分析方法是评判害虫主要天敌较为理想的方法。(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期刊2019年06期)
刘亚珍,项瑶,郭文锋,高旭,李晓琼[3](2019)在《乌桕对南方根结线虫与地上不同食性昆虫互作的光合生理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比较乌桕对两种地上不同食性昆虫(专食性癞皮夜蛾、广食性斜纹夜蛾)与南方根结线虫互作的光合生理响应,分析不同空间植食性生物间的互作关系及植物的响应机制。结果表明:无南方根结线虫胁迫下,2种地上不同食性昆虫对乌桕的净光合速率(P_n)、气孔导度(G_s)及胞间CO_2浓度(C_i)的影响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而南方根结线虫胁迫下,2种地上昆虫显着降低了乌桕G_s及C_i。其中,与对照组及癞皮夜蛾处理组相比,南方根结线虫与斜纹夜蛾的共同胁迫显着降低了乌桕P_n、G_s及C_i。此外,斜纹夜蛾为害增加了乌桕叶绿素含量,南方根结线虫胁迫降低了叶绿素含量。因此,南方根结线虫与斜纹夜蛾间形成一种加性效应,并对乌桕光合生理产生了拮抗效应,而这种效应在南方根结线虫与癞皮夜蛾间并不显着。由此可见,乌桕对地上-地下植食性生物胁迫形成不足补偿机制,且具体的响应机制与植食性生物的食性相关。(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期刊2019年06期)
石锐,张致荣,陈耕,任毅,滕丽微[4](2019)在《张广才岭地区春夏季狗獾的食性》一文中研究指出自2011—2013年,分春、夏两季,在张广才岭地区共收集了111份狗獾粪便样品,采用粪样分析法对狗獾的食性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狗獾的食物组成存在一定的季节差异。春季食物组成有10类,其中6类动物性食物(蚯蚓、昆虫、蠕虫、蜗牛、鸟类和哺乳类),4类植物性食物(狗枣猕猴桃、玉米、草树叶和其他植物),相比春季,夏季粪便中未检测到鸟类、哺乳类、狗枣猕猴桃和玉米这4类食物。蚯蚓、昆虫和蜗牛出现频率相对较稳定,但蚯蚓和昆虫的生物量比例差别较大。食物的生物量春夏季之间存在差异(P<0.05)。狗獾春季的食物多样性和生态位宽度均高于夏季。研究结果也表明,狗獾能充分利用其栖息生境中的资源,食物的可获得性导致其是机会主义广食者。(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杨浩,朱峰跃,高雷,潘文杰,陈大庆[5](2019)在《长江中游宜昌至嘉鱼江段鳊食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鳊(Parabramispekinensis)的摄食特征,为长江中游鳊资源的保护提供基础数据支撑。2016年9月至2017年8月在长江中游宜昌、荆州和嘉鱼江段使用叁层流刺网进行了季度采样,对鳊肠含物的种类组成及时空差异进行分析。共采集鳊样本213尾,体长14.5~38.0 cm、体重67.0~978.1 g,其中肠道有食物的样本182尾。结果显示:在宜昌、荆州和嘉鱼江段,鳊全年摄食,且摄食强度存在明显季节变化。鳊充塞度以夏季最高、冬季最低;其中夏季肠道充塞度最高为5级,2、3级占52.42%;冬季最高为3级,0、1级占58.82%;春季和秋季最高充塞度均为4级,分别以1级、2级为主;鳊夏季摄食率最高(92.23%),略高于秋季(88.37%),明显高于春季(78.79%)和冬季(67.65%)。饵料生物主要为水生植物和浮游植物,其中浮游植物以颗粒直链藻(Melosira granulata)、变异直链藻(Melosira varians)和粗壮双菱藻(Surirella robusta)为优势种群。饵料生物种类组成在不同江段无明显差异,但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冬季以浮游植物出现率最高(100.00%),其他季节均以水生植物碎片出现率最高。建议在航道整治等涉水工程建设时,注重保护水生维管束植物及浮游植物,以保护鳊等草食性鱼类的饵料生物来源。(本文来源于《水生态学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赵郁聪,靳刘萍,陈满儒,李鸣,丁勇[6](2019)在《甘油对壳聚糖-淀粉复合可食性膜力学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以壳聚糖-淀粉复合膜为研究对象,加入不同质量分数的甘油作为增塑剂,研究甘油对复合膜性能产生的影响。方法将壳聚糖溶液和玉米淀粉溶液以6∶4的体积比混合,再添加一定量甘油,流延成膜,利用万能试验机测定膜的力学性能,用扫描电镜观察膜的形貌特征,并对膜进行红外扫描和X-衍射分析。结果甘油与淀粉壳聚糖具有良好的相容性,当甘油质量分数为35%~55%时,随着甘油含量的增加,膜的抗拉强度下降,断裂伸长率增加,抗拉强度最高可达33.57 MPa,断裂伸长率最高可达80.39%。结论甘油作为一种增塑剂,能够改善膜的力学性能,为可食性膜的广泛应用提供了可能性。(本文来源于《包装工程》期刊2019年21期)
王志勇,孟德怀,骆颖,滕丽微,高惠[7](2019)在《贺兰山马鹿春季食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2006—2008年和2016年,在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利用粪便显微组织学分析技术并结合痕迹检测法和直接观察法对马鹿阿拉善亚种(Cervus elaphus alashanicus)春季食性进行了研究。从15个沟系中采集马鹿粪便复合样本60个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马鹿春季取食的植物属15科33种(属),食物中各种植物的干重组成比例RD> 1%的植物有11种(属),其中小红柳(Salix microstachya var. bordensis)占比41. 86%、山杨(Populus davidiana)占比19. 33%、旱榆(Ulmus glaucescens)占比13. 52%、蒙古扁桃(Prunus mongolica)占比9. 86%、锦鸡儿(Caragana spp.)占比4. 08%为大宗食物,占春季食物组成的88. 65%。食物类别上,马鹿大量取食乔木类植物,占比74. 71%,其次灌木20. 65%,禾本科草本和非禾本科草本分别为1. 26%和3. 91%,说明春季马鹿的食物来源主要是乔木和灌木,草本植物比例很少。春季马鹿Shannon-Wiener指数为2. 652,Pielou均匀度指数为0. 758,食物生态位宽度为4. 097。(本文来源于《野生动物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王平阳,刘艳伟,张雨丽,黄文功,闭立辉[8](2019)在《家蚕食性相关蛋白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昆虫的食性是一种复杂的生活习性,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遗传因素起主导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对食性相关基因/蛋白进行了研究,试图在分子水平诠释昆虫食性调控机制。家蚕是重要的经济昆虫,主要以桑叶为食。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工成本占比越来越高,以人工饲料饲养家蚕的优势日益凸显,对家蚕食性的研究也逐渐受到蚕业工作者的重视。近年来对家蚕食性调控相关蛋白及其编码基因的研究富有成效,本文综述了影响家蚕食性的相关蛋白质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家蚕食性研究提供参考,并为人工饲料养蚕实用化提供理论支持。(本文来源于《蚕业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潘洪生,修春丽[9](2019)在《植物挥发物调节多食性绿盲蝽的季节性种群动态》一文中研究指出绿盲蝽成虫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寄主转换习性。夏季,开花植物的挥发物在绿盲蝽成虫寄主选择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秋季,绿盲蝽成虫偏好选择枣树和葡萄树进行产卵越冬。然而,植物挥发物是否同样调节绿盲蝽成虫的这一寄主选择行为尚未明确。2015—2016年夏季(8月中旬)与秋季(9月中旬)分别调查棉花、果树(枣、葡萄)上绿盲蝽成虫的种群数量,发现夏季棉花上绿盲蝽成虫的种群密度显着高于秋季,而果树上的结果与之正好相反。利用Y型嗅觉仪于夏季与秋季分别测试绿盲蝽成虫对棉花与枣树/葡萄树的趋性行为反应。结果表明,与枣树/葡萄树相比,夏季绿盲蝽雌雄成虫明显偏好棉花,而秋季的结果与之正好相反。利用GC-EAD结合GC-MS分析鉴定发现,秋季枣树中引起绿盲蝽成虫明显电生理反应的活性物质分别是丙烯酸丁酯、丙酸丁酯和丁酸丁酯,而葡萄中仅是丙烯酸丁酯和丁酸丁酯。利用GC-MS通过外标法检测结果显示,与夏季相比,枣树/葡萄树挥发物组分中活性物质的含量进入秋季明显增加,而棉花挥发物组分中活性物质的含量显着降低。因此,植物挥发物释放的季节性转变调节绿盲蝽成虫的寄主选择与定殖行为。这为理解植物挥发物在多食性害虫寄主选择与季节性动态中的调控作用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10-23)
薛梅,张海亭,朱国平,王碧雪,丁博[10](2019)在《2016年夏秋季南极半岛南极磷虾脂肪酸组成及食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对南极磷虾Euphausia superba的营养动力学及食性进行进一步研究,本研究中基于脂肪酸生物标记法对南极磷虾脂肪酸组成及其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南极磷虾肌肉组织中共鉴定出35种脂肪酸,其中含量较高的主要为C_(16∶0)、C_(20∶5n3)、C_(22∶6n3)、C_(14∶0)、C_(18∶0)、C_(18∶1n9c)和C_(16∶1n7);南极磷虾多种特征脂肪酸含量与体长间存在着显着的负相关关系,表明其摄食行为或摄食对象会随着个体大小的不同而改变;C_(20∶5n3)(EPA)和C_(22∶6n3)(DHA)含量较高,分别为0.91、0.62 mg/g,表明南极磷虾在脂质方面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基于特征脂肪酸的食性分析,南极半岛水域南极磷虾主要摄食硅藻,较少摄食大型藻类,对鞭毛藻有一定的摄食,对浮游细菌和底栖生物也有少量的摄食,并摄食一定量的桡足类,具有杂食性。(本文来源于《大连海洋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食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灰色系统分析方法和生态位分析法,研究了安徽合肥地区2015年和2016年‘乌牛早’茶园和‘白毫早’茶园的蓟马与其捕食性天敌在数量、时间、空间格局等方面的关联,依据天敌与蓟马关系密切指数之和,评判出蓟马的主要天敌。结果表明‘白毫早’茶园蓟马的主要天敌是八斑球腹蛛(10.890 1)、锥腹肖蛸(9.8740)、鳞纹肖蛸(9.1478)和茶色新圆蛛(8.552 2);‘乌牛早’茶园蓟马两年的前四位主要天敌是八斑球腹蛛(11.347 8)、锥腹肖蛸(9.634 4)、异色瓢虫(9.627 0)和鳞纹肖蛸(9.507 3)。综合分析,2015年和2016年‘乌牛早’茶园和‘白毫早’茶园蓟马前四位天敌中有叁种相同,即八斑球腹蛛、锥腹肖蛸和鳞纹肖蛸。两种茶园两年高峰日的蓟马类都是聚集分布格局,其聚集是由蓟马本身原因或环境中的某一因子引起的。该分析方法是评判害虫主要天敌较为理想的方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食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1].张勇.中英科学家揭开寒武纪节肢动物食性之谜[N].光明日报.2020
[2].钱广晶,宋学雨,张书平,李尚,王振兴.安徽合肥地区茶园蓟马与其捕食性天敌的关系[J].植物保护.2019
[3].刘亚珍,项瑶,郭文锋,高旭,李晓琼.乌桕对南方根结线虫与地上不同食性昆虫互作的光合生理响应[J].植物保护.2019
[4].石锐,张致荣,陈耕,任毅,滕丽微.张广才岭地区春夏季狗獾的食性[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9
[5].杨浩,朱峰跃,高雷,潘文杰,陈大庆.长江中游宜昌至嘉鱼江段鳊食性研究[J].水生态学杂志.2019
[6].赵郁聪,靳刘萍,陈满儒,李鸣,丁勇.甘油对壳聚糖-淀粉复合可食性膜力学性能的影响[J].包装工程.2019
[7].王志勇,孟德怀,骆颖,滕丽微,高惠.贺兰山马鹿春季食性分析[J].野生动物学报.2019
[8].王平阳,刘艳伟,张雨丽,黄文功,闭立辉.家蚕食性相关蛋白的研究进展[J].蚕业科学.2019
[9].潘洪生,修春丽.植物挥发物调节多食性绿盲蝽的季节性种群动态[C].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10].薛梅,张海亭,朱国平,王碧雪,丁博.2016年夏秋季南极半岛南极磷虾脂肪酸组成及食性研究[J].大连海洋大学学报.2019